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MCU火了

MCU火了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2年02月08日 15:52

2022年伊始,半导体又一细分赛道火了。

不久前,32位MCU企业“航顺芯片”正式完成10亿元D轮融资,本轮由深投控、深创投、青岛海尔汇智、方广资本、康成亨资本、美格智能、中航基金联合战略领投。这笔融资最大的意义在于,它刷新了近期国内MCU领域融资额峰值。

航顺芯片掌舵者,是一位80后创业者——刘吉平。1982年,刘吉平出生在江西一个农民家庭。大学毕业后,他曾在中国台湾芯片公司“合泰”做销售,主要售卖MCU芯片。随后几年,刘吉平下海经商,靠代理芯片赚到了第一桶金。2013年,他意识到中国芯的大势即将到来,举家搬到深圳创办了一家通用MCU平台级企业——航顺芯片。

而航顺芯片融资,恰好反映出MCU赛道的火热。芯旺微电子、云途半导体、旗芯微、灵动微电子、恩狄、澎湃微电子、曦华科技……这些外界不熟悉的名字,却是芯片领域的热门项目。上海一位科技投资人不禁感叹:“缺芯潮带火了MCU,这个领域的项目真的是越来越贵了。”

40岁江西老表造芯,拿到了10亿融资

1982年,刘吉平出生在江西一个农民家庭。从小调皮的他成绩并不好,曾考过全班倒数第一。高中时期,刘吉平才开始努力读书,最终考入了江西外语外贸学院。大学毕业后,他只身一人来到魔都上海,进入中国台湾芯片公司“合泰”,做起了芯片销售,主推8位MCU芯片。

积累了一定经验和资源后,刘吉平在上海创立了上海航顺微电子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进口和国产芯片代理。很快,他意识到纯靠代理赚钱的风口要过去了,中国芯的大势即将到来。2013年,刘吉平在深圳创立了航顺芯片,转型做高端MCU/SOC芯片研发。

现实总是很残酷。因MCU研发进度缓慢,航顺芯片不得不先从投资风险较小的电源LDO、LCD驱动和存储芯片入手。仅用3年时间左右,航顺芯片便在深圳国产芯片界打出了名气。即便如此,刘吉平心里还是放不下自主研制MCU芯片的事业。一次偶然机会,他得知日本富士通在成都的芯片研发团队集体离职了。随即,他便跑到了成都,向他们递出了橄榄枝。

多番劝说下,刘吉平终于打动了这支年轻的芯片研发团队——清一色来自北大、交大、川大等985、211名校,拥有10年以上的MCU研发经验。在刘吉平看来,这个团队的领军人物王翔,是他认识千位芯片大咖里面少有的既拥有丰富经验又有独到见解的32位MCU架构师,并且颇具人格魅力。

刚刚解决了技术的问题,刘吉平又遇到资金短缺的难题。众所周知,研发一颗芯片所花的成本少则1亿美元,多则上百亿。那段时间,刘吉平先后跑到深圳、北京、上海拜访投资人,见了100多位投资方。但因没有技术成果,没有一个人愿意给刘吉平投钱。无奈之下,他卖掉了上海2套房、抵押了深圳的房子,才筹够了研发经费。

功夫不负有心人。航顺芯片的MCU团队一举推出了一款由民营企业研发的32位MCU。2018年,航顺芯片渐渐得到业内认可,飞机制造和国内一些高科技公司开始采购航顺芯片的产品。

与此同时,航顺芯片的融资之路愈加通畅。从2019年开始,航顺芯片先后获得了中航科工、加法创投、中航联创、心心相融投资、国科投资、汇顶科技、顺为资本、深投控、深创投、青岛海尔汇智、方广资本、康成亨资本、美格智能、中航基金等十余位产业资本和知名投资机构的投资。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连续在2019年和2020年被评为“中国十大IC独角兽”。

如今,已到不惑之年的刘吉平在芯片领域摸爬滚打了十余年。正如他曾感叹的那般:“做企业不是靠吹牛或者靠销售或者靠研发就能成功的,是研发、销售、产品定义、供应链、资金、投融资、政府政策等所有的因为叠加才能成功。”

一笔笔过亿融资排队官宣,给钱、给订单、给产能,投资人忙坏了

眼下,MCU的项目可谓炙手可热。

“MCU赛道的估值并不是高得离谱,主要是份额不好拿。”陆皓告诉投资界,一家MCU公司可能只想融1个亿,主动上门的投资人能拿出来的钱远远超出这个预期。他不止一次经历过这样的情况:钱都准备好了,就是投不进去。

在这场拉锯战中,创业者自然而然掌握了主导权,各路投资人不得不拿出“真刀真枪”抢项目。除了投钱,投资人不仅解决订单问题,还要搞定晶圆产能。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情况。下游客户在选择芯片供应商时,持续稳定的供货能力是他们最为关心的事情。“为了考察供应商的技术水平、量产能力,很多车企会看企业的股东背景,要是有产业资本、地方政府做背书的话,企业自然更容易拿到订单。”上海一家芯片初创公司CEO坦言。

但有了订单还不够,芯片企业还需要搞定晶圆厂。一般情况下,建厂导入设备往往需要2年时间。尤其在“缺芯潮”的大背景下,芯片厂商想要迅速拿到产能,更是难上加难。芯驰科技CEO仇雨菁曾说过,芯片企业需要跟供应商保持一个长期良好关系,这一点主要靠创始团队过往资历,要证明自己有量产芯片的经验,而非做一个用来演示的芯片,来赢得他们的信任。

这对于芯片公司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既要有量产的能力,还能预定更多芯片产能。自然而然,芯片企业会优先考虑具备丰富产业资源的产业资本。云岫资本帮国内头部车规级MCU公司芯旺微电子做FA时,便体会到了该行业投资的最真实的状态。

芯旺微电子成立于2012年,是国内MCU及DSP内核研发生产商,已量产并成功商用搭载基于自主KungFu内核的几十款MCU产品,覆盖汽车、工业、AIoT三大领域,累计出货超数亿颗。“这样的企业是非常有潜力凭借技术实力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也是投资人关注的重点对象。”云岫资本表示。

成立至今,芯旺微电子共完成了4轮融资,仅在2021年便拿到了3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尚颀资本、恒旭资本等带有订单的车企产业资本、具有半导体制造产能资源的中芯聚源和硅港资本、中金资本、芯铄投资、超越摩尔资本等专业硬科技投资机构。

芯旺微电子绝非个例。MCU领域的黑马旗芯微成立于2020年,专注于汽车芯片设计,深度聚焦于汽车机电控制领域。成立1年时间,旗芯微的32位车规级MCU芯片FC4系列已开始正式流片,预计2022年第一季度可以拿到工程样品,七八月左右能够量产。

耀途资本创始合伙人白宗义表示:“虽然成立时间较短,但团队已经紧密合作超10年,研发速度很快。因而,旗芯微发展过程中也得到了众多产业资本的支持。”创立至今,旗芯微至少完成了4轮融资,投资人阵营已经囊括了尚颀资本、小米产投、经纬恒润、顺为资本、耀途资本、华业天成、鼎晖、创新工场、钧犀资本等。不久前,旗芯微再度发生工商变更,新增股东小米旗下的投资主体和上汽旗下的尚颀资本。

回望2021年,MCU领域的融资景象,蔚为壮观——云途半导体、灵动微电子、恩狄、澎湃微电子、曦华科技等公司相继在2021年完成了多轮融资。他们背后有一个浩浩汤汤的投资人大军——普华资本、创新工场、松禾资本、启赋资本、中金资本等数十家VC/PE机构,以及小米长江产业基金、中芯聚源、兰璞资本、深圳华强等产业资本。业内人士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很多MCU公司创始人会优先考虑拿产业资本和地方政府的钱,其次是国家队,最后才是纯财务资本。

MCU为什么火爆?

这一切要从2020年开始的缺芯潮说起。

受疫情影响,一些工厂停工停产导致产能压缩,让芯片出货变得不再稳定。在此次“芯片荒”浪潮中,MCU尤其是车规级MCU是受影响最严重的芯片之一。

所谓MCU芯片,即微控制单元,是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将CPU、SRAM、Flash、 计数器、UART 及其它数字和模拟模块集成到一颗芯片上,构成一个小而完善的微型计算机系统,是各种电子设备不可或缺的主控芯片。

其中,MCU在汽车电子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从电机控制到信息娱乐系统和车身控制等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与消费用MCU相比,车规MCU赛道行业门槛极高。多年来,国内很多厂商都因为车规级芯片研发周期长,设计门槛高,资金投入大等望而却步。

久而久之,中国MCU市场基本被欧美日三国企业所占据,国内厂商的市场占有率较低。作为国内最大的 MCU 销售厂商之一,兆易创新 2020 年的销售收入规模为 7.5 亿元人民币,国内市场占有率不足 3%。

危机同样代表着机遇,这一次缺芯潮给了国内芯片厂商崛起的机会。“在今年国外芯片厂商整体产能紧缺的情况下,如果国产芯片公司能推出相应产品并且获得产能,与主机厂合作、优先测试等机会就会更大,将给国产芯片厂商带来一个很好的导入主机厂的窗口期。”白宗义表示。

对于很多从业者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下游客户开始主动选择国产芯片了。“车规级芯片因涉及驾驶安全,需要具备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一致性、零失效率等准入门槛,国内芯片公司进入汽车供应商体系需要‘过五关,斩六将’。而现在很多主机厂商开始接受国产芯片,并将其纳入供应链体系。”苏州一家芯片公司CEO如是说道。

正因如此,我们可以看到愈来愈多产业资本或带有产业资源的投资机构,出现在很多MCU芯片公司的投资人名单中。

在新能源车加速渗透和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快速演进的时代,主机厂与芯片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国内一家知名产业资本管理合伙人曾说道:“带有产业背景的投资机构,可以进一步推动汽车MCU芯片技术的研发和落地,加速汽车MCU芯片国产化的进程,实现汽车产业链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

此外,MCU是一个颇具想象空间的市场。IC Insights 预测,2026 年全球 MCU 市场规模将从 2020 年的 207 亿美元增长至285亿美元。随着中国经济逐渐复苏,在物联网、新兴医疗电子及新能源等应用领域快速发展等有利因素的影响下,中国 MCU 市场将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2021-2026 年,我国 MCU 市场规模将保持 8%的速度增长,至2026年,我国MCU市场规模将达到513亿元。

当然,MCU芯片行业,绝不是靠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从质到量的转变,需要的是长期的技术积累及供应链能力。这依然是一条漫长的征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投资界”(ID:pedaily2012),作者:张继文,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MCU火了
MCU新战局
二手芯片市场为啥火了?
36氪独家| 独立开发MCU内核并搭建生态,「芯旺微」获亿元A轮融资
36氪首发 | MCU芯片研发商「灵动微电子」获新一轮战略投资,去年曾获小米投资
智能物联网芯片设计公司「微纳核芯」获近亿首轮融资,其32位MCU已完成量产
在线教育带火了哪些岗位?
什么在阻挡国产单片机发展?
在线教育火了,打印机的春天到了?
Magi 火了:搜索引擎界的一股清流

网址: MCU火了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58679.html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