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曲线造车,会是华为的长久之计吗?

曲线造车,会是华为的长久之计吗?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2年01月25日 14:08

岁末年初,随着AITO品牌首款车型问界M5的正式发布,“华为造车”再次引发外界强烈关注。

2021年12月2日,华为与赛力斯携手打造的新能源汽车品牌AITO正式问世。12月23日,在华为冬季旗舰新品发布会上,AITO品牌正式推出首款SUV车型问界M5。据媒体报道,AITO问界M5上线仅96小时,订单就达到6500辆。

“华为不造车,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面对外界的猜测与质疑,华为回应称其对汽车业务的“初心”不变。但与双方此前合作的赛力斯SF5不同,华为深度参与了AITO品牌的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以及销售服务各个环节,渗透率和话语权大大提升,“曲线”造车意图似乎明显。

那么,华为为何不直接造车,而是非要走这么一条“弯路”?

从赛力斯SF5到问界M5,华为提升话语权 

“华为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小康股份成为华为这一战略的最佳代言人。

2021年4月19日,小康股份旗下金康赛力斯在上海展会期间正式发布赛力斯SF5华为智选。一天之后,华为在智慧出行华为智选品鉴会上又正式宣布,赛力斯华为智选SF5将入驻华为旗舰店。

一时之间,赛力斯与华为合作的消息火遍汽车与科技这两个领域。赛力斯SF5随继也成为媒体关注焦点,并号称“一周内订单突破六千”。

值得注意的是,赛力斯SF5本身并非一款全新车型。早在和华为合作之前,赛力斯SF5(2020年款)就于2020年7月正式上市。中国乘用车联席会数据显示,上市当月,赛力斯SF5销量为260辆,在SUV销量中排名第128位。

然而,就这点销量也几乎是赛力斯SF5的销量峰值,此后数月该车销量均不足100辆,2020年全年,SF5累计销量仅为732台。最终,当华为有意在智能汽车领域加速布局之时,小康股份便选择抱上华为的“大腿”。

作为首款与华为合作推出的汽车产品,华为智选版SF5在动力上换用了华为Drive ONE电驱系统作为后电驱系统,座舱操作系统采用了安卓+华为HiCar智能互联系统,软件方面搭载HUAWEI HiCar智能互联系统,音响系统是由HUAWEI Sound提供音频技术。

有了华为的加持,赛力斯SF5曝光度大大提升,但较为遗憾的是其销量却并没有实质性提升。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4-8月,赛力斯SF5销量分别为129辆、204辆、1097辆、507辆、715辆。另据1月8日小康股份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披露,2021年全年,SF5交付量只有8000台左右,不及市场预期。

不难看出,相比已经单月交付量破万台的“蔚小理”新势力三强,赛力斯SF5这一销售数据着实乏善可陈,甚至与哪吒、威马等二线新势力车企也有着很大差距。显然,赛力斯SF5远不能支撑华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野心。

这次AITO品牌的推出,意味着华为对“帮助车企造好车”有了新的想法。从首款产品问界M5来看,华为已经从前期产品定义环节着手来提升对产品的掌控力。据介绍,问界M5的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动力总成由华为主导设计,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也是由华为提供完整解决方案。据余承东披露,华为智能手机的工业设计团队和软件团队都参与了问界M5整车的研发过程。

在整车销售方面华为更是不遗余力。根据规划,自2022年1月20日起,问界M5将在全国118个城市、500家华为门店开启预约试驾及预定,预计今年2月底启动交付。

除了M5之外,AITO还会在2022年推出两款新车,其中一款是问界M5的纯电版本,另一款则为中大型SUV。

“依靠这三款新车,我希望AITO的月销量能够超过3万台,今年能够挑战30万台的销售目标,明年则希望与合作伙伴一起挑战百万台的销量。”余承东在深圳总部与媒体连线时自信地表示。他还重申华为不造车,而是帮企业造好车,帮助他们打造成盈利能力最强、商业最成功的车企。

大树底下确实好乘凉。凭借与华为的合作,名不见经传的三线汽车车企小康股份,去年市值一度突破千亿大关,直追广汽集团、长安汽车等头部车企。从某种意义上看,华为对小康股份股价及市值表现的确起到了“帮助”。当然,华为能否真正实现“帮企业造好车”这一flag,还要看问界M5的后期销售数据。

“不造车”的华为已然成了汽车界的“流量担当”,这对国内车企,尤其是二、三线车企来说,应该是个不小的诱惑。

一颗“红心”,三种模式 

随着电动化转型的加速,汽车行业进入门槛越来越低,大量科技巨头、互联网公司以及手机制造企业等非传统车企加入造车赛道。这其中,华为的出现总给人异军突击的感觉。相比早因“阿波罗计划”而知名的百度,华为在汽车行业的存在感似乎并不高。直到去年年初,极狐阿尔法S Hi版以及赛力斯华为智选SF5的相继亮相,国内消费者才意识到华为的来势汹汹。

实际上,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布局由来已早。早在2009年,也就是中国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发布“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为新能源汽车生产与推广提供财政补贴)之时,华为就开始了车载模块的研发工作。

2014年,华为成立“车联网实验室”,开始涉足汽车互联化、智能化、电动化和共享化的技术创新。自2017年起,华为又与国内多家主机厂在5G、云、AI等领域达成合作。

而随着手机业务的遇阻,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布局明显加快。2019年5月,华为正式成立智能汽车BU,后者位列华为六大一级部门之一。华为对汽车产业的重视度大为提升。

基于在ICT(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的优势,华为汽车业务由通信模块不断向传感器、操作系统、座舱与自动驾驶芯片、电驱动、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等领域快速扩展,并且多项技术取得了业内领先水平。其中,华为ADS高阶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Autonomous Driving Solution)以其超级全栈算法、超级数据湖、以及超级中央计算与传感硬件的“铁人三项”能力,成为全球唯一的城市通勤自动驾驶量产系统。

2020年10月,华为正式发布旗下智能汽车方案品牌HI,旨在通过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以创新的模式与车企深度合作,打造精品智能网联电动汽车。从具体形式上看,目前华为与车企合作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HI模式,也就是华为与合作车企共同定义、联合开发,运用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可借助华为销售渠道的Huawei Inside合作伙伴模式。北汽极狐就属于这一模式的代表。

2021年上海车展前夕,极狐阿尔法S Hi(Huawei inside)版正式亮相。作为极狐与华为联合开发的车型,极狐阿尔法S Hi版款内置华为ADS高阶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并搭载华为鸿蒙OS操作系统,实现智能座舱与智能手机关联操作。

不过,并非所有车企都愿意大规模采用华为的智能驾驶系统,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就曾明确表示,不愿与第三方公司(华为)合作自动驾驶方案,“这时候就成了(第三方公司)是灵魂,我是躯体。这个我们是不能接受的,我们这个灵魂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针对上汽集团的“灵魂论”,华为方面回应称,华为与车企合作有多种模式。除了Huawei Inside模式外,华为还有tier1与tier2的合作模式,目前,华为更多是采用这种模式向车企提供零部件和解决方案。

tire1、tire2模式也就是华为与车企合作的第二种模式,也称为供应商模式。作为部件供应商,华为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智能驾驶、智能电动、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智能车云。截至目前,华为在智能电动领域与5家车企合作量产,与15家车企定点合作;在智能座舱领域与7家车企进行定点合作;智能驾驶算力平台(MDC)已跟6家车企定点,同时还跟70多个合作伙伴通过应用第三方自动驾驶软件进行合作。

第三种模式即为华为智选模式,AITO问界M5成为了这一模式的首次尝试。在这一模式下,华为不仅仅只是部件供应商,而是参与到产品定义和整车设计之中,还负责智能座舱的部分硬件和全部软件以及整个生态系统。

不难看出,相比之前的供应商模式以及HI模式,华为智选模式对汽车产品的参与度进一步提升,不仅涉及到汽车的“灵魂”,也涉及到部分“躯体”,相当于是对整车制造的一次深度试探。

那么既然华为已经试探到这个地步,为何仍然坚持“不造车”,而是选择这种曲线形式呢?

“曲线”造车,华为不得不走的弯路 

有关华为该不该造车的争议由来已久,即便在华为内部对此问题也有不同看法。但直到现在,华为仍然坚持“华为不造车,而是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这一战略。

有分析认为,华为之所以坚称不造车意在做汽车界的安卓,若选择下海造车就将引发与合作车企的直接竞争。

当然,这种分析很契合目前华为“帮助车企造好车”这一战略定位。但前文已经提及,多数一线汽车厂家不愿意将“灵魂”交由华为来掌控,新势力车企则将“汽车界的苹果”作为目标,与华为展开合作的可能性也不大。直到目前,华为HI模式只有北汽、长安、广汽三家合作企业。

显然,“汽车界安卓”这一定位并不好实现。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早期也坚称不造车的百度扭身与吉利合资成立了集度汽车。

不过,即便不考虑同业竞争的问题,华为若要亲自下海造车也至少面临三大难题:一是华为仍面临芯片供应的压力;二是华为在整车制造领域经验不足;三是电动车零部件数量高达8000多个,远非手机产品(零部件2000个)可比,这对华为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也是一个挑战。

而合作造车的模式下,华为既可以避免重现手机领域的芯片断供风险,又可以积累汽车项目的开发经验和顶层技术,整体风险大大降低。从AITO问界M5来看,华为内部团队应该对汽车的产品定义、设计、研发、以及供应链管理等环节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不过,华为这一“曲线”造车同样面临一些挑战和压力。例如,由于不参与制造环节,华为需要将问界M5产品的生产流程把控和品控质管交由合作方负责。只是这样的话,产品质量若出现问题,将不可避免对华为智能汽车事业以及华为品牌造成影响。

另外,尽管华为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超过5000家高端体验店,可以满足问界M5的入驻问题,但华为销售网点并不具备售后功能,售后维护等方面恐怕仍然需要小康来负责。而一旦小康的服务网络无法支撑问界M5快速上量后的维修服务需求,华为口碑也将难免受到冲击。

不难看出,“曲线”造车,尽管是华为不得不走的弯路,但也非长久之计。长期来看,华为直接造车的可能性仍然很大,不过如此一来,华为“汽车界安卓”的定位恐怕也就成为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砺石商业评论”(ID:libusiness),作者:李平,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曲线造车,会是华为的长久之计吗?
华为造车,易如反掌
造车可能就是百度的“第二增长曲线”
华为不造车,为什么“有效期”是三年?
华为「造车」,汽车产业「狼」来了
夏一平加盟,百度造车之路会是一路坦途吗?
华为造车传闻再起
被“挤”进了“造车新时代”的华为,真能造“豪”车?
“下饺子”的造车潮中,怎样才算一家合格的新造车势力?
“摸着苹果过河”的小米也要造车了,OV下场还远吗

网址: 曲线造车,会是华为的长久之计吗?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58169.html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