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过年,我就犯了「回家焦虑症」
临近春节,一大批在外上学、工作的年轻人陷入「回家焦虑症」:
为什么过年回家之后的新鲜感总是不超过三天?除了看望父母,回家还有什么意义?
为什么心里会萌生「宁愿大城市孤独过年,也不想回家过年」的想法?这算不算一种对故乡的背叛?
如果家乡变得陌生,不再提供归属感,在大城市的出租屋也仅仅是「一个住的地方」,那究竟哪里才算归属?
海德格尔认为,人们在觉得孤独无依,甚至活着有「阴森怪异的感觉」的时候,会想要有一个家。他在《荷尔德林诗的阐释》里进一步解释:家宅是指这样一个空间,它赋予一个人住处,人唯在其中才能有「在家」的感觉,因而才能在其命运的本己要素中存在。
但如今的情况是,无论是临时的出租屋、一套长期拥有的房子,还是一座久居的城市、一个充满美好童年回忆的故乡,似乎已经无法为年轻人提供完整的归属感了。
蒙古族导演德格娜表示过这样的心境:「生活在北京这个地方,没有特别强烈的归属感,是很普遍的现象。」
「从前我对于土地有特殊的感情,但现在我不会再寻找所谓的土地,因为土地实际上是你的内心状态。作为一个现代人,你可能不会适应任何一片土地。这不是我身为一个少数民族的问题,而是我身为一个现代人面临的问题。」
即便是在物质、文化极度丰富的大城市,仍然有一大批人,无法感到自我被支持、被接纳、能够长久融入。
社交网络上,我们频繁看到有人因为工作四年换三个城市、从一线回到家乡又从家乡折回北上广……
泽平宏观的报告指出,2020 年,跨城市流动人才中超过 8 成为 18 到 35 岁的年轻人, 57 %的人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高学历的年轻人,更不介意跨城市求职。
流动性带来了更多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消磨掉了人们对城市的归属认同。
我们采访了几位年轻人,对于他们来说,过年回不回家、身处故乡还是异乡,一座城市可以意味着机会、金钱、梦想、住处、亲人,唯独不意味着「归属」。
没有乡愁,因为每次回家,我都如同一个外地人
年轻人关于故乡的概念正在弱化。
城市的变迁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代表着人们与过去的重大背离。当你习惯了一个人在家点外卖、上班时和同事拼喜茶凑满减,家乡的「烟火气」和「人情味儿」反而意味着不够便利、不够自由。
对家乡的陌生感和难以适应,导致了归属感的丧失。在一部分人心中,「家乡」只剩「乡」,而非「家」。
@专业摸鱼童叟无欺
我曾经无数次辱骂北京,一是太大,去哪里都要一个小时起步,二是美食荒漠,又贵又难吃。三是环境恶劣,让我的皮肤变得更干燥、容易长痘。但有一次,我从家里回到北京的时候,竟然产生了一种「回家了」的感觉。
我想这是因为,我享受在陌生城市的「自在感」。
家乡很小,小到我不用看导航,就知道哪里的烧烤最好吃,就知道应该用哪种交通方式过去,可是我不再拥有父母那一辈人的人脉圈子,更讨厌小城市没有人情寸步难行的关系社会。
也因此,刚工作时,我的薪资到手大概只有六七千,但租了每个月接近3K的房子。心里想的是,我必须拥有一个足够独立、相对不受干扰的空间。
@肥肥羊
我家小区旁边,有一家很好吃的肉夹馍,厚实的馍、塞得满满的肉和青椒,最后再淋上一小勺汤汁,只要 4 块钱。这家店只有一个小窗口,一位胖胖的阿姨完成制作、售卖、结账所有工作,有一次我回家,发现它关门了。
家乡的很多东西都变了,小时候常听到磨剪子的吆喝声消失了,徐州的地铁已经开通了大半年我才知道,家门口新开的商场也只去过一次。
每次回家,我都如同一个外地人。
@阿p
我喜欢我的家、我的出租屋。但无论是现居城市上海,还是家乡无锡,我都没有归属感的追求。
在我眼里,无锡的家,是我父母和弟弟的家。我的邻居把我回家称为:来旅游。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寒假回家,为了欢迎我,我爸带着一家四口人去了个很不错的私房菜馆,服务员问几位,我爸脱口而出:三位。
我小时候是在小镇上被爷爷奶奶带大的,在我读寄宿高中时,他们就相继离开了,现在那套房子在我名下,但我再也没有回去住过。
直到现在,那个家的门上还有我练毛笔字时写的「大吉大利」。
大城市的归属感:间歇性「我属于这里」,持续性「我是一匹野马」
即便是在物质、文化极度丰富的大城市,仍然有一大批人,无法感到自我被支持、被接纳、能够长久融入。
一位工作三年换了三座城市的朋友,这样阐释自己对城市的归属感,「是一种心血来潮的临时感动,一小时 crush 18 次,每次 3 秒到 10 分钟,然后很快,理智和现实提醒我:我只是一个过客。」
她形容自己:间歇性「我属于这里」,持续性「我是一匹野马」。
@刘正义
在北京待了五年,同学、同事都在北京;我的舅舅在北京定居,有时候我会去他家里吃饭,我曾以为北京就是我第二个家。
但是前段时间,我最好的朋友说,他要离开北京回新疆了。我意识到,当有一个或者一群与我处境相似的同龄人留在北京,我才能感觉到是被支撑着的。还谈不上是归属感,但至少是有安慰的。
朋友很快就办完了离职手续,然后是搬家、买回家的车票。
他回家了,那我呢?我还要留在这里吗?我应该去哪里?我属于哪里?
@Septiciy
去年北京下大雪的时候,朋友会带着我去滑雪,前段时间心情不好,也有朋友骑着电动车带我兜风。归属感就像车后座的风,惬意且短暂,车停了,就没有了。
@肥肥羊
每次搬家都让我清醒:我自以为是的「家」,其实就是十包行李,和外卖软件上的一个常用住址。
对城市 0 归属感的一代人:没有归属感,也不需要归属感
城市归属感的本质,或许是一种对自我和城市能够互相连接的确定性:我确定能在这座城市长久生活,城市也能为我的生活提供所需。
但不确定性才是当代年轻人生活的真相。
在采访中,几位朋友承认自己是0归属感的人,不过,他们并没有对此感到不安、焦虑与恐慌:我没有归属感,也不需要归属感。
@专业摸鱼童叟无欺
读书和工作期间,我辗转换了好几个城市。从四川到南京到杭州再到北京……我习惯了在不同城市之间「迁徙」。
上学时,我有一段时间对归属感有强烈的渴望,不喜欢转学、不喜欢搬家、还会想家想到哭。现在我在离家很远的北京工作了两年。我可以通过朋友、网络、自己为自己制造浪漫来排解孤独。回家乡这件事,只和看望父母有关。
@哪吒
从上大学开始,留学、毕业、工作,所有的规划都是我主动的选择,父母不过问、不插手,甚至偶尔,我觉得他们也不太在意。有时候看到朋友给他们的父母发语音,我都会觉得有点惆怅——一翻聊天记录,发现我和我爸的聊天记录停在三个月前。
我去不同城市工作的时候,不会因为地理位置瞻前顾后,选择的原因基本上都很简单:工作。
家乡对我来说,是一座不用付房租的城市;大城市给我的感觉,约等于工具,「一个提供讯息和工作的地方」,仅此而已。
插图 | ins @popymatigot
题图 | ins@popymatigot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塔门”(ID:DT-Tamen),作者:张晨阳,36氪经授权发布。
网址: 一到过年,我就犯了「回家焦虑症」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58079.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933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100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8810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8346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8201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08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155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088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7037
- 10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6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