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营业额超4亿,我抓住了“躺平”背后的百亿商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中网”(ID:China-Venture),作者:冯颖星,36氪经授权发布。
大家好,这里是投中网「后窗」栏目的第六期。这是一档关于职场+人的栏目,在这里,我们照见职人另一面。透过个体化的故事,去观察人的处境与产业前沿的变化。
最近,“躺平”一词在互联网上火了。一面是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的狂欢,另一面则是无数专家、学者、公知连连叹息,说“躺平可耻”。但这在资深心理咨询师牟惊雷看来,这也恰与当前社会弥漫性焦虑不谋而合,是“内卷卷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没人能摆脱社会环境独善其身。全国流行病院调查的数据显示,中国抑郁症发病率在过去20年间增加了120倍。而当下,每100个人中,就有13位焦虑症患者。与之对应,近日广东省医保局发消息称,将于2021年8月15起,将把心理治疗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而心理咨询师/从业者,也将成为这个社会缺口最大的职业之一。
一面是专业供给严重不足,一面又是百亿商机。数据显示,2015-2019年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市场规模逐年增长,复合增长率为11%,2019年心理咨询市场规模为406亿元。
市场巨大,又如何把握商机?
牟惊雷心理学学者、资深心理咨询师
灾难之后,会触发更大的市场需求
我本科原本学的是环境科学,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我曾在现场进行环境考察。没成想,我亲临的这场灾难后来成了心理咨询行业开始发力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事件。
2008年,数以万计的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奔赴汶川,对民众进行心理疏导。我是在5.12后的半个月抵达的汶川,大部分民众已经转移到了相对安全地带,尽管经历了如此之大的灾难,目之所及,我眼里的四川人大多数依然非常乐观,一如往常一样的聊天、打麻将,这令当时的我非常震撼。你会以为他们心理承受和恢复能力很强对不对?直到我后来学了心理学后才明白,当时的情境,只不过是PTSD创伤应激障碍有延迟发作罢了,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这种创伤的修复期要很久。
我们心理学界有种戏称,2008年的汶川地震被称为心理咨询元年,因为从市场经济学角度,大型灾难往往会激发更大的市场诉求,也就在那一年,在需求爆发和媒体助推下,“PTSD”、“危机干预”、“心理援助”开始成为民众并不陌生的词汇。往前再看,国人能够自觉关照到心理健康问题的是少数。同样的逻辑也能解释,为什么疫情之后,社会暴力事件、民众焦虑恐慌程度会普遍上扬。
我不敢确信的说2008年奔赴汶川的那场经历对我现在的职业选择有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我确实慢慢感知到,我对“人”本身的好奇心远大于“环境科学”,并且心里常常会有“助人”的动机。2012年,我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2017年,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考试已被国家取消),又开始一边工作一边在心理咨询行业做义工,直到2015年考取了北大心理学研究生,正式进入科班进行系统性学习,后来又接着读博。现在,我除了是一名心理学在读博士生,还与几位朋友一起创办了一家心理咨询公司,也是海淀区最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之一。
我的研究和工作方向主要是“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做的最多的工作是对有自杀倾向的人及时进行干预。多数情况下,我的受访者被父母、老师、同学发现有严重的自杀意念,然后被带到我这里进行评估和帮助。曾经我的一位受访者,我们对他进行了长达数月的心理疏导,甚至进行精神科药物干预,进展甚微。有一天,他突然跟一位同学在进行了线上道别,这位同学由于听过我的心理危机识别课,立即找到我,我们一起发动各方力量对他进行寻找,但我们找到他的时候,他已经服用了自杀药物,我们迅速将他送去医院,甚至一度进了ICU,好在发现的及时,最后这位同学被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以此为转折点,他才渐渐对我们打开了心扉。现在回想起在抢救室外等候“最终审判”的情境,我依然一身冷汗。
这样的事情,在我的咨询生涯中每年都有发生。从某种程度来看,这位同学又是幸运的。另一组数据是,从全球范围来看,真正产生自杀行为的人中有60%的人在自杀之前没有寻求过任何形式的帮助,甚至没有找过朋友倾诉。这也一直是我们危机干预中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入行近10年,我确实能真切的感受到,这个行业的需求正在急剧增加。这也与时代发展的困境息息相关。比如现在频繁被提到的内卷、鸡娃、信息爆炸,以及人在对抗欲望时的焦虑情绪。全国流行病院调查的数据显示,现在至少每100个中国人当中,有13个人是焦虑症患者,上世纪80年代,这个数据仅有1%~2%。
有时候我会想当下国人的这种弥漫性不安全感与弥漫性焦虑的成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特征是,中国人是有集体创伤的。比如我们的父辈或经历过饥荒、大跃进、文革、下岗潮等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们的生存特征是不断竞争才能获取赖以生存下去的资源,这种不安全感在抚养和教育下一代时,会无意识地进行代际传播,尽管现在的生存环境跟之前的时代已不尽相同。
说回到汶川地震。2018年汶川地震十周年的之时,我再次回到故地,看望当时得到我们支持的民众,发现现在心理学的普及程度已与2008年时不可同日而语。从政府到民众,对心理问题的那种重视程度,以及寻求帮助的渠道,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刘东 愈见幸福创始人
一年营业额超4亿,但还行还没有一家独角兽跑出
诚如牟博士所言,目前国内患有焦虑症的人群比例大约为13%,也就是说这个人群总数在国内超过1亿人,这个市场体量巨大。但这个行业至今没有“火”起来,有中国市场特色的现实原因。我也是在这个行业创业之后才想明白。说白了,能在这一行赚到钱的人很少。
从市场角度来说,心理健康行业的需求一直存在,只不过一直没与人们心理的认知拉齐。心理问题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在我国,需要精神科医生、心理医生治疗的大约有3000万人;抑郁症、焦虑症患者大约有1亿多人;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规模最大。往大了说,几乎人人都会有阶段性心理健康问题,只不过人的认知水平不尽相同,很多人并不认为自己是有问题的。中华民族又是一个含蓄的民族,因为内心的“羞耻感”,人们并不愿去跟陌生人在没有建立信任关系的前提下,去交涉内心的想法。也正是这些认知偏差,这也导致心理咨询市场这么多年一直没有“爆发”。我们能看到市场需求旺盛,可站在企业盈利的角度,并没有看到目前有哪家企业的商业模式能完全跑通,有大体量的“独角兽”跑出来。
与庞大的市场需求相对,另一个事实是,这个行业的人才极度短缺,2002年~2017年间,大约有150万人考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但真正从业人群却不足6000人。这里便存在两个问题,很多考完证的人不会去干这一行,留在这一行的人又不知道去哪儿干,我就想打破这种行业僵局,为这个行业提供人员供给。政策层面,建立强大的心理供给培养体系的专业队伍亦是大势所趋,于是,我就想提前进入这行占个坑位进来。
在此之前,我一直做的是纯职业资格考试的业务,2019年8月开始把老业务停掉,全然all in到心理板块上来,主要做心理行业人员培训与供给,弥补市场的供给差。某种程度上说,选择在这个细分领域创业,有我自己创业经验的路径依赖。
不同于其他心理学创业机构,我将我们的产品定位为会员制,这是基于用户最真实的现状考量。我发现真正想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多是有两面诉求,表面看来很多用户是因为想多一门可增加收入的技能来接受我们的心理学职业教育,更深层的诉求更多则是ta本身也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希望通过学习找到干预者来解决自身问题。更简单粗暴的还有,有些会员就想来找个答案,比如,我家孩子不吃饭了怎么办?于是,我们的会员产品也就恰分为两块,一块帮助会员完成从小白到合格的心理咨询师的培养;另一块是陪伴解决心理问题。往后去看,一定还要做到泛心理的内容服务。
总而言之,在我看来,根据中国人的性格特点,教育市场是解决民众心理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只有人们的认知改变,才会衍生出心理咨询、团体课等其他场景。这是一个慢功夫,如果一开始进来就功利的想着挣钱,现在这个阶段会让你做的非常别扭。
我们的产品从2019年11月上线至今,已经为4万名会员提供了服务,拥有近700人的团队,一年大约能做到4亿的营业额。
雪颖:B站心理up主
全职10个月,我有了50万粉丝
做up主之前,我原本是一名记者,但这并不是我此前唯一的职业身份。毕业5年,我做过产品经理、连续加入过两家心理学创业公司、为了打磨我的内容能力,又去做了近3年记者。我一直很清楚,这些职业身份,无非是在为我真正想做的事情筹备“能力拼图”。
来源丨投中网
我本科在山东大学读法律,从大二开始开始发觉自己对心理学的兴趣,于是便去心理咨询中心实习,随后去英国读了心理学研究生,算是正式踏上了心理学赛道。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对我影响我很深。他在《论人的成长》(On Becoming a Person)中提到,他遇到过很多挣扎在人生困境中的人,辍学的大学生、婚姻崩盘的家庭主妇、害怕自己随时会疯掉的男人、陷于无止境的性幻想而无法正常工作的大学教授...这些困境看起来相差十万八千里,但在错综复杂的人生困境背后,或许最终能都会指向一个追问,“我,到底是谁?”、“如何,成为我自己?”
出国读书之前,我给自己做过兴趣图谱。我在一张白纸上列了三五个我感兴趣的行业,希望利用大学的时光做一下未来职业的探索。我靠直觉写下的前两个关键词是: 心理和传媒。没想到今天,我在这两个行业之间找到了链接。
2016年毕业回国之后,发现国内心理相关服务及就业体系并不完善,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很难有直接进入这一领域的机会,于是我就先加入了一家互联网招聘公司做产品经理。这是一个能同时与人与需求打交道的岗位,现在想来我的产品思维也得益于这份职业。加入心理学创业公司,也是想去找找方向,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有更明确的路径规划后,我去做了几年记者,去打磨自己的内容生产能力。
做记者的时候,我关注内容与消费领域,工作之余我做心理咨询、坚持正念冥想,还给各家大大小小的心理号供稿,也在从公众号、抖音、头条等各个平台进行小规模试水。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以巫师财经为代表的视频类博主在B站上发布知识类视频,觉察到这个平台或许已经具备承载中长视频的能力。2020年3月,我也开始试着往B站上发视频,一开始粉丝仅有个位数,没成想,在更到第6条视频的时候,那条关于《上瘾心理学原理》的视频居然给我带来了超过15万的粉丝,一度冲到B站热榜第一,弹幕密密麻麻盖住了背景画面,单条评论盖楼能达上百条……这可都是活生生真实的粉丝,我承认,我闻到了“血腥味”。
这条视频火了不到一个月,我做了个大胆的决定,辞职全职做起了up主。这条视频也带来的最直观的经济价值,紧接着后台就有广告主找来了。比如有大量睡眠产业相关的广告主找来,这个产业与心理行业息息相关。好在在我看来,做内容的,至少不会饿死。
全职做up主10个月来,我在B站有39.1万粉丝,已经是这个领域头部up主了。你只要在单一平台做的好,其他平台都会来找你,加上小红书、知乎等平台,我大约共有50万粉丝。有资本想给我投资,我会直接告诉他们,这个行业发展不像你们想象的那么快,希望他们慎重考虑。每当我的粉丝在弹幕上给我打出“感谢”,或者在评论区“盖楼”阐述我的视频给他们带来的改变时,就是我觉得最具价值感的时刻。
我并不会盲目把自己推向网红的位置,我想用3~5年的时间慢慢夯实自己的根基,成为这个行业内有影响力的KOL,网红路线一味的加速流量变现可能会让我忽略掉这个职业本身所需要的内生生长的力量。B站用户普遍学历较高,对内心关照的意愿及付费意愿都很好,我想搭建起自己的品牌力量,将这部分用户渗透沉淀下来做课程咨询及转化。现在,这个模式已经初步跑通,KOL+课程的模式,确实已经验证天花板更高。
青松基金合伙人张放
看了几十家心理创业项目,行业成熟还要耐心
心理赛道一定是需要长期关注的赛道,但核心在于在什么时间进入。从现在来看,行业还太早期,如果具体要说这个行业多久能够起来,我的预估是至少需要5~10年。
从2016年开始看这个赛道,做市场研究、也林林总总看了五六十家项目,但说实话,能够持续活到现在的并不是很多。这个行业的创业者,身上多少都有些情怀,你经常会被他们的赤诚打动。但从市场层面,我对一个市场是否成熟的标准有三个:
1.供给端人均心理咨询师比例;
2.需求端人群接受程度;
3.企业端的接受程度,能否进行大规模采购。
从这三项来看,中国目前的市场情况与成熟的美国市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投资人通常会把所看的项目分为产品型和服务型两类,产品型容易被量化、标准化、规模化,服务型市场就很难具备这些特征。而心理行业目前阶段又具备比较强的服务属性。现在这个市场所存在的问题核心在于缺乏行业标准。2017年之前,大家还都会去看心理咨询师证书,但因为市场的无序,这一证书也在2017年时被取消,新的行业标准又尚未被树立起来。非标的服务型产品的另一个特征是,消费者自己并不会判定一个服务的好坏,也不知该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服务。
教育、考证、线下诊所、医药服务……现在来看,这个行业上下游里,最容易规模化的还是在医药服务领域,即精神疾病药品市场,大约有300多亿的市场,但这也仅限于上游药企,中间的服务商利润并不高。
现在,这个行业如果有新的模式的公司出来,我都会去看,期待会有不同的创新点出现。无论是模式创新还是技术创新,或者它是否会做一些建构行业标准的事情。不得不提的是,这个行业对人才标准高,培养周期又长,如果能通过技术在这些环节做一些创新或提供一些解决方案,我认为还是很有潜力的。
相关推荐
一年营业额超4亿,我抓住了“躺平”背后的百亿商机
谁抓住了半导体业转折窗口期的机遇?
今年618,我选择“躺平”
著名分析师:为什么谷歌搜索抓住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抓娃娃换商品,「我要抓娃娃」想用积分兑换打破营收天花板
融资额缩水超九成、行业裁员六七万人,在线教育躺平
小米「快冲」,苹果「躺平」
“百亿补贴”诞生后的210天
产品观察 | 微信最先尝试的“好物圈”,很可能被阿里、拼多多反超
5G商机背后,你没注意到的隐形黑马
网址: 一年营业额超4亿,我抓住了“躺平”背后的百亿商机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45473.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963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337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9054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8573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8435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37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198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105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7050
- 10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6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