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得到”遭遇第一层天花板:3000万用户 日活不足百万

“得到”遭遇第一层天花板:3000万用户 日活不足百万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19年06月14日 13:29

(原标题:“得到”遭遇第一层天花板:3000万用户,日活不足百万)

“哎,我已经1个月没听‘得到’了。”

这是《PPT炼成记》作者曹将3月20号在知乎上的感叹。起源是有朋友问起他:“得到”里有什么值得推荐的课程吗?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已经一个月没有打开这个App了。

曹将在“得到”上订阅过10门课程。之前他还写过一篇文章,来分享自己每天的学习方法。但现在,他已经很久不听“得到”了。

3000万用户和94万日活

2019年5月26日是“得到”三周年开放日,罗振宇在开场时骄傲地说:“我们这家公司和三年前已经迥然不同。”如今,‘得到’已经不再是一家“文科生”公司了,产品和技术团队逐渐壮大。

过去的一年里,“得到”的用户数量从2000万增长到2980万;知识产品,从71增长到131个;听书产品从1284个增长到1943个。

与此同时,“得到”还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品质。一位听书栏目的撰稿人告诉刺猬公社, “得到对产品内容的要求很高,十分注重细节,重视给用户的‘交付感’。”这一点从持续发布的《得到品控手册》(以 下简称《手册》)中便能看出。

罗振宇在2017年公开《手册》的初衷,是为了表达对当时700多万用户的敬畏,是想 让用户们感受到他们的产品是靠 谱的。三周年之际,《手册》已更新至5.0版本。罗振宇希望“得到”的同事以审慎和庄严的态度对待手册。

尽管如此,高标准和严要求,似乎并没有让理想照进现实。罗振宇自己也心知肚明:产品和用户的数量 , 只是存量的“延长线”, 一个公司级的 “舒适区” 。

近半年来,“得到”暂未公布公司的营收状况,但从App的使用情况来看,MAU变化趋势相当平缓,不见起色。易观千帆数据显示,今年年初开始,得到App的MAU从1月的182万持续下滑至4月的176万。

得到App MAU变化趋势 图片来源@易观千帆

艾瑞数据统计口径下的MAU下滑趋势则更加明显,4月份的MAU(月独立设备数)还不到今年1月份MAU的一半。

图片来源@艾瑞数据

此外,刺猬公社还从Questmobile上了解到,得到App6月5日的DAU只有97万。

从上线仅半年就疯狂营收一个亿,“得到”从一开始到风华正茂引领风潮,到第三年开始遭遇第一个天花板。

“得到”的困境

“得到”的起步和发展,离不开头部大V的IP效应。

最早的大V毫无疑问是创始人罗振宇,“得到”的首批用户多数是通过《罗辑思维》节目导流而来。

严然就是其中一位。他告诉刺猬公社,第一次注意到《罗辑思维》是在喜马拉雅FM的音频节目推荐,只听了一期就有脑洞大开的感觉。他用了一年的时间回听之前的音频,一直补到2012年12月21日的第一期节目——《向死而生》。

随着得到App正式上线,《罗辑思维》也被迁移过来。得到的免费内容不多,因此《罗辑思维》对于提高用户留存率起到很大作用。但是,粉丝对于罗振宇的信任感在逐渐降低。在他关于三周年公开信的微博下,热评出现最多的是怀念这档节目原来的样子。

图片截取自@罗振宇微博评论

今年一月,《罗辑思维》每期节目播放量在80万左右,而五月份的播放量平均在50万上下。严然谈起这档节目时感到失望,“之前觉得推荐的书籍质量很高,讲解面面俱到,甚至听完比自己看了一本书还有意思。但是现在节目只有10分钟,相比过去4、50分钟的内容,显得有些粗糙,可能就只剩下书中某个点。”

除了依靠罗振宇自己的节目,“得到”主要通过邀请大V入住平台进行内容生产。一方面,这些大V主要是在各自领域内深耕的大咖,保证了课程的专业性。另一方面,大V本身是很好的IP,有自己的粉丝,自带流量,也让平台获得更多的关注。

头部大V在知识付费领域号召力较强,依然是为“得到”贡献营收的主力军。经济学家薛兆丰是最早入驻“得到”的老师之一,他的经济学课至今依然是平台上订阅量最高的课程。据“娱乐资本论”统计,在超过10万订阅数的33个课程专栏中,年度专栏有18个,占比54%,头部大V专栏有22个,占比66.6%。

但头部大V的号召力似乎已不如从前。

作为“得到”的第一个订阅专栏产品,《李翔商业/知识内参》停更了。

图片截取自@得到App

《李翔商业内参》在2016年上线时获得马云力荐,上线当天即获得超过1万人订阅,一度引领了的知识付费热潮。

2017年5月,该栏目更名为《李翔知识内参》,并开放免费订阅。此前有媒体报道,栏目的订阅数据下降、内容打开率逐步走低,平均打开率大约在18%。

两年后的停更或许也与节目效果和打开率息息相关。2019年年初,《李翔知识内参》打开人数还保持在日均20万以上,而5月份每日收听人数多在10多万人,连最后一期具有仪式感的“敬重、惜别和新开始”都只有15万人。

从其他大V的数据来看,在“得到”开设多个专栏的老师,其课程的订阅表现出疲软的状态。刘润老师的《5分钟商学院》基础和实战两个专栏的订阅人数由21万下降到13万,吴军老师的《硅谷来信》到《科技史纲60讲》订阅人数也从12万持续下滑到6万。

由于大V们是在自身领域有深入研究的学者,他们的在课程中输出的内容,多是通过长时间积累和研究,形成的方法论或知识体系,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内容的更新迭代。

从刘润和吴军两位老师的专栏也可以看出大V的透支和损耗。早期的专栏均为199元的课程,每个专栏有三百多讲,知识密度和强度很大。而近期推出的《商业洞察力30讲》或是《信息论40讲》均为99元课,课程时长也大打折扣,从300讲变为30讲。

相同老师的专栏订阅人数呈下滑趋势 图片截取自@得到App

虽然多数大V的课程订阅呈下滑趋势,也有人逆势而上。王煜全第二季课程《全球创新26讲》就要比第一季《前哨?王煜全》反响更好,目前有7万多人订阅,比第一季多了近3万。据团队方面的人员透露,王煜全在录第二季时,更加注重用户体验、故事情节、实用性等,让课程更加产品化。

从高密度精品课到低单价课程的转变,不完全是因为大V内容生产遇到的瓶颈。

从整个课程平台来看,“得到”开始把碎片化发挥到极致,99元、19.9元的低单价课程越来越多,节数变少,时长变短。99元的课程相比199元的课程,价格少了一半,而课程时长只有约1/10,讲课的人省力,听课的人也省力,课程利润率还能更高。

“短时间怎么可能把课程讲透?”严然不满于此,“走的太快,灵魂都跟不上了”。前段时间他原本打算买高爽的《天文学通识30讲》,但更希望这门天文学的课,能做成199元的精品课就好了。

“得到”过去一直走重知识型路线,而在《致用户的第二封信》中提到新一年的战略:除了专业类课程,还将全面拓展“解决方案型”的内容。这类课程包括人生课题、场景策略类的解决方案,例如“如何管好孩子的牙健康”“职场关系课”等,基本上都是低价课。

图片截取自@得到App

面对这类小课程,严然直言,感觉很多课没有购买的价值。比如某个关于“风险规避”的课程,讲师是一家保险公司的前高管。严然从事金融行业工作已经有10年了,在他看来,这门课就是保险的基本道理,过于浅显,“你要把它当成保险公司的商业广告,也不是不可以。”

另一位老用户史天清也坦言,自己使用“得到”的频率不如以前频繁了。

2017年,史天清在“得到”投入了近两千块,不仅订阅了所有上新的课程,还购买了听书的会员。 ?“其实知识本身用到的不多,更多的是提供了一个兴趣的引子,帮助自己建立多元思维模型。”

史先生是媒体人出身,因为职业关系,对各领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高。如今他的身份是一位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创业者,也需要了解多方面信息资讯。另外,自己工作忙,每天大约有3个小时都在开车路上,“得到”就成为他很好的充电工具。因为创业的缘故,他也听过混沌大学的课程。但混沌大学以视频课为主,相比之下收听“得到”的音频节目更不受限。

不过在今年,史天清只购买了两门与法律和医学相关的课程,其他会员也没有再续订。“得到”上面的课程越来越多,反而让他产生了选择障碍和审美疲劳,课程变短之后,给他的震撼感也不如从前。现在,“得到”还是他的学习工具,不过他对课程的选择更慎重了,学习的热情和认真度也不及最初。

从前,“得到”号称“只服务人群中2%的终身学习者”,目标用户是喜欢不断探索陌生领域的“高级外行”。而这些喜欢探索深度知识理论的“高级外行”,在“得到”更难找到适合自己的栏目了。

除了“得到”自身的发展原因,整个知识付费行业也步入了瓶颈期。

2016年是知识付费元年,混沌大学、知乎、喜马拉雅、微博等不少内容平台都纷纷涉足或强化知识付费功能,“得到”也从中分得一杯羹。

图片来源@艾媒咨询

今非昔比。根据艾媒咨询的调查,知识付费经历了初期的快速增长后,产品形态多样化,市场竞争加强。

喜马拉雅App MAU变化趋势 图片来源@易观千帆

“没有哪一棵树能长到天上去,也没有哪一波红利可以永远持续下去。”

今年五月,知乎CEO周源在的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曾表示,知识付费这阵风吹起至今三年,如今已经出现了复购率降低、完课率降低、使用时长降低的“三低”现象。不管之前的风有多大,这条路现在都不太容易了,必须从新的出路突围,找到一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很多知识付费领域的公司都纷纷开始转型。“往左是教育,往右是娱乐;抬头是上网,低头是线下”,是周源认为的最典型的转变模式。

尽管知识付费的红利窗口已过,英诺天使基金的合伙人王晟还是认为要相信这个市场,特别是现在人们对内容付费的意识越来越高了。

在他看来,过去的电影票房用了四五年的时间,才从两亿发展到十几亿,而知识付费历时两年多,已经在去年有了七十亿到八十亿的市场。

知识付费的市场预测也较为乐观,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年中国在线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2020年知识付费的市场规模将增长至235亿。

不过王晟也认同,“得到”在过去的确也在打“知识焦虑牌”。它的目标用户是行业精英人群,有极强的不安全。他们害怕失业、害怕被时代抛弃,希望通过知识付费得到心理安慰。

但是随着“得到”涉及的课程过多且趋于同质化,缺乏精品内容,这些用户已经对焦虑免疫了。王晟以为“得到”想要在知识付费的市场中保持竞争力,则需要在供给侧提供更优质多元的内容,在需求侧开拓新的用户群体。

“得到”的新出路

那么,“得到”的新商业模式是什么呢?

还记得罗振宇在三周年公开的《致用户的第二封信》吗?他正在尝试重新定义“得到”,准备低头向左前行。

“得到”的一个重要新改变,是拓展知识服务的新形态。 罗振宇强调,“得到”的终极愿景是建设一所全世界领先的新型通识大学,未来更贴近“大学”,“得到”选择重视教育,走向线下。

这件事是以“得到大学”为主体进行的。去年9月份,得到大学第0期实验班正式开始招生,筛选录用了277人。今年的春季学期,得到大学的线下实体校区,已经开到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六个城市。新一期的夏季招生报名刚刚结束,2019全年预计会招收5000人。

得到大学采取线上线下联动式学习,学制为三个月,学费为11800元。 线上自主收听“48种多元思维模型”并完成每周作业,周末在个城市小区,会组织分享日、案例日、私董日等学习活动。

这些学习活动的特点就是,让学员能够进行“学习型社交活动”。在三周年的演讲中,得到大学教务主任李国刚也强调了这一点。

学习是反人类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没有强制学习的功能下,每个订阅栏目中课程的打开率,会随着课程的不断更新而降低。得到大学提供了一个群体学习的机会,当你通过得到大学加入一个知识精英互助群体,这个群体可以相互鼓励、相互启发、相互督促,最终完成孤独学习很难完成的学习任务。

在走向线下的同时,“得到”也在拓展线上的边界,希望App摆脱“卖课听书”的工具,成为用户“最趁手的学习搜索引擎”。

在今年的春季知识发布会上,“得到”介绍了最新的电子书产品。

电子书不是一个新鲜的产品,但“得到”的确在传统电子书的基础上做了深入研究和持续改进。其中最关键的新功能是:可以通过关键词来搜索电子书。

罗振宇在发布会提到很多人会遇到的一种情况:写文章着急要找一个材料,你分明记得好像在哪本书里看过,但是,就是想不起来到底在哪本书里。

而现在,你可以通过“得到”电子书的搜索功能,输入关键词搜索到所有库存电子书的内页,从你的电子知识库中,把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一瞬间调用出来,就像你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一样快捷方便。

并且每本电子书都开放全书10%的免费阅读,可以从书的任意位置进行试读。结合搜索功能使用的时候,就意味着如果你要查一个知识点,可能这10%已经足够用了。只有当你用满了10%这个权益,系统才会提示你购买这本相关书籍。由用户自主搜索带来的购买,效果远超过广告的转化。

这是其他电子书产品都做不到的。

知识付费的市场趋近成熟,用户也更加沉着理性。不知道向教育转型的“得到”,在重新定义自己、拓展边界之后,能否在知识付费的跑道上突围。

相关推荐

“得到”遭遇第一层天花板:3000万用户 日活不足百万
“得到”遭遇第一层天花板
快手推“百万游戏创作者扶持计划” 游戏视频日活5600万
B站三季度营收32.3亿元同比增长74% 日活用户5300万
微信小程序最新成绩:日活用户超4亿 相关从业者536万
快手宣布一二线用户占比45%,直播日活达1.7亿人
云文档日活超2000万,WPS眼里的“未来办公”是什么样的?
除了抖音微信支付宝,这些都是日活破亿的App
平晓黎:百度App日活超1.9亿 百度搜索市场份额超80%
打不破的天花板:一款“小而美”社交应用之死

网址: “得到”遭遇第一层天花板:3000万用户 日活不足百万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6189.html

所属分类:互联网创业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