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请重新理解折叠屏

请重新理解折叠屏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2年06月10日 14:27

2018年10月,名不见经传的柔宇科技抢在华为和三星前面,拿下了全球首款折叠屏手机的名头,这款名为Flex Pai的产品定价8999元,只比一个月前上市的iPhone XS Max(64G版)便宜600元。

但结果可想而知,由于柔宇在消费电子领域几乎没有积累,且产品在技术和性能上都有明显短板,最终没能引起市场关注。

4个月后,华为和三星的首款折叠屏手机面世,分别为定价16999元的Mate X ,和定价15999元的Galaxy Fold,折叠屏也正式成为安卓阵营杀入苹果腹地的一把尖刀。

此后华为和三星一直坚持折叠屏产品线,不断推出换代产品。安卓阵营的其它厂商也逐步跟进,从摩托罗拉到小米再到OPPO、荣耀、vivo。

资料来源:各品牌官网,东方财富证券

然而根据IDC的数据,2021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为710万台,虽然较上年有同比264.7%的增长,但渗透率仍只有0.5%。

那么问题来了,已经诞生四年的折叠屏手机,为何还是不温不火?

本文尝试从以下三个角度探讨:

1 折叠屏手机的根本卖点是什么?

2 折叠屏手机未来的市场空间有多大?

3 折叠屏的潜在市场在哪?

1 需求侧起主导作用

本质上,折叠屏技术是在「功能」和「尺寸/重量」的矛盾关系中折中平衡的结果。 通过折叠屏技术,在接近普通手机尺寸上实现更大的屏幕(展开后),而屏幕不断变大也是贯穿智能手机发展的不变趋势。

屏幕变大的同时也带来了分屏的创新效果,这令折叠屏手机不仅兼具了一部分平板电脑的功能,也能基于分屏形态打造一些新的应用操作方式。

基于大屏+分屏的形态特质,折叠屏手机的根本卖点也就明朗化——信息获取效率的提升。

资料来源:OPPO官网

智能手机发展过程中探索了大量创新技术,部分技术如触控屏、摄像头、玻璃后盖的创新获得了成功,而陶瓷后盖、3D结构光、升降摄像头等技术则遭受失败。其规律可以理解为:

1)在0—1的阶段,供给侧的技术创新起主导作用。

黑科技可以夺人眼球,领头的厂商无限乐观,其他厂商跟进,消费者观望或少量尝鲜;

2)在1—N的阶段,需求侧起主导作用。

消费者可以感知功能提升是新需求产生的核心:触控屏提供了更灵活精准的操控,摄像头实现了更清晰的图像功能适应了社交时代美学经济需求,也是炫耀性外观创新(三摄比双摄高端)。

反之,陶瓷后盖虽然比玻璃耐划硬度高,但是并不能做的更好看。而3D结构光仅用来人脸解锁,甚至不如指纹识别技术方便,安卓早已放弃。

折叠屏手机则可以真正提供消费者可感知的功能提升,带来真实需求。折叠屏的大屏+分屏功能,使消费者的游戏、视频等主要娱乐体验大幅提升,使文档处理、视频会议等办公效率更高。

本质上更大的屏幕意味着信息获取效率的提升,这是消费者可以时刻感知到的功能提升。

但要注意的是,上下折折叠屏手机不在其中。

上下折手机的出现,是在「功能」和「尺寸/重量」的矛盾关系中,尽可能倾向于降低尺寸。因此最终达成了屏幕尺寸基本不变,而手机变小、电池变小的结果。

例如代表性的三星 Galaxy Z Flip 3,其搭载了3300mAh电池,在高能耗的高通骁龙888芯片+120hz高刷屏幕的负担下,续航只能支持5-6小时,难以支持全天使用,也没有双卡双待功能。

此类产品只能得到部分消费者认可(女性轻度用户居多,或者作为辅助手机),未来天花板有限。但仍体现了消费者愿意为差异性产品付费的意愿。

2 成本决定市场空间

折叠屏手机从诞生到现在,基本呈现出一副叫好不叫座的态势。究其原因,还是卖的太贵了。

当然这也不是手机厂商的主动想法,抛开研发投入,仅物料成本就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关卡。

以折叠屏手机最重要的零部件铰链为例,铰链设计需要考虑折叠屏相关的连接、走线、散热等上百个精密元件。不仅研发投入大,在无法规模化的情况下成本也无法摊薄。

而且生产工艺和组装难度大,价值量高,涉及MIM(金属注射成型)、液态金属等多种工艺。MIM零部件的价值量具有很大弹性,与铰链复杂程度和零件数量有关。如OPPO Find N铰链包含136个零件,荣耀Magic V铰链包含213个零件。

这也就致使铰链的综合成本居高不下。申万宏源在《电子行业2022春季策略报告》中披露,OPPO Find N的单个铰链成本达到800元,vivo X Fold因添加了航天材料,成本预计超1200元。

另外一个是解决折痕问题的关键技术,2020年之后各品牌开始采用UTG代替CPI,前者在折痕处理上表现更好。

资料来源:Omdia,CINNO Research,申万宏源研究

CINNO Research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折叠手机前盖CPI和UTG搭载量分别为64.3万部和51.4万部,分别同比增长178%和80%。增速相差2倍有余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UTG太贵,成本几乎是CPI的1.5-2倍。

资料来源:赛诺《中国折叠屏智能机市场发展趋势报告》

不过,随着国内UTG产能的释放,规模化有望降低成本。根据申万宏源的调研,国内在2022年到2023年的UTG年产能有望过亿。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公司官网,申万宏源

以及随着明年产业链上下游再上台阶,最终在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的前提下,折叠屏新机的成本也会随之降低。

当然,除了价格门槛较高以外,折叠屏产品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影响其市场空间主要因素。

东方财富证券在一篇研报中指出,软件适配、续航、折痕和重量是目前最重要的四个因素。

拿软件适配来说,由于屏幕比例发生较大变化,需要软件开发商更新适配,难点在于应用生态太过于庞大,中国市场上有350万款App,但专门为折叠屏手机做适配的却并不多。

这就需要在应用开发商之外,手机厂商也要有所动作,比如华为Mate Xs 2带来的自适应UI引擎,手机能通过引擎算法自动学习获取原有布局信息。

折痕问题是最受关注的,但前文说过,随着UTG成本的下降这一问题趋于改善。续航和重量也有类似的迹象,比如华为Mate Xs 2使用了更高密度的4880mAh高硅负极大电池;三星Galaxy Fold 3的重量已经从上代的282g降为271g。

可以看到,折叠屏手机仍存在部分局限因素对用户体验带来影响,但改善趋势是确定性的,折叠屏也就能继续充当起安卓品牌高端市场突破的尖刀。

并且市场也给予了积极反馈。Omdia统计报告显示,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折叠屏手机销量开始快速增长,2021年全年出货量达到了900万台,实现309%年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IDC,申万宏源研究

Omdia预计2022年全球折叠屏智能手机市场预计将比去年大幅增长 55.5%,达到1400万台,到2026年达到6100万台。

3 笔电、车载等潜在市场萌芽

笔电市场同智能手机一样,曾被嘲讽为夕阳产业缺乏创新,但市场规模却在增长。Strategy Analytics最新统计显示,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在2021年同比增长19%,达到历史新高的2.68亿台。

在今年CES上,华硕发布了17.3英寸可折叠的Zenbook 17 Fold。在华硕之前,联想早在2020年就推出了全球首款折叠屏笔记本电脑ThinkPad X1 Fold。

但折叠屏在笔电市场与智能手机市场有着同样的困境——价格过高。Zenbook 17 Fold至今还未公布价格和发售日期,ThinkPad X1 Fold高达23999元的售价令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

不过,据韩媒Thelec的报道,LG 显示计划在第三季度量产供应惠普17英寸可折叠笔记本电脑OLED面板。也就是说,折叠屏在笔电市场目前类似可折叠手机2021年前后的发展阶段,刚刚厂商跟进推出新品,后续仍有可观的潜在发展空间。

另一个体量巨大的市场则是汽车行业。

据91mobiles报道,LG显示此前公布了一项汽车用折叠屏的专利。该专利展现了一个类似手机的折叠屏设计,向内展开。折叠屏不用时收纳在汽车中控台内部,使用时由升降机构升起并通过铰链展开呈现一个大屏幕,展开后尺寸预计超过20英寸。

资料来源:91mobiles,东方财富证券

LG的这项专利主要用于娱乐,方便车主在车内观看电影、游戏等大屏幕内容,大屏幕会阻挡前方的视线,因此有必要设计成在行驶状态时可以收起。

当下乘用车市场本身竞争白热化,各大传统车企面临电动车新势力的全面挑战。在动力性能之外,内饰等舒适性体验也成为竞争焦点之一,其中中控大屏是可感知度最明显、体验提升最明显的环节之一。

众多汽车品牌纷纷着手不断扩大汽车中控屏的显示面积,目前单屏中控大屏上限是比亚迪的15.6英寸,而理想、吉利、林肯等厂商通过多屏拼接/带鱼屏实现更大尺寸。

但是多屏拼接/带鱼屏显示方案只能扩展屏幕长度,限制了真实体验效果。折叠屏方案可以真正实现16:9经典显示比例,从而复合人体视野黄金比例,带来最佳显示效果。这一转变也是复制了手机市场大屏化—单屏尺寸达到上限—转向折叠屏突破上限的历程。

往更长远看,在未来智能化汽车时代,完全自动驾驶的汽车将乘员的双手和注意力彻底解放。

汽车作为第二客厅的场景定位必然更加强调大屏显示功能,形成类似客厅电视的作用。CES 2022展会上凯迪拉克推出的概念车型InnerSpace体现了这一方向的尝试,车内如同客厅,取消了方向盘、仪表盘,取而代之的是沉浸式大尺寸显示屏。

4 尾声

DSCC统计显示,2021年全球可折叠OLED屏幕出货量1000万片,基本全部来自手机需求。2022年预计翻倍以上增长,到2026年达到8600w片,复合增速54%。

其中可折叠手机占比持续占优,至2026年预计仍将贡献全部出货量的93%份额;可折叠笔记本增速最快,复合增速预计高达232%,主要驱动力来自新的领导品牌推出可折叠新机。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统计中完全没有考虑车载市场的需求贡献,在造车新势力竞争加剧,「堆料」竞争层出不穷的趋势下,未来几年可能出现可折叠屏幕上车的重大变化,带来市场空间和持续性进一步打开的惊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解码Decode”(ID:kankeji001),作者:王新宇,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请重新理解折叠屏
折叠屏 iPhone,悬了?
关于折叠屏手机,你可能误会了
​折叠屏究竟是不是智能手机的未来?
vivo需要折叠屏
一文读懂折叠屏
华为手机的门面,全靠折叠屏撑着?
环绕屏和折叠屏开启手机新战役?
折叠屏手机还没普及,折叠屏就要换代了?
苹果第一款折叠屏,不是iPhone?

网址: 请重新理解折叠屏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64466.html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