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易也集成,难也集成
小米造车起势靠集成,落地也困于集成。
时隔近半年,我们终于看到了小米造车的新进展。
9月1日上午,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在微博官宣了小米汽车正式注册的消息。
公司名为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亿元人民币,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亲自出任法人代表。
今天小米汽车注册地也同步揭晓——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十街15号院,与总部在科创十一街的京东相邻。
在外界看来小米造车似乎有些“高开低走”,今年3月底,小米宣布造车在业内掀起风浪,可此后近半年,小米的造车计划在大众眼中一直是“没什么动静”。就连宣布造车比小米晚了一些的创维,首款车型EV6也已经在7月落地,相比之下,小米确实有点“雷声大,雨点小”了。
如今雷军以一张团队合影高调回归,亲自挂帅,不知这场压上自己人生所有战绩和声誉的造车之旅,能否再度复刻小米的成功。
立项5个月,小米走到哪了?
目前来看,小米造车依旧循着小米过去那套“以老带新”的章法,即用小米老人去完成新业务的开拓与搭建,再逐步引入行业所需专家和人才作为小米新人去填充。
去年小米造车的项目就已经进入到了实质性的计划阶段,推动者是曾将小米电视和大家电业务做得风生水起的王川,和在品牌营销方面,称得上是小米灵魂人物的黎万强。
王川主要负责执行层面,全面摸底智能汽车行业,和汽车行业的人才见面,对造车技术和工厂都进行了充分调研。而黎万强除了负责“营销” 的老本行,也以 CEO 的名义负责对外融资和政府关系。当然,具体造车还是得由担任总裁的王川牵头。
如果说这些前期的接触还只是调研,在正式宣布造车,首期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后,小米就开始了一系列“招兵买马”的动作。
据小米官网显示,仅6月份以来,其汽车行业相关岗位的招聘就包括了超声波雷达算法、激光点云算法、高级惯导算法、相机驱动开发、车载基础架构等众多方向,涵盖了从决策规划到算法等不同岗位。
老板雷军也亲自发布微博,表示首批招募500名技术精英,共同自研行业领先的L4级智能驾驶能力,并且支持多地办公。
昨日雷军晒出的核心团队成员合影,算是正式向外界宣告了小米造车人才搭建的初步成果。
有媒体梳理了合影中17人的详细名单,除了刘德、洪峰等几位老牌小米人,原宝马i品牌外观设计师李田原的出现颇为惊喜。
这位曾主刀设计了宝马iX车型外观设计的车企人才加入,勾起了外界对小米汽车外观设计的期待。
除了人才招揽,小米也在集中投资、收购产业链公司。
例如,小米相继投资了纵目科技、禾赛科技、几何伙伴、爱泊车等科技企业,还收购了自动驾驶技术公司DeepMotion(深动科技),DeepMotion最多将有20余人的团队加入小米。
除了自动驾驶相关企业,小米还投资了其他与汽车相关的包括芯片、汽车整车、销售、电池等企业,如博泰车联网、智芯半导体、睿米科技、蜂巢能源、赣锋锂业等。
别看这招聘岗位、投资企业多到让人眼花缭乱,其实小米的布局很有章法。
首先,投资最外围的智能交通生态链(纵目科技×爱泊车)和定位Tire 1的自动驾驶供应链(禾赛科技×几何伙伴),将基础框架搭好。
然后,去解决造车能源供应链问题(蜂巢能源×赣锋锂业),直接投资上下游垂直一体化企业和最新的“无钴电池”。
最后,买下拥有关键人才的DeepMotion团队,得到前视/环视/周视感知系统、自主代客泊车AVP方案等技术支持,为自研驾驶平台铺路。
一边招人,一边砸钱收购,小米成立之初曾靠着集成打法在手机市场和AIoT上迅速起势,由“互联网+硬件+软件”组成的铁人三项一度风靡互联网,看得出如今雷军又把这套招式复用到了造车上。
盘子铺好,就要精细化运作了。按照小米的计划,今年小米需要完成市场调研、产品定位,并开始启动汽车设计阶段工作。同步的工厂选址也要动起来。
如今小米汽车总部已确定落户北京,首座工厂大概率也会设在北京,但工厂建设大概需要一年多的时间,从选址到建设到生产线投产,至少两年。后面零部件装配、耐久测试,各种品质测试,也需要一年多。
虽然小米造车的具体战略还未最后落定,但通过这一系列的招聘、并购、投资、建厂等动作,小米的布局已经逐渐清晰:在造车的第一阶段,小米会做成熟硬件资源的整合,驾驶平台是重中之重,会做自研;电池则找国内的电池厂商,定制符合需求的电池。
易也集成,难也集成
无论是投资还是收购,这种集成式的组建手段的确是小米汽车起势的有效路径,但也会招来不少人的疑问:小米造车胜算几何?
从雷军既往经验与小米多年的品控积累上看,小米造车是有优势的。
早年雷军曾以投资人身份参与了小鹏、蔚来上市前的融资,在宣布造车后的4个多月里,他频繁走访了长安、广汽、上汽通用五菱、长城、上汽、东风、博世、宁德时代等厂商。所以,不要说雷军不懂电动车,这些年人脉、可借鉴的经验,都极大降低了小米入局的门槛和难度。
其次,虽然手机与汽车相比,不论在体积、零配件数量和复杂程度上都无法相提并论,但小米的供应链控制能力与硬件研发经验,用怎样的标准衡量都不能称之为新兵。同时,其强大的软、硬件集成能力,能更好更快地围绕智能汽车进行生态建设。
而且,小米在制造端大量的布局,以及很大可能北京建厂(北京顺义有一些工厂,具备生产资质,是现成的,小米可以拿来直接用),表明小米并不想走简单的“贴牌”生产模式,虽然这可能会将自身的造车模式加重,但在整合供应链、品质把控、加速量产等方面,确实得益不少。
论粉丝运营和社区建设,小米可是鼻祖。哪怕是被人熟知的蔚来APP和蔚来社区,也不过是当年李斌偷师小米社区的成果,蔚来NIO Day也是借鉴了小米的“米粉节”。依靠粉丝起家的小米,目前拥有的用户数远超电动汽车行业的其他对手,也是小米造车最大的底气之一。
而且,已激活超过2.28亿台的“小爱同学”,不仅可以让小米汽车在诞生之初就拥有完善的语音交互系统,还能为还未上市的小米汽车培养上亿潜在用户。
虽然前期入场有着不少有利条件,但造车不比造手机,深入产业和供应链的难度非一日之功,小米造车起势靠集成,落地也困于集成。
最直接的就是核心技术的空白。据公开专利信息显示,小米早在2012年就开始了对汽车技术相关专利的申请,截止到2020年,小米集团与汽车相关的专利数量已超过800件,但内容多为导航、定位、车联网等相关技术,而动力、储能、散热、自动驾驶等方面都是小米相对空白的领域。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备案的公开专利信息中,全字段检索自动驾驶(智能驾驶/无人驾驶)、智慧交通等关键词,可以看到,小米专利数据与同样下场造车的百度、华为等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图片来源:AutoLab
具体到专利内容来看,小米的汽车级驾驶员监控系统(driver monitoringsystem, DMS),是L2-L3级这类仍需驾驶员参与其中的低级别自动驾驶技术才需要的,对于L4级自动驾驶而言意义不大。
目前,大多数新势力以及智能驾驶科技公司都选择直接主攻L4级自动驾驶,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之下,小米的专利含金量显然也并不算高。
技术上不占优势,供应链、造车工序也面临很大挑战。
汽车这种关乎安全的大型消费品,不同于以往的电子产品,无法使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进行迭代研发,也远比制造智能手机要复杂得多,供应链也更长。
除去前期的软硬件研发之外,还要有大量的试验、论证和测试环节,每一步都会消耗海量的时间与资金,哪怕一个座椅的简单修改,都要历时半年的论证与碰撞测试才能通过,而全车上万个零件的设计与组合,叠加的结果更是超乎想象。即便是研发、设计、组装完成,小米还要面临量产问题。
同时,造车属于重资产业务,将会消耗大量资源,同时带给公司长期的财政负担,对当前公司的盈利能力可能会带来影响。
小米首期投入的100亿元,相对小米来说确实不少,毕竟这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研发费用。但对于仍处烧钱阶段的智能汽车行业来说,这个数字或许仅仅只是个开始。
即便拥有超过1000亿元的现金储备,但对于动辄200、300亿元的造车门槛来说,也就是稍微大点的水花。
雷军造车“图什么”
小米造车是一场赌上雷军个人声誉与小米新未来的关键战役。
有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新造车”领域的企业已超过100家。此时入局的小米即便资金储备充足,其产品推出、量产、打开市场仍需时日,届时竞争的激烈程度不难想象。这些我们能想到的问题,雷军及小米高层自然也知道,但为什么依然选择躬身入局?
“如果一个企业只押宝一个未来,那就等于没有未来”《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中的这句话或许能很好地解释雷军亲自带队,以归零心态入局造车的原因。
智能手机市场明显已经进入存量状态,小米需要新的业务增长点。而聚焦汽车行业,电动化和智能化是当今汽车公认的发展方向,智能汽车作为智能出行交互场景的载体,不仅是风口,也对小米的AloT版图意义重大。
而回看小米手机的发展历程也不难发现,除了踩中并抓住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小米借鉴苹果建立起的完备移动手机产业链,开启了自己在手机领域的高速成长。
回到当下,2019年将特斯拉引入上海,2020年蔚来投入合肥怀抱,甚至德国大众都早早加大电动车电池制造的投资和建设。未来两年,国内的智能电动车产业链也会以难以现象的速度成长与完善。一向重视风口的雷老板,势必不会错过这个东风。
最后,小米一旦入场,基本就是奔着卡位来的。
如今国内的传统汽车领域,虽总量可观,但人均保有量上并不算高。而在智能电动车市场,国产阵营高端有4大新势力(蔚来、理想、小鹏、比亚迪),低端有五菱、长安势头正劲。但问题在于,高端难以承担智能电动车快速普及的任务,低端却智能化不足。
在小米发布的造车公告中,是这样描述汽车产品的:“小米希望用高品质的智能电动汽车,让全球用户享受无所不在的智能生活。”在以前的直播中,雷军也表示首款车型会定位中高端,并且会用上交付之时的尖端技术和尖端水平。
但从微博上雷军发起的针对小米汽车首款产品的定价投票来看,更多网友选择的是10万以内,其次是10万-15万,再就是15万-20万,选择30万以上的网友最少。
这意味着大家对小米的期待依旧是“性价比”,甚至说小米只要做出一辆及格的智能电动车,并与小米生态有更多的关联性和功能,就基本满足了用户的消费需求。
而将千元机带到智能手机行业的小米,确实更适合做出一个极致性价比的产品,这也符合小米多年积累下的竞争本钱。
这种猜测并非没有依据。在自动驾驶的技术路线,小米“押宝”主打研发高精地图与定位技术的DeepMotion(深动科技),后者所采用的技术是以视觉为主,多传感器辅助的策略。
也就是说,相比于测量精准度更高,成本也更高的激光雷达,小米选择了成本更低的视觉感知路线,以求加速实现技术和市场的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赵彩霞、刘德、黄江吉,以及邓元鋆等多位小米系高管,也纷纷加盟开云汽车并担任要职,商用车市场似乎也被小米盯上。在市场环境相对成熟的情况下,小米作为第三波造车新势力,确实有能力也有意愿去开启智能电动车的普惠时代。
“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我愿意压上我人生所有的声誉,亲自带队,为小米汽车而战。”
虽然距离产品问世、量产还很遥远,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用当年期待小米手机的心情去期待小米汽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新摘商业评论”(ID:xinzhainews),作者:文林,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小米造车:易也集成,难也集成
继小米之后,360 也官宣造车:互联网企业造车到底哪家强?
小米造车苦了谁
易车难“易”
华为不造车:鸿蒙的首次体验也许是在智能汽车上
小米造车的喧嚣背后:我们需要反思什么?
小米发布仿生四足机器狗铁蛋,心里则想的是布局高端机器人集成
小米造车坑三千
用组装手机的模式造车,小米能够成功吗?
华为、百度、小米踏上造车新征程,软件如何吞噬汽车?
网址: 小米造车:易也集成,难也集成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49843.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982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478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9214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8714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8581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52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221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120
- 9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7080
- 10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7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