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的焦虑:留给小米汽车的时间不多了
某小米门店 征探君摄
雷军造车跑得很快,但还是很焦虑,因为离前排还有很大的距离。
不少互联网企业创始人焦虑之后,纷纷跑去研究生命科学和宇宙。但雷军这次坚定地造车。
1992年,雷军加入了金山软件(03888.HK);2010年,雷军创立小米集团(01810.HK)。小米在其领导下,顺利挺进世界500强。本应在“知天命”的年龄安稳地做个投资人,享受“岁月静好”的雷军,选择又一次出发。
这次出发,选择的是汽车。雷军经常diss的对象——苹果,以及国内最大的竞争对手——华为,早已在汽车“百年之未有大变革”中提前进行了业务布局。
“我决定亲自带队,这是我人生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深知做出决定意味着什么,我愿意压上我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几度哽咽中,2021年3月30日,雷军向外界透露进军汽车领域的缘由。
雷军宣布小米造车后,小米汽车股东的变更也充满了悬疑。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思?
进入2022年,为小米而战的雷军,面临的挑战也难言轻松。
01 赶得上么?
自从官宣造车之后,小米汽车的进展确实很快。
小米集团的2021年三季度业绩报告中提到,目前智能电动车团队人数已超过500人,而在两个多月之前这一数字还是300人。
高管方面,小米汽车的发起成员中包含了董事长雷军、总裁王翔、天星数科(小米金融)董事长洪锋、中国区总裁卢伟冰、组织部部长刘德、参谋长张峰、CFO林世伟、副总裁何勇、高级顾问祁燕,还包括原大家电总经理李肖爽、小米原参谋部副参谋长于锴,以及现在的技术委员会主席叶航军等。
表面上看,雷军似乎更喜欢把权力交给自己信任的人。其实,雷军对于选人格外重视。他曾说:创业初期80%时间都在选人。
这一次,对雷军来说是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人自然是选好了。
只是这些人更多的可以视为搭建小米汽车的创始团队。未来,专业汽车人士需要雷军花些心思延揽。毕竟对于小米这种互联网背景的企业来说,汽车人才是凭空“造”不出来的。
由于缺乏整车平台设计制造能力与自动驾驶技术的积累,小米汽车将会通过投资并购+内生孵化来实现目标。投资并购,恰恰也是雷军擅长的路径。
截至去年9月底,小米投资布局有关智能汽车领域企业共有62家,其中智能驾驶布局17家企业、智能电动布局13家企业、智能座舱布局6家企业,这其中有22家企业是2021年新增投资。
动力电池方面,小米投资的多家公司中,包括排名第三和第五的中航锂电和蜂巢能源。值得一提的是,小鹏汽车或将引入中航锂电作为供应商。目前,中航锂电和蜂巢能源都在推进上市。
而在电机与电控领域,小米系在电机电控方面还参与了比亚迪半导体和专注MCU产品的智芯半导体。做手机以来的经验,小米很懂得芯片的重要性。
这些投资也可以看出小米汽车未来将会在科技属性和交互属性上凸显特色。
此外,随着小米造车基地选择落户亦庄,小米汽车公司也随即成立。
成立于2021年9月1日的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承担了整车制造重任,落户于北京亦庄。成立之初,其股东为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一个半月后,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退出,变更为注册在中国香港的XIAOMI EV LIMITED。征探君穿透后发现,XIAOMI EV LIMITED注册时间也是2021年9月1日,其注册资金为100万美元,首任董事为小米集团合伙人张峰。小米集团在中国香港等地的布局中,张峰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02 路径依赖?
纵观新能源汽车新军的发展路径,几乎没有企业可以与小米汽车的并购对标。
小米沿袭的是雷布斯在手机产业链的路径。人很难改变习惯,雷军的投资习惯也很难改变。
小米造车伊始就在复制过去造手机的商业模式,即通过投资并购,将供应链进行有效整合,以低成本快速完成产业链的重塑。这条路径一开始也让当时的手机业内人士感到困惑,但是小米正是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了迅速成长。从2010年成立之后,小米仅仅用了7年便成为营收超千亿的企业,9年成为世界500强企业。
这种商业模式复制到汽车领域中,从不到一年时间的情况来看,几乎是摧枯拉朽般实现了产业链布局。
然而,汽车产业链的复杂程度远大于手机。如果用传统汽车来讲,传统汽车零部件有2万多个,手机只有2000多个。而在新能源汽车上,由于交互性和科技属性进一步加强后,其复杂程度也远甚于手机。
小米造手机的经验,似乎很难完全复制。看上去,舒服哥从汽车杀入手机,更显得举重若轻。
而且即使在供应链体系成熟的情况下,如何保证零部件的质量以及拼接成车时的整体质量,都将是小米和所有依靠这种模式的新能源车企所要面临的共同问题。毕竟汽车行业对于可靠性和安全性更为敏感,而这也是依靠投资并购整合产业链模式的天然弊端。
这一轮新能源汽车产业疯狂中,资本助力下,供应链体真的值得信赖吗?
进入汽车业,遇到的难题从不会缺乏。马斯克也曾经陷入极度焦虑,睡在工厂处理问题。从三电系统的安全性,到车身油漆的光泽程度,一辆车的制造从研发设计到测试调整再到交付给消费者,可能会遇到层出不穷的问题,这对于没有整车制造经验的小米来讲无疑是一项重大考验。有钱,自然可以介入汽车行业,毕竟曾经封闭的汽车业已经开了门。但是,有钱可以把许多最新科技应用到汽车上,显得无比炫酷。然而,这会是性能可靠又安全的车吗?
与手机不同的是,每一次质量问题、安全事件的发生可能危及车主的生命,并会对车企品牌造成不良影响。例如威马在EX5交付之前,由于成都研发中心的试验车出现自燃,导致了三分之一的退单率,更不用提刹车失灵事件对于特斯拉整体品牌的影响。
信任建立起来很难,但是摧毁很容易,汽车行业更是如此。1000亿打造的城堡,或许一次灾难就变成废墟。
常说过去的成功对未来或许是灾难。因为大多数成功者会拘泥于过去成功时所依赖的路径,但是这条路径或许不再适用于未来变幻莫测的商业世界。
对雷军来讲,这依旧是个需要思考的问题:过去在手机行业依靠投资并购实现快速成长的路径,或许并不能完全适用于造车领域。如何在快速扩张和质量把控当中找到平衡点,是小米造车在未来十几年中需要不断追寻的答案。
然而,从教培行业到出行领域,我们看到资本裹挟下的企业无所顾忌。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才是真正看重的,其他或许只是企业迈上巅峰、资本获利出逃过程中的一缕青烟。
03 竞争激烈
小米造车,背后的深层次逻辑与小米发展相关。
根据Canalys数据,小米2021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4390万台,同比下降7%;市场份额为14%,排名掉到全球第三。国内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从第二季度的1260万台下降至第三季度的1090万台,市场份额从第二季度的17%下降至第三季度的14%,排名从第三掉到了第四。
手机的黄金时代已悄悄与小米说再见。2008年~2016年,经历了高速增长的时代,全球智能手机从1.5亿台增长到14.7亿台。这之后,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行业天花板已经来了。
安于现状,小米或许也会逐渐沦为“传统企业”。喜欢创业挑战的雷军不想在保守中熬过后面的人生。
雷军寻觅了许久,找到了新能源汽车。
电动车的快速渗透催生了汽车行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没有了传统燃油车三大件的技术壁垒,国产汽车似乎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同样,全球汽车巨头积累了上百年的技术优势,也似乎会瞬间瓦解。马斯克在2014年将电动车技术专利公开,更是为这场百年大变局加了把火。
没有传统车企的思维负担,毫无顾忌又拥有疯狂资本加持的新势力,格外崇拜“软件定义汽车”。互联网企业笃信,切入造车领域有着天然的优势。当然,这些年传统企业智能化也在加速,汽车已成为继手机之后下一个重要的互联网技术应用场景。互联网企业,怎么可能放弃这个巨大的市场呢?雷军、李彦宏等人,斜刺里进入汽车领域也有其战略考虑。
回顾智能手机发展,在2010年智能手机渗透率达到20%的时候,市场便开始进入洗牌阶段。新能源汽车的洗牌也即将来临,我们将会看到一个行业很多还在涌入,很多也会消亡。全球乘用车市场中,电动车预测会在2025年的渗透率达到20%。中国市场则大概率在此之前超过20%。2021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就达到了17.8%,2022年大概率将会达到20%的渗透率。
而且新能源补贴也在今年退坡,年底将会结束。这意味着,小米的车在2024年出来后,必然会陷入残酷的行业洗牌中。
当然,小米选择造车,也是顺应了时代趋势,也是被时代裹挟下必须做出的选择。
只是,留给小米和雷军的时间确实不多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征探科技”(ID:tectech6),作者:胡琨,编辑:万佳丽,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对手增多,留给小鹏汽车的时间不多了
时间紧任务重,这次雷军真拼了
退步的比亚迪,留给王传福的时间不多了?
留给谷歌云的时间不多了
留给 Libra 的时间不多了
留给BBA电动车的时间不多了
留给中国式“端游”的时间不多了
焦点分析 | 小米的五次调整,雷军的三个焦虑
雷军再次亲自下场,小米手机的增长焦虑
美博会见闻录:留给代工厂的时间不多了
网址: 雷军的焦虑:留给小米汽车的时间不多了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57060.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971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421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9152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8658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8520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40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210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110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7055
- 10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7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