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中年人新流行:精准逃顶,下场创业
选择了大众认为的危机时刻,往往只需要往前走一步,就能看到机会。
王龙刚出来创业,就在短短半年内拿到了两轮来自一线机构的融资。
但回过头看,一方面是因为他自己精准地抓住了数据库当下这个热门的细分赛道,另一方面,还是因为他离开的时机,正好是腾讯云增长乏力的开始。
为什么这么说?王龙提及,“我离职时腾讯的股价还是780,很多人说我精确逃顶,但我其实没有想那么多。任何公司都会有自己的起起伏伏,公司待我也不错,我只是感觉自己面临着天花板,需要做出改变才能实现自我成长和自己的梦想,所以选择了离开。”
在创办矩阵起源之前,王龙曾腾讯云原副总裁,负责管理大数据和 AI 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他具有多年中、德、美三国工作经验,曾就职于eBay、西门子、VMware等跨国公司。
这或许是一位连续创业者的直觉。但更多的投资人也发现了这一事实,“我今年差不多已经见了近三十个大厂背景的创业者,至少是P8plus以上,字节3-1以上职级的人。”云启资本执行董事韩义如此说道。
另一位企服行业的早期投资人王涵也告诉我,“现在确实出现了一个增多的情况,相比于我自己做投资的前几年,最显性的是国家反垄断后大厂发展不如预期,包括裁员、在二级市场的股价的表现不理想等等,那么大家就会觉得还不如出来做点事情。”
主动出走
“现在从大厂出来创业的,我觉得分为两种人,一类是偏职业经理人,他们目标比较清晰,在大厂里看中高title,高收入;另一类确实是有梦想,要实现一个梦想,创造一些价值的人。”一位投资人总结称。
“虽然是刚开始出来创业,但很久之前这个想法就已经酝酿了,整个时间持续了半年到一年。”矩阵起源创始人王龙谈到。除了个人原因,在王龙看来,时机也已经到了。
选择这个时间点出来创业,在王龙看来核心原因有两个:钱和时间都准备好了,甚至可能就一个问题:钱。
首先,基础软件的成长周期很长,要做出一个好的产品,并在市场上体现价值,再回报到投资人和创业者这里,都是以十年计算的。
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国内有很好的C端市场时,很多人是不太愿意做B端或者基础软件市场的,因为投资回报周期太长,投资人没有动力,市场也充斥着拿来主义,久而久之,基础软件的受重视程度受到了限制,也没有发展的土壤。
最近几年因为各种原因,大家对基础软件关注和重视程度有了显著的提升,并且在行业和技术发展的趋势上,也出现了不少新的机会,市场和用户对基础软件的价值也有了更多的认可,从而愿意做长期投入的资金也变得多了起来。
作为第一波从大厂出来做数据库的创业者,矩阵起源也拿到了不错的融资和估值。先后拿到了由五源资本领投,险峰长青、源来资本和微光创投跟投的千万美元天使轮融资,以及由钟鼎资本领投,五源资本,险峰长青和基石资本跟投的千万美元天使+轮融资。
同样,从阿里出来的Rocky也选择在去年加入创业大军,创办了未斯科技。
作为一个早期就看准了RPA赛道的人,Rocky认为国内第一批RPA厂商已经完成了对市场的教育过程,在新的IT架构下,现在是一个不错的创业时机。另外,阿里云的RPA产品在0~1阶段也是由他主导的,只不过在阿里内部只是一个小团队在做,各方面的资源也比较有限,一些想法和业务很难展开。
在赛道的选择上,Rocky选了一个目前玩家较少,比较冷门的国际物流领域。在他看来,做大而全的东西并不适合未斯科技的规划,他们更倾向于做切入口小,更加贴近行业和用户的,能够带来更大价值的细分行业。
或许正是因为切口够小,所以未斯的产品已经在物流领域快速完成了商业模式的验证。据悉未斯的注册用户已经突破3000个,有了几百家的客户,并于去年底获得了由元璟资本领投,良仓基金跟投的千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在今年更是获得了字节跳动的投资。
虽然王龙和Rocky都在强调是由于自身遇到发展瓶颈才选择的离开,但一个事实是,我们看到,阿里、腾讯这些大厂在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速度上渐渐慢了下来。
谈及这场创业风潮背后的原因,不少从业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大厂经济并不是像前两年那么好,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第二,互联网大厂也到了青壮年转型期,就像2005年的微软一样。大厂里级别比较高的管理层,也从前些年的“想干嘛干嘛”变成了“想干嘛干不了啥”的情况。而这之中有些人与其躺平,不如选择出来创业,毕竟外面的钱也不难拿,还能有成就感。第三,最近几年上市的开放程度比较高,容易让创业者产生上市太容易的错觉。
另一个阿里系的创业者就告诉我,“我当初去阿里的时候,就是想做数字化转型,如今在阿里推不动了,发现了瓶颈。而这个瓶颈,其实是跟中国数字化的产业能力相关的,我们需要承认跟美国全社会的数字化产业能力还有差距。”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也谈到,“平台型的大厂在早期走得很快,因为它主要服务互联网公司,这些公司在使用数字化技术时,是无屏障,自然获得的,其商业模式跟数字化之间也是无缝连接的。其实,在中国产业里的大企业都还没有实现跟数字化技术的无缝对接,大企业在使用这些技术时是有门槛的,同时在业务层面也面对很大的挑战。”
在一些创业者看来,当前中国的数字化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需要到产业里去推动数字化,而不是只依靠平台来推动数字化。那么就需要之前坐在平台型公司里讨论数字化转型的人,走出来。
所以在他们选择时,首先会寻找一个在数字化重塑方面能够有巨大价值回报的产业;其次这个产业的数字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有重塑和提升的空间;第三,希望这个产业的数字化趋势能够得到全社会的共识和支持。
另外,由于在大厂的历练和积累,这些管理层能够比绝大多数创业者在产业环境、政策引导和行业影响方面更具优势,能够有更深层的理解,同时不至于大方向出错。
当然,他们的这种背景也不全是优势,这之中很多人其实并不具备或者不擅长做0~1,因为在之前的企业中,他们更多是带大团队作战。
另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是,如今资本市场的寒冷。对此,不止一位创业者谈到选择了大众认为的危机时刻,往往只需要往前走一步,就能看到机会。这个时候创业成本也是很低的,机会成本也是很低的。
谁是投资人眼中的稀缺物种
从投资人的直观感受来看:“今年的话,字节出来的人比较多,去年是阿里出来的人比较多,在创业市场,阿里系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们自己有一个圈子。腾讯系中游戏业务跟广告业务出来的人完全不一样,腾讯云的人身上没有腾讯的烙印,反而是咨询公司的色彩会多一些。而飞书出来的人的特点就是比较年轻,做的事情也比较产品思维。”
王龙坦言,作为一个在数字化领域从事工作二十年之久的人,他经历过很多大公司的起起伏伏,经历过很多行业的周期变化。其实每一个行业上升下降,大浪淘沙时,都会有这种从大厂出来的创业热潮,美国是经历过很多轮的,这不足为奇,也是正常的。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了二十几年,大厂聚集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再遇到这几年的大趋势,机会多变化多,选择创业的人自然也会多。
当然,更重要的是,在当下的资本环境中,真正的高层从大厂里出来创业,依然是不差钱的。
一位不愿具名的创业者谈到,当投资人知道他要出来创业,很多人主动找上门来,愿意给钱。王龙也表示:“至少前两轮的投资人都是主动来找到我们进行沟通,然后选择投我们的。”
但对于投资人来讲,其实最关注的并非是创业者的背景,而是更关注这个产品和业务的天花板到底有多高。
谈及大厂背景带来的利弊,Rocky说,很明显的一个感觉是投资人不会担心在产品和技术方面的事,毕竟之前的经验已经证明了团队在产品化上0~1的能力。不过投资人会特别关注产品是否能够快速落地,跑通模式,这是很多大厂创业者之前的经历空白。
据悉,现在市面上最稀缺的创始人是他身上兼顾了技术跟跟市场,他既懂技术又有商业化的思考跟能力。
在头部机构,双方基本上聊个一轮到两轮,就能确定投资意愿,而且天使轮的价格也不会特别便宜,美元基本要奔到一个亿到两个亿美金往上,如果是人民币的案子,基本上也要奔到三个亿人民币。
飞轮科技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日前飞轮科技宣布完成超3亿元的天使轮和天使+ 轮融资,投资方中不乏IDG资本、红杉中国这样的顶级VC 。我们通过跟创始团队交流发现,其创始人连林江在百度期间不仅负责技术和产品,他还深入多个行业进行了商业化探索。
王涵告诉我们:“我们并不是会单纯的看好,一个技术极客或者是行业内的大牛,大多数这样的技术创业者走到商业上的时候往往是不成熟的,反而他觉得自己某个单点的技术特别牛。”
相反,虽然现在大厂有些势微,但它还是为中国整个数字化行业提供了很好的土壤,比如做实时分析引擎的,从盒马出来做供应链调度的,这些都是在大厂业务场景里历练过的,这样的技术是最有生命力的。
此外,她还谈到,他们的特点是非常了解业务跟技术的结合点,因为像阿里云的很多中间件,或者数据库产品,都是要对外进行商业化的,所以他们自己也是要去跑客户。
在选择时,投资人心中早已对创业者有了清晰的画像,不止一位投资人谈到,他们会更喜欢这样的人:自己从前是个很优秀的技术人才,带领团队从0到1到n,又经过了市场上商业化的洗礼,非常了解客户的需求,虽然现在可能不在技术一线,但在整个产品方向的把握上,客户需求的分析,或者说对于客户需求的结构,能够很好地把握节奏。
大厂到底香不香?
除了上述提到几家公司,更多的人也确实在源源不断拿到更多的融资。
这其中,随手一列,2021年5月由蚂蚁集团原高管周卫林带队,创立Aloudata大应科技,并在3个月后宣布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红杉中国种子基金独家投资;2021年6月,钉钉创始人陈航从阿里离职创立了两氢一氧。两氢一氧是一家跨境电商领域的技术创业企业,目前已完成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元璟资本。
不过,这些高管创业的项目,都不是一两年内可以看到市场化效果的赛道。他们往往都是拿了天使轮或者天使+轮融资后,便开始消失在大众的视线,然后在各自领域,可能是开源社区,可能是细分赛道,逐渐崭露头角,并期待在市场上立足。
然而,这两年并不是每个有大厂背景的创业者,都能像王龙和Rocky这样得到资本的青睐。
对于创业者来讲,个人能力固然重要,但时机的选择往往决定了创业的终局。说到底,创业是一门需要集齐“天时地利人和”的艺术。
当前环境并不好,只是很多基金还是在疯狂的投,也是被情绪带动了,这就给这些创业者造成了错误的认识。
韩义就补充道,“这轮见的很多人在一些本质问题上还没想清楚,可能也是时间比较短,这是我的一个直观感觉。”
有投资人指出:现在很多这样背景的创业者,都把创业这件事想得很简单,甚至有点赶鸭子上架似的,有些人可能是被优化掉的,觉得创业是个新出路,融不到钱可能就不干了,再继续去找工作。
其中还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可能只去大厂待了两年,去的时候公司发展比较好,处在舒适区,职级也比较高,但也没有打过仗。
他们有一个特点是很会讲故事,会把交易、流量都给加进去,当然他们的缺点也很明显,是没有商业化的边界认知,他们原来可能不承担这样的职责。
这些人创业项目的切入点也是五花八门,一种是跟自己之前的业务有相关性的,比如本地生活或者饿了么出来的人,会做一些偏品牌供应链、门店数字化管理的项目;比如盒马出来的人可能做新品牌的数字化运营等等;
比如从云业务里出来的人,有的会做一些数据库、数仓,湖仓一体的项目,有的会做一些协作工具。因为去年美国的几家创业公司估值都到了百亿美元,所以也带动着中国VC的情绪,当然还有一些特立独行的人做的业务跟他的背景没有关系,这些人更有特色一点。
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做工具类产品的公司,创业成本比较低,不过,如果是一些数仓的项目,成本还是挺高的,不是谁都敢做的。
那么,这样一来,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讲,面对这样的创业者,多少会有些没底。
一位投资人更是直言:“我觉得这两年的创业者过于投机,有的时候创业可能要坚持很多年,他们没有这种心理预期,觉得自己三五年就可以做得很好,但是有可能三五年刚刚开始,所以感觉还是不太踏实。”
虽然见了很多大厂背景的创业者,但能够让投资人出手的还是少数。“去年投过两三个就这种大厂出来的,今年还有两个在交割的过程中。”
(文中的王涵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投中网”(ID:China-Venture),作者:张雪,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大厂中年人新流行:精准逃顶,下场创业
互联网公司没有中年人
中年人能给免费网文未来吗
我,35岁,要不要离开大厂?
为什么互联网大厂「容不下」35岁中年人?
币圈“逃顶侠”惠轶陨落,合伙人张歆彤难辞其咎?
离职半年,又一位投资人下场创业
做年轻人的生意风险很大,还是回去做中年人的生意吧
朱新礼的“逃船计划”
一个教授天团下场创业:脑科学火了
网址: 大厂中年人新流行:精准逃顶,下场创业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62939.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799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8048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7566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7319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7154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9985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7952
- 812306客服回应崩了 12 6346
- 9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6223
- 10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6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