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KTV消亡史:不去KTV的年轻人都在玩什么?
2005年,一本名为《如何在KTV出人头地》的书出版了。如何K好歌,对当时的年轻人来说是件值得重视的事。昏暗包厢里的周杰伦大联播、林俊杰演唱会、陈奕迅电台组成了一代人的青春,也是属于那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十多年过去,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在乎如何在KTV出人头地,更别说充满仪式感地在KTV唱一下午了。KTV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
KTV为什么不再受欢迎了?不去KTV的年轻人们,都去了哪里?
01 KTV 在中国的三十余年
1988年,第一家卡拉OK在广州东方宾馆开业。今年已经是卡拉OK在中国的第三十三个年头,回望KTV在中国的发展起伏,令人唏嘘。
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改革开放在中国大陆全面展开后, 流行音乐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为满足群众的演唱热潮,20世纪80年代末, 现代科技下的文化娱乐形式——卡拉OK在中国大陆出现。
在之后的十年,卡拉OK以广州、上海这样的开放城市为根据地,迅速出现在各大城市,一步步改变了当时人们的休闲生活。
最早的时候,去唱卡拉OK是一种奢侈的消费。
根据1995年的一份报道,中关村电脑公司的沈先生,在东四南大街的一家夜总会唱卡拉OK,结账时共消费了1314元——2听可口可乐76元,一瓶可赛矿泉水28元,一听啤酒45元,一壶红茶78元,一个果盘198元,外加15%的服务费以及包间费。
2听76元的可乐让人觉得魔幻,要知道,当时北京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也只有679元左右。走高档路线的卡拉OK们不可避免地开始走下坡路,1995年4月,北京豪华歌舞厅的上座率普遍已不足4成。
就在这个节点,台湾量贩式卡拉OK品牌钱柜飘洋过海,进入大陆市场,第一次向大家普及了“量贩式”的概念。相较于传统KTV,“量贩式”强调的是薄利多销。
量贩式KTV的普及发展,进一步推广了KTV,一时间,各种顶着金柜、银柜的本土山寨KTV也竞相出现,在包厢里放声大唱不再是小部分人的权利,平价的量贩式KTV逐渐成了主流。
时间来到2015年的冬天,行业老大哥钱柜宣布关闭北京朝外店。这家曾经的京城KTV龙头,最巅峰时期一天收入能达到80万元以上,如今只剩下了惠新东桥最后一家门店。
曾经霸占许多人青春时光的KTV,一个转身就开始落魄了。
02 KTV 为什么不行了?
KTV们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主要问题在于经营成本高昂,赚钱的能力却逐渐下滑。
2020年2月10日,北京“K歌之王”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内部信中写到:2019年度的效益与前几年相比,差距之大,令人咋舌。
租金,是KTV高昂成本的最主要贡献者。KTV火热的这些年,地产行业也在高歌猛进,无论是北上广深还是三、四线城市,商铺租金都水涨船高。而量贩式KTV单个门店动辄就有上千平,租金自然非常可观。
另外,音乐版权费用的支出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以《关于2008年卡拉OK版权使用费收费标准的公告》为例,上海的价格是11.1元/天/终端(包房),而当时上海总共有卡拉OK经营场所的包房数量逾29000间。即使上海按照广州得以“优惠”后的最低收费标准即8元/天/终端计算,一年的缴费额也将达8400多万元。
但更重要的是,没有那么多年轻人愿意去KTv花钱了。
《商界》在2014年刊登了一份关于KTV消费的调研报告。报告数据显示,从消费能力来看,去KTV的90后会花更多的钱,占据了KTV消费500元以上人群的4成。但是,这些能为KTV贡献利润的顾客,数量并不多。
60后是占据KTV包房更长时间的消费者。KTV的高频消费者中,近7成是60后。可惜的是,中老年群体的消费有限,在500元以上的消费人群占比中只有9%。
在广袤的下沉市场,KTV成了中老年群体钟爱的社交场所,这门生意在许多地方仍旧红火,只是曾经是潮流象征的KTV,如今颇有几分“夕阳产业”的落寞。
不少KTV迫于形势进行转型。好乐迪、钱柜等KTv企业尝试推出“音乐+火锅”的创新形式,但效果并不尽人意。
03 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去KTV了?
KTV引领先锋潮流的时代一去不返,把头埋进手机的我们,早已不再是那个握着冰凉的麦克风,兴冲冲地喊着“切歌”,一直唱到嗓子嘶哑的自己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年轻人不去KTV了?
我们统计了知乎问题“为什么新一代年轻人不唱kTV了?”“有没有不喜欢去KTV的人?”问题下的答案,总结了一些主要的原因。
KTV作为一个集体性的娱乐方式,个体行为是会影响他人参与热情的。“一两个人唱,其他人低着头玩手机”“全在喝酒”类似的情况被提及很多,说好一起来唱歌,结果大家各玩各的,热情被浇灭,冷场实在难免,体验不好也是在意料之中。
而在KTV服务方面,也需要优化升级。一个大包厢只有两三个麦克风,碰上个麦霸,五六个人争一个麦的情况属实没辙,而歌曲曲库不全、酒水价格太贵、消费性价比低,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都让消费者不愿去选择KTV了。
抛开KTV本身,唱歌本身是一件需要门槛的事,对不爱唱歌的人来说,被拉进KTV被逼唱歌简直就是当代酷刑。一个人在角落孤独玩手机,还会面临来自朋友热心的劝唱,无论最后唱或不唱都极为尴尬。“活像个孤独患者自我拉扯”,这样的苦,谁又懂。
而且,现如今年轻人有太多娱乐活动胜过KTV了。
在对知乎相关问题进行词频分析后,我们提炼出了回答中提到的娱乐方式,KTV的对手来自四面八方。
相较于将聚会、唱歌、喝酒等各种娱乐功能集合为一体的KTV,越来越丰富的线下娱乐场所,正努力在不同的垂直赛道上,将满足细分需求这件事儿做到极致。
想喝酒玩乐,可以直接去酒吧;在朋友聚会时,桌游可以提供更强的参与感;密室逃脱的沉浸式体验,娱乐性更强;而网吧和电影,对于似乎在空闲消遣娱乐时更受青睐。
移动互联网,更是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手机使他们可以在赛博空间随时相聚交流,线上K歌软件的兴起,满足了年轻人在线上酣唱的需求,去线下专门K一次歌显得麻烦又无聊,而过于复杂的人际勾连,显然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想要抛弃的负累。
在拥有了更多选择的时代,再难用一种大一统的方式粗暴触及到大部分人。争夺人们休闲时间的娱乐行业,也被推着用更多碎片的方式,不断增加与各种人群和各种情绪的触点。
又一个周末的晚上,街角的KTV灯光昏暗,而在不远处,有人呼朋引伴杀个痛快,有人伴着游戏入眠。
参考资料
[1]王韡.(2018).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相关史料及其分析. 当代音乐(12),23-25. doi:CNKI:SUN:DDMU.0.2018-12-009.
[2]1995年4月12日《北京日报》2版,《歌舞厅应面向大众》
[3]本报记者张裕(2008-08-08).卡拉能否OK?.文汇报,005.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DT财经”(ID:DTcaijing),作者:龙龙龙 ,编辑:唐也钦 ,设计:张灿、郑舒雅 ,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中国KTV消亡史:不去KTV的年轻人都在玩什么?
谁还去KTV?
北京K歌之王将全体裁员,未来的KTV要如何构建“免疫系统”?
抢走了KTV、网吧的年轻人,但密室逃脱的生意并不好做
线上线下“冰火两重天”,化身养老院的KTV们该如何绝境求生?
KTV开后门偷偷营业,莫为病毒敞开”大门”
「蚂蚁特工」与「K米」达成合作,让 AR 技术进入 KTV 场景“带货”
汇源,国民饮料消亡史
第三次冲击上市,唱吧和K歌行业都很尴尬
2019浮华消亡史:首富缺钱,名企暴雷,投资人谨小慎微
网址: 中国KTV消亡史:不去KTV的年轻人都在玩什么?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48177.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953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253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8966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8490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8351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27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182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096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7045
- 10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6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