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不是现实世界的敌人
从今年5月美股上市公司Roblox招股书里提到一句“metaverse”开始,短短几个月时间,“元宇宙”概念俨然已经是全球的“当红炸子鸡”。
首先高调跟进的大企业是脸书,10月下旬,Facebook直接把自己公司的名字改成了Meta(元),可谓大刀阔斧,随后,海外企业中的英伟达、微软、迪士尼,国内的腾讯、网易、B站纷纷都表示自己要进军元宇宙。
元宇宙目前仍是一个空想,然而,当这个概念开始风行之后,它就有可能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着重将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 元宇宙是必然的趋势还是科技巨头的“阳谋”,发展元宇宙有必要性么?
2 一夜之间,好像所有的东西都和元宇宙沾上了边,那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元宇宙?
3 从投资人的角度,我们要如何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取得平衡,押中“下一件大事”?
被疫情催熟的“元宇宙”
如果没有这场全球性的疫情,元宇宙的概念不会这么快蹿红。
疫情或许永久性的改变了一些东西,长时间的隔离在家,让线上生活从现实世界的补充变成了与现实世界并行的存在,普通人可以省去通勤的烦恼远程办公,国家元首可以召开网络会议,奥运会可以没有观众仅仅通过屏幕观看,明星演唱会可以放在虚拟世界里举办,数字藏品可以拍出天价并在虚拟展廊里展览,可以说,自上世纪互联网出现以后,现实世界第一次面临如此强烈的挤压。
除了视频会议软件的爆火,全球范围内在线支付和电商的快速增长,加密货币市值的快速膨胀以外,一个悄悄爬升的数据是,Facebook——如今改名叫Meta旗下的VR头显,Oculus Quest2出货量达到1000万台。
这是一个渗透率开始陡峭提升的关键阈值,但是一切真的这么快么,难道我们熟悉的虚拟世界,一夜之间就“元”了么?
我们认为,至少,元宇宙并不等同于今天的虚拟世界,也不等同于电子游戏,它应当是结合多种技术所产生的虚实结合的新形态。从互联网到元宇宙,我们的入口将逐步从手机过渡到VR/MR/AR再到脑机接口,底层架构和协议从中心化架构逐步过渡到去中心化与中心化相结合,用户身份从多平台割裂过渡到整个元宇宙范围内的互联互通互操作,最终实现人类生存维度的延伸和人类感官维度的拓展,以及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密切融合,
由于元宇宙尚在概念期,元宇宙的内容短期将集中于游戏端与艺术端,长期来看,元宇宙的渗透路径预计将为“游戏/艺术-工作-生活。我们当前拥有的、有一定用户量和影响力的元宇宙雏形也集中在这两个领域,由于底层设施和技术还远未完善,这些还显得非常初级的元宇宙往往只能“顾此失彼”,要么只能侧重场景体验,要么只能侧重经济系统,从流派上来说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虚拟现实派
这一类元宇宙以VR/AR技术流为代表,如Facebook的Oculus,微软的Hololens,苹果未来会推出的AR眼镜,以及芯片厂商英伟达,AMD、高通等等。这一派注重元宇宙的“仿真”体验和沉浸感,并不断降低产品的使用门槛以及销售价格。应该说,VR/AR行业一直在等待一款类似iPhone4的产品来开启真正的VR/AR元年。
区块链派
这一派以基于区块链和NFT的沙盒游戏,典型代表如Decentraland, the Sandbox, Cryptovoxels等等,用户可以在这些虚拟空间中购买土地、建造房屋、交易物品,并以非同质化代币NFT的方式进行确权。这一派的人认为,元宇宙的重点不在于前端的体验是否仿真和炫酷,而在于整个组织方式和经济机制的建立,未来的元宇宙绝不能再是由Facebook等大公司来垄断,必须实现一定程度的去中心化和开发者、用户对于虚拟资产的真正产权。
中和派
这一派以Roblox为代表,一方面,这些平台相比于传统平台有更高的开放性、可组合性,基于开发者群体较大的分成,另一方面在游戏体验上注重效率和体验的平衡。依然更接近于游戏 UGC 平台,但与其他游戏UGC 平台相比,Roblox 的奖励机制完善、开发门槛更低、开发者自由度更高。
我们认为,未来真正的元宇宙,应当至少是这三者的结合体,同时要与物理世界有更强的互动关联。
可以假想,在未来的世界里,当我们想要下单一件商品,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先进入元宇宙,让我们的虚拟分身先行体验这一商品后下单,物理形态的商品会同步送到我们的家中,而我们会在现实世界和元宇宙中分别拥有这一商品,在不同的世界里享受不同的权益和功能。
我们可以上一分钟还在国外的某个地点看一场偶像的演唱会,和真正在现场的观众互动,下一分钟就可以切换回家里的客厅,和我们的虚拟健身教练一起练习。
公司可以组织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的员工进入元宇宙空间,一起讨论工作、演示看板,制造或设计类的企业还可以在这一3D空间内现场模拟合作设计、车间生产。
我们所有在现实世界拥有的资产,都可以在元宇宙拥有一个“分身”,我们为元宇宙做出的贡献——例如场景建设、内容生产,也可以转换成对应的回报权益,并借助区块链和智能合约,实现可以无限拆分和终身追索权益的租赁、售卖,等等。
正如我们在前文所言,元宇宙是对现实世界的补充、扩容,而非替代。如微软公司所说,元宇宙是一个“持久的数字世界,它与物理世界的许多方面相连,包括人、地点和事物”。
元宇宙并不是现实世界的敌人,随着人类的进步,我们未来面临的极大概率会是一个“多元宇宙”,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在这些宇宙里分别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这其实是一个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是像一些人担心的那样,一定会存在谁压倒谁、谁战胜谁的问题。即使是马斯克自己,也是多方押注,在特斯拉和SpaceX之外,还联合创办了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
如果元宇宙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那么就会倒逼现实世界做出改变,如果一些在现实世界里反复都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元宇宙解决了,那一样是人类的进步,无需厚此薄彼。如果未来地外文明有了飞跃式的发展,有更多的人愿意以及可以移民去火星,那也会是人类的新纪元,但也可以想见,那同样会引起激烈的争论和质疑。
元宇宙必备要素
万物皆可元宇宙,但元宇宙不是一个什么都能装的框,它必须具备一些基础的要素,让它成为互联网之后的下一代通信网络,而不只是现阶段互联网的加强版。
信息的维度会更高。互联网虚拟世界中,信息以图像和声音为主,到了元宇宙的世界,我们传递信息的维度会大大丰富,VR眼镜可能加入的眼动追踪和面部追踪功能,辅之以现在已有的手势追踪可能,有可能创造出真正的虚拟分身,位置、动作、触觉、气味等等新的信息维度,都有可能会出现在未来的元宇宙中。
更好的网络连接和算力支持。元宇宙承载的数据量级将大幅增加,为了支持更顺畅的网络体验,需要重点突破带宽、延迟以及可靠性,在此领域5G和云服务的发展尤为关键,同时也需要算力的突破来支撑动作捕捉、渲染等功能。
具有互联互通性和可组合性。未来的元宇宙应当建立在可互操作和可组合的基础上,用户必须能够将他们的化身和资产从元宇宙中的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无论是谁在运行元宇宙的特定部分,这一部分可能会相当依赖于区块链技术作为底层。
与现实世界更为深度的融合。大家对元宇宙“内卷”的恐惧,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对电子游戏恐惧的延续,但其实,游戏和艺术只是元宇宙打开渗透率的起点,绝不会是终点。以更长的周期来看,更大也更加能够促进社会整体福利提升的机会,在于产业元宇宙和公共服务元宇宙。
以NVIDIA Omniverse为例,它允许用户创建一个虚拟世界,在其中可以训练机器人(由 AI 大脑提供支持,可以通过真实或数字化环境不断学习)。在 Omniverse 中训练这些机器人的大脑后,机器人专家可以将这些大脑加载到 NVIDIA Jetson 并连接至真正的机器人。
又比如,我们今天忧心忡忡的气候问题,也有可能在元宇宙中找到解决方案。英伟达宣布将要上线的Earth-2超级计算机,就是计划模拟整个地球,在 Omniverse 中以百万倍的速度运行 Modulus 创建的 AI 物理环境,专门用来预测气候变化。
在政务服务方面,近日,首尔市政府率先宣布,要在2022年底前开发自己的元宇宙平台,到2026年全面投入使用时,平台将具备各种公共功能,包括虚拟市长办公室,以及为商界服务的空间、金融科技孵化器和公共投资组织。平台将在今年12月启动,届时将举办虚拟的新年敲钟仪式,如果这一平台搭建成功,首尔市民可以戴着VR眼镜在虚拟市政厅做各种事情,包括参观历史古迹,甚至提起民事诉讼。
投资者视角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席勒在它的《叙事经济学》一书中曾说过,叙事本身就可以推动巨大的经济事件。最早出自科幻小说《雪崩》一书的概念“元宇宙”当然也是一种叙事,叙事代表一种愿景,如果技术没有愿景,那么各种实验室里的技术确实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窜。
我们认为,第一波投资窗口期可能会从明年上半年开始出现。原因在于:facebook改名met后,应当会着手下一代VR眼镜的发布,而近期先后宣布跟进的各大企业,也有可能在明年推出新一代产品。
元宇宙的底层架构涉及区块链、人工智能、网络及运算技术,后段基建涵盖5g、GPU、交互技术、物联网等等,前端设备平台可能有VR/AR、触觉、手势追踪、脑机接口、智能可穿戴设备,场景入口有游戏、社交、医疗、旅游、体育、教育、购物等等,作为一个极为宏大的愿景,可以在很长的周期内引领投资方向。
目前,上市才8个月的“元宇宙第一股”Roblox的市值已经达到730亿美元,相比于其上市前估值就已经翻了两倍多;早在2014年,Facebook就以20亿美元估值收购了Oculus VR;旗下拥有Sandbox等nft和虚拟地产沙盒游戏的公司Animoca Brands刚刚从育碧、红杉中国等投资方完成新一轮融资,估值翻倍至22亿美元;字节跳动则被传以50亿元(一说90亿元)的价格收购了VR创业公司Pico(小鸟看看)。
长坡厚雪,渐次而行。元宇宙的赛道不会同时爆发,而是会有先后顺序,大致可能沿着游戏、展览、教育、设计规划、医疗、工业制造、政府公共服务前行,作为投资人,可以“两手抓”,一手抓通用型的底层设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卖水人”,一手抓匹配特定场景的应用。
一是VR/AR的配件。2021年第一季度,虚拟现实(VR)头显全球出货量同比增长52.4%,其中Oculus quest2和HTC Vive Focus占据了绝大多数发货量,两家中国品牌——大朋VR和Pico也表现良好,同比分别增长108.6%和44.7%,元宇宙这一波概念的病毒式传销有望在全球范围内提升消费者认知,辅助大型企业的进军以及内容端的不断丰富,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一产业正处于爆发前夜。
由于VR的生命力在于内容端,未来极大可能还是大平台的天下,初创企业从配件着手是一种更为理性的选择。以Oculus Quest 2为例,采用了高通骁龙XR2芯片组、闪迪内存、JDI和夏普的LCD显示屏、两片菲涅尔透镜、国产锂电池组、4个外部摄像头实现6DOF头部交互,一般而言,屏幕和光学的成本占比50%,芯片传感器成本占比25%-30%。
VR硬件的产业链与智能手机重合度较高,许多领域的技术积累可以复用,很多智能手机的供应商也涉足VR产业。一个值得注意的方向是,虽然光学方面菲涅尔透镜已经是很成熟的应用方案,但短焦方案由于其产品体积小厚度薄,越来越多的厂家开始跟进,国内代表如Pico和华为均采用了这一方案。
传感器技术是VR设备交互方式的关键,涉及到陀螺仪、加速度计、眼动追踪传感器、光线传感器等等。我们认为,虽然目前的VR设备操作以手柄为主,但要真正实现高仿真的元宇宙,必然要走向表情识别、手势识别乃至肢体交互的道路。因此,眼动追踪、手势追踪技术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目前,手势识别技术的落地场景还比较有限,主要在VR游戏场景中,并且存在使用疲劳、识别率不高、精确性较差和时延等方面的固有问题,而就在11月16日,刚刚改名Meta不久的Facebook就发布了一款触觉手套的宣传片,可以在虚拟世界中感受重量和抓取物件,也预示着未来的方向。在这一领域,国内企业如动作捕捉技术厂商诺亦腾在2018年就曾推出过无线全手指运动传感器手套——Hi5 VR Glove商业版,只是当时售价较高,仅这一副手套就需要999美元,随着VR头显出货量的提升、产业链规模扩大成本降低,国内厂商有望抓住这一波机遇实现超越。
相比于VR,AR的上游核心技术还并不成熟,诸多技术环节还在研发阶段,一个很大的壁垒在于:与只需在室内使用的VR头显不同,AR眼镜更多适配外出的使用场景,这就要求它必须做到轻量化,并且,需要使用使用亮度很强的微显示产品才可以。过往实践中,面向C端市场的的Google Glass和Magic LeapOne等产品销量远不达预期,在消费领域行业最被寄予厚望的是苹果,但对于初创企业而言机会窗口较小。
第二是元宇宙的底层技术,如云计算、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等。例如,在未来的元宇宙中,人和AI的交互方式极有可能发生改变,能够通过AI对抗生成网络实现“千人千面”,低成本、大规模生产个性化 NPC,在不需要任何脚本的情况下,控制元宇宙中 NPC 的行为逻辑,并让其自发地产生非常智能的行为。
第三是开发者/创作者服务工具的投资。元宇宙的构建需要大量的开发者和创作者贡献内容,尽量便利这些开发者和创作者,将是元宇宙建设阶段的必经之路。英特尔的Omniverse、Facebook的Presence Platform和AR应用创作平台Spark AR,其实都是针对这一痛点而来,但这是个庞大的需求,巨头只能做出通用型的软件,不能解决所有垂直行业的问题。
VR/AR软件处于价值链高端,但国内企业少有企及。尤其是系统平台市场基本是国外企业占据主力。Unity3D、Unreal等3D引擎企业,Lail3D、微软等UI,Oculus,谷歌等OS系统占据系统软件市场的大部分,国内企业在此环节还较薄弱,企业布局较少、技术实力较弱,但差距亦是机遇,尤其是考虑到国外企业在进入国内市场时可能遇到的壁垒,我们相信只要国内企业敢于布局、精心布局,会有很好的国产替代体会。
第四是应用层的投资。在元宇宙的基础设施远未建设完成的时候,投资一些可以“两栖”的应用会有更高的安全边际。例如,投资虚拟人,可谓进可以元宇宙,退可以电商带货,例如今年上半年入驻小红书的超写实数字人AYAYI,粉丝已经突破10万,9月份又宣布入职阿里,成为天猫超级品牌日的数字主理人,从目前的互联网世界过渡到元宇宙必然需要一个过程,如果有一些应用呈现出衔接两者、建立桥梁的作用,也会是当下非常好的投资标的。
对国内投资者而言,元宇宙的愿景虽然远大,但是否需要规避相应的政策风险?毕竟,目前国内政策对于电子游戏监管趋严,对科技巨头垄断的监管态势短期内也不会放松,元宇宙是否是“逆风而行”?
我们认为,这只是意味着投资者在赛道选择方面要更为慎重,并不是要因噎废食,短期重视消费元宇宙,长期重视产业元宇宙:例如,汽车制造等工业场景、采矿等危险场景的数字孪生,医疗上的远程问诊与手术,农产品模拟生长和畜牧业模拟养殖等等,还是那句话,元宇宙绝不是现实世界的敌人,而会是对现实世界一次影响深远的“扩容”。
无论我们有多么不喜欢扎克伯格和目前丑闻缠身的Facebook,在文章的结尾,我们还是要引用这位创建了全世界最大社交网络、不到40岁、具备远见卓识的年轻CEO对于元宇宙前景的展望:在未来十年之内,元宇宙将覆盖10亿人、承载数千亿美元的数字业务,并为数百万创业者、开发者提供就业机会。
“我骄傲于我们迄今为止所做的一切,并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感到兴奋,因为我们将超越现有可能、超越屏幕限制、超越距离及物理限制,走向一个新的未来。在那时,每个人都可以彼此在一起,创造新的机会,并体验新的事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弘然资本”(ID:HongRanCap),作者:张逸龙,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元宇宙,不是现实世界的敌人
TNB:链接现实世界和元宇宙的NFT交易平台
解析元宇宙:真正的元宇宙世界有多神奇?到达元宇宙我们还缺什么
虚实中的元宇宙,未到颠覆世界之时
别再吹捧「元宇宙」
“元宇宙”的梦想何时照进现实?
元宇宙十问十答:元宇宙会成为灾难让世界走向灭亡吗?
谁是Facebook VR的敌人
科技巨头和普通玩家,都在掘金“元宇宙”世界
要宇宙,不要元宇宙
网址: 元宇宙,不是现实世界的敌人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58333.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837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8304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7856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7572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7409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014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007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6471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6446
- 1012306客服回应崩了 12 6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