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后的年轻人:老片“保鲜”,道具循环,录制上“云端”
中新财经5月4日电(左宇坤)互联网视频行业,一个充满了新鲜感与新挑战的领域。一面四方屏幕背后,跃动着无数的灵感与创新,更是汇聚着源源不断的青年力量。
从情怀到技术,从创新到责任,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我们找到了三位年轻人。为经典文化作品“保鲜”、为行业提能增效……他们的故事或许是行业里众多年轻人的缩影。
李通和同事讨论工作。 供图高清修复师,为渐渐老去的影视作品“保鲜”
五四青年节前夕,优酷上线了4K修复版五四主题片单。这些作品大多拍摄于十几二十年前,画质已经模糊,能够4K修复上线,离不开AI技术对画面的修复。
94年出生的算法工程师李通,工作就是修复经典影视剧,这次上线的五四主题片单也有他的付出。在团队里,李通负责AI人脸修复,每天要负责设计、训练、完善AI模型,再用模型去修复画面中的人物细节。
例如,《我的1919》拍摄于1999年,经过20多年的时间侵蚀,画面早已出现褪色、划痕等损伤。经过4K修复后,不仅画质和颜色有了提升,就连角色头发的纹理和手心的掌纹也变得清晰可见。
李通介绍,这些画质提升的评价标准,有一系列量化的指标可以衡量,但更重要的还是站在用户视角评估视觉体验,每修复一批作品,他还要请其他岗位的同事评估修复效果,“不只是为了收集观众体感,也可以优化AI模型。”
和传统的手工修复胶片不同,AI修复让批量提升影视剧画质成为可能。“把一集电视剧交给模型逐帧处理,修复过程大概只需要剧集本身的6倍时长,修复一部两小时的电影,12个小时就可以输出成片。”
工作两年来,李通参与修复了2000多部影视作品。团队启动高清修复计划5年,修过最老的片子是1937年上映的《马路天使》,最长的片子是《自古英雄出少年》,一共有100多集。
而让李通感受最深的,是三个月前修复的《新白娘子传奇》。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到了晚上,家人会把电视搬出来,和邻居们一起看这部电视剧,自己一边吹着风扇吃冰棍、一边看白娘子的画面,到现在想起来仍然很温馨。
在中国电视剧史上,2000年到2010年被称为“黄金十年”,但限于当时的设备与技术条件,这些作品在今天普遍面临低清晰度的窘境。李通觉得,很多经典作品不仅是宝贵的数字文化资产,也是年轻人的时代记忆,用技术修复艺术,是对经典作品的保护和传承,更是为一代人的珍贵记忆“保鲜”。
包佳佳在仓库中穿梭。 供图资产运营师,影视道具资产实现循环利用
今年春节档电影《长津湖》里,志愿军战士前赴后继炸毁敌人坦克的情节,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很少有人知道,这辆坦克出自优酷的影视资产数字平台,它的“档期”甚至比很多演员还要满。
93年的包佳佳是这个平台的资产运营,她说,这辆坦克在进长津湖剧组前,刚在另一个剧组“杀青”,而从长津湖剧组出来后,经过短暂维护保养又要到下一个剧组拍摄。
据了解,过去剧组拍戏置办的服装道具,大多只用一次,拍摄结束使用价值也没了,最终被当作垃圾处理。对于任何一个剧组来说,相比买服装道具,租更加划算,而在此前并没有类似成规模的租赁服务,直到影视资产数字平台出现。
包佳佳介绍,这个平台类似一个二手物品租赁网站,目前平台上有超过10万件服装道具分门别类陈列在上面,片方不用各地奔波,就能租到合适的物品。
现实里,这些服装道具分别存储在青岛、横店和重庆的三个库房,除了坦克,战争戏里需要的军装、谍战片里的钟表台灯、古装片里的服装饰品、现代剧里的家具家电……通过平台进入各地剧组,最终呈现在银幕上。
包佳佳说,平台运营了三年,服务的剧组超过700个,通过租赁的方式,帮影视行业节省了7000多万的成本。
“节约成本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低碳环保。”曾在片方工作过的包佳佳,对过去服装道具的使用感受很深,开拍前采购,杀青后当作垃圾处理掉,不仅带来成本压力,也是一种浪费。包佳佳希望,这个平台在帮行业节省成本的同时,也能为环保做贡献。
对于一些辨识度很高、很难循环利用的服装道具,包佳佳和同时事还会组织公益拍卖,把这些物品拍给收藏爱好者,再将拍卖所得捐赠给慈善机构。
曾伟在工作中。 供图演播技术专家,我为行业打开视野
曾伟面前的一组监视器上,传输的是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画面,4路信号中3个演播室分别位于北京、广东和云南,而参赛学生们的画面信号,来自浙江的大学校园里。
做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国家级大学生赛事,如果没有疫情,4路信号里的人们本应聚在线下完成直播,但有了“云上制播”系统,让直播变成了可能。
“这套系统最初是为了应对疫情研发的。”曾伟说,2020年初疫情发生后,为了在制作人员和嘉宾选手无法到场的情况下,仍能完成录制,曾伟在最短的时间里开发出了云上制播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参与录制的每个人,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和一个顺畅的网络环境,就可以登录系统参与录制,过程中每一路信号同步到云端,再由导播按照流程决定哪些画面呈现在网友面前。
这两年,曾伟的云上制播系统服务了400多场节目的云上制作,节省的成本超过千万元。而几乎与此同时,为了避免疫情下影视行业工作人员频繁流动,开发的千里眼远程协作系统,也支持了大约200个节目的远程协作,减少人员流动距离400万公里。
和云上制播不同,“千里眼”采用点对点信号传输的方法,让现场录制的信号以最小的损耗传输到千里之外的终端设备,工作人员不仅可以几乎无时差的观看,还能选择与不同岗位的现场工作人员对话,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拍摄录制的高效。
“人不管多大年纪,都要有好奇心,这样才更年轻。”曾伟说,希望在需求不断发生变化的时代,这些微小的创新能给传统的广电行业带来更好的变化。(完)
相关推荐
屏幕后的年轻人:老片“保鲜”,道具循环,录制上“云端”
揭秘抖音特效师:单道具赚10万奖金,他们正在从幕后走到台前
年轻人撒钱买觉睡
连续办了63年的广交会,搬上云端后发生了什么?
智能手机屏幕江湖,谁是幕后大佬?
抖音神曲的幕后推手,是怎么把节奏洗进你的脑子的?
大厂身份,当代年轻人社交鄙视链上的皇冠
困于云端的中国茶企
微软小冰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 谱写云端峰会主题曲
零观众、云录制… 音乐综艺抗疫出新招
网址: 屏幕后的年轻人:老片“保鲜”,道具循环,录制上“云端”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62743.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982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478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9214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8714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8581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52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221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120
- 9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7080
- 10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7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