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盛行,大学不够用了
近日,全球玻尿酸龙头企业华熙生物与北京化工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建设“联合研发中心”。国内化妆品企业与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愈渐频繁,青眼梳理发现,至少有19家化妆品企业与约37所国内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随着“产学研”流行与深度发展,大学也成了行业里的稀缺资源。
谁最抢手?
在青眼梳理的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19家企业中,品牌企业、代工厂、原料商等均与高校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平均每家合作高校约4家,热门高校有江南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
从高校来看,同时与多家化妆品企业合作已不足为奇,江南大学就与华熙生物、片仔癀、隆力奇、林清轩等多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也与华熙生物、珀莱雅、百雀羚等企业展开广泛合作。
据观察,这些热门高校不仅拥有化妆品相关专业重点学科,吸纳了不少专业人才,还建设多个校内科研基地,有着扎实的基础研发功底。因此,培养高层次化妆品人才,联合创新产品研发及原材料研究,成为国内化妆品企业与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的主要目的。
▍截自江南大学新闻网:江南大学获批国家药监局化妆品监管科学研究基地
譬如,上美集团多次与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共建实习教学基地,建立定向人才梯队;华熙生物与北京化工大学共建联合研发中心,一方面共同培养储备高水平科技人才,另一方面也将围绕功能糖类、氨基酸类、植物天然产物等物质的合成生物技术研究及绿色生物制造产业化、市场化。
往往,为促进双方优势资源的精准对接,化妆品企业也大多会选择与高校联合共建研究院所。据悉,相宜本草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紧密合作,成立中草药护肤研究院,将传统的本草与现代科技结合,打造一系列本草类护肤品。隆力奇与清华大学挂牌成立“清华·隆力奇生物科技研究所”,深入蛇的护肤美容机理,发掘蛇的生物科技美容健康功效,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日化新产品。云南白药集团联合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共同成立“东亚肌肤健康研究中心”,并在天然植物开发、化妆品配方与工艺产品开发、化妆品功效与安全评价机理等研究进行深度合作。
青眼发现,各大企业在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中,成绩斐然。据上海家化介绍,上海家化在与国内外机构、院校展开合作中,每年有将近700个新产品,获专利的有50-60个,其中发明专利就有15-20项。
各大品牌在打造自己特色护肤品的道路上,围绕中草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积极与国内外高校与科研院所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以求在新原料开发、生产制剂工艺等方面寻求突破与技术创新,从而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科研创新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中国化妆品消费市场竞争激烈,不仅有本土企业之间的竞争,还有来自国际大企业的竞争。如何提高国产化妆品产品的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成为国内企业短期和长期都将面临的重要任务。而单纯依靠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难以支撑百花齐放的化妆品行业,“产学研”也就成为一条重要途径。
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同攻关或引进高校、科研院所的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并与市场需求进行精准对接,运用人才力量和学术专长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校企合作能有效促进科技资源整合,实现互利共赢。
如,诺斯贝尔与暨南大学共同建设化妆品功效与安全性评价实验室,使企业能够以科学试验的方法对自身产品的安全性与功效进行更好的管控,也响应了国家对化妆品行业加强监管的要求。除此之外,双方共同开发基于基因工程技术的化妆品原料,在化妆品生物发酵技术、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开展技术攻关。
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也曾表示,高校在基础研究有独特的优势,擅长做好0到1的发现工作,而企业擅长应用基础研究、产业转换、市场转换等工作,因此企业一定要与大学,尤其是顶级的大学进行紧密合作。
不可否认,通过与高校合作,确实能为化妆品企业带来一定的技术提升。不过也有化妆品企业负责人认为,科研创新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多中小企业因资源有限,难以进行长期持续不断的投入,且付出和利润回报不平衡,一般只有业内大企业才有独立开展科研创新的资本。
大学不够用了?
高校作为孵化高精尖人才的“摇篮”,校企合作无疑会常态化,但企业合作的高校重叠,大量企业向少数几家高校集中,某种程度也反映出人才供应端未能很好地与化妆品产业的高速发展进行匹配。
青眼粗略统计发现,国内21所设有化妆品相关专业的高校,2021年计划招生人数最高为256人,最低仅14人,也有部分相关高校未见招生计划(详见《一大波化妆品人才要来了!》)。而据相关统计,目前全国化妆品持证生产企业数量达5400余家,各类化妆品注册备案主体8.7万余家,两相比较下大学似乎不太够用了,也因此,国外如柏林大学、澳洲国立大学等高校也成为“产学研”的合作目标。
且不论国内这5000多家企业是否都有与高校合作的诉求,但行业需求日益增长,人才供给难以平衡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化妆品行业的高速发展,众多化妆品企业的科研创新及人才需求,有限的高校“产学研”成果资源转化将难以支撑。
业内人士告诉青眼,高校所拥有的相关知识产权成果针对当前市场需求不一定是最先进的,且对于企业项目需求也不一定是适合的,这也是一个痛点。也有观点认为,不乏很多校企合作浮于表面,高校仅仅充当了企业的形象代言人,缺少实实在在的科学研究。
国内企业借助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来促进产品的创新研发是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但从市场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来看,企业自身的创新发展能力将成为其脱颖而出的关键。
从现实来看,尽管近年来我国一直强调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事实是科研能力仍主要集中在研究型高校或科研院所。在“产学研”合作中,高校依旧占据科研创新的主导地位,如何促进以企业为联合研发创新的核心,助力和扶持企业建设自主创新科研平台无疑将是今后行业努力的方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青眼”(ID:qingyanwh),作者:南栀,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产学研”盛行,大学不够用了
当网课成刚需,平板电脑不够用了
大厂纷纷造车,工程师不够用了
百事也要卖酒?投资人:做低度酒的太多,年轻女性不够用了
币圈大佬揭秘“食物链”套路:韭菜不够用了,交易所“赚钱”花样多
AI面试盛行,韩国求职者烧钱上补习班:练习用眼睛微笑
海外年轻人动态:视频个性化编辑盛行,滤镜为美好生活添色
Facebook极端主义言论盛行,“打标签”就能解决吗?
Intel 20A:1nm不够用了,英特尔将制程节点提升了一个计量单位
不是拼多多不行,是段永平不够用了
网址: “产学研”盛行,大学不够用了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47799.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763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7701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7213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6978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6804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9951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7898
- 812306客服回应崩了 12 6317
- 9山东省大数据局副局长禹金涛率 6093
- 10从TikTok在美困境看全球 6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