女性题材霸屏,不等于女性力量的崛起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文娱价值官”(ID:wenyujiazhiguan),作者:张远,编辑:美圻,36氪经授权发布。
文娱价值官解读:
“从去年到现在,无论是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还是电视剧《三十而已》,以及电影《你好,李焕英》,甚至还有女性独白短剧《听见她说》……女性题材已经全方位霸屏,这不免让人对按兵不动的‘他’有所期待。‘她’已经活成了一道光,而‘他’也在努力追光,也许,‘她’山之石可以助他一臂之力。”
妇女节前夕,看到这样一篇题为《女性题材霸屏之后期待男性题材精品》的文章,格外耐人寻味。看来,近两年来女性题材的集体爆发已经形成霸屏之势,甚至引发了男艺人的跟风“追光”,以及行业对男性题材空白的焦虑。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女性意识的大踏步前进,是否应该作为平权运动的“战绩”?只要拨开那层光鲜亮丽的“包装纸”,去深入这些标榜“独立女性”的娱乐产品内核,就会知道女性题材涌现离女性力量的崛起,还有多远的一段路要走。
女性题材霸屏
并不等于女性力量的崛起
我们承认女性题材的蜂拥而起,是因为年轻女性正在成为娱乐消费的主力军,相比于普遍囿于家庭的上一代,她们更加独立自主,更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欲望主张,更希望看到逃离家长里短、狗血恋情,不再围绕男性打转,而是聚焦于事业打拼、姐妹互助的娱乐作品。
对于这样一股暗流涌动的思潮,娱乐产业当然不会视而不见。然而,奉收视率为生命线的他们不会有什么“女性主义启蒙”的使命,只不过把“女性牌”当作“风水轮流转”的收视密码,宣传期炒高热度、吸引眼球的一种手段。
为了保证收视率,仅靠这一张牌是不够的,所以后期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为炒热点不惜制造女性内斗,为哄骗女性不惜疯狂撒糖、玛丽苏的老路。如此一来,宣传期打出的每一句招牌都成了后来的打脸素材。
所以,无论是《三十而已》《乘风破浪的姐姐》《传闻中的陈芊芊》,你都能看到一条高开低走的评分曲线,开播初期待值拉满,后来却因为“货不对板”而不断收获差评。
拿去年火爆一时的《三十而已》来说,开播前打着独立女性旗号线收割流量,通过片名赤裸裸贩卖女性焦虑。开播不久观众就发现剧情走向越来越诡异,不过是“打着追寻自我,打着女权的旗号来物化女性”,简直是消费主义对女性主义的收编。后半段更是为了上热搜,踩中观众爆点,回归到“手撕小三”的女德惯技,编剧“只在意收视率,不在意女性意识”的本色暴露无遗。
《乘风破浪的姐姐》之所以赚尽了眼球和话题,也是因为一开始营销30+女性独立飒爽的风采,然而在几期的“姐姐力“展现之后,又滑向单一审美下低龄化唱跳PK的老路。观众想看到的是姐姐们并肩绽放,各自精彩,而不是在决赛之夜互扯头花。一档意在打破年龄焦虑、白幼瘦身美的节目,却反而进一步强化了女性观众的焦虑。
《传闻中的陈芊芊》一开始“男卑女尊”的设定,着实让女性观众获得了“翻身做主人”的快感,然而越到后来越发现这样的设定不过是表面一层皮,男女平等不过是虚晃一枪,远非这部剧的核心要义。随着设定的新鲜感逐渐散去,现出了“披着女尊皮的傻白甜小言”的原形。
“女性主义”为何会沦为宣传噱头?
当然,如果今天不是妇女节,我们也不会如此苛刻地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审视这些热播剧综。实际上,尽管精神内核仍然落后,尽管“进三步退两步”,但女性题材的扎堆出现已经是一种进步,从表面讨好到真心尊重,并不能一蹴而就。
大部分娱乐节目制作方之所以仍停留在把“女性主义”作为宣传噱头的层面,也与现实中女性意识的觉醒程度密切相关。微博、豆瓣等社交平台对女性议题甚嚣尘上的讨论,常常会给人一种女性“人均女拳”的错觉。
然而,微博上的积极发声者不到总用户的5%,屡屡掀起舆论风波的豆瓣鹅组不过60多万人,而在用户更下沉的抖音上,话题#接男宝#有6000多万阅读量,2万多准妈妈排队拜庙祈求生男宝。
所以,在群情激愤的意见平台之外,受制于现实中落后的性别环境和观念,女性中“沉默的大多数”并不会在看剧追综时开启“女权探测仪”,也不会揪住我们上面谈到的问题不放,除非明显感觉被冒犯,吸引她们的仍然是娱乐性,是爽感和甜度,哪怕这种“爽”和“甜”深究起来并不女权,甚至“厌女”,比如“手撕小三”“扯头花”。
不然,我们何以解释《锦心似玉》这样的庶女宅斗剧依然很有市场,要知道宅斗剧的内核是“雌竞”,一群女人围绕着一个男人进行生存资源的争斗,难怪豆瓣短评第一就是:2021年了,还有这种剧……充满了腐朽的气息……然而,部分女性观众的不适感,并未阻止这部剧首周播放量破10亿,因为大部分观众并不会深入想到这一层。
而且,为了顾忌不喜欢“女人搞女人”的观众,编剧也在努力向甜宠剧的方向扭转,宅斗甜宠两把抓(甚至让观众看得心疼:感觉编剧为了平衡宅斗甜宠女权头都要秃了),的确收割了两波观众,但男主有三妻四妾的甜宠剧却怎么看都透着一股子别扭。
真正的女性作品
只能寄望于女导演?
“为什么国人一边对着小三(女)咬牙切齿恨不得杀而后快,一方面又特别喜欢看那种庶女斗倒嫡女,妃妾成为真爱,皇后原配都是大Boss不得好死的剧情呢?”一位观众犀利的点评,一定程度上说出了女性观众隐秘的心理代偿机制。
实际上,女性观众在情感投射过程中内心诉求往往是复杂,甚至是矛盾的,是朴素的,也是有局限的。因为所处阶层、环境,所受教育的不同,她们也并非铁板一块,性别意识也可能有着天壤之别。部分“先觉者”嗤之以鼻的,也会有很多女性观众看得上头。
在今天这个全社会把女性齐捧上天,为她们戴上“女神”“女王”的冠冕(很明显是“口惠而实不至”)的日子,我们并不讳言指出这一点。尽管娱乐从业者可以用“有什么样的观众就会有什么样的作品”来为自己开脱,但这不是继续“挂羊头卖狗肉”的借口。
只有从内心深处尊重女性诉求,抓住她们的真实痛点,拥有敏锐的社会观察,对于两性现状有反思批判的作品,才能击穿女性观众的圈层,在女性共同体中引发普遍共鸣。
《你好,李焕英》在女性观众之间引发的强烈反响,就给娱乐业同行们好好上了一课:女性和女性的互助因为稀缺,所以格外动人。在这样真正女性视角的表达映照下,那些披着“女性题材外衣”却仍逃不脱男性凝视的作品,格外刺目。
然而,贾玲和张小雯的互相成就,如果只导向“女演员的年龄限制女导演就能解决” “只有女性才能看到除了年轻貌美之外女性的价值”这样的结论,未免有点悲观气馁,虽然可理解为对男性主导的娱乐产业的彻底失望。正如豆瓣鹅组这两天的一个热帖《提名!是否存在厌女度0%的BG影视剧?》,获赞最多的一个回答是:美剧英剧欧洲剧里有。
这样的回答虽然解气,却无济于事,因为大部分观众仍然无法逃离“内娱”,躲进美剧英剧的沙堆里,只会把这块社会观念交锋的阵地拱手于人。
结语
我们希望看到更来越多觉醒的女性紧绷“性别”这根弦,在看剧追踪时能够更加“敏感”,感到不适时坚决出击,为《你好,李焕英》这样的女性作品投票,排斥那些只是收割“流量红利”的制作方,唯有如此,女性力量才会真正在荧屏上崛起。
相关推荐
女性题材霸屏,不等于女性力量的崛起
《送我上青云》滕丛丛专访:女性题材是一块“不那么荒”的荒地
女性价值崛起,关于她们的37个数据真相
国产剧集的2020,数量下沉,口碑上行
声音市场崛起:火爆的不仅是游戏声优需求
女性玩家,当代游戏公司的新稻草 | 超级观点
抱歉,30岁+的职场女性很难乘风破浪
女性游戏市场崛起,B站能否能否抓住风口打造下一个FGO?
科技女性们的光环与暗影
三四线女性健康发展史
网址: 女性题材霸屏,不等于女性力量的崛起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39682.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831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8279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7828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7547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7382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009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000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6446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6423
- 1012306客服回应崩了 12 6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