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节目“死”于2010
01 人设与真实
2020年1月,湖南卫视导演吴梦知有一个“荒诞”的想法,想做一个让30位姐姐成团的真人秀。此前,她曾执导过《超级女声》《花儿与少年》《妻子的浪漫旅行》等节目。
带着这个想法,她找到了BKW团队。这是一个创办于2013年,集投资出品、策划制作、后期于一体,并将目光逐渐瞄向综艺市场的专业团队。她需要他们在可能高达几十万G的海量素材中,剪辑出具有悬念冲突的故事,从而对观众呈现出这些人物的个性魅力。
于是,产生了《浪姐1》中敢于向规则发出质疑的宁静,“还要我介绍我自己?那相当于我这几十年都白干了,都不知道我是谁。”有了敢说敢干的虎妞张雨绮,高喊着“我就要C位”,拿着其实是代表差生的X牌,莫名自信地笑说,“X 意味着无限肯定啊”。
《浪姐1》中,张雨绮无疑是最大的赢家。
从节目开始,与她相关的综艺热搜总阅读量134.5亿,讨论量205.3万,平均下来每个热搜阅读量3.3亿,讨论量5万。2020年Q2综艺女嘉宾贡献度第二的是张雨绮,第一名则是《青春有你》中言行出位的虞书欣。
对于观众来说,她们共同的特点是真实。2020年被称为“爱豆塌房元年”,男团R1SE队长周震南父母被扒出老赖,富二代人设崩塌;罗志祥因劈腿人数众多,被称为时间管理大师;仝卓在直播回答问题时,意外曝光高考学历造假;神仙爱情的宋仲基宋慧乔夫妇宣布离婚……大众对瞬息万变的娱乐圈产生了新的需求:真实。
于是,没有石头可以摸着过河的《浪姐1》,恰恰因为创新性的比赛,新的赛制规则,少了一些剧本和套路,多了一些突发和惊喜,从而能够捕捉到嘉宾更多真实的反应和感受,在一众节目中脱颖而出。
相比《浪姐1》掀起的狂风骤雨,《浪姐2》则显得风平浪静。因为前者试水成功,后者已经有了范本。
对于参赛的嘉宾来说,她们可以反复观摩《浪姐1》,总结规律。选择什么样的歌曲容易炸,跟什么样的人组队全员安全的可能性高,在镜头上什么样的表现可能会引发争议,如何“设计”才有更多露脸的可能……
嘉宾的邀请也形成了模板。网上流传着一张两季嘉宾的人设对比,那英对标宁静,剪辑点主要在于绝对C位,可爱真实,耿直感言;张柏芝对标张雨绮,颜值担当,独立单身母亲都市女性形象。30个女子群像被套用在了不同的范本上。
图:两季人设对标部分截图
但成也人设,败也人设。
《浪姐2》最大的失败之处在于,嘉宾们没有足够的实力去支撑对应的人设,显得漂浮。真实不做作的张馨予成了中性风的憨憨,敢爱敢恨的张柏芝成了应付了事的捞金女,不惧野心的陈小纭成了阴阳怪气的小作精。
来到2022年,很明显地看出《浪姐3》做了一些改变。嘉宾们实力强悍,30位姐姐无一不是在特定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回归了节目主题“展现30+女性的多元化之美”。
悬念设置看起来也很满。比如第一期,前两季冠军宁静那英的强强对抗显然是制造话题的重点。“有人拿你和宁静比,你怎么看。”“你比以前变漂亮。”“但我没整。”“不想说,怕你生气,因为我儿子比你儿子年纪大。”“哦,早婚早育。”在微博,宁静那英打起来的话题,有2.9亿阅读量,8.5万讨论。
只是,在节目组意料之外,跑出了一匹黑马:王心凌。
她以一己之力,拉动了整个节目的收视率,使其成为爆款。首秀《爱你》表演1分钟左右,却以图文,音乐,影视各种载体形式,席卷全网榜单。微博#王心凌超10亿阅读,141万讨论。她的个人热度,覆盖到以往所有作品,并由此引发了连锁热搜效应。过往歌曲,mv,影视,以及合作过的男演员,纷纷被带上热搜。王心凌男孩们更身体力行跟跳《爱你》,并用真金白银支持节目背后公司的股票,一度使芒果超媒盘中一度涨近10%。
“怀旧热潮”“文艺复兴等字眼,被用来形容最喜新厌旧的娱乐圈。透过王心凌,大众开始怀念过去岁月,怀念2019年前相对不那么苦涩的前疫情时代。
人们需要这份来自过去的“甜”。
2022年全国有1076万高校应届毕业生,而去向落实率仅为23.61%。2022年A股有1679家企业裁员,裁撤人数超90万人。2021年有19541家旅行社企业注销……当待业、失业、裁员、降薪、倒闭等字眼充斥在各类新闻里,未来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从某种程度上,王心凌的“甜”味调剂缓冲了生活的苦,成为人们在不确定中寻找到的安慰剂。
02 媒介与规则
自1958年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创办以来,有专门的儿童节目,少年节目,老人节目,工人、农民节目,唯独没有女性节目。“女性长期在媒体中受到忽视,这不公平”,这是1995年《半边天》这档国内最早的女性节目创立的初心。
节目为全国妇女带来了新时代的声音,它们关注社会性别,倾听女性表达。在现今看来,那些议题仍不过时,非常具有先锋性。如: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男性避孕药,老年妇女生存处境,全职太太的权利,怀孕被辞退等等。
其中对观众影响最大的一期是2001年播出的《我叫刘小样》。一位初二肄业的河南农村妇女,透过收音机倾听到远方的声音,想象时代的脚步在城市里落下的痕迹,想要去外面的世界看看,而又囿于世代农村妇女困于一隅的传统思想,在现实和梦想之间挣扎,最后选择了出走。
“在我们农村的生活里,有了钱,买衣服是正常的,买书是不正常的,买房子置地是正常的,出去旅游是不正常的,如果你要想看书,你要想旅游,你想跟外面的人说话,交朋友,你想出门,别人就说你这个媳妇不安分,可是我就是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我去不了。我就读书,书也没有。我读电视,我看电视跟你们看电视可不一样,你们就是看,我是把电视当书读的,我通过电视看到了别的地方,看到了别的人的生活……我宁愿痛苦,也不要麻木。”
这期节目播出后,全国各地涌现出了无数个“刘小样”。有男人,有女人,有搞艺术的,有做文化的。他们身上都投射着刘小样的影子,焦虑、喜悦、痛苦,人性中共通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成为既渴望又不敢去尝试、不尝试又不甘心的刘小样。
继《半边天》之后,另一个专门为女性举办且成为现象级的是电视选秀节目《超级女声》,于2004年由湖南卫视与天娱传媒联合举办。
它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全民选秀时代,《想唱就唱》的主题曲飘荡在县城甚至是小镇的街巷里,几乎所有爱唱歌的年轻女孩,都被这个旋律撩拨过,蠢蠢欲动幻想着自己成为明星的那天。
这档节目在2005年达到高潮。李宇春被全国发出的352万条短信,送上了冠军的座位,并被签约天娱。丑小鸭的励志故事、民主意识的苏醒、追求梦想的纯粹......这个故事里暗含的戏剧性和力量,让它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存在。
只是,这个故事的后半部分略显拉胯。通过电视媒介出道的李宇春,并没有在天娱公司获得足够好的发展。后者更愿意通过品牌代言、商演获得确定性的收入,而不像传统唱片公司那样专注在唱片制作销售、版权、演艺等环节。于是,李宇春会被安排一些与音乐无关的活动,在影视中客串角色,站在台上,被一波波的经销商轮流拍合照。经纪公司掌握着话语权,让“想唱就唱”的梦想,只剩下梦想。
《超级女声》也没能再捧出第二个李宇春。十三年后的2018年,李宇春作为成团见证嘉宾,出现在网络综艺选秀节目《创造101》总决赛现场。完成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全民选秀交接。
在网络综艺时代里,产品逻辑、用户洞察、用户画像、点击率、方法论、KPI、下沉等成为娱乐工业的高频词汇,女性,也成了待打造的标准化和工业化产品。
与电视媒介曾经的强势不同,如今的女性综艺节目成为多方利益的集合体。如《火箭少女101》为代表的限定偶像团体运营,产品限定期两年,700多天时间,11个成员,背后一共有10家公司。运营期间创造的价值,由背后所有的艺人和原生公司瓜分。
03 发现与迎合
张越是《半边天》周末版的负责人,她厌恶于节目早期的规则设置。每周邀一位男嘉宾,像辩论节目似的,聊一聊女性有关的话题。对自己主持节目价值存在怀疑的她,经常反思“我扯的那些话题,观众真的听进去了吗?对人内心有触动吗?我不能占用电视台的公共资源,却不提供公共价值。”
后来,她找领导去改变节目规则,去寻找时代背景下有故事的那些人,讲述她们的故事。在选择采访对象上,她有三个要求。第一,不听套话。第二,通过她的个人经历,能看到群体和阶层的经历和处境。第三,通过对群体的关照,能够看见时代和历史。
于是,她看到了外地打工年轻女孩的困惑:和上一辈相比,明明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何面对婚姻和家庭时,苦恼和挣扎并没有变得更少更轻。
于是,便有了之前的《我是刘小样》。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修养、经济条件差异的人,都被她那种焦虑、喜悦、痛苦所触动。因为我们都被称之为“人”,人性中存在着很多共通的东西。
张越选择通过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个体,来展现时代落下的声音,给予意识中迷蒙的人们清晰的认知。而后续的女性综艺节目却做出了相反的选择。
《超级女声》在举办的第三年,被紧急叫停。原因是助长追星陋习,选手负面新闻不断,沦为牟利工具。后期超女赛制更是靠人气取胜,而人气需要用关注或者礼物换取,归根到底需要花钱,犹如现在的打榜,赛制已无公平可言。
人们评价2006年之后再无《超级女声》,节目遗失了为大众提供唱歌梦想舞台的初心,“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就算没有人为我鼓掌……”成为空谈。
网络综艺时代的《创造101》则选择12岁到24岁这群处于青春期、对未来充满想象、很容易陷入对偶像狂热喜爱的群体,锁定为她们的目标用户群体,量身打造偶像。24岁为上限,则因为那基本是大学毕业之后的两年,青春的气息渐远,职场成为他们关注的新重点。
与此前女性节目“引导思考”、“追求梦想”路线全然不同,选秀时代的女性节目,彻底落入了“消费主义”的模式之中。选手们被贴上不同的标签,比如打破陈女团审美成见的王菊、“全村的希望”杨超越、海南富婆吴宣仪,他们的热度,如同工业化流水线的产品。
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如今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持续火热的《超级女声》“考古”视频。那些素人们奇奇怪怪的表演片段,从画质到声音都透着青涩和过时,但这并不妨碍它们拿到10万+的点赞量。人们喜欢的可能并不是这些粗糙的电视画面,而是那份简单和真诚。
那些素人后来大多也只是素人,但站在镜头前表演的那一刻,他们的脸上是写满好奇、紧张和兴奋的。那是作为普通人最靠近梦想的瞬间。
《创造101》里也有青涩,比如缺乏唱跳基本功的杨超越,摄像机无数次捕捉了她笨拙的努力,但她是有签约的经纪公司的,从报名的那一刻起,她代表的就不仅仅是自己想要出道的梦想,还有公司的利益。
如果说《创造101》迎合的是女团式审美和养成系需求,《浪姐》的情绪点原本是要落在了女性的中年焦虑。展现过气女明星的落寞也好,光彩也罢,它暗合的社会情绪、关照的社会议题,应该是女性在步入中年之后的价值感消失。
然而现实呢?
《浪姐1》有30位选手参加,经过淘汰之后,留下7人成团,其中没有年龄较大的选手。到《浪姐2》对严肃思考的抛弃就更加彻底了。本应该是丰富多元的中年女性之美,被节目组包装成统一的“少女感”,当中年女明星们穿着校服裙活泼唱跳,“白幼瘦”的畸形审美再次成为主导。
正在播出的《浪姐3》,也出现了两极分化式的评价。有人喜欢它的娱乐性,沉浸在"宁那贝儿""诗情画奕""奉天承芸"等CP之中。不喜欢的人则因为,它打着女性主义的标签,却并没有上升到对女性意识的多元化探讨。如,男女关系,家庭,事业,或者仅仅是自我内在的探索。
这很大程度是因为,我们似乎处在一个可以用戏谑解构一切的年代。对于一档需要捕获流量的电视节目,迎合社会情绪,显然是完成 KPI 的捷径。
04 流量与内容
2010年7月《半边天》停播了,原因是节目收视率太低。在同频道的21个栏目中,收视率它排行倒数第一,首播收视率0.05,也是唯一一个无重播的栏目。
自此,再也没有一档电视节目,如此严肃地关注女性群体以及她们所面对的问题。女性的困扰从大众媒介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作为消费符号的她们。
2010年还发生了很多事情。
这一年中国电视榜第一次收录网络视频榜单。2010年年度电视节目获得者是孟非主持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最具网络人气节目是小S主持的搞笑类谈话节目《康熙来了》。网络人气的评选标准是优酷指数,即视频在优酷网的播放量。《康熙来了》以1.5亿的播放量夺魁。此时,优酷网已经覆盖到国内2.7亿网民。
视频平台的角逐已经开始上演。2010年4月22日,龚宇创立了爱奇艺。一年后,腾讯视频上线。随着视频平台的激烈竞争,各式各样的娱乐节目百家争鸣,争相蚕食人们的注意力。
2013年“归国四子”的出现,把娱乐圈带入流量封王的时代,人们逐渐只能看得到的头部明星,信息茧房效应逐渐凸显。智能手机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越发紧密。俨然成为外置的人体器官。这块小屏幕是碎片化内容的最佳呈现平台,于是,在30秒短视频的快感、“不转不是中国人”的震撼标题中,严肃思考逐渐远去。
雪崩时,没有一块雪花是无辜的,作为大众媒介的电视媒体自然也被裹挟其中。这种迎合的姿态一旦开始,便很难再做出改变。
许知远的《十三邀》曾经记录过《创造101》,他选取了几个女孩,先后于2018年、2021年与她们进行对话。其中包括王菊,相比于三年前的挑战者,后来的她显然很好地融进了娱乐圈,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方式。
她学会了妥协,“流量,所谓数据,这是我最不喜欢娱乐行业的一点,看数据。我的转发数、评论数、销量、票房等等,这些东西构建成了公众眼中的我。数据化、产品化、不是很真的王菊。我必须要适应这个,我不喜欢,但我也没办法。因为这个我改变不了。”
作为知识分子的许知远,似乎在3年之后才开始意识到这场观察的价值。3年前他置身于那个浮华喧嚣的选秀现场时,浑身都是不知所措,与女孩们盘着腿,席地而坐聊天时,你也能明显感觉到两个群体之间的隔阂与生疏。
3年后,他在自己的节目感慨:
“很多问题不是我们年轻一代的问题,是我们上一代人没有提供充分的价值选择给他们,是我们放弃的原因。但每一代人都一样,都要挣扎着去寻找自己的可能性,而不是被这种喂养式的来获得什么东西。”“我们现在的社会价值观都是成功,闪耀。在社会元素中,痛苦,挣扎,失落被表现得太少,但其实他们是人生特别重要的部分,最终我们都要学会跟自己人生的不幸,跟人生的无可奈何共存,而它是我们真正人生的主流。“
对于失去严肃议程设置能力的女性节目们,与流量、时代情绪的无可奈何的共存,也未尝不是这个时代的问题。
部分参考资料来源
【1】《平原上的娜拉》,安小庆,人物
【2】《中国偶像选秀15年》,彭丽慧,网易科技
【3】《互联网时代下的“娱乐至死”》,吕梦臻,视听
【4】《新周刊2010中国电视榜揭晓:关注网络收视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首席人物观”(ID:sxrenwuguan),作者:卢卡,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日本亿万富翁退出绕月相亲节目 向27722名女性道歉
现在听播客就像 2010 年买智能手机,为什么小程序上还没有成功的播客平台?
2010⇆2020:增长顶点,品牌起点
评分9.1,B站怎么把说唱节目玩出花样?
豆瓣不能死
李诞:我以前的KPI是别喝死,现在大家都活着才行
女性题材霸屏,不等于女性力量的崛起
影响 2010 年代的那些“巨大的小杠杆”
最前线 | SpaceX绕月首飞变征婚节目,日本富豪寻求女乘客同行
叶文有话要说:这届女性从“忍耐”到“休夫”
网址: 女性节目“死”于2010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64010.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849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8398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8010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7665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7505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028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029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6562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6535
- 1012306客服回应崩了 12 6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