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走出信息爆炸的困境——35万封未读邮件说明了什么?

走出信息爆炸的困境——35万封未读邮件说明了什么?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1年11月11日 18:54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35万封未读邮件是什么概念?你这辈子都不可能读完,你还没读完,新的又来了。这就是新的现实,当谁都可以发东西、连接与分享又是免费而且顺畅无阻时,你没法看到的东西肯定有很多很多。问题是:怎么办?本文对各主流应用的处理办法进行了分析,并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了遐想。文章来自编译。

划重点:

互联网带来了信息爆炸问题

第一代互联网服务尝试靠过滤和设置解决问题

Snap用时效性主动干掉消息

TikTok用成瘾替代了压力

效率工具尝试对消息分流

当软件蚕食世界时,软件就不再是软件了

我收集类似上图这样的图片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部分是因为这些图片很搞笑,但主要是因为我认为这些图片很有启发性,说明了我们是怎么在生活当中给数字化的东西腾出空间的。互联网就是一条消防水带(firehose,消息总出口)。我本人的未读邮件倒没有 351000 封那么多,但是当谁都可以发东西、连接与分享又是免费而且顺畅无阻时,我们没法看到的内容肯定很多很多。那么我们该怎么应付这种情况呢?

第一代互联网服务尝试靠过滤和设置提供帮助,但大多数的普通人都会无视这些设置,也没想过要写自己的过滤规则,所以我们很快转而尝试自动提供帮助的系统。Gmail 提供了优先收件箱,社交网络则开发推荐引擎和算法化的动态消息。鉴于普通 Facebook 用户显然有资格每天看到超过 1000 件的商品,所以在展示你侄女的视频之后放一家你5年前吃过的餐厅的特别优惠广告似乎(或曾经似乎)是说得过去的。于是,你的动态消息(feed)就变成了一个样本——对你可能最喜欢什么帖子做出有根据的猜测。这一直是 Facebook 产品的一个悖论——公司一半的工程师拼命往你的动态消息里面添加内容,而另一半则负责删除内容。

Snap 提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模型——如果一切内容在 24 小时后都会消失的话,那出名的压力就没那么大,但把东西看完的压力也会小一些。超过24小时的东西你不管就行了。在这一点上,Tiktok更进了一步——上面的动态消息无限可刷,没有刷到底的压力,也没有让你停止刷新的信号。你用成瘾替代了压力。

另一种方法是尝试移走消息。Slack 从聊天机器人那里接收电子邮件(支撑工单、Salesforce 更新),然后转移到相应频道内,虽然未读消息还是这么多,但现在未读消息是分布在 50 个频道里面,而不是一个堆满邮件的收件箱。Google Docs、Figma 或 frame.io 会把消息转换成结构,因此至少它们与工作流程相关联;杰米·扎温斯基(Zawinski)定律说,每个程序都会尝试扩展,直到可以读取邮件为止。但现在每个文档都试图吸收电子邮件,并将推文串变成聊天和版本控制。

相反,大家早期对iPhone 的愿望之一是可以截屏,我认为大家之所以要截屏是因为没有这个功能我们看到的任何东西都会迷失在消息洪流之内,再也找不着了。是,你是可以去搜索,但要搜索哪里,搜索什么?屏幕截图就是智能手机的 PDF。你将某个东西拽进物理空间,切断那个东西的一切链接和元数据,然后自己拥有那玩意儿。

邮件新闻列表跟这个大概也差不多。大家似乎更愿意电子邮件发送过来的博客文章而不是网页上的博客文章付费,我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知怎的电子邮件感觉就像是一个有形的、几乎是实体的对象——是,那可能是那一大堆未读电子邮件的一部分,但至少你有拥有那篇文章的感觉,而且可以随时回过头去看。这也是黑胶唱片甚至录音带复兴的部分原因。

今年早些时候我曾写过一篇讲森岡书店的文章,位于东京的这家书店只卖一本书,你可以把这家书店看作是对选择太多这个问题的极端反应。当然,就像所有这些解决方案一样,其实那只是对问题做了重新定义,因为现在虽然你不需要知道要看什么书了,但你得知道有哪些书店。几年前,东京有一家时髦牛仔布店,名字叫做“Not Found”,它的希望是搜索引擎找不到自己,大家只能通过口口相传找到这个地方。

这类反应让我想起了 19 世纪后期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1800 年那时候,如果你说你想要“手工制作”的东西的话,那完全毫无意义——因为当时所有都是手工制作的。但半个世纪后,这么说可能是对机器时代的一种反应——当时已经被蒸汽、煤烟以及“黑暗的撒旦磨坊”占据。工艺美术运动提出,要用手工制作的耗时长又不完美的工艺,来对付大规模生产的“完美”(以及很多其他东西)。一个世纪后,这就是我对新的奢侈品平台路易威登(LVMH)、 Kering,甚至是 Supreme 感到着迷的原因之一。本质上就是独特的东西你怎么能大规模制造、面向大众去大规模零售?或者怎么才能让大家相信一块大规模制造的尼龙和塑料是独一无二的?

消息出口的很多东西都是照片。胶卷相机行业走到顶峰的时候是每年拍摄了 800 亿张消费者照片,但今天这个数字已经达到数万亿。这可能就是大家在不断开发带有内置约束的相机app的原因,但这也促使人们把它跟今年夏天火起来的 NFT 热潮进行比较。数字对象是不是具备价值,签名能不能增加 JPEG 的稀缺性——签名可以让数字内容变得独特吗?当然可以,尽管这不代表大家所做的事情的独一无二。但是“加密货币”(或你爱怎么叫都可以)更有趣的地方在于把计算网络去中心化的想法,作为机制的一部分,它把激励(金钱!)内置进内核了。这引发出各种想法,关于怎么创作数以万亿计的“内容”,谁来创作,以及怎么分发、选择、过滤和展现这些内容等等。不过,我认为这算不上解决方案,只是另一种有时候表现更好的算法而已。

再回到那 35.1 万封未读电子邮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可以解决或至少可以改进的产品问题,无论是用 Slack、Figma、Snap,还是干脆不显示数字都行。但实际上,这反映出现在已经有近 50 亿人拥有智能手机,我们所有人都在线上说东西做东西,从今往后你永远也没法看完所有的内容。过去有人说伊拉斯谟是15 世纪最后一个能把所有东西(当时能找到的所有的书)都看完的人,虽说表面上看似不可能,但至少还是可以想象的。雅虎也试过想看完所有的内容——想靠人工建立当时整个互联网(有320万个网站)的索引,但随后这个项目变得无比荒谬。要是真能做到,那就是博尔赫斯1:1 比例的地图真的做成了。所以,我们不断地开发工具,但我们也不断放手。这是人类进程的一部分——工艺美术是对机器时代的一种反应,但包豪斯和未来主义接受了后者。如果说“元宇宙”有什么意义的话,那就是它反映出我们现在都伴随着它长大的,我们正在想办法吸收它、内化它,并在我们的生活和流行文化里面把它表达出来——去拥有它。当软件蚕食世界时,软件就不再是软件了。

译者:boxi。

相关推荐

走出信息爆炸的困境——35万封未读邮件说明了什么?
融资才三天就被骂上头条,这家明星邮件 App 做错了什么?
蔡凯龙:Libra如何走出困境
当转型成为2019年关键词,微软的“刷新”说明了什么?
共享出行要“管好”也要“护好” 创新才能走出困境
张磊读什么书?
已读:微信都不敢加入的功能
李彦宏:大型互联网企业有责任帮中小企业走出困境
深陷困境的小米,靠什么过冬?
黎巴嫩爆炸: “这可能是压倒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

网址: 走出信息爆炸的困境——35万封未读邮件说明了什么?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53699.html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