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的力量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本文来自公众号:经济观察报(ID:eeo-com-cn),作者:吴晨
这是一个世人都了解答案的故事,33年前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严重事故,震惊了世界。HBO同名迷你剧的开头,直言不讳主角核科学家勒加索夫的命运,在录完自己的故事之后,这位主持切尔诺贝利调查的科学家选择了自杀。他的选择似乎在告诉观众,虽然结局大家都很清楚,但是造成这一惨剧的原因却仍然有太多值得去探索,有太多值得去反思。
借用《好奇心》(A Curious Mind : The Secret to a Bigger Life)的作者好莱坞著名导演布莱恩·格雷泽的视角,好的影片,不仅仅是还原事实,还得能深入到其他人的世界,用其他人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
在《切尔诺贝利》的第一集里,当第四反应堆爆炸发生之后,很多人到附近小镇的桥头去看核电站楼顶的火光——年轻人、带着婴儿的父母、孩子,相信这种看热闹的心态谁都有,当然也有人担心身为消防员的丈夫救火救得怎样了?当随风吹来的尘埃在夜光中晶莹闪亮时,年轻人是笑脸,是稀奇,仿佛看见了漫天飞的萤火虫一般新鲜。
很难想象,与核电站比邻而居的小镇居民没有基本的核辐射常识,竟然不担心这些从火灾现场飘来的尘埃会不会是沾满放射性物质的无形杀手。可悲的是,不管他们是寻常的看客还是翘首关切亲人的家属,他们确实都缺乏基本核辐射防护的常识。
那一晚在桥上的人,没有一个人活了下来。没有人在第一时间告知他们真相。原因是没有人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爆炸的真相。很多人根本不愿意去找寻真相,毋宁相信这只是一场小事故,甚至担心消息的传播,担心流言会蛊惑人心。
这才是切尔诺贝利的悲歌。一个信息被垄断,信息不透明,真实信息无法及时有效传递的社会里,普罗大众被突如其来的崩溃冲击而无所适从,无谓牺牲的悲歌。这也是一个系统溃败的悲歌。精密复杂如核电厂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惨剧?上成百上千人丧生,三十万人离开家园,上万人甚至更多后半生遭受辐射病的困扰。
核电站是一个复杂系统。复杂系统很难直接观察,它的这种特性也决定了没有一个人能掌握全部的信息。复杂系统的运行需要系统中各个部门的人都能够确保信息准确且流动通畅。
在研究复杂系统的新书《崩溃》(Meltdown)中,作者克里菲德(Chris Clearfield)很清楚地点出了复杂系统崩溃的原因:系统之中本不相关的部分出乎意料地勾连,小问题意想不到地相互纠缠,没有人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而由人管理的系统也构成一个权力场,如果权力场中低阶的人看到了问题,不愿意或者不敢上报,信息在传递过程的层层衰减,也可能酿成大灾难。
切尔诺贝利当然是一场人祸,一场可以避免的人祸,凸显出患了官僚病的复杂系统风险有多高。
事故之所以会发生,背后的主要原因仍然是官僚化的技术负责人漠视流程和规则的专断,看到问题的中低层科技人员却因为个人利益的胁迫最终选择盲从,而不是反抗。这些都是官僚系统的通病。问题是,当官僚逻辑与复杂系统中的问题叠加的时候,会加速系统崩溃的到来。
虽然大多数管理者都宣称“安全第一”,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安全并不是很多人考虑的第一因素。而在管理核电站的问题上,如果不把安全放在绝对的第一位,切尔诺贝利告诉我们,它们可能带来的风险是极端可怕的。
爆炸发生之后,核电站附近每小时的辐射量相当于两个广岛原子弹那么多。如果没有人冒着巨大牺牲阻止事故扩大对整个生态环境的破坏,切尔诺贝利可能让整个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变成无人区。但是牺牲是惨重的,400名为了给反应堆降温而在地下挖掘输入液氮管道的矿工中有100人在40岁之前就去世了。几千名士兵在反应堆屋顶上清扫辐射残余,究竟多少人因此生病早亡没有统计……
灾难发生之后,欺上瞒下成了官僚本能的反应。信息的封锁,赢得的并不是处理事故、减少损失的时间,而是官僚编造事实重塑现实的时间。当然,这么做的前提是事故的严重程度在一定范围内,不然,纸终究包不住火。官僚的欺上,就是试图把问题的严重程度压下来,期待等到问题解决之后再上报,尽量少惊动上层,也减少追责的程度。瞒下,则是对普通大众的信息封锁。
灾难凸显了一系列问题。负责管理的官僚和官僚化的技术主管遵循不同的激励体系,为了升迁,为了自己的仕途,他们可能漠视流程和规则去蛮干。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整个系统的权力场中并没有形成一种鼓励信息流动的良性机制,而是充满了官长的专断,让系统中即使有人看到了问题也最终被迫盲从。
在事故发生之后,第一时间管理体系(最起码是地方的官僚体系)想到的是如何止损——对上的止损,对自己仕途损失的止损。他们有一整套应对机制,欺上瞒下,封锁信息。可是这么做的代价是大量人员无谓的牺牲——核电站内管理者、消防队员、以及小镇居民——的牺牲。
但切尔诺贝利更大的真相却是,虽然是官僚主导的人祸,骨子里却是在科学研究领域同样存在信息垄断和信息封锁。吊诡的是,事故直接责任人之所以蛮干,原因不是因为他漠视科学,而是他太信任系统了,相信系统中有一个可以最终关停反应堆的“神奇按钮”,他寄希望于出现未知的不可控制的情况时,神奇的按钮能够帮助他避免灾难。
负责调查的科学家勒加索夫发现,神奇按钮并不能真正关停反应堆。恰恰相反,因为关键环节的设计失误,避险按钮可能瞬时加剧反应堆运作的剧烈程度,变成引爆反应堆的开关。
问题是,这样的设计失误完全可以避免,因为之前早就有科学家发现了这样的隐患,并在论文中加以论述。但是他的论文被加密,而论文中有关隐患的论述被抽出,因此所有核电站的技术人员对隐患都是无知的。
信息封锁,成了造成切尔诺贝利崩溃连锁反应中最薄弱一环。《切尔诺贝利》作为一部迷你剧,主题是对追寻真相的旅程,却并没有把官僚脸谱化,甚至刻画了一个有良心的官僚——能源部长谢尔比纳。用他的视角去凸显改革进程中新旧转换的当口,负责任的官僚与旧系统博弈的张力。
谢尔比纳是能吏,有担当,负责任,有学习能力,有同情心也有良心。他能迅速掌握情况,明确目标,调动起所有可以调动的资源,比如找来无人驾驶的月球车,在充满辐射的核电站屋顶清除辐射垃圾。他对整个官僚系统重面子而不重实质、粉饰太平的心态心知肚明,痛心疾首,却也只能在自己负责的一亩三分地里努力践行。谢尔比纳最后因为辐射在事故发生四年之后就去世了,算是为了事业鞠躬尽瘁,向死而生。
另一个视角是,怎么看待救援者的勇敢、无私奉献与牺牲精神?这也是另一个新旧转换当口巨大张力之所在。
核科学家勒加索夫骨子里仍然逃脱不了官僚的熏陶。在紧急关口,需要三个人潜水进入到爆炸后的反应堆下打开水阀的时候,勒加索夫寄希望于谎言和金钱奖励来找到勇士。他讳言行动的风险,却强调完成任务之后每个人可以拿到1000卢布的奖励。谢尔比纳果断地打断了他。
谢尔比纳知道,多年的熏陶,普通老百姓心中仍然有着无私奉献和为了大众的福祉而牺牲的精神,他也知道,在关键时刻,能够激发这种精神的不是金钱的刺激。有多少钱才能买来一个人用生命冒险呢?激发牺牲精神的是英雄气概,是成为英雄的渴望。他没有去粉饰行动的风险,反而切实强调,这是一场在关键时间点的冒死行动,为了避免切尔诺贝利的灾难失控,如果现在没有人牺牲,可能会让上千万人受损。
牺牲的精神,不可能用谎言和金钱刺激来购买,必须要用真相和责任感来召唤。这是真相的力量。
本文来自公众号:经济观察报(ID:eeo-com-cn),作者:吴晨(《经济学人·商论》执行总编辑)
相关推荐
真相的力量
硅谷光鲜之下的真相
一场“隔空操控”的营销背后:手机3D视觉产业链真相
跨境奶粉的三个真相
越南经济崛起的真相
1 亿像素手机的真相:营销意义大于实用意义
《沉默的真相》,为什么这次网友不再抗拒付费点播?
罗振宇吴声被群殴的真相
“后真相”时代的事实核查新闻:发展与局限
《切尔诺贝利》完结:神剧展现了多少核灾难的真相?
网址: 真相的力量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6564.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953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253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8966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8490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8351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27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182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096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7045
- 10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6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