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的2022,还要迈几道“坎”?
新兴技术往往“落地”最难。许多人把2021定义为自动驾驶元年,在这一阶段,电气化、智能化趋势正冲击着传统汽车产业链,疫情让国内用户也有了很强的无人化需求。然而,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要想实现L4-L5的完全自动化,自动驾驶还要走很长的路。
复盘2021年以来的自动驾驶技术,不管是AI芯片,还是车规级传感器,都呈现出多个里程碑式的进展。与此同时,技术催生了智能化场景,多产业齐发力,在疫情、贸易战、缺芯潮等黑天鹅事件的催化下,自动驾驶终端应用迸发出前所未有的需求,但新技术的诞生总是伴随着或大或小的难题。自动驾驶的2022,还要迈几道“坎”?
01、自动化算力提升难
2022年3月1日,市场监管总局针对自动驾驶功能发布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将正式实施。
随着自动驾驶等级的提高,所需的算力高速提升。汽车自动驾驶的智能化水平取决于算法是否强大,从L1到L5,自动驾驶每提升一个等级,算力要求也同样提升一个等级。
目前,驾驶辅助技术已经在量产车上部署,即“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全球目前的自动驾驶辅助技术还只是处于L2-L3等级之间。
L3之前,自动驾驶所需算力较低;L3需要的AI算力达到20TOPS;L3之后,算力要求数十倍增长,L4接近400TOPS,L5算力要求更为严苛,达到4000+TOPS。每增加一级自动驾驶等级,算力需求则相应增长一个数量级。根据英特尔推算,在全自动驾驶时代,每辆汽车每天产生的数据量将高达4000GB。
02、AI芯片上车难
随着自动驾驶汽车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需要处理的数据体量越来越大,高精地图、传感器、激光雷达等软硬件设备对计算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在高精度的传感器之外, AI加速芯片成为主流。
评估芯片性能,算力、能耗、效率缺一不可。
目前,市面上可供选择的车规级AI芯片屈指可数。国外以特斯拉、英伟达、英特尔、Moblieye为主,而国内的华为海思、寒武纪、地平线等初创公司正“借势而起”。
2021年,车企在自动驾驶芯片的选择中开始向NVIDA倾斜,在对未来车型布局中也大量选择了NVIDA Orin X、高通骁龙Ride、华为MDC等大算力芯片,越来越多的主机厂采用高算力自动驾驶芯片。
可见,AI芯片想要“上车”,核心即“高速度,高精度,高准度”。
以奥迪A8为例,全车共有12个超声波传感器、4个全景摄像头、1个前置摄像头、4个中程雷达、1个红外摄像机。除此之外,还有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及激光雷达。上述传感器同时工作,每秒能产生数GB环境侦测数据。
在60km/h以下,自动驾驶系统可以完成的动作包括启动、加速、转向以及制动,且一旦自动驾驶系统的操控达到极限,就会立刻通知驾驶者重新掌控驾驶。这也被认为是继特斯拉Autopilot2.0之后,从L2至L3的一项突破。
除芯片和传感器外,不得不提的就是高精度地图。
自动驾驶汽车需要准确地知道自己在地图上的位置,包括每个车道的坡度、曲率、航向、高程,侧倾的数据。车道线的种类、颜色;每条车道的限速要求、推荐速度;隔离带的宽度、材质;道路上的箭头、文字的内容、所在位置;红绿灯、人行横道等交通参与物的绝对地理坐标,物理尺寸以及他们的特质特性……所有这些信息也都需要准确的反映在高精度地图之中。
L3 及以上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必须依赖其精准定位,才能够有效地弥补传感器的性能边界。对于自动驾驶来说,高精度地图是实现高度自动化驾驶的重要保障。
目前,百度、四维图新、高德占据主要份额,国内市场呈现“三足鼎立”。根据 IDC统计,2020 年国内高精度地图行业市场份额前五名公司为百度、四维图新、高德、易图通以及 Here,其中 CR3 超过 65%,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03、激光雷达成本居高不下
目前,自动驾驶主流市场中存在“弱感知+超强智能”和“强感知+强智能”两大感知路径,而特斯拉采用的便是前者。
“弱感知+超强智能”是指主要依赖摄像头与深度学习技术实现环境感知,而不依赖于激光雷达。将摄像头传回的图像通过算法进行计算,再经由控制器与执行机构实现操作,这便是马斯克的选项,然而所谓的“超强智能”,则需要足够强大的终端算理和算法来提供支撑。
2月10日,美国监管机构表示,特斯拉正在美国召回 578607 辆汽车,因为行人可能无法听到汽车驶近时所发出的必要警报声。
除此之外,特斯拉在不同场景仍存在一定问题,如驶入了电车轨道、远距离停车、无法辨认某些交通标志、撞上护柱等。想要实现高精度的环境感知,还有更多的细节性技术难点需要研究和攻破。
与特斯拉在“摄像头+人工智能”上的执着不同,国内许多自动驾驶顶流势力把传感器的赌注押在了激光雷达上,走一条“强感知+强智能”的路。谷歌Waymo、百度Apollo、Uber、福特汽车、通用汽车等自动驾驶企业,以及传统车企,都处在“强感知+强智能”的技术阵营中。
其中,百度选择了禾赛,包括基于dTOF的机械旋转式(Pandar系列)和MEMS微振镜(GT系列)等相对成熟的产品;华为激光雷达技术路线选择的是半固态的MEMS微振镜技术路线。
2022年初,蔚来预计发布的ET7、ET5等全新车型中也配备了1个超远距高精度激光雷达,以及7颗800万像素高清摄像头、4颗300万像素高感光环视专用摄像头、5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传感器、2个高精度定位单元和V2X车路协同。
当前,机械式激光雷达的价格十分昂贵,Velodyne在售的64线/32线/16线产品的官方定价分别为8万/4万/8千美元。
据预计,2022年至2025年,全球乘用车市场激光雷达需求量将由22万颗提升至2134万颗,渗透率将由2021年的0.2%增至2025年的14%,彼时成本有望下降。
04、政策法规落地难
技术落地,安全先行,自动驾驶离真正的“成熟”还有一定的距离。当高度有序的程序控制和高度无序的有人驾驶相结合,立法就变得复杂起来。方向盘的控制权该交给谁,成为自动驾驶领域的一个问题。
对于新技术的接纳,国内往往采取较为稳健的策略。
2021年,工信部网安局、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出台了众多汽车网络安全的相关政策,不过我国尚未出台专门的自动驾驶数据法律规范,与其相关的规定分散在其他法律中。
目前,国内仍然缺乏专门的自动驾驶数据法律法规,汽车在采集地理信息时数据归属权仍不清晰,“重要数据”具体定义还未明确。
相较于国内,2021年12月,德国在法律层面认可L3自动驾驶上路。
与此同时,奔驰成为了欧洲第一家满足UN-R157法规的车企,成为了全球第一家以在开放道路上使用L3辅助驾驶的品牌,但这也仅限干在德国的高速公路上使用该功能。
根据SAE对L3级自动驾驶的定义,L3级自动驾驶开启时,如果出现意外事故,驾驶员不需要负责,而是车企对此负责。
为了避免各种意外情况发生,奔驰还是对L3级自动驾驶的开启条件作了严苛的规定,该系统仅可以在时速低于60km/h的状态下开启,虽然该系统分许驾驶员双手离开方向盘,但是仍然要保持双眼观察路面情况,以便随时接管车辆。
目前,UN-R157法规的缔约国有欧盟国家、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奔驰的L3级自动驾驶车辆都可以在这些国家销售。
新兴技术往往“落地”最难。许多人把2021定义为自动驾驶元年,在这一阶段,电气化、智能化趋势正冲击着传统汽车产业链,疫情让国内用户也有了很强的无人化需求。
然而,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要想实现L4-L5的完全自动化,自动驾驶还要走很长的路,有很多技术在最初也是不被看好的。待到商业落地的条件足够成熟,希望自动驾驶向更加开放的场景迈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视财经”(ID:yishicaijing),作者:晓宇,编辑:西贝,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自动驾驶的2022,还要迈几道“坎”?
体验共享经济成为新风口前,还要过这几道坎
第四范式的四道坎
推低价iPhone、攻印度市场:苹果迈5G手机断顿的坎
自动驾驶,2022再无红利
不造车的华为还有几个坎要迈
Disney+要实现2024年盈利,还需迈过几道坎?
Uber联合沃尔沃发布新一代自动驾驶汽车
百万销量后,特斯拉卷向自动驾驶
特斯拉计划2022销量增长50%,2.5万美元的新车未在计划中
网址: 自动驾驶的2022,还要迈几道“坎”?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59294.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837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8304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7856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7572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7409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014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007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6471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6446
- 1012306客服回应崩了 12 6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