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谁是中国跨行业扩张的王者?

谁是中国跨行业扩张的王者?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2年04月22日 08:32

不知何时开始,在中国养鱼的搞起了光伏,养猪的做起了地产,卖矿泉水的,研发了疫苗。

这不是玩笑,是中国产业发生的真实变迁。

近来,邮政储蓄卖起了奶茶,泸州老窖发布了一款香水,看上去或许是一种现象上的噱头,那么当一些车企打起了造手机的主意(比如蔚来汽车),造手机的则开始潜心造车(比如小米手机和华为手机),就显得有些动真格了。

跨界正重新定义着行业规则,产业边界也在企业多元化发展趋势下日渐模糊。

以前常说「隔行如隔山」,「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但现在大家似乎更加信奉「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企业在专一领域深耕细作的同时,不再对其他行业置若罔闻,甚至为保持市场竞争力还需要「合纵连横」寻求多元化契机。

一些企业因跨出一步,「起死回生」成为新领域巨头;还有一些企业「无心插柳柳成荫」,将「副业」玩的风生水起。

01 风马牛不相及的跨界

总有一些企业在意想不到的领域跨界,并在不同行业占据龙头地位。

公众很难知晓这些企业在众所周知的 A 面背后竟还有另一重身份。比如,生产出首个国产 HPV 疫苗的万泰生物和农夫山泉竟然是「兄弟」单位,他们归属于同一位实际控制人:钟睒睒。

图源:万泰生物官网

农夫山泉的跨界,从 2001 年钟睒睒花费 1710 万元买入万泰生物 95% 股权开始,自此「大自然的搬运工」和「病毒抵御者」成为一家人。

农夫山泉的平稳收益为疫苗研发提供助力 20 年,而 20 年后疫苗开始成为「现金牛」,拥有着很强的生长空间。2020 年首支国产二价 HPV 疫苗的诞生,这款能够预防宫颈癌的疫苗,让万泰生物上市两年间股价暴涨 30 倍。

其 2021 财报显示,万泰生物实现营业收入 57.50 亿元,同比增长 144.25%;实现净利润 20.21 亿元,同比增长 198.59%。

钟睒睒的跨界并不令人意外,因为这是他的「日常」,早年,钟睒睒在家乡媒体就当过多年记者,后来才成为一名娃哈哈的区域代理,开始了经商之路。

如果说矿泉水与疫苗都和生活健康相关,勉强还有点关联,那么很难想到分别属于农牧领域与新能源产业的两家巨头,居然也师出同门。

起家于四川的通威集团,起初是一家专注水产饲料和水产养殖的畜牧业龙头企业,2004 年,以水产饲料生产商的身份在上交所上市,但从 2006 年开始,通威开始入局光伏产业,如今成为光伏产业的垂直一体化巨头,涵盖多晶硅料、电池片和光伏电站等业务,以成本控制能力见长。

据雪球统计,在传统业务上,通威在水产饲料市场占有率超 20%,其水产养殖面积占全国的 10%,如今,其在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产销也位居世界前列。通威不光是一个横向蔓延的王者,也是一个纵向一体化的巨头。

通威集团近期发布的 2021 年业绩显示,集团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 666.02 亿元,同比增长 50.68%,其中光伏产业占比超过 60%。目前,通威在原子层沉积背钝化、选择性发射极工艺、双面电池、多主栅、HJT 电池、高效组件等核心技术领域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项技术成果。

目前,通威确立的农牧水产 + 光伏双主业,成为业界一道「离奇」的风景线,而通威老板刘汉元也成为新的四川首富。

图源:通威集团官网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

和新首富刘汉元不同的是,作为老首富的新希望刘永好家族,虽然也在跨界,但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跨界之路。

生猪养殖龙头新希望集团在全国十多个城市打造住宅社区,一边养猪,一边在各个城市跑马圈地,打造养猪、房地产双版图,最近就因为其在成都市中心一个名为 D10 天府的项目交付不达标,在地产业引发热议;碧桂园也在开发房地产之余,进军机器人领域,北京冬奥会的机器人餐厅就是由碧桂园所承包。

在液晶面板行业经历了长景气周期的 TCL 也开始向光伏、半导体、芯片制造三大科技赛道进行横跨。其麾下的中环半导体已成为 TCL 科技业绩增长新驱动,TCL 科技 2021 年三季度财报显示,中环半导体的光伏和半导体材料业务均实现高速发展,实现营业收入 290.9 亿元,同比增长 117%,净利润 32.8 亿元,同比增长 190%。

和 TCL 同属湾区之光的比亚迪,也跨得一手好界。

众所周知,比亚迪是一家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领军企业,但鲜为人知的是,比亚迪还是全球第二大手机代工厂,仅手机代工收入就达到了 800 亿人民币量级。

不仅于此,2020 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市场口罩紧缺,比亚迪为解决口罩供应问题新增医疗防护用品业务,半个月内便实现口罩量产。本是为解决防疫困难的支援举措,却成为比亚迪进入医疗行业的契机。该业务刚开展,当年便接到加利福尼亚州近 10 亿美元的口罩订单。2020 年,比亚迪相比于 2019 年实现净利润 162.3% 的跨越式增长,这其中不能忽略口罩对品牌口碑和公司营收的贡献。

图源:比亚迪电子官网比亚迪出口日本的口罩

目前,比亚迪已经在口罩、医疗健康耗材、核酸检测配套设施等方面都有产品布局。据雪球报道,今年 4 月董事长王传福与国药控股的总裁刘勇就医疗健康领域发展进行交流。而未来,甚至可以期待医疗产业成为比亚迪的另一增长曲线。

其实,这样的跨界,并非中国的专利。

02 作为一种生存之道

历史向来喜新厌旧,企业也很难经久不衰,那些挺立潮头的企业偶像,正被后浪实时威胁,今天极具吸引力的产业,可能明天就会变得门可罗雀。

危机之下,为增加竞争力并延长企业寿命,美国经济学家 W. 钱·金和勒妮·莫博涅曾提出一种「蓝海战略」的解决办法,即通过开创新商业机会以甩开后期模仿者的脚步,避开原有行业的激烈竞争。

简而言之,就是及时逃离内卷,去一片流着奶和蜜的新大陆。

有的企业是被动长征,有的则是主动寻找第二曲线。

纵观那些在时代风雨中岿然不动的商业帝国,没有几个是在同一行业「坚持到底」。

比如历经三个世纪的美国杜邦公司,就是「跨界」的行家里手。19 世纪初期,因战争的需要,使得靠黑火药制造起家的杜邦公司迅速占据美国大部分火药市场,成为美国最大火药公司。随着战争结束,为消化战时建立的庞大产能,杜邦开始向涂料和人造纤维等化工方向转型,其中,风靡全球的丝袜就是杜邦公司跨界的产物。

纵观杜邦的企业发展,几乎在每一个时代节点上,都在进行跨界渗透。19 世纪冷战时期,杜邦将美国卫星送上太空;19 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杜邦收购大陆石油公司,并进军生物制药;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杜邦公司开始布局电子工业,2021 年 11 月,这家企业斥资 52 亿美元收购电子材料公司罗杰斯。

如今,在杜邦公司财报中,已经很难看出其主营业务是什么。2021 年财报显示,杜邦公司在电子工业、能源环境以及交通材料三个领域的销售额近乎相同,早已没有了主、副业之分。

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曾表示,「自我变革是保证企业持续领先的根本动因。」

跨界竞争是一场比拼速度和眼光的卡位战,主动跨出行业屏障,才能赢得跨界先机。企业在发展中「以变应变」,在商业边缘寻找空白点,或许才能在不断变化的时局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前进路线。

比如任天堂最早是个花札纸牌公司,也曾尝试在出租车、泡面、呼啦圈等产品上进行跨界尝试,最终借着电子游戏诞生的契机,走上我们熟悉的红白机、GameBoy 游戏之路,并逐渐成为行业领袖,而其原纸牌界的同行们早已消失在了时间的洪流中。

还有一位老板,其跨界看似无规律,实则总是沿着科技产业攀援行进,还往往跨得惊天地泣鬼神。

这就是科技「狂人」马斯克,从移动支付一步跳到新能源造车,乃至是经营一家民营航天公司,几乎在涉足的所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咋舌的成就。

作为移动支付公司 PayPal(贝宝)的创始人之一,musk 后来参与创建并接管了特斯拉,熬过产能地狱之后,在制造业奇迹般地创造了互联网行业的业绩曲线,一举将汽车带入电动化智能化时代;其麾下还有一家火箭制造公司 Space X,主打火箭反复利用,降低耗材成本,使火箭运输商业化成为可能。除此之外,musk 还拥有市值超 10 亿美元的光伏发电企业太阳城公司。

图源:SpaceX官网

可以说,musk 的每一次进击,都在改写一个行业的规则,是一个令不同行业闻风丧胆的规则破坏者。最近,musk 又入股了 Twitter,成为最大股东,进军社交媒体,令行业再次为之虎躯一震。

对 musk 来说,跨界就不是一种生存之道,而是个人志趣的不断延伸。精力旺盛、能力过人的他,能同时 handle 好几个地狱级难度的产业。

相比 musk 的嬉笑怒骂,中国企业家、吉利汽车创始人李书福就低调许多,他没有 musk 的科技感光环,身上有着改革开放初期的乡镇企业家烙印,他曾穿梭于各行各业,从冰箱生意起家,进而开办装潢材料厂,后来又造出了中国第一辆豪华踏板式摩托车。

再后来,李先生又宣称「造车不过四个轮子加沙发」,几经争取,艰难拿到造车资质后,拿自己过去的财富积蓄,豪赌造车,现在已是稳坐中国民营造车的前三强交椅。

企业或是颠覆自己或是被时代颠覆。在每一场的跨界运动中,即使不主动跨界,也会被他人的跨界所驱使。

如果跨界太慢,则会被竞争对手抢占先机。互联网时代的市场法则往往是规模为王、赢者通吃。所以,先行一步和落后一招的结果可能有天壤之别。

比如数字成像的出现就对整个影像行业形成巨大冲击,但是柯达沉迷于传统的优势,并不急于改变,而富士将自己变成了全新的公司,向制版印刷﹑医疗图像诊断、计算机存储等多领域转型。变革让富士公司焕然一新,而柯达最后只能以破产落幕。

03 勇敢者的游戏

无论是从矿泉水跨界到生物制药,还是从水产饲料起步,成长为全球光伏龙头,寻求不同的发展路径的确可以为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但是,企业在多线并行的同时也会面临着更多的压力。

在跨界过程中,距离与成本成正比,各业务之间相关性越低,为了保持市场竞争能力所付出的成本也就越大。

比如恒大在满足消费者「住」的需求之后,试图在「衣、食、住、行」领域全面展开。但结果是,恒大冰泉亏损超 40 亿,恒大汽车累计投入 474 亿元,现在仍未进入量产阶段。曾经在房地产创造「奇迹」的恒大,一味靠规模融资,企图造概念圈钱,忽视构建技术壁垒,最终首尾难顾,坠入负债深渊。

虽然当下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产业间的壁垒在逐渐消失,但是在跨界的选择上依然要与自身发展紧密结合。

比如,通威的渔业与光伏产业就能形成互补。光伏电站建设需要保证 600 亩以上的连片面积,而鱼塘就是个好选择,「水上发电、水下养鱼」,既可以增加光伏发电效益,也能保障原有的水产收益,一地多用,一举两得。

其实,无序扩张的背后,是有序。还是以通威为例,其始终强调的是成本控制力,刘汉元早年还在养鱼的时候,就是一个成本控制的行家里手,到了多晶硅制造上,仍然把成本压到全行业第一。

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员文章,里面针对企业跨界有这样一段表述:

企业有效跨界的本质其实是守正出新,这里的「正」,可以是传统老字号历经岁月沉淀的精湛技艺,也可以是新兴企业在互联网浪潮中摸索出的商业模式,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伸。只有企业将保有的核心竞争力与全新的市场需求有效嫁接起来,才能在跨界竞争中赢得主动。

跨界的背后,是一场勇敢者的游戏。

每一次寻找第二曲线的尝试,都是一次惊险的尝试,失败的企业早已被历史的尘埃埋没,就算被记得,也常被一些人视为笑柄,不论是「老媒体人」李斌造车,还是阿里做云计算和社交,百度做硬件和人工智能,都曾长期遭受看客们的质疑与嘲讽,鲜有人关注背后的风险与努力。

中国企业家的一次次跨界出击,都是一次重新来过的挑战,一次押上个人全部声誉的豪赌,也难怪雷军声称自己是赌上个人最后的声誉,进入最后一次创业:造车。

在中国大陆这些跨界巨头的身上,我们似乎能看到当年香港商界大佬的影子,两者都展现出横向扩张的迹象。香港首富李嘉诚就曾涉足零售、港口、电力等多个行业。但与香港巨头相比,大陆企业的横向扩张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大陆企业的跨界以技术和研发为基础,在竞争性领域开疆拓土;而不管是地产还是港口等行业,香港老牌巨头的特点都是通过行政许可授予的市场排他性在不同行业蔓延。

这两种模式虽然表面现象相似,但内核却迥然不同。这种差异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大陆的市场经济健康一面的展现,也是中国经济宝贵的财富。大陆这些跨界巨头所进行的是一种良性的横向扩张,对于创造新型的经济元素具有很大裨益。

在产业跃迁中,策略、时机、技术、资金缺一不可,甚至还需要一点点运气。

如果要总结规律,中国企业家群体,无论是王传福、李书福、钟睒睒还是雷军、马云,他们的跨界,大多都是从低技术浓度产业,向高技术密集型产业进发的尝试,沿着产业链条,越往顶端走,投入越大,风险也越大,这终究是勇敢者的游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周天财经”(ID:techfinsight),作者:零露,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谁是中国跨行业扩张的王者?
宁德时代与LG化学,谁是新的动力电池王者?
5G+工业互联网,谁是主角,谁是配角?
唱吧和全民K歌,谁是在线K歌的“王者”?
谁是中国的英飞凌?
谁是新经济亏损之王?
图解丨A股2018年报扫描:谁是赚钱王?谁是拿钱最多的董事长?
中国到底有没有创新?
谁是下一个流量黑洞?
“危峰”海航:谁是拯救者

网址: 谁是中国跨行业扩张的王者?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62318.html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