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跳出系统看系统,才能看到全局

跳出系统看系统,才能看到全局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1年09月08日 10:07

内容来源:2021年5月16日,由苇草智酷主办的“数字化转型公开课”精彩演讲内容。

分享嘉宾:段永朝,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信息社会50人论坛执行主席。

高级笔记达人 | 武德 

轮值主编 | 智勇

责编&值班编辑 | 金木研

笔记君邀您阅读前,先思考:

数字化转型,为的是什么?

未来数字世界的核心是什么?

转型,英文transformation,我觉得应该换一个翻译“重新塑造”。

一说到转型,我们最容易想到的画面是火车“扳道岔”,或者叫变轨,重新切换到另一条轨道上去,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具象的目标。

那么,变轨怎么变,轨道在哪里,路径是什么,目标去哪里,是我们现在对数字化转型的一些疑问。

也就是说,是不是转型成功之后,就会独角兽一枚,立于不败之地?

为此,我对现在的转型思维有一些“质疑”,我觉得这些思维是对的,但是思考得不够深。

一、数字化转型的10个“质疑”与思考

1.路线图

我们都认为技术是转型的驱动力,这个想法是对的,但是不够。

不够在哪里呢?跟不上。

技术驱动理念非常重要的一个迷思就在于把它理解成建系统。

换句话说,是不是需要开发一个系统?是不是需要找软件人员将业务需求转化?然后企业就跟上数字化浪潮了?

但是技术驱动并非如此简单。我们来做一个比较,讲数字化的时候,经常讲的是场景、用户体验、系统嵌入以及认知。

那么,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公司系统建了一大堆,武装到牙齿,但是反应能力极差?

今年五一长假的西客站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我在铁路系统做过十年,也参与过铁道部早期的项目“TMIS”(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

TMIS之前,铁道部有一个系统叫“18点报”。每天下午18点钟,所有的站点必须向铁道部调度中心报告当天实时的铁路行车动态信息。调度中心根据信息不断地调整列车编组。

但是西客站刮大风后,供电网受到了不可预见的外力干预,于是老百姓不知道信息,几万人堵在南、北广场。

为什么没有信息?

就是因为有梗阻,信息不通畅,情况不明,然后逐级报告、批示、责任上、下移,导致没有及时出来广播。

所以我说技术是转型的驱动力,当然是对的。但是技术和行为之间有一个巨大的鸿沟。

如果将技术驱动当成盖大楼,是一个一个system拔地而起,数字化转型基本上等于信息化的增强版,这样就走偏了。

2.全方位顶层设计

数据是生产要素,过去的结构化数据现在要变成非结构化数据。

客户体验要转型,供应商体验要转型,政府部门的体验要转型,工作资源转型,运营模式要转型,领导也要转型。

现在,还有人提出数字化转型是一把手原则,其实至少三十年前,就有一把手原则。但是做的怎么样?

数字化转型还有一个金字塔,包括:智能决策,决策模式创新,运营模式创新,生产模式创新等等。

基本上市场上讲数字化转型都是这一套,非常正确,但没什么稀奇。这就导致了“全方位顶层设计”变成了一个空洞的辞藻,没有抓手,没有落脚点。

3.满汉全席

站在宏观层面,转型要打通一产、二产、三产,现在有四部分做得好,但也不够。

一是数据采集。

数字化转型首先要解决数据源点问题,但我认为数字化转型根本不是采集问题,而是感知。

区别在于采集数据的心态是收割数据,感知数据的心态是使用数据。数据要边拿边用,而不是拿了就先存起来。

10年前,我在深圳讲课,有一个小老板做连锁超市很成功,全国有上百家门店,一天的购物小票加起来得有四十万的数据。

他问我:这个是不是大数据?

我说:你这个叫数据大,不叫大数据,因为是“死的”。

真正的大数据是活数据,有数据感。比如我们在座各位的手机“叮”响了一下,提示你们家的猫挠墙了,就形成了感知。

二是结论反馈。

数据采集之后需要计算,算完之后给一个预测分析,然后就开始决策,服务到各个产业,形成数据闭环。

但是从采集与处理,到决策分析与指挥调度,存在一个巨大的gap(差距),因为是从online(在线的)到offline(离线的)的。

三是行业间需要数据交换。

现在信息化最大的问题是信息孤岛,企业内部的数据不交换,企业间的数据不交换,行业间的数据不交换。

四是行业间需要数据支撑,达到总量平衡。

比如,中国需要多少铁矿石,城市需要多少用水量、用电量总量怎么去平衡。

4.CMM(软件成熟度模型)

去年国资委委托一家机构,和工信部标准化研究院一起做了一个数字化转型指南,出了五个行业标准。其中有一个标准就是软件成熟度模型,这是标准的美版思维。

最后要注意变成什么样,要想成为数字化颠覆者、成为独角兽,想增长是对的,但是不够。

5.互联互通

数字化转型的要害是互联互通。互联互通就意味着企业的价值和客户的价值链要打通,既要聚焦内部的互联互通,也要聚焦外部的互联互通。

外部是两个维度,一个是供应商供应链维度,一个是客户维度。

可是我还是要有一点质疑,互联互通之后,目的是什么?

创造财富?这没错,但是不够。

财富并不是完全等同于钱。对于西方来说,仍然有另外一个支脉,就是“人的目的,幸福是什么,快乐是什么。”

所以我们今天谈增长效益,如果把它看成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目的,并且是一个边界非常清晰的目的,还是不够的。

6.中台战略

中台是个很美好的词,里面很多概念图画得很漂亮,逻辑也很多清晰。

但是,为什么我认为中台有问题?

因为中台一旦建成,你的身家性命就不属于你了。中台必须是你的中台,而不是别人的。

7.人和物关联,人变成了机器

数字化的内核做的是人、物关联。为什么我觉得有问题?

通过这样的转型,最后就是把人变成机器。

黄仁宇有个观点“中国缺乏数目字管理”,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就是量化思维比较差。

所以我们有了计算技术,就开始补,结果偏了,眼里只有数字,没有数字背后的东西,甚至是数字万灵论,又把人变成机器,这是工业化时代的后果。

8.以人为本

不但把人变成机器,还要把人嵌入到机器世界。这个口号叫以人为本,我们讲以人为本,最后依然是要把人装到机器世界中去。最后人是机器的一份子。

说到这里略微暂停三秒钟。假如这是转型的话。是我们想要的吗?是我们期待的吗?

9.DevOps(开发运营一体化)

过去DevOps还是个好词,但现在我经常说大家要注意,软件工程近十年的发展,由三十年前瀑布式结构化开发,到原型开发,到今天的DevOps开发运维一体化,甚至有人说DevOps service,开发运营服务一体化。

听起来都挺好的,但是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依然需要不停的问。

10.生态思维

中国人学会了生态思维,至少我活也得让别人活,别人要死了,我也就死了。这是个进步。

但是我发现最近我们还是把自己活下来当第一位。我们的生存哲学,我们的企业经营哲学都是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说:活下来才是硬道理。

当我们理解生态这个字眼的时候,基本上有两个假设:

第一,在这个生态中,我得活着;

第二,一旦有机会,我要活得比别的物种好一点,往食物链的高端走。

自己活下来有什么不对吗?总之,我认为当今这个问题仍要思考。

这十大质疑,我总结六句话:

第一句话,我们对数字化转型的动机的理解,是技术引领变革,但是不够。我们把技术这两个字看得太“技术”了,技术应当是活的。

第二句话,转型的目的是持续增长。这个大家容易理解,显然是不全面的。今天我们说均衡增长、可持续增长,高质量发展都是想突破安逸的数量型增长。

第三句话,战略是顶层设计,这已经变成了一种迷信,甚至变成心魔。

第四,中台战略。要把自己盘活。

第五,万物互联无缝对接之后,是对人的降维。

第六,把架构设计加系统建设等同于数字化转型。

二、3个令人焦虑的问题

我们讲新思维,要先知道自己当下的思维状态是什么。

但是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我将自己觉得焦虑的三个问题提出来了,供大家一起来思考。

1.代码即法律,一切皆计算?

这十个字已经变成了神谕。去年,我参加过的一些数字化高峰论坛或研讨会,时不时就会看到有人的主题是“一切皆计算”。

我们今天的法律体系是copyright(版权),开源运动是copyleft,这两句话都是西方文脉,在法律层面其实是有这样的区隔。

可是很多企业家不知道,还以为我们的法律体系是罗马法体系。首先要注意它不产生于东方文脉。换句话说,东方文脉关于法律和律法有自己的文化传统。

黄仁宇说,东方没有数目字管理,我为了反驳他,买了一堆书来看。我们从汉唐时期,中国的田赋、户籍制度记录还是相当完整的数目字,但是没有基于数目字的管理。

西方文脉的法律首先是天启。天启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希伯来律法;第二个是柏拉图或者叫古希腊哲学,律法来自Logos,来自理念背后的那个精神。

精神背后的是什么?是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数。亚里士多德总结为4个范畴:质料、形式、动力、目的。

代码是什么?代码英文是code,来自拉丁文codex,意为一本一本的书,书是西方文化的文化载体。

天启律法和code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是code of law(法典)。西方法律语境下,翻译成法规。Code是写下来的成文法,Law(法律)是天启的律令。

莱斯格改成了code is law(法典就是法律)。变化有两点,源头倒置。原来code 是来源于天启律法,而现在两者地位齐平,甚至是倒置了;第二,顺序变了,方向也变了。

也就是说,代码即法律是西方文脉,如果我们的学术群里面也吆喝代码即法律,十年后,二十年后,我们会被扼住命运的咽喉。

“一切皆计算”出自图灵。没有图灵,就没有计算机,也没有人工智能。

图灵和他的老师丘奇两个人联合起来,提出了一个命题:凡是一个可行的计算过程,最终都可以用图灵机实现。

什么叫可行的计算过程?

第一点,这个计算能写出公式,在有限的时间能得出结果;第二点,这道题的物理装置能通过图灵机的方式实现。

1986年,美国学者大卫多伊奇,把图灵的通用机推广到量子计算。所以现在大家公认的是丘奇-图灵-多伊奇命题,一切能行的计算包括量子计算都能够通过广义图灵机实现。

言外之意是什么?就是那些指望量子计算突破冯诺依曼体系结构之后,天下就会大变的人可以洗洗睡了。一切皆计算理念似乎已经无法撼动。

举个例子,数字孪生,数字孪生是美国人提的,未来一定会有一个物理世界,还有个孪生的数字世界实时互联,360度互动,但不要认为就是克隆版。

比方说北京市的交通调度中心有一个指挥大屏,上面能看到北京市的实时路况。而数字孪生的数字世界里面有一个进度条,你可以快进十分钟,可以快退十分钟。

如果没有这个进度条,就不叫数字孪生。每过一分钟,最后的结果都是你看到的这一百个未来北京的可能性的不同比例的叠加。

赫拉利说,未来99%都是无用之人,这句话,伤害性强,侮辱性也强。很多人觉得我怎么五年后就没用了。

其实,我觉得主要的问题还在于思想空间没有打开。怎么打开?

我自己的体会是两个:

第一,要学会退而远瞻,跳出系统看系统,你才能看到全局,才能看得更深一点,你才能知道不同层级之间原来是有关系的;

第二,从思想层面多琢磨,多琢磨的目的是要问自己是不是把握了主动权。

2.未来数字世界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大家都讲,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了,我要问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前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是什么?

我认为,前三次工业革命,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骨子里面解决的是速度问题、效率问题、生产能力问题。

第四次工业革命一定跟之前不一样,当然会进一步提升效率,但不仅是为效率服务。为什么?

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说,效率和公平是经济学的两个重要问题。经济学依然要优先思考政治秩序、社会公平、人类幸福。

像罗斯托所讲的,在过去一个世纪以来,经济学家就关心两件事情:增长和均衡。政治问题、公平问题、幸福问题都已经不关心了。不是他们不关心,是顾不上了。

但是在数字时代,这种格局必将打破,这是我的一个大胆判断,未来的经济学依然要回归政治经济学。

3.数字化转型的使命是什么?

我认为是人机再分工。这个机不再是蒸汽机,也不再是电力机车,而是Alpha Go。

如何人机再分工?

我就讲一个思想案例,区块链之后,十块钱啤酒怎么喝。

过去,扫码之后,十块钱到老板口袋里,老板三个月后跟批发商结一次账,批发商半年之后跟啤酒厂结账。

现在,电商时代三天就结一次帐,但是结账逻辑并没有变化。

今天的电商和数字化,依然是古典经济学的延伸,一点都没有革命。

区块链之后,啤酒一扫码还是十块钱,但是瓶盖两毛钱,瓶子五毛钱,瓶子上面印的商标三毛八,商标的设计师提两分钱,一瓶啤酒分摊的电费一分五,一瓶啤酒分摊的银行利息,两厘钱。当这瓶啤酒一扫码的时候,这些支付项目纷纷到末梢节点。

什么不ready?核算体系、支付体系不ready 。

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的工资表会发生变化,你会每个月收到一万次一块钱。税都给你直接扣了。

数字世界将是一个生产、消费和分配的并发世界。数字世界就是未来,乌托邦思想会回潮。

今天,无非是我们已经用技术武装到牙齿的时候,人们又在做梦了,不管是美国梦、欧洲梦、中国梦,这个梦是关于信任的。

在物理世界里面达成信任,成本代价是极其昂贵的。但物理世界是最宝贵的,我们要用数字世界才能够保护、捍卫物理世界的珍贵。

这就必须让数字世界达到孪生的级别,才有可能。人和智能机器一定会分工,未来我们首先会创造一个万机互联的世界。最终的目的,我认为是带来知足社会。

三、结语

我们今天有很多口号,比如未来决定现在。但问题我们要思考是“谁的未来”?还是毛主席说得对,要破除言必称希腊的迷信。

我们的思想和文化是板结状态,不利于未来的生长。数字世界需要在文化层面思考,需要在文化层面交流,更多地去消融。

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希望我们的学习从这里开始,谢谢大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笔记侠”(ID:Notesman),作者:段永朝,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跳出系统看系统,才能看到全局
靠系统的力量冲出系统
找寻新增量,先跳出交易场
跳出同质化竞争,分众让消费者主动看广告
「新商业」时代下,企业如何从流量增长到全局成长?
中国公有云出海,其实都还没跳出中国圈子
Facebook:Avatar VR头像系统已经可以模拟全身
算法不是万能的:在算法时代,看见人的力量
美团“系统”,稳步更新
怎样判定一款优秀的车载系统?

网址: 跳出系统看系统,才能看到全局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50149.html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