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马斯克打官司简史

马斯克打官司简史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1年10月18日 07:04

酷爱打官司的马斯克,正在把诉讼“战火”烧向中国,并首战告捷。

10月11日,特斯拉披露的一份文件显示,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起诉浙江温州车主陈某侵犯名誉权一案一审宣判。陈某被判向特斯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5万元。

这一判决结果标志着特斯拉在与中国维权车主的纠纷中拿下“一血”。对于特斯拉仍在推动的官司而言,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去年8月,陈某驾驶特斯拉Model 3电动车发生严重碰撞事故。经当地交管局等部门鉴定,事故原因是陈某误将油门当作刹车踏板,负全部责任;陈某对此表示认可。

然而,陈某随后在抖音、微博等网络平台发声,将上述事故描述为“突然加速、刹车失灵”,引发大量网民关注和媒体报道。特斯拉旋即将陈某告上法庭。

目前,除了有可能进入二审的温州陈姓车主一案外,特斯拉还在以侵犯名誉权为由,起诉另外两名车主,分别是今年4月上海车展车顶维权的河南女车主张某,以及买到了重大事故车的韩潮。特斯拉起诉张某和韩潮的理由均为侵犯名誉权,索赔金额分别高达500万元。

不过,参考温州陈某一案中,特斯拉索赔50万元、法院判赔5万元的标准,两位被告就算败诉,最终也不太可能赔偿数百万元。但即便如此,这笔不菲的赔偿款也足够让车主窝火。

除了起诉外,特斯拉还在以其他形式挥舞法律大棒。

今年9月下旬,沈阳车主向某前往特斯拉门店维修泡水车辆,但双方未能谈拢价格,差距约为5万元。向某随后在门店外摆放花圈、纸人等物品“维权”,试图以此达到目的。

但特斯拉方面并未就范,而是多次报警,警方已传唤向某并进行训诫。特斯拉还向媒体宣称,“拒绝按闹分配”。

频频与车主打官司,甚至不惜让车主到派出所报到,特斯拉的这一操作在车圈极为罕见。

传统车企非常重视用户口碑,如果与车主发生纠纷,即使过错在彼,大多数企业也会尽可能忍让迁就,息事宁人;但特斯拉似乎不吃这一套,选择正面硬刚。

特斯拉如此热衷于拿法律说事儿,与公司创始人马斯克的个性密切相关。

众所周知,马斯克从来不屑于温文尔雅、虚情假意,而是喜欢简单直接、不留余地地解决问题,极少考虑他人感受。这种粗砺的性格被注入到特斯拉的公司基因中,便呈现出随时随地都要争个黑白与输赢的面貌,即使得不偿失,也在所不惜。

在上法庭几乎是家常便饭的美国,特斯拉的这种行事风格尽管不招人喜欢,但也不算特别出格,尚无明显的副作用;但在大多数人仍对于打官司怀有抵触情绪的中国,特斯拉动不动把人送上被告席,就算赢下官司,也很可能杀敌五百,自伤五万。

A

马斯克到底有多爱打官司,从竞争对手的操作中可以管窥。

9月底的一场科技峰会上,马斯克炮轰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试图利用法律手段,阻碍马斯克麾下的商业航天公司SpaceX的发展。此前,马斯克还曾在社交媒体上讥讽贝索斯,称其“退休是为了全职起诉SpaceX”。

亚马逊很快反击,发布一份长达13页的清单,列出SpaceX多年来发起的诉讼及其他法律行动。马斯克只得辩解称,SpaceX打官司是为了“允许”竞争,而对方是为了终结竞争。

但从过去十多年里马斯克卷入的众多官司来看,其目的绝非如此单纯。尽一切可能争取额外利益,是马斯克动用法律武器的根本动因,美国各级政府则是特斯拉最主要的法庭对手。

例如,SpaceX曾经在2014年起诉美国空军,原因是后者大幅缩减了公开竞标的火箭发射订单;特斯拉则在2020年起诉美国政府,指控后者针对部分中国商品加收关税,导致特斯拉毛利润缩水5000万美元,并最终胜诉。

最近的一起案件中,马斯克宣称将起诉美国加州地方政府,原因是后者采取了严格的新冠疫情管控政策,导致特斯拉工厂迟迟无法复工。

为了施加压力,马斯克甚至宣称,特斯拉在上海有充足的复工经验,比加州当地的卫生官员更了解防疫程序。几个月后,马斯克亚又在年度股东大会上宣布,将特斯拉公司总部从加州搬迁至得州奥斯汀。

而在另一起与收购能源公司SolarCity有关的案件中,马斯克以被告身份亲自出庭作证,试图说服法官自己并未从中谋取私利。

2021年7月,马斯克出庭为特斯拉收购SolarCity展开辩护

为了证明自己并没有对特斯拉董事会施压,马斯克在法庭上宣称,“我非常不想做特斯拉的CEO,也不喜欢当任何人的老板。”不过,他又补充道,自己必须担任这一职务,否则“坦白地说,特斯拉会死掉。”

在与控方律师的唇枪舌剑中,马斯克甚至发起人身攻击,称对方的问题非常具有欺骗性。“我觉得你是一个坏人,被罪犯教唆,而且一直在被教唆。……这就是我为什么不尊重你。我很尊重法庭,但不尊重你。”

不过,马斯克卷入的案件中,也有不少带有黑色幽默的味道。

2018年9月,马斯克被64岁的英国救援专家昂斯沃斯告上法庭,索赔1.9亿美元,原因是马斯克在一条推文中,讥讽后者是“恋童癖(pedo guy)”。

马斯克不得不删帖道歉,并解释称在自己的家乡南非,“pedo guy”只是一句常见的粗口,意思是“古怪老人”。在法庭上,面对原告律师的质询,马斯克说自己“说过很多话,不可能所有的话都经过深思熟虑”。

最终,法院判决马斯克胜诉。刚刚走出法庭,马斯克就对记者宣称:“我对人性的信心又恢复了。”

但法院并非总是站在马斯克一边。口无遮拦的性格,已经让他多次付出惨重代价。

就在被昂斯沃斯起诉前1个月,马斯克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发了一条推文称“将以每股420美元的价格私有化特斯拉”,且资金已经准备就绪,导致股价跳涨6%。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经过一番调查后,对马斯克发起证券欺诈指控。双方最终达成和解,但马斯克和特斯拉分别支付了2000万美元的罚款。

马斯克的大嘴巴,除了不断给自己挖坑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对特斯拉的公司文化产生了不良影响,最终吃到巨额罚单。

今年10月初,由于遭到种族歧视,一位黑人前雇员将特斯拉告上法庭。原告声称遭到主管和同事的言语侮辱,甚至有人在工厂附近留下了带有歧视味道的黑人儿童漫画,公司却对此视而不见,并未解决问题。特斯拉最终被罚款1.37亿美元。

B

不过,在美国,马斯克从未将车主送上被告席。

原因之一是,在美国的法律体系内,企业很难仅仅凭借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一两条言论,就主张自身权益遭受损失,即使起诉也难以赢下官司。

中国的情况则不同,相关法律明确规定了侵犯名誉权的各种情形。而消费者在遭遇纠纷时,常常会选择通过微博等网络渠道发声,寻求所谓的“舆论救济”,言辞激烈甚至扭曲失实在所难免。这就让企业很容易抓住机会进行反诉。

特斯拉正是这样做的。在与车主韩潮的法庭交锋中,特斯拉打了两年多官司后败诉,不得不按照“退一赔三”,赔偿逾150万元;旋即又以侵犯名誉权为由,向韩潮索赔505万元。

根据起诉文件,韩潮此前在微博上频频炮轰特斯拉,除了述说案情外,还使用了“欺诈”“流氓”“垃圾”“江湖骗子”之类的描述。特斯拉认为,这些负面评价显然有侵权嫌疑。

这番饱含情绪、有失偏颇的言论经不起推敲,很容易成为原告攻击的靶子,特斯拉完全有机会告赢韩潮。此外,温州陈姓车主被判向特斯拉赔礼道歉、赔偿5万元,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这起官司提供了参照。

但无论官司最终结果如何,特斯拉都算不上真正的胜利者。

就情理而言,特斯拉抓住车主的一些言论不放手,用“放大镜”逐字逐句挖掘负面内涵,在观感上过于苛刻。

尤其是在韩潮一案中,特斯拉此前向其销售发生过重大事故的二手车,存在明显过错。在这种情况下,特斯拉仍然拿名誉权说事,并索要相当于退赔金额3倍的赔偿金,“维权”姿势远远算不上优雅。

在被起诉后,韩潮无奈表示,特斯拉的意思是不是“虽然我欺诈你了,虽然应该赔你一百多万,虽然你是受害者,但是你不能说我不好,只要说我不好,你要付出五六百万的代价!”

另一方面,对于商业利益而言,特斯拉此举也不是最佳选择。

企业起诉用户,无论有理没理,通常很难获得公众同情。这是因为企业拥有远比消费者丰厚的资金和资源,以及专业的法律团队,而个人通常只能单打独斗,时间、精力和金钱都难以支撑旷日持久的法庭控辩。

企业规模越大、实力越强,店大欺客的印象就越容易散播;而特斯拉正是一家优势地位十分明显、处事风格又格外强硬的大公司。

此外,由于没有设立专门的PR团队,特斯拉缺乏足够人手去有效引导媒体报道,公众舆论常常陷入不利境地。

在报道特斯拉起诉车主时,媒体势必要复述前因后果,特斯拉被指“刹车失灵”、“销售事故车”等内容一次又一次登上报端,反而加深了外界的负面认知。

特斯拉打官司换来的几万块赔偿金,远远不能弥补由此造成的品牌损伤。它在法庭上的胜利,最终要让企业的用户好感度来买单。

C

自从两年前特斯拉上海工厂投产以来,中国市场在特斯拉全球版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今年上半年,特斯拉在中国售出9.2万辆车,在全球销量中占比24%。

马斯克也格外重视中国。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马斯克表示,从长远来看,中国将成为特斯拉最大的市场和生产地。

此外,在10月上旬的特斯拉2021年股东大会上,马斯克称赞上海工厂的产量已经超过美国加州的弗里蒙特工厂,且质量最优、成本最低、意外最少。为此,他还向特斯拉中国团队特别致谢。

但马斯克对于诉讼的热衷,有可能成为特斯拉在中国的航道暗礁。

据经济观察报统计,截至2020年底,特斯拉在中国卷入了至少252起诉讼,案件事由包括突然降价、质量瑕疵、硬件减配等。另据新京报调查,自入华以来,特斯拉在与消费者的诉讼战中绝少败迹。

除了车主外,部分自媒体和网络平台也遭到特斯拉起诉。

今年5月底,特斯拉法务部在微博上晒出多家自媒体的致歉声明,多与发表不实言论、损害特斯拉品牌声誉有关。此外,为了获取自媒体创作者的联系方式,特斯拉甚至将今日头条也告上了法庭。

或许在马斯克眼中,遇事不决法庭相见,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在大多数人仍然对打官司心存疑虑,对于被告身份存有偏见的中国,情况绝非如此。

同时,中国的现代商业社会远未发展成熟,公众对于企业仍然怀抱着“完美人设”的期许,比如乐善好施、不求名声、无讼一身轻等。如果一个人或一家公司官司缠身,无论有理没理,恐怕都要背负不少白眼。

特斯拉针对中国维权车主频频兴讼,固然在法律上无可指摘,却很难避免汹涌物议。在中国市场的复杂环境中,特斯拉很可能赢了官司,却输了人心。

这也表明,进入中国多年后,特斯拉和马斯克似乎仍未完全搞懂中国消费者。如何建立与车主、媒体和公众的良性互动,尽可能实现多方共赢,将是特斯拉需要“恶补”的重点课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字母榜”(ID:wujicaijing),作者:彦飞,编辑:王靖,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马斯克打官司简史
马斯克娱乐简史
城市通勤简史
马斯克打脸简史
字节跳动和美国政府打官司,胜算几何?
2007-2019:手势交互简史
手机“变色”简史
移动支付三年简史
时尚杂志“割韭菜”简史
小米、华为互撕简史

网址: 马斯克打官司简史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52034.html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