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地球太危险了,马斯克想回火星

地球太危险了,马斯克想回火星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1年04月30日 19:19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腾讯研究院”(ID:cyberlawrc),36氪经授权发布。

4月18日,特斯拉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车辆安全数据报告》。该报告通过收集车辆数据,调查车辆在辅助驾驶的情况下,每英里的事故发生率。

自2018年开始,特斯拉在每个季度都会发布车辆安全报告,比较自动辅助驾驶功能开启与否的事故发生率。

最新报告发出后,埃隆·马斯克发表推特评论说:

“使用Autopilot(自动驾驶仪)的特斯拉,现在发生事故的几率比一般车辆低10倍。”

这句话确有数据支撑。根据安全报告,使用Autopilot的车主,平均每行驶419万英里发生一起事故,而在美国,平均每48.4万英里就会发生一起汽车事故。

也就是说,开启Autopilot和主动安全的特斯拉的平均里程事故率,是美国平均值的1/9左右。

前段时间,由于频频被车主指责“失控”导致发生事故,特斯拉车辆的安全性受到不少消费者的质疑。不过,作为一家成熟企业,特斯拉当然知道用数据说话的威力,安全报告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Autopilot的安全性。

但是,特斯拉显然没认识到,很多问题不是用“数据”就能说得清、道得明的。

毕竟在报告发布前不久,美国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AFTA)就表示,将对特斯拉启动调查。这次调查源于此前的一起车祸,两名男子驾驶一辆2019年款的特斯拉Model S,并启用无人驾驶功能,车辆最终撞上一棵树并起火,两名男子均死亡。

这起事故使特斯拉股价下跌3.8%。

而在大洋彼岸,特斯拉同样面临麻烦。4月19日,中国上海车展的特斯拉展台,一位张姓女车主身穿印有“刹车失灵”的T恤,站上了特斯拉的车顶,并高声呼喊:

“特斯拉刹车失灵!特斯拉刹车失灵!”

当然,这位女车主很快就被工作人员抬出了会场。

此后几天,这一事件在网络上酿成了极大的舆情漩涡。张女士,张女士的丈夫李先生,特斯拉,某国产电动车品牌,郑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都被推向了这场风波的前台。

围绕刹车是否失灵,是否提供车辆数据,如何进行鉴定检测,背后是否有幕后组织等等问题,各方主体展开了激烈对话。

想必各位看官也已经吃瓜吃累了,这里不再多赘述。

只是,尽管这件事跟自动驾驶技术没有太大关系,但也提醒很多厂商和公司:

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形态,自动驾驶汽车从进入大众视野,到被完全接受,必然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不只有鲜花,也会存在不适和阵痛。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在推进技术、扩散产品的同时,提升社会的接受度?

这不仅是特斯拉要面临的问题,也是所有自动驾驶厂商,乃至所有新技术的推行者要面临的问题。

这个四月,尽管马斯克烦心事重重,但也有一件让他高兴的事情。

4月17日,马斯克的SpaceX从美国宇航局(NASA)赢得了一份价值29亿美元的大订单,Space X帮助后者建造、发射和着陆载人月球着陆器。

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件好玩的事情。

为了实现重返月球计划,NASA此前宣布,人类着陆系统(HLS)项目将为三个相互竞争的月球着陆器原型项目(其中包括贝索斯的“蓝色起源”)提供开发资金,并在4月挑选其中的两个签署合同。但最终,NASA却只选择了SpaceX的星际飞船(Starship)。

这项决定引发了诸多质疑。阿拉巴马州众议员罗伯特·阿德霍尔特发表声明称,虽然SpaceX 之前曾与 NASA 和美国空军达成过协议,但是该公司的价格“非常高”。

而贝索斯的火箭公司“蓝色起源”,更是直接向美国政府问责局(GAO)提交了针对NASA的抗议。NASA则弱弱地回复做出此项决定的原因:

资金短缺

世道变了,NASA家也没余粮。

根据与NASA的合同,SpaceX将建造其“星际飞船”火箭的变种,最快在2024年将宇航员送至月球。

4月23日,马斯克对此发表了一番言论。他说,现在是时候重新回到月球了,在那里建立一个永久基地,然后还要在火星上建造一座城市,让人类成为多星球物种:

“距离人类上一次登上月球,已经将近半个世纪了。这太漫长了,我们需要回到那里,在月球上建立一个永久的基地。然后,还要在火星上建造一座城市,成为一个太空文明,一个多星球物种。我们不想成为那些单一星球物种中的一员,我们想成为一个多星球物种。”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

说到火星,NASA在火星探索方面进展神速。4月22日,今年2月中旬登陆火星的“毅力号” (Perseverance)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成功制造出了首份氧气。虽然量很小,只有5.4克,只能让宇航员健康呼吸10分钟,但是举动本身证明了这项制氧技术是可行的。

除了制氧,“毅力号”也完成了一次“自拍”。4月8日,“毅力号”发回了一张与“机智号”(Ingenuity)的同框合影。

“机智号”(Ingenuity)是一台小型火星直升机,此前跟随“毅力号“一同抵达火星。作为“毅力号”的兄弟,“机智号”仅重1.8公斤,高0.5米,由两个反向旋转的旋翼提供升力。

“机智号”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技术验证,验证人类采用飞行探测地外星球的全新技术。就在4月19日,“机智号”首次在火星试飞成功。

这次试飞被控制在90秒内,虽然看起来很不起眼,但却标志着人类探索火星的进程迈入一个新时代,即无人机主导的探索时代。

中国的太空探索进程也迈出了重要一步。4月29日,天和空间站核心舱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天和核心舱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航天器,好比空间站建造的第一块也是最重要的一块积木,它进驻太空,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可以说,这次核心舱发射升空,意味着我国载人航天真正迎来空间站时代。

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开始关注星际宇宙,同样,也有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开始关注地球上最重要的问题,比如环境保护。

3月底,苹果公司官宣称,在中国已经完成超过2千兆瓦清洁能源的生产目标。这意味着,每年可以通过太阳能、风能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减少近40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相当于100万辆汽车停驶一年。

4月15日,苹果还宣布了一项名为Restore Fund的碳清除计划,与保护国际基金会以及高盛共同发起2亿美元基金,投资森林保护项目,旨在每年消除大气中至少100万吨的二氧化碳。

苹果曾在去年7月宣布将于2030年实现所有业务、供应链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的碳中和,其中75%的碳排放将被直接在供应链和产品中减少,剩余25%的碳排放将由这支基金通过清除大气中的碳来解决。

苹果还曾承诺,未来将不会索取地球上的任何材料来制造iPhone。

而国内科技公司在响应与落实碳中和计划方面也进展颇多。4月21日,国际环境保护组织绿色和平发布了《绿色云端 2021》排行榜,综合梳理了中国互联网科技行业针对中国“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响应速度与实施力度。

腾讯公司凭借能源信息披露、可再生能源应用以及影响力等方面的进展,居于互联网云服务企业首位,同时上榜的还有华为、百度、阿里巴巴、京东等公司。

现在,科技公司与碳中和、环境保护有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科技公司能够提供先进技术力量,助力碳中和、环境保护更有效率地实现。

正如腾讯首席探索官网大为,在腾讯研究院主办的“腾讯对话”上所说:

“密切合作的需求是迫切的。合则强,不是哪个公司能独立完成所有的事情,这需要技术与业界合作。这个时代需要创始人精神,需要政策制定者的支持,需要专家的支持,需要初创企业年轻创始人的支持。我们必须愿意冒险,推动这些技术的发展。”

为了让后辈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需要我们这一代人更加努力。

资料来源:

[1]https://tech.ifeng.com/c/85XcN2g4YLc

[2]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elon-musk-starship-land-humans-on-moon-by-2024-2021-4?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businessinsider+%28Business+Insider%29

[3]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1-04-01/doc-ikmyaawa3313444.shtml

[4]http://www.geekpark.net/news/276976

[5]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nasa-ingenuity-helicopter-photographed-mars-surface-before-flight-2021-4?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businessinsider+%28Business+Insider%29

[6]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457011

相关推荐

地球太危险了,马斯克想回火星
需要1万枚核弹才能将火星改造成地球,马斯克:没问题
马云对话马斯克:火星很好,但我更关心地球
马斯克移民火星的能源和氧气,这下全都有了?
马斯克火星殖民时间表:2024年送人上去 2050年建城市
SpaceX SN8飞船爆炸,马斯克:已拿到全部所需数据,火星,我们来了
马斯克访谈实录:从睡工厂到上火星
马斯克要送100万人上火星,他想过人们面临的各种死法吗?
马斯克:能在2050年之前癳100万人登上火星,没钱掏路费的找我
马斯克这是要去火星当总统?

网址: 地球太危险了,马斯克想回火星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42645.html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