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那些行星,人类不会出现在这里
Photo by Amy Humphries on Unsplash,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ID:Guokr42),作者:Steed
BBC推出了一部新纪录片,名叫《行星》。
从地球到木星,从行星到卫星,这部纪录片以戏剧化的表达手法,追溯了46亿年来太阳系的变迁历史,聚焦八大行星上发生的地质更迭、大气得失、轨道迁移等动荡变化,讲述了太阳系行星恢弘壮丽的史诗故事。
这部以太阳系行星为“主演”的纪录片,让人想起差不多10年前的另一部纪录片——《太阳系的奇迹》。同样由BBC精心制作,同样是5集篇幅,也同样由布莱恩‧考克斯(Brian Cox)担任主讲娓娓道来。
2010年的《太阳系的奇迹》,让布莱恩‧考克思一炮而红 | BBC
如今,BBC交出了《行星》这套几乎“同题”的纪录片。开播仅两周,IMDb评分就高达9.3分,大有青出于蓝胜于蓝之势!
受到BBC Earth 博思星球的邀请,果壳和纪录片《行星》的制片人吉迪恩‧布拉德肖(Gideon Bradshaw)聊了聊,听他讲述《行星》台前幕后的故事。
说起来,他也是布莱恩‧考克斯的“老搭档”了,当年《太阳系的奇迹》的第一集就是他执导的。
纪录片《行星》预告
都讲行星,就不怕撞题吗?
问:10年前那部《太阳系的奇迹》,在中国很受欢迎,豆瓣评分高达9.5分。为什么现在又推出一部同样题材的纪录片?
布拉德肖:很高兴知道《太阳系的奇迹》在中国也受欢迎。我当时是导演之一,那时候,我和布莱恩都很年轻。如今10年过去了,我们都成长了很多。
同样,科学研究也有了很多的改变和进步。10年来,有更多先进的探测器飞向那些行星:水星有信使号,土星周围有卡西尼号,朱诺号到了木星,新视野号则飞掠了冥王星。这些新的探测器给我们提供了机会,来讲述关于这些行星的新故事。
制作技术,特别是视觉特效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太阳系的奇迹》里,几乎每一个场景都是实景,布莱恩在其中讲述跟行星有关的知识。在我看来,那更像是一堂公开课。而在这部新纪录片里,由于有大量特效镜头的加入,我们让行星变成了主演,讲述它们自己的故事。布莱恩穿插在这些特效镜头之间,更像是在辅助行星讲好这个故事。
新的《行星》纪录片中,加入了大量的特效镜头 | BBC
问:纪录片《行星》只有5集,片长有限。但过去10年,关于行星的新发现层出不穷。如何取舍呢?
布拉德肖:拍《太阳系的奇迹》的时候,我们比较随意。我和布莱恩在拍摄现场想到一个新点子,有时就会加到片子里面。但在制作《行星》这部片子时,我们就不能如此随意了,因为从一开始,我们就规划好了要做哪些特效。
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来做调研,写脚本,策划故事。我们给这些行星画了非常详细的时间线,然后编写了故事脚本,确保能够涵盖这些星球上发生的大事件。在这个阶段,我们就开始精挑细选,决定哪些内容要用特效来展现。
在某种程度上,这对我们是一个限制,因为一旦特效进入制作,你就不能说改就改了。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让我们可以把精力集中在如何讲述这些行星的故事上,努力让这些星球成为故事的主角。
不过,布莱恩还是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这也是跟他合作最有意思的地方。在纪录片里,他不只负责串起故事,还会思考这个故事对于我们人类有何意义。每到一集快要结束的时候,布莱恩就会找地方会坐下来,开始回顾这一集的内容。
这部分是没有脚本的。我们就在现场,看着他要说些什么。其实对于怎么收尾,导演一般会有自己的想法。但布莱恩经常以一种不同的方式点睛,有时候还挺让大家觉得惊讶的。
他是个很有想法的人,所以每集结尾的时候请留意,最后那几分钟是很有思想的。
布莱恩‧考克斯在每集结尾仍然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 BBC
行星的故事,本身就“未完待续”
问:有没有已经拍完的内容,最后没有用在纪录片里的?
布拉德肖:我们拍过一个关于天王星和海王星颜色的故事。一提到蓝色星球,人们通常会想到地球,但其实天王星和海王星这两颗冰态巨行星也是蓝色的。
我们拍摄了布莱恩讲解它们为什么会是蓝色的镜头。因为它们的大气中含有少量甲烷,吸收了太阳光里的红色光,反射出来的便是蓝色的光。
但这两颗星球的颜色又不一样,天王星更苍白一些,海王星则是深蓝色。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也不知道。
天王星(左)和海王星(右),虽然都是蓝色,但又不太一样 | NASA
问:所以,这个故事后来被剪掉了?
布拉德肖:倒不是因为这个。
我觉得,承认我们仍然有很多事情不知道,这一点很重要。
行星最让人激动的一点就在于,想了解它们其实很困难。你得派很贵的探测器过去,再耐心地等上很长时间,才能获得非常宝贵的新数据。
而在那之前,可能会有许多关于行星的理论,相互之间争执不下。直到获得更多的新数据,一些模型得到支持,另一些模型则被推翻,我们对行星才会有更多的了解。
人类对行星的认识,就是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
我们希望借由这部纪录片告诉观众,虽然我们基于现在了解到的知识在讲关于行星的故事,但这个故事本身是“未完待续”的。
说不定再过10年,我和布莱恩会再制作一部同题材的纪录片。到那时,行星的故事可能又会有新的变化。
卡西尼号坠入土星终结任务,但人类对行星的认识没有终点 | NASA
让观众和星球产生共情
问:这部片子是面向普通公众,而非科学粉丝的。为了让普通公众也感兴趣,你们做了哪些努力?
布拉德肖:很早之前,我们就明确了一点,希望观众能够把这些行星当成是“角色”,能够有所触动,不只是听人谈论这些星球,而是要感受到自身和这些行星之间的关联。这一点非常重要,也影响了我们讲述故事的方式。
当时我们在办公室里讨论了很久。我们问自己,皮克斯会怎么做?如果皮克斯能让观众跟一个玩具产生共情,那我们的挑战就是,能不能让观众和那些星球产生共情?
基于这个想法,我们做了很多工作,让这些行星的故事更有戏剧化。我们挑出了故事线里最有冲突的部分,比如行星本身发生变化的动荡时刻,投入大量资金用特效来呈现这些画面,再配上扣人心弦的音乐,希望观众能够对这些星球的经历感同身受。
《行星》挑出了最有戏剧冲突的部分,希望观众能够感同身受 | BBC
问:行星的故事特别宏大,怎么让普通公众能够感同身受呢?
布拉德肖:在片子里,我们涉及了一些跟我们相关的主题,比如生命。我们知道地球上有生命,那地球以外的其他地方呢?
火星,当然是搜寻生命最热门的目标之一。现在有很多很多证据,证明那里曾经有水,有符合生命存在的条件,那里还发现了一些矿物,跟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地方发现的矿物是一样的。但火星上是不是有过生命?这一点现在还不能确定。
另外还有一些卫星,比如土卫二和木卫二,也是探寻生命的热门目的地。这些离地球很远的卫星,地下拥有液态水的海洋,有的海洋里还存在热液喷口。在地球上,如果你在海洋里找到热液喷口,那里一定会存在一个生态系统。事实上,有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最早可能就出现在这样的环境里。
同样的环境,在其他的星球上,能不能诞生出生命呢?这就是一个很宏大的问题,涉及到我们自身从何而来。谈论这些事情,会让你觉得和这些星球是有联系的。
土卫二的冰下海洋里存在热液喷口,那里会不会有生命呢? | NASA
此外,我们还有意选择了一些外景,来展现行星和我们直接相关。
大家会觉得,木星离我们很远,跟我们似乎毫无关联。可事实上,作为太阳系里最大的行星,木星的引力会影响小行星的运行轨迹。木星能够保护地球,但时不时,它也会把一些东西甩向地球。
为此,我们去了美国亚利桑那州的陨石坑,因为撞出这个陨石坑的小行星,现在被认为与木星直接相关。我们就在当年的案发现场,来讲述木星对我们自身的影响。
美国亚利桑那州的陨石坑,被认为与木星直接相关 | NASA
幕后的科学家团队不可少
问:如何确保这部纪录片的科学准确性呢?
布拉德肖:我们用了差不多两年时间,采访了25-30名科学家。在每一集片尾的花絮里,你能看到一些采访片段。同时,两位英国教授全程给我们提供支持。如果我们在哪里卡住了,或者出现了分歧,就会给他们打电话核实。此外,还要感谢美国行星学会的一位科学家,她从头到尾检查了我们的脚本。
这其中还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在做视觉特效的时候,我们是在创造一种没人见过的东西,所以需要科学家来把关。我们从戏剧性的角度去设计,怎么呈现最好看。科学家则会检查细节,比如颜色对不对,探测器有没有沿着正确的方向绕行星飞,甚至行星的角度有没有放对。
问:科学家对纪录片《行星》怎么看?
布拉德肖:对我来说,制作这部纪录片最大的回报,就是完成后把它拿给科学顾问看。
作为科学家,他们的视角是不一样的。科学发现对他们来说是数据处理,是资料分析,是编程计算,是准备论文。但有时候,他们也会想,自己研究的这个东西,看起来会是什么样子呢?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土星为什么会有环?
科学家分析了卡西尼号的数据,发现土星光环的反射率高得惊人。而太阳系是个布满尘埃的地方,如果存在了很久,尘埃随时间累积起来,光环应该比现在更暗才对。根据这些数据,他们得出一个假设,土星环的形成距今不超过2亿年。
如果光环不是一开始就有的,那它后来又是怎么出现的呢?一个靠谱的假设是,一颗冰卫星离土星太近了,受到土星引力的拉扯,最后整个星球被扯碎了。听起来就像是《星球大战》里的科幻大场面!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就用特效把这个场景制作了出来。
对科学家来说,提出这么一个假说是一回事,但亲眼看到这个假说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被呈现出来,就是另一回事了。
我发现,科学家在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他们也在以普通人的视角,而不仅仅是科学家的视角,在欣赏它,而且很享受。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问:除了其中的科学内容,你希望观众能从这部纪录片里得到些什么?
布拉德肖:希望我们能够让观众的视野打开一点点,让他们能以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夜空中的这些行星。
它们不只是夜空中遥远的星星,也是我们故事的一部分,跟我们是相互连结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它们,我们也不会出现在这里。
《行星》制片人吉迪恩‧布拉德肖与本文作者Steed的合影 | 本文作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ID:Guokr42),作者:Steed。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
没有那些行星,人类不会出现在这里
银河系外的行星,可能首次被人类找到了
发现了24颗比地球更宜居的行星,这些备胎靠谱吗?
为什么说人类永远都无法殖民火星?
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能(五)
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能 大融合(四)
张双南:人类宇宙观的七次飞跃
如果没有智能手机,人类将会怎样?
未来学家:5-15年后,半人马军出现,中国成世界AI培训中心
拆家、卖淫、吸毒……人类已经阻止不了那些极品房客了
网址: 没有那些行星,人类不会出现在这里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6159.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933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100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8810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8346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8201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08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155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088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7037
- 10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6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