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多“推荐算法”,我们真的需要吗?
大家好啊,我是穆宁。
今天想 跟大家聊一个话题,叫做“推荐算法”。
梅尔·吉布森饰演的男主角在电影《谁知女人心》中,是一个典型的大男子主义者。
一次浴室触电的意外突然让这个大男人获得了神奇的本领——“读心术”,可以轻而易举地洞悉身边女人们的心事,听到她们内心的独白。
尽管一开始被这个本领吓得半死,可他却渐渐沉迷,以此俘获芳心。
“读心术”听起来匪夷所思,但仿佛一夜间,个性化推荐技术让我们身边突然出现了一位洞悉你喜好的“知音”。
它可以24小时提供全方位的贴心指引,不厌其烦地向你推荐那些“你可能感兴趣的……”东西,从房子,到袜子。
不知不觉中侵占整个互联网的“ 推荐算法”,不单直指你心底里哪些小秘密,更成为了每个网站拉拢用户的核心机密。
除却社会价值、国家安全等因素,个性化推荐算法的问题是让用户丧失“个性化”。
个性化内容使得用户只关心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陷 入“信息茧房”,群体内成员与外部世界交流就会大幅减少,群体内同质的特征越显著,导致一种正反馈式的“自激”。
使人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其思维方式将自己的偏见认为是真理,从而拒斥其他合理性的观点侵入。简单来说,就是大家所说的“杠精”。
其次,“信息茧房”将会导致社会粘性的丧失。 在“信息茧房”的作用下,人们很容易沉浸在自我的话语场中,脱离整个社会的发展,这些都大大减少了经验的分享。
当每个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缺乏粘性,人心涣散将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人们之间、群体之间往往彼此漠不关心。
甚至可以这样说,中国互联网的疯狂,得益于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信息茧房”效应让用户不自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从积极地参与事件转变为消极地认识事件,很难接受不同的观点,甚至在群体、代际间竖起阻碍沟通的高墙,造成个体与社会的隔离。
如果用户沉浸于单一类型的信息内容中,会缺乏对于当下和历史事件的深刻认识和判断,拒绝认真严肃地思考社会重大议题。
这也就是,就是目前比较火的逃避现实,追求安逸的“丧”文化诞生的原因。 正如火爆全网的文章《互联网是人类历史的一段弯路吗? 》中提到的:
当人们获取资讯的方式从主动订阅、搜索,变为被动的“下拉刷新”的时候,互联网便不再是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而只是一个善于美颜的镜子。
如果一个人每天阅读的文章都是10万+,那他一定会认为自己所阅读的这些内容就代表主流舆论的声音。
但事实上,机器只是将符合它胃口的文章推送给了它。
而对于超过8亿的中国网民来说,即便是一个篇篇10万+的公号来说可能也只是找到了整个舆论场中很小的一个缺口,并不代表着主流观点。
对于每个舆论场中的发声者和受众来说,都更加认为“自己所写的/看的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最终导致我们距离真实的世界渐行渐远。
如果我们甚至无法认识到真实的彼此,就更不要说我们能够相互理解了。
互联网企业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快速响应用户的反馈”。而最大的弱点也是“习惯于快速响应用户的反馈”。
沉迷于迎合用户当下的需求,让企业迷失了自己真正的目标,也让用户失去了“个性化”。
面对算法的作用与价值,张一鸣的观点曾有过一次重大转折。
“如果你非要问我头条的价值观是什么,我认为是——提高分发效率、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这是最重要的。 ”
他曾在2016年底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我本身并不认为低俗有什么问题。 你在机场看到的杂志是一回事,在火车站看到又是另一回事”。
在19年4月11日凌晨4点发布的声明里,张一鸣换了口径:
“我们必须重新阐释并切实践行我们的社会责任:正直向善,科技创新,创造价值,担当责任,合作共赢。”“我们必须重新梳理我们的愿景。”
多年以来,人们每次点击留下的痕迹被存于数据库中,数量庞大到几乎可以说是无限的,这些痕迹被称为“大数据”。
从字面上看,数据意味着要有人“提供”,但至少就这一点,可以说,这里是有矛盾的:
这些信息不是众人“提供”的,而是从我们这里被拿走的。大数据知道我们的一切,但我们对大数据却知之甚少。
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能够集中处理来自互联网的数十亿条信息,这为一些行业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手段, 使他们有能力来影响我们的选择和行为。
大数据对于我们是“白盒”,而我们对大数据则是“黑盒”。
算法考虑了人类的这些认知偏见,继而对每个人的偏见进行了解码,并通过强化这种偏见来做出反应。算法不过是朝着它认为的风向继续吹气。
大数据是沉默的。没有人会像欣赏风景一样看待数字,观察数据要根据预先建立的观察角度、模型和分类方式来完成。
当你了解到,互联网巨头的战略就是让用户产生依赖性时, 一切仿佛都有了答案。
推荐算法旨在创造一种需求, 甚至是一种“瘾”。算法的编写方式,就是为了让众人再也无法失去自己。
推荐算法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政府既无法利用算法根除逃税问题,算法也无法帮助你决定搬家到哪里,更不可能帮助你在生活中取得成功。
所以,我们是否真的需要“推荐算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产品思维模型”(ID:muningtalk),作者:穆宁,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游戏手机,我们真的需要吗?
极端实验:推荐算法如何探寻我们的兴趣边界?
互联网公司需要战略吗?需要吗?不需要吗?
推荐算法的“前世今生”
为什么长视频没有强算法推荐的产品
算法推荐开关交给用户后,使用体验就更好吗
当推荐遇到社交:美图的推荐算法设计优化实践
据说UFS 4.0能让手机“快到上天”,可你真的需要吗?
我们真的生活在“信息茧房”中吗?
取消算法推荐,是技术上的倒退吗?
网址: 那么多“推荐算法”,我们真的需要吗?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64252.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991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561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9300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8798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8666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62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236
- 8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7158
- 9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120
- 10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7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