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集体失速,「衰退开端」还是「复苏起点」?
这几天,腾讯股价的大跌成了股民茶余饭后的谈资。
“本以为它会到985,没想到跌成了211”
“鹅厂跌成鸟厂,把我跌没了”
“tencent跌成fivecent,再加把劲,就跌成twocent了。”
一众调侃中,是吃瓜群众的看热闹心态,是被套牢股民心中的无奈,而更多的是互联网公司的一次集体无奈。
2022年,互联网行业诸多商业模式崩塌,典型如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等,轰然崩塌之后一片哗然。但在过去两百多个日夜中,难的不止是新兴业态。整个互联网行业,如小鹏汽车、金山云、知乎、有道、斗鱼、虎牙、达达集团、哔哩哔哩、微博等公司,股价跌幅都已经超过了50%。
显然,这绝不是一个公司的问题。
1
一说到市值腰斩,很多人就来劲。
啊呀这题我会,不就是互联网反垄断和上半年疫情闹的么,再叠加中概股危机,等于是我都吃屎了还有人往屎里下毒,哪个公司能好过?
但是,我认为这话过于片面了。
比如,以上这些公司都涉嫌垄断么?按理说疫情对社区团购是一个利好,怎么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反而越发艰难?美团和腾讯等只在香港上市的,为何也股价大跌?
再比如,过去几年呼声很高的明星独角兽,估值也遭遇了大缩水,折断翅膀的蚂蚁集团就不说了,就说新零售中的佼佼者盒马,网传寻求的新融资估值较年初较少4成,从100亿美元直降到60亿美元,字节跳动也差不多,在私募市场的估值据说已经触达2500亿美元,较去年巅峰时期4600亿美金的混合估值,至少下跌了25%。
我们发现,不管上市公司还是独角兽,互联网公司在2022年都称不上好过,集体陷入了估值陷阱。
毕竟,股市就是一个大澡堂子,不管是“春江水暖”还是“秋风萧瑟”,只要大家在一个澡堂子里洗澡,就谁也不逃不掉。
所以,我们今天就看到了最魔幻的一面。
一向被认为是不差钱的互联网公司,都不约而同的开启了大裁员。结合前段时间阿里披露财报,一季度共减少4375名员工,二季度减少9241名员工,腾讯的新业务也在大裁员,比如腾讯新闻相关的业务大批被裁撤,接着京东京喜业务部也整体裁撤,字节跳动教育业务更是从2万人裁到千余人,其余垂直赛道里如贝壳、脉脉、知乎都惹了不少裁员官司。
裁员只是企业的自救,我们拉长时间线来看,仅看港股市场,腾讯市值距离今年最高点已经跌去40%,阿里市值跌去近36%,京东跌去26%,小米跌去40%,百度跌去23%。
显然,互联网公司并不是单纯的陷入估值陷阱,这背后一定存在什么原因。
2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国外的互联网科技公司。
今年,Facebook母公司Meta首次宣布冻结招聘,同时被曝裁员,波及1.2万名员工,就在昨晚(北京时间10月27日)又再次暴跌超20%,公司股价已经从年初的352.7美元左右,下跌68%至100美元附近,市值蒸发7000亿美元。
闹得轰轰烈烈的马斯克收购Twitter的事件还未完全成定局,马斯克就扬言要裁掉75%的Twitter员工以削减开支;
微软在利润增速放缓后被曝进一步裁员过冬,预计裁员不超过1000人,如今股价距离今年年初下跌近30%;
全球PC市场陷入寒冬之际,上游厂家英特尔日子也不好过,股价下跌超55%后,前不久也宣布将裁员数千人;
.....
如此种种,给人一种“国内互联网公司在玩泥巴,但洋人也在吃糠咽菜”的感觉,而归纳来看,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互联网公司,它们的遭遇出奇相似: 一边是不断裁员自保,一边是股价颓势难以挽回。
只是,为什么全球互联网公司难在这个时候?
可能最大的原因,在于货币政策的影响。
股市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财富的一个蓄水池。过去两三年,美联储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市场通货膨胀严重,投资金额动辄数百亿,制造了一场“虚假繁荣”,在经历了“虚假繁荣”之后,互联网公司的估值被推到一个虚高的位置。
结果到了2022年,美联储开始大幅加息,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市场上的流动资金短时间内大幅减少,自然也就没有流动资金去撑起互联网公司过高的估值。
其次,受互联网公司未来发展的想象力影响。
一方面,过去资本对互联网公司的期待颇高,愿意放长线钓大鱼,相信互联网公司的未来。但是经历“蚂蚁科技”和滴滴事件之后,资本意识到互联网模式本身存在的高风险,未来退出机制难觅。
另一方面,为了满足资本期待,让财务报表“好看”,互联网公司前期透支了太多的业绩,不管实际是否盈利,只要表现出增长能力,就能进行下一笔融资。但是2022年,资本逐渐看清了,报表再好看也不如能赚钱来得实在,况且互联网公司的业绩增速已经表现乏力了。
这一点,从网民数据上可以看到。根据《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截至2020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9.86亿,占整体网民的99.7%。并且从2020年一季度开始,人均APP安装数量不升反降。也就是说,能够给互联网公司“买单”、创造业绩的人越来越少了。
然后,宏观经济因素导致。
如今,全球防疫工作虽然进入常态化,但是小范围区域内疫情反复波动,搞得人心惶惶,大家都握紧钱袋子,对市场持观望态度;
在市场本身遭受疫情反复影响下,年初俄罗斯和乌克兰战争的爆发,无疑给本就脆弱敏感的市场再加一记重锤。持续了将近一年的俄乌战争还未看到尾声,能源危机一浪接一浪,全球市场受其影响,陷入紧张发展态势。
在这个时候,国内不管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利润都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而互联网公司的主要盈利手段就是广告、电商、游戏等虚拟服务等,腾讯这种行业巨头都不能幸免,更何况是垂直领域的其他公司呢?
综合来看,一边是不断紧缩的货币政策,让公司越来越融不到钱;一边是逐渐减少的新用户和增加的竞争对手,让公司业绩增长难;外部大环境加上战争、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都面临衰退风险……互联网公司作为大水池里的一部分,在2022年的艰难,实在是不冤。
3
那么,互联网公司统治富豪排行榜的时代真的过去了吗?
非也。
我们不要忘记一个词,叫做周期。
过去30年,由于互联网兴起时间短,以及打破地域和时间的特性,加之前些年技术的更迭(主要指移动互联网和硬件),它一直都焕发着勃勃生机,牛股辈出,公众对它的理解很浅,认为它是一个永不衰退的行业,天然超越周期。
但是,这是一个谬论。
这个世界上,就连那些鼎盛一时的王朝也逃脱不了周期,何况是公司呢?
互联网公司自从在大致商业模式和价值得到市场肯定后,在过去二十年确实没有遭受到什么大的挫折,就连2018年甚嚣尘上的互联网寒冬,相比于其他行业的周期来说,度过得也极为平稳和舒适。
任何一个强周期行业,都会经历萌芽期、发展期、到成熟期、衰退期等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但互联网公司稍有不同,它更多是与宏观经济同频,所以同样适用于繁荣、衰退、萧条、复苏这一模型。
从2022年互联网公司已经发布的业绩报告可以看出,它的增长动力已经不是来源于外部,而更多是对以往业务和成本的重复咀嚼、优化和消化,典型的如曾经的“股王”腾讯,2022财年H1营收下滑,归属股东应占溢利更是同比下降53.48%,2021年全年净利润也仅上涨1%,现在腾讯的市值已经被茅台超越。
互联网老巨头腾讯都难以克服“地心引力”向下,何论其他业务远不如腾讯的公司?整个行业,正处于一个典型的“旧力将尽,新力未生”的关键节点,也就是经济中常说的衰退期。
但是,由于互联网行业仍然是一个处于“青年期”的行业,增长惯性和业务挖掘尚有空间,这也导致了它的衰退期和萧条期,往往极为短暂。
那么,目前互联网公司为了走出萧条期和衰退期,都在做哪些努力呢?
其一,是重新定义“拓新”。在传统的互联网世界中,通常都是将第一次登录的新用户当成是“拓新”。但这两年来,全网的新用户已经成了“大熊猫”般的存在。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2021年中国互联网用户人数约为10.32亿人,移动互联网用户人数约为10.29亿人,超过国民数量的70%。QuestMobile发布的2022下沉市场洞察报告更是显示,截止2022年4月,下沉市场月活跃用户6.92亿,在整体中占比58.4%。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无论是“待渗透空间”还是“待下沉空间”都极为有限,不少互联网公司将目光聚焦在了“深耕”上。
例如阿里巴巴,自戴珊负责淘系业务以来,就将重点放在“服务”上,比如加大对阿里妈妈的投入、重点支持逛逛等,都在强调用户体验,进一步留存用户,淘特在买家数达到3亿之后,业务第一指标从“关注用户增长”转向“关注GMV(成交额)”。再比如拼多多,“砍一刀”红包的加大,实质上是对老用户的唤醒……
换句话说,互联网行业普遍已经不追求用户数量的绝对值,而是对浅用户的唤醒,尤其是对于一个平台来说,一个曾经卸载过APP用户的回归(往往带有某种目的),其价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全新用户的价值更高。
其二,就是对下沉用户的重新定义。
过去,我们认为下沉用户都是低端用户,很多互联网公司都看不上,比如阿里一开始只是用淘宝和拼多多对垒,京东更是磨磨唧唧用京喜来拥抱下沉,对比拼多多的猛劲,二者其实都未曾发力。
但是,今日的下沉用户,难道明日也是下沉用户么?换一个更直观的类比,今天的下沉市场用户和十年前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谁的购买力更高?
显然,下沉空间不是问题,挖掘和成长才是主要的。而这一部分用户,就是未来十年中国互联网的“人口红利”。
其三,就是寻找想象空间。
今年中报,拼多多披露业绩当天股价大涨,在一众因财报数据太差而跌跌不休的同行中,显得尤为亮眼。
它最主要的,就是提出了要进军海外,做跨境电商。
在很多人看来,这不过就是一句口号而已,但互联网公司的逻辑就是这样,在发展已经颓势时,若寻求业绩增长,就是得有各种“创新业务”做支撑。
比如,近年以来元宇宙、自动驾驶、新能源车、NTF、数字藏品,互联网公司一个风口接一个风口地追,像是垂死之人抓住尽可能的救命稻草。
或许在很多人的眼里,这些都虚幻无比。
但如果你对2000年前后那一场互联网寒冬略有了解,或许就不会说这样的话了。
那一年,谁知道百度会在未来十年成为BAT之首?谁知道到处“行骗”的马云,会是未来的中国首富?被认为永远不可能盈利的社交通讯,成就了腾讯,成为其搭载各项业务、让业绩和市值起飞的航母?
今天,我们看到元宇宙、自动驾驶等业态,或许也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投资人看到互联网一样。
结语
对于整个互联网行业来说,衰退期或许不会持续太久。
在过去一两年,我们看到过很多公司都在碰壁,比如字节跳动游戏业务、京东京喜业务、腾讯短视频业务等等,都难以从过去的桎梏中脱身。
之所以这样,并不是这些企业没有资金和人才,而是整个市场,前期已经被赛道里的老玩家占领了,比如下沉市场的拼多多,外卖领域的美团,游社交领域的腾讯,短视频领域的抖音。
本质上,每一轮周期实质上就是旧业态的一次升级。
所以我们看到,碰壁后的各大公司都在关闭那些“旧”业务,当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实质上互联网公司已经在求稳、求慢,精耕细作,如同美联储缩表加息一样,开启了新一轮的“复苏”。
*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眸财经”(ID:chutou0325),作者:易牟,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2019年互联网与传媒行业中期格局:全面复苏,还是回光返照?
Uber持续巨亏,网约车集体失速
许小年 : 危机、衰退还是大萧条?
Letv回来了,互联网电视的失速与还魂
美股熔断:如果经济就此衰退,企业应节支还是投资?
阅文不再是吴文辉的“起点”,付费还是阅文的江山吗?
【美股公司研究】万豪酒店:漫长而缓慢的复苏风险
为什么我们必将面对衰退
举步维艰的旅游业:不管是OYO还是Airbnb,复苏没有“快进键”
2010⇆2020:增长顶点,品牌起点
网址: 互联网集体失速,「衰退开端」还是「复苏起点」?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65436.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991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561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9300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8798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8666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62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236
- 8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7158
- 9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120
- 10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7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