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分析 | 领英后撤,想重回中国职场社交的牌桌有点难
文 | 邓咏仪
编辑 | 苏建勋
北京时间10 月 14 日晚间,据CNBC报道,领英正式宣布将在今年停止领英中国相关服务,此后领英将推出一个新的求职应用“InJobs”,新产品只会保留最基本的求职属性,不再涵盖社交信息流、分享文章等功能。
领英中国随后解释了“关停”这一说法,指原团队将继续负责新产品“InJobs”。领英中国也向36氪表示,领英是在“领英”这个产品上关停了原创内容和社交互动功能,并不是关停整体中国服务。
在领英中国总裁陆坚的公开信中,也谈到:领英中国将对目前战略进行调整,未来将专注于提供“连接职业机会”的价值,将于今年内推出一系列全新产品及服务。
领英中国总裁陆坚公开信 来源:领英
由于部分媒体存在“领英关停”的误读,陆坚也在朋友圈中强调,“领英中国将做一些产品和业务战略的调整,但是领英没有减少对中国的投入,还会加大;不会减员,更不会离开中国”。
领英中国总裁陆坚朋友圈
但事实上,领英中国以后基本无法以“领英”这一品牌继续运营。从微软和领英中国的声明来看,这个新产品就相当于去掉社交功能的阉割版领英,只剩下一个公开的在线简历库,但职场社交本来就是领英起家的精髓。
此次变动早有预兆。早在今年3月份,领英曾暂停过1个月的中国境内新用户注册,官方公告表示“以确保平台提供的所有内容和服务符合当地的法律和法规”。
在领英官方博客中,公司技术高级副总裁Mohak Shroff表示,领英在中国面临着“更有挑战性的运营环境和更严格的合规要求”,因此做出了此次决定。
不难猜出,这与今年开始的互联网监管风暴有关。领英于今年因数名领英会员资料在华被屏蔽而遭受一番舆论压力。雪上加霜的是,今年6月份领英有近7亿条用户信息在黑客论坛上被售卖——尽管领英澄清原因为外部非法抓取,但中国今年有多个数据安全、个人隐私保护相关法规正式实施,无疑加大了领英的合规压力。
领英是将“职业社交”带到中国的第一个跨国大公司,但很难说这家公司打破了中国职业社交天花板。2016年被微软收购后,领英经历了CEO换任,自家推出的本土app“赤兔”最后也在2019年下线。入华7年,领英的主流人群暂时还是外资公司的白领阶层,更本土化的脉脉等产品则后来居上。
总体来说,从领英进入中国到当前的战略转型,这是一个外资公司努力往本土化靠近,但最终还是无奈折戟的故事,监管只是最后一根稻草。
七年崎岖路
领英中国的出现曾让市场给予厚望,但在几大职场产品核心需求上看,领英屡屡碰壁。
这是因为国内外社交和工作习惯的巨大不同——在国外,人们更习惯将生活和工作分开,领英就是工作场景的社交平台,其他时候就在Facebook、WhatsApp等平台;而在国内,微信推出以后迅速成长为国民应用,人们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离不开这个平台,领英的社交功能在中国难有施展之处。
而监管环境从来都不轻松。在那之前,谷歌早在2010年退出中国,Facebook则更早。领英受益于职场和实名社交的属性,得以在中国小心翼翼地运转,甚至还能够将数据保存在国外服务器。
头顶外资属性、监管压力以及强大对手,领英进入中国市场的七年可以说一路崎岖。
领英于2003年成立,是全球职业社交的鼻祖。在2014年进入中国时,领英就已经积累了400万中国用户,全球范围超过3亿的注册用户,入驻了200个海外市场。
对领英而言,这片全新的市场里藏龙卧虎,BAT已经占据了社交领域的核心位置,而职业社交一直被唱衰多于唱多,但这也不妨碍领英的决心。在当年的采访中,中国区负责人沈博阳曾反复提及,梦想是“有朝一日能把领英中国单独分拆,在中国独立上市”。
作为当前唯一一个仍能在中国运转的美国社交平台,领英在本土化上曾付出许多努力,早期发展其实相当不错。
首先是采取合资经营的方式,这与许多跨国公司设立分公司的路径很不同。领英中国是与红杉资本和宽带资本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以创业公司架构独立运营,中国负责人沈博阳直接向CEO Jeff Weiner汇报。
在获客上,领英中国也早早在微信公众号上达到了粉丝数破百万,并与和新浪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进行整合。很多人大概还记得,微信个人资料卡片曾与领英打通,在当年是腾讯唯一一个开放的非自家产品接口,为领英在中国拉新助力颇多。从2014年到2017年,领英用户从最初的400万增长至3200万,新用户增长全球排名第一。但是到后来因为竞争问题,微信和微博都相继暂停了这样的合作。
领英也是跨国互联网公司里第一个在中国实行双品牌策略的。2015年,为了应对领英中国的水土不服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领英推出独立新产品“赤兔”,定位年轻职场人群的分享平台,试图补足领英中国在移动端的短板。时任中国区总裁的沈博阳还曾在36氪专栏中表示赤兔是其“最后一次All In”。
赤兔早期发展非常顺利,迅速积累了几百万用户,但好景不长,此后的领英就开始不温不火。外企总部和分公司的沟通问题让赤兔难以获取到领英的红利,2016年领英被微软收购后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领英中国也曾经想过走收并购的路线。据36氪此前报道,沈博阳曾想推进领英中国和智联招聘的合并,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功,智联招聘的私有化也让领英中国断了此路。
后来,2017年中国推出了新的网络安全相关法律,中国区总裁沈博阳于匆匆卸任,赤兔还没有在中国站稳脚跟,就在2019年遗憾下线。此后的领英中国,主流人群还是停留在白领阶层。
职业社交赛道影响几何?
领英保留了中国市场的小火种,但这能继续燃烧多久?
职场社交一直是社交领域里难啃的骨头。2005年的天际网开启了国内的职业社交领域,而在那以后的十年,中国都没有一个职业社交平台真正杀出血路。“职场社交”在中国是否成立、是否刚需,是互联网圈里被讨论了相当长时间的问题。
积累人脉和找工作,是职场产品的核心诉求。而中国与美国截然不同的求职习惯,让领英模式很难大规模流行。中国人找工作,并不需要大量的线上职场社交,而后者是领英起家的功能。另一方面,受限于全球化的属性,领英中国很难跟进匿名社交等在中国需求强烈的板块。
今天中国的职业社交赛道上,很多的厂商原来都是领英的学徒,但他们更接地气,模式转变得更快,在用户数上快速超越了领英中国。以脉脉为例,脉脉2013年成立时主打的概念是“工作版微信”,对标领英,但到后来完全转型为实名内容社区,社交功能成为一个纯粹加好友的工具化模块,匿名板块则切中了中国市场的强需求,让用户保持长期活跃。
领英中国在与他们的竞争中,渐渐落于下风。据易观千帆数据,到了2020年,脉脉注册用户超过1亿人月活超过800万,日活170万;而领英中国月活仅在80万左右。如今的战略调整后,差距还会更加明显。
而撇开社交,领英中国更不可能和提供海量工作机会的51job、智联、猎聘、Boss直聘等厂商真正PK,后者都是在当年的招聘大战中搏斗过来的厂商,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服务。
从商业化的角度来看,领英的优势在于品牌价值高、定位偏白领,在B端极有品牌价值——早在2017年,领英中国年营收就达到数亿人民币规模,拥有超过1000个企业客户,职场社交成为这些客户一大招聘候选人来源。
很明显,没有了社交功能的领英,首先要面对的还是品牌价值的骤然跌落,原来的白领人群有多少还会选择留在领英?B端客户以后是否会对新产品买账?在职场社交的路上,领英中国接下来的路不会轻松。
相关推荐
焦点分析 | 领英后撤,想重回中国职场社交的牌桌有点难
领英中国总裁陆坚:我们从赤兔App学到了什么,职场社交的未来在哪?
赤兔下线背后:中国职场社交路在何方?
领英:不做职场社区内容,不是好招聘平台
领英2019中国职场趋势盘点: 就业市场活力相对减弱,职场人更加积极求变
领英中国启动战略升级:转型一站式职业发展平台
从领英赤兔的下线,思考跨国互联网公司在华迈过的坑
领英暂停中国境内新用户注册,或因内容和服务不合规
中小企业招人难,领英上线限时免费“个人职位发布”
“职业+休闲社交”二合一,个性版领英「Polywork」获35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网址: 焦点分析 | 领英后撤,想重回中国职场社交的牌桌有点难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51966.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758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7671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7182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6947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6771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9949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7894
- 812306客服回应崩了 12 6314
- 9山东省大数据局副局长禹金涛率 6091
- 10从TikTok在美困境看全球 6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