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芯事”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I蓝媒汇”(ID:lanmeih001),作者:关关,编辑:魏晓,36氪经授权发布。
雷军52岁了,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他一手创办的小米也马上11岁了。
站在这个关口,雷军宣布小米要造车,这是他人生中最后一个创业项目。
在发布会上,雷军谈到造车的底气,他说:
我们有什么?我们有钱,我们亏得起。
这是一句玩笑话。爱讲笑话的雷军说过很多名言,很多都当不得真,尤其是回头来看的话。
2013年,在北京微电子国际研讨会上,雷军信誓旦旦地说:
三五年之内,一定会有一家新的芯片公司按沙子价卖芯片。
除此之外,雷军还做了个梦:
如果芯片免费的话,未来像小米这样高端的手机只需要500元人民币。
这是小米高速发展的一年,按照雷军所说,全年度共卖出了1870万台手机。那是3岁的小米在国内线上登顶,且创下了前所未有的三年百亿美金神话的年份。
彼时的雷军真的很相信他经常谈到的互联网模式,相信全球产业链的持续融合以及摩尔定律的不断迭代。
四年后,雷军的说法就变了。
2017年,雷军登上央视财经,当着全国人民的面说了一句: 芯片是手机科技的制高点。 并且 小米 “要成为伟大的公司,就必须掌握核心技术”。
那是小米新的一页——小米旗下的“澎湃芯”发布了。
对国产手机行业来说,这是翻篇的一页,尤其是自研芯片,做到“国货当自强”委实不易,称得上是伟大。
对小米和雷军来说,Flag一旦立下,就成了翻不过去的一页——小米自研芯片发布完第一代后,往后四年再没有下文,人民群众都迫切地想要知道,雷军的这个制高点打得怎么样了。
现在,雷军终于给了人民群众一份答卷,今年3月30日,小米正式发布了首款自研图像处理芯片——“澎湃C1”。
雷军声称,这是小米芯片的一小步,却是小米影像的里程碑。
从“工业的粮食”到“智能的觉醒”,小米的伟大之路
我们一直惦记着“澎湃”芯片。
刚刚结束的小米“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发布会,被分为上下两场。雷军顶着感冒上阵,上半场介绍了“安卓机皇”和“安卓之光”这两款手机,下半场发布了小米的造车计划,以及造芯进展:
小米正式发布了小米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款万元机,以及搭载在这款手机上的自研图像处理芯片“澎湃C1”。
雷军的“我芯澎湃”是从2017年开始的。
2017年,雷军宣布,小米做了一个芯片:
世界上有太多的未知和不可能,想到即将面对的一切,我心澎湃。
当时雷军做好了准备,说做芯片是 “九死一生”,充满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腔调。
为了做芯片,小米低调地成立了一个芯片公司,既没有开业仪式,也没有对外公布,由小米的创始员工之一朱凌负责牵头, 新公司叫“松果”。
松果的命名,朱凌曾这样解释,他曾从美国用鞋盒运回来一个35厘米长的松果,朋友们都不相信。当时起名字时,突然有人说松果,就拍板了:
这是个很好的寓意,意味着未来我们会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对于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件事,很多人寄予厚望。
2017年,新华社有一篇小米的专访《“智能的觉醒”:国产手机芯片崛起之路还有多远》,将国产手机厂商掌握芯片技术称为: 从“工业的粮食”,到“智能的觉醒 ”, 芯片 也被比喻为 智能手机 的 “ 皇冠上的明珠 ”。
彼时,小米和华为一度被称为是国产手机界的“双子星”。因为在小米之前,有能力生产芯片的手机厂商只有苹果、三星和华为,国内只有华为一家。
究其原因,一位芯片行业的朋友跟我们透露:
虽然很多人说做芯片是手机厂商的宿命,但手机厂商如果想从头做芯片,一定是亏出翔的。因为你要做芯片,一定要搞基带,搞完了基带后边还有应用处理器,你越投入越发现这是一个大坑,到最后还不如不做了。
小米愿意去搞芯片,是好事。尽管如此,“双子星”之间也有差距。
华为从2004年就开始布局自主芯片研发,直到2014年麒麟芯片才研发成功,并在华为Mate7和P8手机中应用。
这前后,是十数年的技术积累和不知道多少的经费烧出来的,小米有什么?
小米做芯片的第一笔启动资金是购买了大唐电信旗下的联芯科技的技术专利,松果是小米独资,联芯除了提供技术,最大的付出应该是为小米贡献了不少员工,这也是松果的班底之一。
雷军2017年接受采访时曾把松果的班底比作“特种部队”,冲出去不知道是死是活的那种。
因为当时的手机芯片市场上,联芯的出货量非常少,并且技术成熟度也远不及高通、联发科、海思等。小米的自有芯片技术源于联芯,这也似乎注定了“澎湃芯”的水平有限。
如果非要给小米做芯片定性,除了头铁想不到其它的。
头铁的代价是两个十,雷军谈过搞芯片的成本,说他立项前找过行业专家聊,专家说:
十亿起步,十年结果。
2017年“澎湃芯”发布后,雷军说他做好了十年的打算:
我们初期非常低调,也是免得大家期望值过高。我觉得做芯片很不容易,我认为我们今天在发布会现场,刚才我跟整个团队合影,我就讲像在梦里一样,都不敢相信我们芯片做出来了,因为这个事情还是挺难的。
当然,难还难在,一家手机厂商想要伟大,必须起高楼,宴自家客,这是今天的客观事实。
但理想总能给冲动一个嘴巴子。
“澎湃芯”的进展成了谜
自打2017年冒了个头,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澎湃芯”渺无音讯,无论媒体以及大众怎么打探,“澎湃芯”的进展都是一个迷。
以至于很多人问责到:
小米研发芯片只为提升好感度?澎湃芯片做不出来,小米究竟错在哪儿?“澎湃芯”问世,抱来的孩子会好用吗?
“澎湃芯”发布之初,雷军是很自信的。
2017年“澎湃芯”的问世是一个大新闻,很多媒体竞相去采访雷军,外界都想知道“澎湃芯”是怎么做出来的。
雷军在采访中谈到小米有上亿的手机用户,积累了大量的用户需求,同时,还谈到小米自研芯片成功的关键是“互联网思维”:
小米两年半前开始说要做芯片就采用了独特的互联网创业模式,我们成立了一个全资子公司,也给团队一部分股权激励,鼓励大家用互联网快速迭代,先把基础性搞好,小步快跑,这也是互联网+的一个典范。
多少有些想当然了。
小米的优势是,它拥有大规模的手机销量,这也是小米最大的本钱。从这方面看,小米是有机会把手机和芯片一块搞的,这也解释了国内除了华为,“搞芯片的为什么是小米”这个问题。
在研究过华为海思芯片的案例后,小米选择入局。从基础技术的成熟度来看,当时要比华为最早做芯片时高不少,2017年的雷军称这是小米的“后发优势”。
坦白说,做芯片,可能真的没有什么“后发优势”。
好比华为,你越研究你会发现华为越厉害,这个厉害不是说技术厉害,而是你压根没有意识到的,人家很多年前就开始搞了。
小米不同,曾经,简单粗暴的互联网打法让小米飞了起来,但制造业的水要深得多,对上游供应链用这一套可行不通。
做芯片,首先你得有积累,就好比你想让一头猪飞,前提你得先养一头猪啊。
小米的底子太薄了,薄到2018年需要创办长江产业基金去投资芯片产业链。
过去几年,小米的投资新闻中,出现最多的,就是小米又又又投资了一家芯片公司,这种情况直到去年,依旧如此。据不完全统计,小米长江产业基金仅去年就投资了超过37家半导体领域的企业。
另一方面,芯片产业的研发属于典型的“吃力不讨好”:高投入、周期长、见效慢。即便小米硬着头皮推出“澎湃芯”一代,后续的研发投入也成了问题。
“澎湃芯”还在做吗?雷军放弃了吗?面对网上流传的这些“灵魂拷问”,雷军只在2020年小米十周年之际,通过微博回答过一次“澎湃芯还能不能行了”:
我们2014年开始做澎湃芯片,2017年发布了第一代,后来的确遇到了巨大困难。请米粉们放心,这个计划还在继续。等有了新的进展,我再告诉大家。
用一句话简单概括就是,没黄,别问,问就是还在搞。
“澎湃芯”这几年,在做什么?
说实在的,我们理解大家对国产芯片急迫的渴求,尤其是在今天这样的大环境下。
但芯片这东西,不是说你想做就能做出来的。小米从本质上讲,还是一家商业公司,这也意味着,他们的芯片,不仅是技术上要造出来,还要考虑成本、考虑性能,以及最终产品的实际表现。
“澎湃芯”一代有点“短命”,除了在小米5C的头上顶着“中国芯”的名头之外,并未和更多的小米产品产生缘分,就连小米5C,也是“短命”的待遇——只上架了大概7个月,就从小米官网消失无踪。
雷军曾为这款“短命”的手机下过定论:5C可能要卖3000块才能回本。但事实上,这款手机定位中高端,但在上有小米5和5S,下有红米Note4X的情况下,5C可能是小米当时最不具性价比的一款手机了。
说句开玩笑的话,5C的存在不是为了卖多少,而是为了搭载“澎湃芯”。
“澎湃芯”在5C之后的后续,就如大家所知,没有后续。
2018年11月,业界曾频繁传出“澎湃芯”二代多次流片失败,以至于小米上亿的资金打了水漂,大家都说“澎湃芯”命途多舛。
此事的真假,小米和雷军本人均未回应,但在知乎上,有一位自称松果前员工的曾回应道:
一次流片失败就是重大事故了,哪会有给你5次流片失败的机会呢?
除此之外,对于当时“澎湃芯”的进展,此人还曾回应了两点:
一、“澎湃芯”暂时不会搭载在手机上;二、“澎湃芯”已经用于无人机的商用。
2019年4月,“澎湃芯”流片失败事故的消息传出不久后,小米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松果进行重组,部分团队分拆组建新公司大鱼半导体,松果则继续研发手机芯片。
某种程度上,小米妥协了,不再执着于一口气吃成个胖子了。
伴随着松果重组,也有关于松果裁员的流言蜚语,很多人说小米终于放弃了自研芯片,也有人说“中国芯”的澎湃系列前景堪忧。
比较有意思的是,曾经有人以两根烟的代价,从北京松果办公区的物业那里,套来了松果办公区从2018年6月到2019年3月电费费用:
能肯定的是,起码大规模的裁员是不存在的。小米也一直在搞芯片,其间各种专利的申请也一直没断。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得知一些边角料的消息,比如,有求职者爆料松果这家公司给的待遇还算不错,研发1.5万起步。
但代价是,朝九晚九,每周六天。
嗯,我觉得我们真的不应该讨论“澎湃芯”黄没黄这样一个话题。
“澎湃芯”的火种和船票
站在2021年回望过去,你会发现小米做芯片,是一件很“性感”的事。
比如想想这几个问题,雷军搞芯片有多少“情绪”的因素?搞芯片为小米带来了什么?过去几年,小米和雷军是否因为“澎湃芯”被裹挟?为什么在今天,“澎湃芯”才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
有人认为雷军和乔布斯只差一步,做芯片成了就是乔布斯,输了呢,就是堂吉诃德。
这就属于强行给雷总贴标签了。
雷军是一个有野望的人。往大了说,他40岁二次创业,还特别去查了跟自己差不多年龄开始创业的名人,比如柳传志也是40岁创业,任正非是43岁创业,雷军认为自己40岁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坚信人因梦想而伟大,只要我有这么一个梦想,我就此生无憾。
往小了说,几百块的小米还在卖的时候,雷军就说过小米不做低端市场,就连芯片,都定位中高端:
如果把芯片分为旗舰、高端、中端和入门级的话,我们的目标是对标高端。
大梦想我们没法评估,小梦想还是能看到结果的,你看,今年的小米就卖到了9999。
纵观小米11年的发展,有时候你会觉得这家企业挺不容易的,比如,产品要靠预售,永远缺货,造芯片可能也就是雷军说出“芯片要按沙子价卖”的一瞬间拍脑门决定的。
今天再看,对于小米而言,“澎湃芯”更像是一张承载了雷军野望的船票。
雷军2017年曾拿苹果、三星和华为与小米作比较,这三家手机厂商都掌握了芯片技术,而小米“要想跻身全球前几大手机厂商的话,也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当然更重要的是,雷军把做手机称为“艰难的业务”,在他看来,手机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了下半场,对于还在卖手机的各位来说,这已经是淘汰赛了。
在淘汰赛中,小米的理想状态应该是跻身为手机芯片供应商,自然界的规律证明,只有站在食物链的顶端,才能有更多的话语权。万一,芯片这东西造着造着就成功了呢?
从这方面看,“澎湃芯”是一张让小米“登高望远”的船票。
这是对小米而言。对其他人来说,小米造芯片的故事还有一些另外的解读,比如:
如果不做自己的芯片,国产中高端手机不仅会在性价比上失守,更重要的是,永远走不到更高的行业位置,永远受制于人。
多少有点裹挟的意思了。
在看小米发布会的时候,我仔细看过网友们的弹幕,除了“为小米而生、为米粉而生”这样的口号之外,还有网友问着“造个芯片行不行”这样的问题。
当然行,雷军这不就给你掏出来了吗?
只不过是把系统级芯片做成了图像处理芯片,命名也没有延续之前的“澎湃S1”,而是重新命名为“澎湃C1”,我们可以把“澎湃C1”看作澎湃系列的火种。
比较有意思的是,小米今年发布的几款手机中,只有这款定价9999的“万元机”内置了这块芯片,这也是11年来,小米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款“万元机”。
雷军有一块陈年的心病,以前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的演讲中,他就说过:
干了十年,大家觉得小米还是中低端,我挺郁闷的。
过去数年,雷军从未停止过改变小米“廉价”标签的命运,什么最能体现一个产品的高端或者低端?
是价格。
直到雷军站在台上,宣布小米自研的第二块芯片,搭载在了小米的第一款量产万元机上,这一刻,应该具有了历史意义。
今日话题
你如何看待小米的自研芯片?
相关推荐
小米的“芯事”
OV芯事重重
字节们的芯事
富士康“芯”事
详解小米120亿芯版图
小米造芯这五年
OPPO、vivo、小米的创「芯」之路
百度芯事:750亿美金的认知差
知料 | 小米造“芯”?有心便好
深圳有什么“芯”事?
网址: 小米的“芯事”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41112.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5049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20064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9858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9291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9169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211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327
- 8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7626
- 9滴滴出行被投诉价格操纵,网约 7246
- 10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