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日本制造大迷局:一边全球造假,一边卡世界脖子

日本制造大迷局:一边全球造假,一边卡世界脖子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2年01月22日 12:10

盘子刷七遍、马桶水可以喝、一辈子就为煮好一碗饭……

篡改质检报告、专业造假几十年……

究竟哪个才是日本制造业的真相?

2021年5月,英国英格兰地区部分高铁被发现车厢底存在裂缝,有的裂缝甚至长达28.5厘米。这一发现导致该地区高铁大面积停运。

这些投入使用仅3年的问题车厢,均为日本日立公司生产的“日立800”型列车。

经过5个月的调查,日立公司承认,造成车厢出现裂缝的原因是质检造假,包括直接篡改检查结果、变更检查条件,或者不按客户规定进行检查。并且,日立造假已不是一天两天,而是“至少存在30年”。

历史超过110年、象征日本工业实力的日立造假,只是日本制造业造假的冰山一角。

近些年来,日本许多龙头制造企业陷入造假丑闻,而且造假时间跨度动辄几十年:

日本高田,全球排名第二的汽车安全气囊生产商,仅次于瑞典奥托立夫。但就是这样一家公司,持续十几年篡改产品关键检测数据,致20多人死亡、200多人受伤,堪称汽车行业的“切尔诺贝利事件”。2017年,高田公司因“气囊门”事件申请破产;

神户制钢株式会社,世界500强、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2017年承认篡改了部分钢、铝产品的检验数据,以次充好卖给了波音、通用等500多家客户。而神户制钢造假的历史,甚至要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

日本工业巨头三菱电机,其空调、显示器等铁路车辆电气产品占日本国内60%市场份额,2021年爆出其铁路车辆空调检验造假,造假史长达35年,社长引咎辞职;

早在2017年,三菱集团旗下另一家公司三菱综合材料,也承认子公司篡改部分产品数据,258家企业均受影响;

……

▲近几年日本企业造假不完全统计 

更为夸张的是,神户制钢前员工爆料,自1990年代起,公司各部门之间流传着一份造假备忘录,指导员工如何造假而不被客户察觉。

日本知名企业造假,已经成为一种现象。从时间跨度来看,很难让人相信,是个人或者某个环节的造假,而是一种自上而下、系统性的造假。

几年前国人在日本扫货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日本制造”等同于高品质,而如今怎么就变成了造假的重灾区?

2018年,日本轴承制造商椿中岛承认,2016年-2018年间,公司从中国洛阳轴承进口钢球,贴上椿中岛葛城工厂的标签出口到欧美。

造假曝光后,椿中岛承认,因产品产量无法满足市场,故而采购价格更低,但质量完全符合客户要求的中国钢球,伪装成椿中岛产品出售。

椿中岛是世界标杆级的轴承钢珠企业,代表了全球最高轴承钢珠制造工艺,2018年收购美国恩恩后,已成为全球轴承钢珠的老大。

椿中岛造假暴露出,在全球化进程下,日本制造企业面临的困境:面对中韩制造业的崛起,日本制造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压力,这种压力并非来自技术,而是事关效率。

小林研业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日本小林研业是抛光技术领域的隐形冠军。这家仅有5位匠人的公司,在4年时间里研磨出250万个如镜面般光亮的iPod。

但iPod销量翻番后,小林研业产能不足的问题暴露,苹果把订单转移到了中国。小林研业现在只能接一些高难度、小批次的订单,直接损失7000万-8000万日元。

面对中国抛光流水生产线,小林研业社长小林一夫就感叹:“我们四五个人即使再努力,也毫无胜算。”

从椿中岛到小林研业,这些企业的困境在于,有技术优势,但并没有形成市场效率优势。

日本半导体专家汤之上隆在他的《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中就提到,日本制造业往往陷入对技术完美的极致追求,投入80%-90%的精力,仅换来仅10%-20%的性能提升。这是一种“创新陷阱”,不仅忽略了投入产出比,而且也忽略了市场的真实需求。

日本半导体的衰落就是落入这个“陷阱”。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DRAM(动态随机存储)芯片,曾把美国芯片公司通通打趴下,在国际芯片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但进入九十年代后,个人电脑问世,大众消费市场对芯片需求猛增。美国芯片公司瞅准机会向大众消费市场转型,研发面向大众消费市场的芯片,韩国、中国台湾也凭借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借机实现“弯道超车”。

但日本芯片公司还在对DRAM精益求精,研发出使用寿命长达25年的DRAM芯片,却失去了市场,被韩国取而代之。

芯片只是日本制造的一个缩影。随着中韩制造业的迎头追赶,凭借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优势,形成了市场效率优势,给日本制造企业带来压力。

造假30多年的神户制钢,从2011年到2017年,营业收入始终在16000亿日元-19000亿日元之间徘徊;

在轴承钢珠领域,我国力星股份,在椿中岛与美国恩恩合并之前,与它们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一同进入轴承巨头斯凯孚、舍弗勒的全球采购体系。

通过对比会发现,日本企业造假的时间,与日本经济“失去的30年”,在时间上高度重合。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以来,大部分企业面临盈利压力,缺乏动力在研发与创新上加大投入,产业升级换代降速。在微观方面,就必然体现为企业效率降低、竞争力下滑。

在这种情况下,在盈利压力之下,如果不想重复小林研业的命运,造假,就成了日本制造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手段。

日本制造衰落了吗?

频频曝光的日本制造业造假丑闻,以及日本的家电、数码相机陆续退出消费市场,导致唱衰日本制造的声音不断。

事实果真如此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日本制造业强大的核心是什么?

日本高速铁路“新干线”上,有一枚“永不松动的螺母”,这颗螺母出自一家只有45名员工的小公司哈德洛克(Hard Lock)株式会社。

多年前,哈德洛克就把螺母的图纸发到公司官网上,并附上详细的螺母原理结构说明。

有人模仿成功吗?没有。

究其原因,就在于公司常年积累的技术和工匠高超的技艺,是无法被模仿和复制的。

一个产品包含了有形和无形的两种技术,尺寸、参数、制作流程、外观这些有形的部分,都能轻易模仿,而企业和匠人年复一年积累起来的无形技术、工艺和经验,是竞争对手拿不走的,这正是日本制造的精髓。

日本制造的基因,一方面决定了日本企业小而精,越是高精尖的产品,越难以实现规模化量产。

日本《中小企业白皮书》统计,日本360万家企业中,大企业仅有1.1万家,中小企业358万家,占日本企业总数的99.7%。

一些日本“隐形冠军”,比如前面提到的小林研业、哈德洛克,以及以金属板“旋压”成型工艺著称的北岛绞制所,都只有区区几十名工人。

另一方面,日本企业为了保持竞争力,必然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

当东芝、索尼、松下、夏普的电子产品消失在大众消费市场,传统制造巨头市场被中韩蚕食的时候,日本企业在半导体、精密仪器、医药、新型材料等细分领域,已经把控了技术密集、高附加值的核心环节,形成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德勤《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中,日本制造业排名经历了一个从第六名下滑到第十名,又从第十名回升到第四名的“V”型反转,反映出日本制造业在经历转型阵痛后,在新领域又重构竞争力。

比如材料领域,日本东丽碳纤维是全球碳纤维老大,而在半导体工艺核心材料光刻胶领域,仅日本JSR、富士电子材料、东京应化、日本信越等企业,就占据全球72%的市场。

这些新型材料行业壁垒高,可替代性低,没有这些材料,半导体芯片、航空火箭就被“卡脖子”。

再比如精密机床,全球前十大机床制造商,日本占四家,还有一家日德合资公司。可以说,日本占据了全球机床的半壁江山。

一些企业从大众消费市场退出,走向产业链的上游,在细分to B业务里成为不可替代的霸主。

索尼曾经引领日本电子产品潮流,当年的随身听,几乎塑造了一种全新的休闲生活方式,在年轻人中的受欢迎程度不输后来的iPhone。但现在的电子产品市场上,索尼几乎已是销声匿迹了,仅留下一个“没落贵族”的背影。

但“没落”是对索尼极大的误解。

2019财年,索尼销售收入82599亿日元(约合4582亿元),营业利润达到8455亿日元(约合469亿元)。其中涨幅最大的,是它的影像及传感解决方案业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2%,营业利润达到2356亿日元(130亿元)。

索尼消费市场没落的十年,正是它称霸CMOS图像传感领域的十年。

过去十年里,索尼利用其摄像机业务在镜头成像方面的优势,已经坐稳了CMOS领域老大的位置:2018年,全球CMOS市场,索尼以49.9%的市占率,占据半壁江山。

▲2018年CMOS图像传感器市场规模占有率 

过去十年里,日本名义GDP一直维持着2%左右的低增长,但日本制造业整体盈利能力却在增强。

2017年,日本制造业大企业的平均利润率突破8%,高利润率背后,是日本制造业的高技术壁垒和强议价能力。

日本制造业强,强在无形的工匠技艺,这也是制造链上决定品质高度最重要的一环。

2015年,故宫因为工匠年迈退休,叫停了百年大修。得知这一消息后,《光明日报》评论称:

匠之不存,技将安在。

这也是中国制造业的真实写照。一直以来,中国是制造大国,却不是制造强国,在制造大国与制造强国之间,缺少的,正是“工匠技艺”。

建国之初,在基础科研和工艺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我国产业工人依靠手工技术,弥补了集成电路、车床等行业生产工艺的不足,创造产业奇迹。

但工匠在这个时代已成为稀缺。

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不仅要有“工匠技艺”,还要“匠能存,技可传”,培养大国工匠,实现代际传承,才能补上中国制造链的“最后一公里”

参考资料:

[1] 《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机械工业出版社 汤之上隆 

[2] 《日本制造业兴衰启示录》凡夫俗子话财经  凡夫俗子 

[3] 《日本制造业真的衰落了吗?》 磨刀石 

[4] 《专家解读“日本制造”造假事件的原因及其影响》中国质量报 徐建华 

[5] 《日本企业的隐秘转型之道(上):危中求机,潜行精进》佐佑顾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华商韬略”(ID:hstl8888),作者:华商韬略,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被日本轻易掐住了脖子,“韩国制造”到底水分有多大?
小蓝杯飞出“黑天鹅” 瑞幸22亿造假迷局
「日本制造」最后的倔强
牧原迷局
谷歌、IBM们的“量子争霸”迷局
150度电池包迷局
团贷网暴雷背后,85后创始人唐军的百亿迷局
小程序的乱象迷局
团贷网唐军自首,揭开背后上市公司200亿资本迷局
支撑半导体制造的日本设备和材料厂商

网址: 日本制造大迷局:一边全球造假,一边卡世界脖子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58021.html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