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刚刚,李开复操刀孵化的AI公司登陆港股:不到4年就IPO,超10家VC/PE加持

刚刚,李开复操刀孵化的AI公司登陆港股:不到4年就IPO,超10家VC/PE加持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2年01月27日 11:11

继AI第一股商汤科技之后,港交所又迎来了“AI+制造”第一股。

2022年1月27日,青岛创新奇智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创新奇智”)正式登陆港股。上市当天,开盘价为26.3港元。截至发稿前,市值达147.7亿港元。

创新奇智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快速成长的中国企业级AI解决方案供应商。凭借公司专有的AI技术及AI算法,创新奇智更聚焦于制造业、金融服务业等垂直赛道,帮助客户实现业务运营及决策流程的智能化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创新奇智是创新工场孵化的一家明星公司,成长速度不可谓不快。一路走来,资本对创新奇智的热情也十分高涨,公司在3年时间里前后拿到了6轮融资。

作为国内领先的AI公司之一,创新奇智的此番上市也为本就热闹的AI赛道再添了一把火。接下来,伴随云从科技、旷视科技等多家AI公司IPO之路的稳步推进,2022年,或将迎来一场国内AI企业的上市大潮。

“AI+制造”第一股诞生:9个月营收5.5亿

2018年12月11日,在一场行业趋势分享晚宴上,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分析了美国四大AI巨头(微软、谷歌、Facebook、亚马逊)的竞争与优劣,同时也对中国人工智能从技术到落地等发展趋势进行了多个预测。

根据普华永道的数据——2030年,人工智能将拉动中国20%左右的GDP,李开复彼时认为,中国正在全面拥抱AI四波浪潮,分别是互联网智能化、商业智能化、实体世界智能化和全自动智能化。并且,这四波浪潮会同时发生,相互赋能,将与实体经济结合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

而在这四波浪潮中,创新奇智卡位了“商业智能化、实体世界智能化、全自动智能化”这三个重要阶段,在经历了诸如零售、保险等多个传统行业的垂直领域探索后,将目光聚焦向了当时市场中少有创业公司投入的中国世界工厂基础的制造行业。

为什么是传统的制造业?在李开复看来,传统行业体量大,新增价值更容易带来规模化效应。比如,一家大型制造企业如果用AI提升了百分之几的效率,增加的产值就已经相当巨大了。而且,传统产业能带动技术升级在整个行业层面的生态裂变,从而带来产业升级的集体裂变效应。

2021年8月,李开复在《时代》杂志官网上的专栏写到,“由于劳动人口减少和新增人口放缓,中国的传统产业正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AI正是解决这个难题的技术解答。人工智能不仅能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扩大整体产能,还有望能带来收入的增长。”加之,制造业也有数字化程度相对较低、落地场景五花八门、各行各业知识门槛等切入难点,不是一般创业公司会选的细分赛道,这也是创新奇智经过初期多个行业探索,决定锁定聚焦的重大差异化策略。

在商业模式上,创新奇智也选择了一条相对差异化的路径即AI to B服务,面向企业级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市场提供全栈式AI产品和解决方案,包括AI平台、算法、软件、AI赋能设备及相关服务。

很多人都知道,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根据使用的其目标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分别为公共服务和企业服务。而相较于公共服务,企业级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更以市场为导向,需求更加多样化,增长潜力巨大。

根据Frost & Sullivan数据,按照2020年收入计算,创新奇智是中国企业级AI解决方案市场上第3大AI技术驱动型解决方案供应商及中国制造业AI解决方案市场最大的AI技术驱动型解决方案供应商。

自成立以来,创新奇智始终保持较高水平的研发投入,技术研发人员的比例在66%以上。招股书提到,基于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技术,创新奇智已独立开发了三大专有AI平台ManuVision机器视觉智能平台、MatrixVision边缘视频智能平台、Orion分布式机器学习平台,是中国九家具备专有深度学习平台的公司之一。

基于强大的创新技术实力,创新奇智已成功实现了对多个行业垂直领域AI技术的商业化,并建立了一个日益庞大的忠实客户基础。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已向超过400名客户提供了AI产品及解决方案。

其中,制造业的客户数量自2018年的16家增加至2020年的93家,并自截至2020年9月30日止9个月的66家增加至2021年9月30日9个月的71家;金融服务业的客户数量自2018年的2家增加至2020年的18家,并保持稳定在截至2020年及2021年9月30日止9个月的12家。

在营收方面,创新奇智近3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根据招股书,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前三季,公司收入分别为3721万元、2.29亿元、4.62亿元及5.53亿元。2018-2020年,创新奇智的营收复合年均增长率达252.5%。

具体到收入结构,“AI+制造”为公司第一大收入行业。2021年前三季度,来自制造业、金融服务和其他行业的收入占比分别为50.8%、34.9%及14.3%。“AI+制造”、“AI+金融”的收入占比超过了80%。

与其他AI公司一样,由于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创新奇智目前也依旧处于亏损阶段,不过亏损率有所收窄。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经调整亏损净额分别为4538万元、1.6亿元、1.44亿元以及8100万元。

创新工场孵化,3年6次融资,跑步进入IPO

作为创新工场孵化、李开复直接担任董事长的项目,创新奇智一路走来也深受资本认可,从成立到如今IPO仅仅不到四年时间。

众所周知,李开复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锋人物,其领导下的创新工场也是业内独特专注硬科技的DEEP TECH VC,投资团队80%都有理工技术背景,同时还有投资圈内独一无二的人工智能工程院。

自2012开始投资AI以来,创新工场越来越看到市场机会巨大,特别是AI经过了发明期开始进入应用百花齐放的“应用期”,这时候AI在实体经济中的普及度其实还不及5%,有很多细分场景待被充分挖掘。

为进一步发掘市场需求,2017年,创新工场的人工智能工程院团队就投入大量时间进行AI应用到各行各业的探索。“探索和孵化的过程是动态的,有些是外部企业主动找上我们帮忙诊断他们怎么开始用上AI,有些则是我们自己想到可能的方向再去找行业企业聊。”创新工场告诉投中网,他们当时就接触到好几个制造业的项目,也有零售、金融等其他行业。

2018年2月,定位为赋能数字化程度相对较低、也最传统行业制造业的AI企业服务商创新奇智正式成立。据悉,“奇智”这两个字的寓意,是成为人工智能赋能实体产业创新的一面飘扬的旗帜。

创新工场认为,“技术人+产业人”是硬科技创业的最佳搭配。为此,李开复邀请到具有20多年B2B企服经验的原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徐辉担任联合创始人和CEO,CTO则由原百度云计算事业部技术委员会主席张发恩担任。

可以说,创新奇智在呱呱坠地之初就形成了“技术”+“商业”的双轮驱动模式。

成立3个月后,即2018年5月22日,创新奇智便宣布完成规模超过1亿元的天使轮融资,由成为资本领投、创新工场等机构跟投。此后的3年时间中,创新奇智又接连完成了5轮融资,中金甲子、华兴资本、海创母基金、软银愿景基金等超10家VC/PE纷纷入局。

作为创新奇智的天使轮投资人之一,成为资本管理合伙人顾旋也是创新奇智CEO徐辉在SAP的老同事。顾旋表示,他高度认可徐辉的经验以及商业操盘能力,“可以说徐辉是我认为中国TO B市场中最具商业操盘能力的领导者之一。”

在顾旋看来,一个好的AI创业公司要兼具产品和技术能力,团队中不仅要有技术人才,还需要有懂商业需求的专家,懂得把技术封装成方案或产品。而对创新奇智的投资以及它自身的飞速成长,也让成为资本对“AI+产业”的前景更有信心。“我们持续看好AI赋能更多行业的机会,同时我们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技术进步和商业进化两条轴线需要并驾齐驱,才能合力推动真正智能时代的到来。”

IPO前,创新工场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30.01%;中金甲子持股16.71%,徐辉通过个人及旗下创新智成、青岛新建共持股11.1%,软银持股7.12%。

从0-1背后:独特的“塔尖孵化+全面赋能”

创新奇智在短短三年多时间里完成从0-1,并快速步入上市新阶段,背后离不开创新工场。

“塔尖孵化+全面赋能”科技投资模式的助力。于创新工场而言,创新奇智的高速成长也可视为该投资模式的一大典型样本。

事实上,近两年,伴随科技投资的大力发展,许多VC/PE都将触角伸向了更早期的“孵化”阶段。亲自下场对优质团队进行孵化和扶持,似乎成为了基金的某种新出手范式,在一级市场中越来越流行。

不过,相比市面上大部分是大批量团队入驻、大空间出租等浅层孵化的模式,创新工场的塔尖孵化显然做得更重。

据悉,创新工场的人工智能工程院团队主要负责专业的“塔尖孵化”,即面向顶尖的科学家或者硬科技创业者,点对点的进行项目孵化,帮助他们完成从行业探索、市场开拓、初期产品再到市场化的从0到1的过程。

塔尖孵化的英文叫Venture Building,也就是有极强的目标型定向孵化。一般来说,由创新工场先定义好前沿技术趋势的具体题目,大量投入探索落地场景、调研行业痛点,再基于技术能力和市场需求设计产品路线、开发原型产品。与此同时还要媒合对的联合创始人组合,协助筹组初期团队,建立公司的核心领导层。

可见,相比传统的孵化模式,创新工场“塔尖孵化”模式的整体参与度相比更深,而且周期也相对较长。一家公司从方向定义到正式拆分独立,往往要花1-2年的时间。

据创新工场透露,目前,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已经塔尖孵化了4家公司,也投出了10家AI独角兽。通过塔尖孵化帮助公司完成从0-1后,创新工场全周期全链条的基金布局也可让项目实现从1到1000的规模化发展。

在李开复看来,硬科技创业公司的创业者大部分有着顶尖的技术,但如何把技术变成产品,找到最适合的落地场景,进而推进商业化,是相当挑战的事情。这时候,“懂技术+懂产业”的投资人是成功孵化硬科技创业的关键。

“想要投资到顶级科学家的项目,要真正懂技术懂产业,能讲‘科学家语言’,获得科学家充分的信任,进而准确评估科学家创业的痛点,帮助项目走出技术商业化的‘死亡谷’。”李开复强调,只有同时真正了解技术和产业的投资人,才能通过研究、挖掘、交叉、落地等步骤,手把手和科学家打造“专精特新”的公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东四十条资本”(ID:DsstCapital),作者:马慕杰,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刚刚,李开复操刀孵化的AI公司登陆港股:不到4年就IPO,超10家VC/PE加持
又一只医药独角兽港股IPO,超额认购751倍,背后10余家VC/PE撑腰
2019上半年超500家VC/PE投资医疗近300亿,比去年同期减半
2019上半年中企IPO一览:PE快成一门不赚钱的生意了
这半年,有钱的VC/PE开始扫货
2021,VC/PE冲刺赛:再不投,项目就IPO了
2009-2019: 李开复“背叛”的初心和他失去的光环
202家中国独角兽全景图:万亿资金下注,15家VC/PE捕获超10只
市值120亿港元,施一公联合创办的这家药企,刚刚成功IPO
科创板创新药第一股:二十余家VC/PE共享退出盛宴,A轮回报超300倍

网址: 刚刚,李开复操刀孵化的AI公司登陆港股:不到4年就IPO,超10家VC/PE加持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58301.html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