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抬头》:硅谷的科技大佬也拯救不了我们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如何解读《不要抬头》这部以悲剧结尾的喜剧电影?它除了讽刺人类在气候问题上的无所作为之外,还让我们注意到人类在多个领域面临灭绝的风险,这些风险包括气候变化、核大国之间紧张的关系、恶意的人工智能、潜伏在黄石公园地下的超级火山、新冠肺炎病毒、彗星等等,它们可能会导致人类灭绝或使当前的文明社会崩溃。这给我们敲醒了警钟:在危难时刻,只顾眼前利益、忽视科技专业知识、轻视科学家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本文来自翻译,希望对您有帮助。
这篇文章包含电影《不要抬头》的剧透。
由亚当·麦凯(Adam McKay)执导、网飞(Netflix)出品的喜剧《不要抬头》正好在圣诞节上映了,在影片中,詹妮弗·劳伦斯(Jennifer Lawrence)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饰演两名勇敢的天文学家,他们试图警告世界,一颗能毁灭地球的彗星正冲向地球。(但大部分警告都失败了)
从一开始,科学家们的努力就是徒劳的,这体现在影片开头的一幕:凯特·迪比阿斯基(由劳伦斯饰演)和兰德尔·明迪(由迪卡普里奥饰演)被带到了白宫,向珍妮·奥尔琳(由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饰演)总统汇报即将发生的大灭绝事件。
可以预见的是,会议开得一团糟。办公厅主任(由乔纳·希尔Jonah Hil饰演)、总统的儿子,懒洋洋地躺在沙发上,过量的可卡因使他的鼻塞非常严重。他声称所有关于彗星毁灭地球的谈话都“太无聊了”。奥尔林也表现出了类似的不耐烦,她打断了天文学家们的展示,问道:“我将为此付出什么代价?你们来这要求我做什么?”她哀叹着中期选举即将到来,紧接着表明了她的意见:“现在不是做这事的好时机”。
尽管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行星防御协调办公室(Planetary Defense Coordination Office)的负责人特迪·奥格尔索普(Teddy Oglethorpe,由罗伯·摩根Rob Morgan饰演)向她提出建议,国家航空航天局已经制定了计划来阻止这样的灾难发生,但奥尔林决定,在选举结束之前,她的计划是“静观其变”。这一决定让与会的专家们感到十分震惊:对于这场完全可以避免的危机,美国采取的措施竟是政治权衡后的权宜之计,而不是保护地球。
这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正是这样的情节使许多评论家争先恐后地发表影评,他们认为,《不要抬头》不是在讨论彗星撞地球的事,而是讨论美国应对气候变化失败这一可能。在《拦截》(The Intercept,一本线上刊物)中,乔恩·施瓦茨(Jon Schwarz)将《不要抬头》比作预告了核战争的黑色喜剧《奇爱博士》(Dr. Strangelove),甚至暗示《不要抬头》可能会激发气候行动主义,就像《奇爱博士》在冷战期间推动了反核运动一样。他并不是唯一一个持这种观点的人,评论家们一致认为,麦凯的这部新喜剧是关于气候变化的一个寓言,这部电影讽刺了我们拒绝采取有力的行动来阻止一场非常真实的、正在迅速失控的环境危机。
如此解读这部电影是有道理的,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支持这种论调。毕竟,这部电影演绎了一个沉迷于社交媒体的文明是如何忽视科学家的。科学家们向世界发出警告:地球上的生命面临威胁。但他们想拯救地球的愿望却被政客和商界人士暗地里破坏了,因为这些人把眼前的利益置于未来的危险之上。这种解读跟迪卡普里奥关系不大,他在片中饰演一位笨手笨脚的天文学家,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最著名的气候活动家之一。
尽管大家都同意《不要抬头》是一个气候变化的寓言,但是这种解读也有局限性。
把一部电影(或小说)称为寓言,通常是因为这部电影或小说有更深层次的内涵、有更多的道理值得挖掘。就如同,当评论家或学者宣称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动物庄园》(Animal Farm)实际上不是会说话的猪的故事,而是一本关于集权的书时,他们是在证明这部小说有一种深层次的、值得探索的意义,以及最重要的——严肃的意义。从最基本的意义上来讲,以寓言的形式来阅读需要深入挖掘、超越作品的“表象”,否则我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一部空洞的大片或逃避现实的海滩读物(比如一部喜剧或科幻电影),揭示寓言是一项消耗智力的、繁重的工作。
而寓言式解读还有另一面。它使得大家的讨论只聚焦于某一点,如电影中美国政府面对危机时的不当行为,却忽视了彗星撞地球这一情节。
以《不要抬头》为实例来说明寓言式解读的另一面:如果坚持认为这部电影仅仅只是一个寓言故事,就会让我们忽视电影的整体内容:这部电影除了讽刺我们在气候问题上的无所作为之外,它还让我们注意到人类物种在多个领域面临灭绝的威胁,这些威胁不仅包括气候变化、核大国之间紧张的关系、恶意的人工智能,还包括潜伏在黄石公园地下的超级火山、新冠肺炎病毒,当然,还有彗星。
采用学术的说法,我们把这些威胁统称为“潜在风险”:这些灾难会导致人类灭绝或再也无法重建文明。然而,与气候变化不同的是,大多数生存风险都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宣传和资金支持。牛津大学伦理学家、人类灭绝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之一托比·奥德(Toby Ord)经常提到,《生物武器公约》(Biological Weapons Convention)是一个旨在倡导通过生物武器防止人类灭绝的国际组织,它的年度预算不足200万美元。正如奥德所说的,《生物武器公约》的经费预算比普通美国麦当劳(McDonald)连锁店的经营预算还要少。就像《不要抬头》表达出的一个非常可怕的事实:如果它不能让你哭的话,可能就会让你笑。
这部电影的一个好处就是,它不仅让我们注意到,在面对生存风险时,无论是在制度上还是在文化上,我们根本毫无准备;它还让我们注意到,当涉及到对人类物种威胁的问题时,让政治家和企业而不是科学家来主导大局的危险。麦凯在《不要抬头》中想要表达的这种思想被硅谷的一位技术大师,号称“史上第三富有的人”——彼得·伊舍韦尔(Peter Isherwell)诠释得淋漓尽致。伊舍威尔的眼神空洞,就像一个刚练了三个小时的高温瑜伽,还吸了几口大麻烟的人,他说话时声音柔软尖细,还夹杂着技术术语和流行语。
伊舍韦尔无害的仪态也掩盖了他内心的狡诈:他发现这颗可能带来世界末日的彗星储藏着“价值32万亿美元的材料”,这种材料是生产智能手机和电脑所必需的。在人们意识到这一点之前,他就已经说服了总统放弃了国家航空航天局用核武器摧毁彗星拯救地球的计划。联邦政府还与伊舍韦尔的BASH公司合作,设计了一个方案,将彗星分解成可管理的碎片,这样就可以提取它宝贵的资源。这一行为仿佛是在暗示,这颗彗星成了美国右翼的英雄, “我们是为了这颗彗星能提供的工作而生的”,正如伊舍韦尔耐心地等待这块太空岩石落在他的口袋里一样。
喜剧中的这个奇思妙想听起来可能有些不切实际,但伊舍威尔显然是现实世界里科技亿万富翁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和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的翻版,他们非常确信拯救人类免于灭绝可能是非常赚钱的事儿。当马斯克声称他的人生唯一目标是改造火星以防止人类灭绝时(这也是他对积累财富感兴趣的唯一原因),我们通常会把这种说法斥为狂妄自大的疯子的胡言乱语而不予理睬。然而,这位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首席执行官(CEO)说到做到——他是剑桥大学潜在风险研究中心(Cambridge University 's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Existential Risk)的董事会成员,他已向该机构捐赠了1000万美元。
马斯克并不是硅谷唯一一个痴迷于人类灭绝的人:扬•塔林(Jaan Tallinn,前Skype员工)与世界知名天文学家马丁•里斯(Martin Rees)共同创建了CSER。Facebook联合创始人达斯汀•莫斯科维茨(Dustin Moskovitz)的创意“开放慈善”(Open Philanthropy)最近承诺向位于马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剑桥(Cambridge)市的另一个人类灭绝智库“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捐赠逾1000万美元。至于贝佐斯,他对拯救人类的兴趣可以追溯到1982年他的优秀高中毕业生演讲,演讲时他声称,如果我们想要给人类一个长期生存的机会,“太空将是唯一的出路”。
需要明确的是,我并不反对亿万富翁们在人类的生存风险研究上砸钱,相反,我很高兴有人这么做。如果马斯克和贝佐斯的“太空拯救竞赛”计划不是为了盈利的话,这些硅谷大佬阻止人类灭绝的热情还是很好的。就像麦凯喜剧中的伊舍威尔这一角色一样,越来越多的科技巨头不仅将宇宙视为自己财富的最后疆域,他们还对在《不要抬头》中发现的笑料——“小行星采矿”的前景特别热衷。
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最近把资金注入到一个名为行星资源(Planetary Resources)的小行星采矿公司,而温克洛斯(Winklevoss)双胞胎则认为加密货币是比黄金更好的长期投资,因为一旦马斯克启动并运营小行星采矿,黄金将贬值。至于马斯克本人,他对自己的太空采矿计划一直保持谨慎,但他一如既往,让自己的行动比言语更响亮。2020年,他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拿到了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普赛克任务(Psyche),这个合同利润丰厚。合同的目标是什么呢?是“研究”一个巨大的蕴藏着有利可图的重金属的小行星。
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的马丁·埃尔维斯(Martin Elvis)等人认为,利润和行星防御不一定是相互排斥的。在埃尔维斯看来,小行星采矿将创造一个“良性循环”,在这个循环中,对宇宙进行开采的愿望将推动彗星研究,而在对彗星的研究过程中,可以识别那些可能会威胁我们的、巨大的、有害的太空岩石,这可以使我们人类免于灭绝。这个论点听起来不错,但它也回避了一个关键问题:如果人类的利益与大企业的利益不完全一致,会发生什么?
这正是《不要抬头》所想象的场景,如果我们只是把这部电影看成一个气候变化的寓言,就会忽视它所发出的警告。在这里,麦凯既强调了一个贬低科学专业知识的国家固有的生存风险,即容易受到气候变化、新冠病毒和彗星等的威胁,也表明了区分真正的做好事的愿望和盈利的愿望是多么的困难。
影片没有刻意把伊舍威尔刻画成一个无作为的反派,而是呈现了一个非常立体的伊舍威尔:这位BASH的首席执行官不是一个知道地球注定要毁灭却毫不在意的、言辞犀利的愤世嫉俗者。相反,他被描绘成一个对消除贫困充满希望的信仰者,对彗星重金属具有的消除贫困的潜力感到欣喜若狂。当有人指责他是一个“商人”时,他感到严重地(而且滑稽地)被冒犯了,他很正经地反驳道他的利益是基于美德的。对于伊舍威尔来说,彗星摧毁任务不仅会使人类损失了珍贵材料,还会耽误“人类物种的进化”。
当然,他是对的,只是结局并不是他所想的那样。影片的结尾并不伊舍威尔所期望的一声小小的呜咽,而是砰的一声:BASH任务还没开始就失败了。因为彗星像预测的那样撞向我们这个蓝色星球,并将地球撞得四分五裂。随着镜头的闪移,画面呈现出满目的残骸,我们看到了散落在地幔中的智能手机、汽车和干枯的树木。这成了我们软弱意志和错误信念的纪念碑,是技术而不是文化才能拯救我们。这部电影看完了,我们也获得了有关未来的警示:①狂妄自大的亿万富翁;②腐败的政客;③导致前面两种情况发生的短视的美国文化;④以及在面对任何生存风险时,无论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威胁,还是阻截一颗倾斜飞来的彗星,都没有准备好去领导世界的一个可悲的国家。
译者:甜汤
相关推荐
《不要抬头》:硅谷的科技大佬也拯救不了我们
美国最新移民禁令冲击硅谷,科技大佬们坐不住了
硅谷秘籍:这三个定律推动科技发展
风投大佬马克·安德森(下):反思科技行业创始理念,年轻人不要追随激情
涨价也拯救不了摩拜亏钱,美团新业务盈利走向不乐观
超强影响力书单:硅谷大佬们反复推荐的十本书
最后一场「屏之争」:汽车大佬与硅谷巨头的贴身肉搏
苹果或引入京东方,库克是最懂中国的硅谷大佬
“美国队长”也拯救不了的Apple TV +,苹果公司该弃了吗?
听说你想炒币:不要沉迷赌博 不要追逐你不熟悉的热点
网址: 《不要抬头》:硅谷的科技大佬也拯救不了我们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58830.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953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253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8966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8490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8351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27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182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096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7045
- 10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6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