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不会跟我们抢工作,但一定会让我们不好过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许多人都在担心,人工智能会不会造成大批人类失业。就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我们已经了解到,人工智能的确已经替代了许多由人类完成的传统工作。那么,人工智能真的会导致大量工作机会的消失吗?这篇文章来自编译,作者在文章通过三个案例,论证了人工智能不会跟我们抢工作,但会导致工作条件更恶劣的结论。
图片来源:Flickr @spurekar
我们总是担心,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的效率提高、成本降低,许多岗位的工作最终都会被AI所替代。
这一结果并不是不可能发生。据美国劳工统计局(The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BLS)有关银行出纳岗位的统计数据,在2020年至2030年期间,美国银行出纳岗位的数量将减少17%。
然而,通过不断地了解科技进步对工作的影响,我又发现了另一个令人不安的复杂问题。
在许多情况下,我看到的是,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并不一定会跟我们抢工作。事实上,有时候它们还会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
但问题在于,这些新增的工作机会,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但主要原因也是因为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的发展所致。
总之,虽然工作机会多了,但工作条件却更恶劣了。
外卖配送员:为“幽灵老板”打工
前不久,我阅读了一篇关于纽约市外卖配送员的文章。文章中详细地报道了该行业艰难的工作条件。
外卖配送员每天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电单车盗窃案激增,而警察和市政府部门大多时候却选择袖手旁观。
在日常工作中,他们所经历的困难主要来自于主流外卖平台,包括DoorDash,Uber Eats,以及GrubHub Seamless等。这些提供零工工作机会的平台,让计件配送工作变得十分悲惨:
外卖配送员必须在接受并完成订单后才会得到报酬,但类似游戏式的奖惩机制迫使他们在工作中不敢有一丝怠慢:准时送达得分就高,延迟送达得分就低,系统分配的订单将会更少。
这个“幽灵老板”全程盯着外卖配送员的一举一动。只要出现延迟送到,它会第一时间做出惩罚。然而,在某些意外情况下,比如配送员需要10美元来修电单车,或者因为跟汽车发生碰撞而不得不去医院时,就可能找不到这个“幽灵老板”了。
最令人沮丧的,可能是一家小型外卖服务公司Relay。这家公司比较吸引人的一个方面是,它能够给出相对较高的时薪——每小时12.5美元,但这一应用程序却导致平台上的外卖配送员展开了“你死我活”的零和竞争:
与Uber Eats和Doordash等平台不同的是,Relay平台外卖配送员都是通过系统分配派送任务后才开始工作,而分配系统背后实际上就是一场零和竞争,评分越高的配送员就可以优先获得配送订单。
如果被分配在下午五点至晚上九点的黄金时间段不停歇地配送纽约曼哈顿上西城街区的外卖订单的话,那配送员就可以暂时高枕无忧了,第二天的工作报酬肯定会相对更加丰厚。
然而,如果配送员拒绝履行某个订单的配送,或者配送速度过慢,或者开始轮班时不在指定区域(即便是因为配送Relay订单所致),或者出现了任何违规行为,配送员的上线时间都会被强制减掉20分钟。也许,最后系统就只会分配一些非黄金时段、非热门区域的订单给配送员。更糟糕的情况下,配送员可能都不会被分配任何订单,只好随时“待命”,临时去捡漏一些报酬较少的订单。
你可以在城市各个角落看到配送员的身影。他们坐在路边长椅上戳着手机屏幕,刷新每天工作安排,等待某个倒霉的同事配送订单工作被取消。如果配送订单过程中不小心掉进暴雨排水道,或者从电单车上摔下来,造成了严重的脑震荡,处于半清醒半昏迷状态,而不得不去医院救治的话,配送员仍然需要让他的朋友协助向Relay公司报告,解释自己无法履行订单的原因。随后,为了提高考核成绩,他必须在美国历史上第五大飓风艾达(Ida)席卷美国期间自愿去工作。然后,在配送过程中损坏自己的电单车,导致所有的订单配送工作都被取消。
这些应用程序的设计重点,是为平台用户提供高效的食品配送服务。这也就是硅谷的主要“套路”:解决问题,无论是有益还是无益的,任何问题都不允许存在。然而,对于食品配送服务而言,效率对于用户的短期需求来说是很好的,但对于外卖配送员却非常糟糕。
而真正的问题在于,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来下发配送订单的兴起,并没有减少配送员工作岗位的数量。相反,它反而在不断地增加这些岗位的数量。
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前,据《美国2013-2022年美国食品服务市场外卖销售份额》有关数据,食品外卖配送行业已经连续多年实现了快速上涨。
2000年至2020年美国配送行业工作人数的变化折线图。数据来源:美国劳工统计局
然而,本来就比较艰辛的工作,如今却越来越令人痛苦。经过优胜劣汰,平台数量越来越少,而打零工的人自主权也越来越小。
总之,虽然工作机会增加了,但工作条件却恶化了。
转录员:AI把轻松的工作挑走了,难搞的都留给了人类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转录员的工作条件整体都还挺好。通常情况下,他们都可以在家工作,获得比较得体的报酬。由于包括医院、法院和银行等很多行业为他们提供了大量优质音频,他们也根本不需要担心无事可做。
然而,在2010年代初,随着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有关领域的快速发展,语音转录软件的功能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转录员不得不开始担心,自己的工作是否会被AI取代。如果软件能够迅速地转录一通电话内容,那谁还会愿意花钱雇人来做这项工作呢?
但事实上,在2010年代,转录工作数量不减反增。随着科技的发展,转录的需求量也更大了。数字工具的出现与迭代,让会议记录变得更便捷。更多的会议内容都通过数字工具记录了下来,这背后就形成了大量的转录需求。
与此同时,类似于在现自由职业者工作平台Rev等零工公司也开始出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客户对转录需求的增长。
于是,工作机会增加了,这是好事。但事实就真是如此吗?
这又导致了两个新的问题:
其一,作为一家典型的硅谷创企,Rev公司也专注于通过高效和便捷的方案解决客户需求。其最初的收费标准仅为1美元。这显然低于行业标准,因此也直接拉低了行业报酬水平。
其二,转录文件的质量越来越差。转录员更青睐于清晰、背景噪声小的音频文件。否则,他们就需要不断重播,这将大大降低工作速度,单位时间的回报将直接降低,同时还让人更加筋疲力尽。有意思的是,就目前AI的发展水平而言,它暂时还不擅长转录这种质量较差的音频文件。因此,这些公司首先将优质音频文件挑出来,交由AI完成转录,最后剩下的低质量文件就交给人类去解决。
更糟糕的是,由于工作性质转变成零工过后,转录员也无法提前了解需要转录的文件类型。正如一位转录员所述:
不可避免的是,大量的通话录音文件,就意味着其中可能存在某些音频质量不高的情况。这将会给转录员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
此外,转录过程也可能会给转录员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有的时候,当他们打开Rev公司的音频文件,会听到受害者在描述其遭受虐待的内容,有的还附有警察执法摄像头拍摄的视频内容。虽然令人害怕和不安的内容并不稀奇,但传统的转录公司通常都会针对文件内容提前提醒转录员。
然而,许多在Rev打零工的转录员都表示,自己在平台上接任务之前,从来都没有任何提醒。在完成几个小时的转录工作后,“我就急需喝点东西,或者抽一支烟。”其中一位名叫加布里埃尔(Gabriel)说。
这再一次说明,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但这些工作条件却更加糟糕。
亚马逊流水线工人:被迫在瓶子里小便以保证能跟上机器人的运作速度
关于亚马逊对美国工作岗位数量的影响,多年以来一直都存在争议。据一些研究发现,通过其庞大的配送网络,亚马逊这家电子商务巨头虽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但它实际上毁掉了更多实体零售业的工作机会。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事实刚刚相反。
不过,争议双方都认同的是,亚马逊确实创造了大量的仓储配送工作机会。
那么,这些工作到底怎么样呢?其中,肯定有好的方面。正如亚马逊前仓库员工、后来发起成立电子商务劳工权利组织的克里斯蒂安·斯莫尔斯(Christian Smalls)所说,15美元的基础工资比大多数州的最低工资都要高,福利是实实在在的,辛勤工作也值得。
但问题在于,员工也被迫跟上亚马逊高度自动化的订单履行系统。在仓库中,机器人托着订单商品四处移动,闪光灯会指示员工,应该从哪个箱子取出订单商品,系统甚至还会为员工规划最佳行动路线,以便他们快速高效地寻找商品。
据斯莫尔斯称,这种过分关注于细节的管理“简直令人无法忍受,工作中必须要做到争分夺秒”。大部分工作时间里,员工都必须拼命工作,这种工作节奏非常残酷无情,以至于他们为了节约上厕所的时间,只好在瓶子里小便。
据亚马逊内部的员工手册,公司建议员工自行监测尿液颜色,以避免脱水。同时,公司还建议员工,如果一天工作之后脚出现肿胀的情况,员工还应该去购买宽松的新鞋,以保证他们不会因为鞋的问题而影响工作。
这又一次说明,仓库工人的工作机会增加了,但是工作条件却变得更糟糕了。
写在最后
在这篇文章的结尾,虽然我没有特别宏大的结论,但我认为,我们也许可以少花点时间来担心AI是否会跟我们抢工作这一论点,而多花时间去研究它们到底是如何将我们的工作条件恶化的。
同样值得一问的是:有没有一种能有效利用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方法,不会将人类视为命令和控制机制中的小部件,同时又能让所有人都受益?
对此,也不是没有解决方案。
首先,就商业模式而言,它不应该受风险投资所驱动,也不应该发展成为大型科技平台。相反,目前已经有“平台合作运动”的出现,由员工所有的组织自己根据需求来设计并推出相应应用程序,让用户体验到便利的同时,也可以让员工自己决定自身的工作条件与环境。
然而,规模化地推出员工所有的应用程序,并让几乎所有社会大众都来使用这些应用程序,却是一件进程缓慢且艰难的任务。在这方面,有着大量零工资源的平台就有着较大的市场优势。
那么,是否可以通过法律和政策途径,来鼓励人们开发更多员工所有的应用程序,从而实现进一步发展呢?
对此,答案是完全有可能的。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的非政府组织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协会(ICDE)研究员乔纳斯·彭齐恩(Jonas Pentzien)在一篇报告中写道,有关劳动法、税收和平台融资的法律政策都可能因此调整。只不过,要让政治资本参与其中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然,在这些方面的努力还是值得去尝试的。否则,我们可能就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有关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所产生的对立问题:明明工作机会增加了,但工作条件却变得更加恶劣了。
译者:俊一
相关推荐
AI 不会跟我们抢工作,但一定会让我们不好过
应该庆幸,我们是第一代跟AI一起生活的人类
张一鸣不会屈服
新书《Human Compatible》书评:AI与我们的未来
Nature封面:每天工作21.5小时的AI化学家,8天内完成688个实验,已自主发现一种全新催化剂
腾讯总裁刘炽平:2019年投资规模不会收缩
硬核健身房一定会失败吗?
陈耀昌:世界工厂+社交媒体+人才,中国走出的国际品牌一定会越来越多
00后进入职场时,65%的工作已消失:时代抛弃你时,早就打好了招呼
马云、马斯克同台谈AI:人工智能拯救世界?
网址: AI 不会跟我们抢工作,但一定会让我们不好过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52728.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831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8279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7828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7547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7382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009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000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6446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6423
- 1012306客服回应崩了 12 6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