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硬科技的催化剂:人才与泡沫

硬科技的催化剂:人才与泡沫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2年01月20日 07:16

“投资就是投人”

老生常谈的一句话,如今在投资领域分水岭日渐明显之时,仔细观摩,当中的内涵其实颇有一番新的风味。

近几年,因为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国内硬科技领域获得了大量的关注。投资的热门行业迅速从消费转向科技;而在科技领域中,投资的热点方向又从模式创新转向技术创新。可见,投资人以及企业本身所投的“人”正在发生转变。

2021年自动驾驶赛道爆发,根据BOSS直聘数据显示,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等造车企业招聘岗位数量、求职者关注热度持续攀升。各家公司对软件工程、智能互联、自动驾驶等岗位需求上涨将近2倍,平均薪资同比涨幅21.6%。当前感知算法工程师、自动驾驶算法等职位的月薪达到50k-80k已是屡见不鲜。

随着薪资水涨船高,这些公司依然招不到理想的人数。禾多科技人力资源副总裁陈裕棋在一则採访中表示:“2021年前半年,禾多在某渠道共计收到4000多份简历,但通过有效面谈、Offer发放再到入职阶段的员工人数比例仅佔2.65%。”想像一下,假如要招聘5个人的团队,却要发放188个Offers左右才有可能招满,这中间有多少不合理之处。

这不单只发生在自动驾驶领域中,所有硬科技相关的公司都在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要找到适合的人才目前是困难重重,而这主要原因为两点:中国科技人才质量不均,以及硬科技领域的内卷。

科技人才质量不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随着资本与政策大量投入在硬科技领域中,所需人才的增长速度跟不上大量突如其来的需求。中国目前虽有世界第一的人才数量,但是刨根究底来看,科技人才平均质量低于世界水平,大部分还无法满足硬科技企业的人力需求。

从论文维度来看,中国在在2010 年至 2020 年10月之间累积发表了301.91 万篇SCI论文,期间论文总共被引用 3605.71 万次,排名皆在世界第 2 位。然而换算下来,中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为 11.94 次,低于世界整体平均的13.26被引用次数,透露出中国平均论文的质量与世界水平其实还有些差距。

中国论文虽然平均质量不高,但是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2021年所做的一项报告中指出,中国在2018年全球排名前10%的被引用次数的论文数量就已排名世界第一;代表说中国也有产出一定数量的杰出论文,但是结合平均低于世界水平的论文引用次数的观点,能合理推敲出中国除了少数头部论文以外,剩馀的科技论文平均水平是更低于11.94次的平均被引用次数,更凸显出科技人才质量不均的事实。

从专利维度来看,中国同样在数量上引领全球,但是当中只有28.8%属于发明专利,而且有效发明专利的平均维持年限只有6.3年。相较于美国的92.4%,以及国外在中国的有效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在9.7年相比,目前中国专利质量还是普遍低于国外发明。硬科技领域重视的原创性,中国在专利维度上也还无法清晰的响应。

中国科技发展较晚,人才培养以及经验累积没有办法弯道超车,需要按步就班的让时间引领成长。根据领英在2021年发布的人才报告中指出,“中国的自动驾驶人才中,拥有5-15年工作经验的人才占比最高,达64%,但在美国,拥有16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才才是行业的主力军,占人才总数的41%”。中国科技人才培养总体还需要更多时间的历练。

硬科技行业内卷

资本的移动行云如水,热点在哪裡,资本都能轻易转移阵地。根据投中研究院统计,2018年,互联网行业的融资数量达1025起,融资总规模191.75亿美元,均排名第一;到了2021年,短短三年互联网行业下滑到了第四位,硬科技行业成为了主流,当中光是半导体芯片领域融资额就近200亿美元,比整体互联网行业投资额还要高。

芯片是工业粮食,是科技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产品。中国正身处科技进步爆发时期,对芯片自然有高强度的需求,但是根据国家统计局计算,中国的芯片自我供给比例只有30%。近期又因为疫情造成的芯片供应链问题以及中美关係形成的贸易问题,导致半导体芯片在全球供应紧张,因此投资的爆发所属合情合理。

虽说凡有市场需求,必有企业供应,但是芯片人才的培养速度慢,人才发展还是跟不上资本导入的速度。芯片同理于其他细分硬科技领域,是基于对基础性科研后的了解所产生的创新性以及引领性的应用,所以每个从业者对比互联网或是消费行业门槛会高上许多,拥有数年的科学研究经验不在话下,“草根英雄”在硬科技领域中亦然不在,再加上目前水平以上的科技人才短缺,硬科技在人才需求上供不应求。

资本催生了大量的硬科技公司,而市场上没有那么多适合的人才,这也造就了科技人才密度不集中,不少二三流人才需要承担一流公司的压力,因此间接形成行业抢人才的内卷。如禾多科技陈裕棋诉说:“赛道十分拥挤,行业百般内卷,一岗万分难求”;与前面提到的科技人才质量不均相并来看的话,最基层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大部分科技人才还不到位。

人才的缺乏与大量的资本,很容易形成一个耳熟的经济现象,泡沫化。从历史上来看,每一段新技术的出现都伴随着大量的金融投入,泡沫化因此从不缺席。从18世纪的工业革命、19世纪的铁路热、20世纪汽车以及电晶体,21世纪的互联网,以及现在的硬科技热,每个技术突破都有大量资本的介入。

科技泡沫与类似于2007-08年的房地产引发的金融泡沫不同,两者破裂后,虽然同样都会给资本方受到一定的冲击,但是不同之处在于,科技泡沫背后绝对有实打实的企业以及人才,即使大量资本退出一个赛道,培养出来的硬企业与硬人才不会消失。从科技市场角度来看,与其说是泡沫破裂,淘汰不适者才是更正确的说法,就像大众常说的“只有在潮水褪去后,才知道谁在裸泳”,科技泡沫破裂是洗退投机者后再成长的必经之路。

回顾一下互联网泡沫,1995年至2000年初,纳斯达克指数从740点上涨到了峰值5130点,涨幅达590%。这期间,平均每年有200家科技公司在美国上市,平均股票首日涨幅达50%。经过了五年多的投资爆发期,在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纳斯达克指数19个月下跌了78%;网路股指数跌幅超过了95%,互联网公司包括巨头们无一倖免。

到2002年底,在1995-2000年上市的899家科技公司中,有50%已经消失,到2019年底,这数字来到了93%。在泡沫破裂后,现金流见底,又毫无自造血能力的“点子”公司,例如pets.com、Webvan、boo.com等单靠着广告与“成长性”来赚取高估值的公司,各个都像多米诺骨牌倒下。根据统计,互联网泡沫让全球至少4854 家互联网公司被并购或是关闭。

经过互联网低潮的洗礼后,后续加入以及存留下的企业日渐茁壮,许多成为了如今无法轻易被取代的科技公司。看看亚马逊,同样受益于互联网热,1997年上市后的三年裡,通过品类扩张和并购,成为“全球最大的在线零售商”。亚马逊股票在这段时间也经历了三次分割,从开售的1.5美元(股票分割调整后)上涨至106美元。然而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当时历年持续亏损的亚马逊瞬间不再是市场大众的宠儿,股价大跌90%。在寒冬中,亚马逊做了大量的业务模式改善、科技平台创新、以及业务数字化等等改善,并在2002年迎来了第一次盈利,之后用了7年多的时间回到当时泡沫高点的股价。截止至今,亚马逊现在每股3200美元,市值1.6万亿美元,已然是家喻户晓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泡沫化的关係,亚马逊险些一蹶不振,但是回顾历史,适当的泡沫是有益的。一个行业有资本大量的投入,透露了市场大众看好某个赛道,也因此资本市场可以为创新活动提供融资服务并承担试错成本,鼓励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勇于创新。其次,资本会吸引更多人才主动投如于赛道中,人才培养体系才得以搭建起来。泡沫帮助推进科技发展,即使在破灭后,有科技基底的人才持续存留,企业密集度会变得更集中,赛道在经过清刷之后,才会迎来质量的成长。

硬科技比起互联网行业,需要更多的时间沉淀与经验累积。因为硬科技基层价值的驱动主要来源于人才,而人才培养需要大量的时间。够硬的团队才能支撑起时间、资本、市场预估的抨击,泡沫化才只会是硬科技崛起的过程而不是终点。

2021年底, AI四小龙之一的商汤科技成功在香港上市,顶着AI第一股的称号,以及负经营现金流和过去三年半累积的两百亿人民币淨亏损的表现,股票开售后三天大涨86%,市值截止至今达2000多亿人民币。目前市场上对于投资商汤的看法主要分为两派:相信商汤研发团队以及未来会有大幅成长而早早买进的投资人,和对商汤真实商业价值持有疑虑而仅有观察的投资人。

商汤亏损的背后是巨额的科学研究费以及人员支出费。根据商汤招股书显示,2018到2021年上半年,商汤累计研发费用为69.9亿元,每年的研发投入与收入比例逐年上升,2021年上半年这一比例甚至到达了107.3%。截止至2021中旬,商汤5000多名员工中有68%所属研发团队,3593名技术研发人员中包括了40名教授以及250多名博士及博士候选人。商汤凭藉着雄厚的人才储备,在各项全球竞赛中获得了70多项冠军,发表了600多篇顶级学术论文,拥有8123项知识产权组合,生成22196个人工智能模型。此次IPO募得的资金,商汤表示将继续加重在研发以及人才的投入,将有60%资金用于研发,当中最多42%的资金会用来招聘与培养更多顶尖科技人才。商汤在人才筹备方面做得十分充足,研发人员质量也十分亮眼;单就人才與潛在成長力方面来看,商汤的确有筹码可以兑现市场给予人工智能第一股的称号,这也是投资人愿意买进商汤的主因。

然而有正便有反,也有投资人认为企业估值不应该只取决于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和强度,特别是在硬科技领域,因为即使重金投资在科学研发及人才搭建上,科技到商业应用的转换仍然充满着浓厚的不确定性。从这角度来看,斯坦福国际研究院(SRI)採取以商业需求为出发点来进行科技研究,他们自1946年就跟不同的企业、大学以及政府合作,成功研发出滑鼠、APRAnet(第一代互联网)、远端手术、及Siri等知名技术。根据SRI统计,他们的研究项目被应用进现实世界的成功率为30至40%,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一家企业堆积了再多的人才和资本,不论时间长久终究都需要商业验证来证明其社会价值所在。实际的技术应用是复杂的工程,如何突破以及落地也是一门学科,还有最终让企业实现自我造血更是困难重重。而这也是商汤以及多家硬科技公司目前面临的最大考核要点之一。

商汤的未来发展会怎么样不好说,两千亿市值是昙花一现的泡沫,还是上升到万亿市值前的低谷,市场上众说纷纭。硬科技企业对于自身的人才函数以及科技转化,是该需求出发还是技术驱动,存在着微妙的关係。商汤的发展是一个结合人才、泡沫、及时间调配比例的问题,对于硬科技投资者来说,值得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与跟踪。

不管如何,硬科技赛道已柏然开启。市场需要了解到两点,第一,硬科技成长线性慢,因为其底层逻辑是高质量人才带出的创新型科学研发,而目前人才还需要更多时间与耐心去细腻培养。第二,在资本到位但是人才尚未就绪的情况下,科技泡沫已逐渐形成,市场需要了解到这并非坏事,更要学习如何去拥抱这层泡沫。硬科技投资是一场长期主义的投资,而人才的培养和筛选与泡沫的体会与运用,将会是推进硬科技领域完成下一个关键突破的催化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弘然资本(ID:HongRanCap)”,36氪经授权发布

网址: 硬科技的催化剂:人才与泡沫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57875.html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