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美火星直升机完成第三次试飞,飞行距离100米悬空80秒

美火星直升机完成第三次试飞,飞行距离100米悬空80秒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1年04月26日 09:30

编者按:本文来自腾讯科技,审校 金鹿,36氪经授权发布。

4月26日消息,当地时间周日,美国宇航局(NASA)的“机智号”直升机完成了第三次火星试飞。与前两次飞行相比,机智号的第三次飞行距离更远、速度更快,甚至超过了其在地球上测试时达到的距离和速度。

在周日的试飞中,机智号从起飞地点升空,飞行了大约164英尺(约50米),然后返回原地进行受控着陆,在大约80秒时间内共飞行了约330英尺(约100米)的距离。

NASA毅力号火星车上的导航摄像头周日拍摄了机智号直升机第三次飞行的场景

机智号的第三次飞行于美国东部时间4月25日凌晨4点31分开始,爬升到约16.5英尺(5米)高度,与4月22日第二次飞行达到的高度相同。但据NASA称,机智号这次没有进行横向移动,而是向北飞行了50米,最高时速接近7.2公里(2米/秒)。

这比NASA在地球实验室内对机智号进行测试时飞行的距离更远,速度也更快,工程师们用这个试验室来模拟火星稀薄的大气条件。

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机智号首席飞行员哈瓦德·格里普(Håvard Grip)此前表示:“在第三次飞行中,我们的目标是达到与第二次相同的高度,但我们也会更进一步。当我们向北飞行50米并返回降落时,最高空速从每秒0.5米提高到每秒2米(每小时7.2公里)。我们计划的总飞行时间约为80秒,总距离为100米。”

确认成功飞行的数据经过“毅力号”火星车上的无线基站中继路线,然后到达火星上空的轨道航天器,后者将遥测数据传回地球,并于周日上午10点16分抵达NASA位于加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

NASA华盛顿总部机智号火星直升机项目主管戴夫·拉弗里(Dave Lavery)说:“今天的飞行符合预期计划,但却令人惊叹。通过这次飞行,我们展示了关键的能力,这些能力将使未来的火星任务能够增加空中维度。”

工程师们正在分析这些数据,为未来几天的第四次试飞制定计划。喷气推进实验室机智号项目经理米米·昂(Mimi Aung)上周表示,工程师们可能会尝试更大胆的远程飞行,以将直升机推向极限。

在周日的试飞中,机智号直升机上的黑白导航摄像头捕捉到了它的影子

米米·昂建议,她希望看到机智号的飞行距离超过700米。这架直升机使用激光高度计和黑白摄像头来确定其相对于火星地貌的高度和位置。机智号还需要保持在毅力号火星车的基站范围内。

实际上,机智号的这些测试都属于技术展示,它的任务比毅力号的最高科学目标更重要,项目经理们分配1个月的时间来支持机智号进行五次飞行演示。

火星车停在距直升机临时“机场”约211英尺(64米)的地方,NASA将其命名为“莱特兄弟机场”,机智号是历史上首次在其他星球大气层中飞行的飞机。

像之前的两次飞行一样,毅力号的摄像系统记录了机智号穿越火星大气层的视频。这次,在返回着陆点之前,机智号飞出了火星车的摄像头视野。

机智号大约只有纸巾盒大小,两个反向旋转的旋翼桨叶尖端到尖端的跨度约为4英尺(1.2米)。这架直升机在地球重力下重约4磅(相当于1.8公斤),在重力较弱的火星上重约1.5磅(680克)。

机智号任务团队始终在寻求突破直升机的极限,添加指令来捕捉更多自己的照片,包括利用彩色摄像头拍摄的照片,该摄像头在机智号第二次飞行时捕捉到了第一张照片。与这些飞行的其他方面一样,这些额外的步骤是为了提供未来空中任务可能使用的洞察力。

与此同时,直升机的黑白导航摄像头跟踪下面的地表特征,这次飞行对这些图像的机上处理进行了测试。机智号的长距离飞行要求该直升机用导航摄像头拍摄更多照片。

图像被输入直升机的飞行计算机,该计算机使用软件算法每秒对飞行器的轨迹进行多达500次的修正。距离越远,拍摄的图像越多。如果机智号飞得太快,飞行算法就无法跟踪地表特征。米米·昂说:“这是我们首次长距离运行这种算法,你不能在试验室里做这件事。” 

相关推荐

美火星直升机完成第三次试飞,飞行距离100米悬空80秒
人类第一架火星直升机正在部署,择机在这颗异域星球首飞
火星马拉松接近终点,中美阿三国探测器两周内将抵达
天问一号飞行达1.37亿千米 三个火星探测器同向共飞
SpaceX最后一刻取消了“火星飞船”原型试飞
飞行32公里 菜鸟完成无人直升机跨琼州海峡飞行
1%大气密度也能飞?NASA把无人机送上火星,最具野心探测计划启动
马斯克的火星飞船再试飞,SpaceX今天又炸了……
SpaceX完成“星舰”空中悬停,距载人探火星还远吗?
马斯克:星际飞船原型SN5完成发动机测试,低空短距离飞行测试发生在即

网址: 美火星直升机完成第三次试飞,飞行距离100米悬空80秒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42307.html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