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造车,科技圈就“凉”了?
天下创业故事的新篇章,除了造车,还是造车。资本的审美疲劳似乎在造车领域得到了彻底根治,甚至大佬们都不满足于隔岸观火,亲自动手的比比皆是,十月份,曾经华为万众瞩目的天才李一男也坐不住了。
细数这两年里,不造车堪比被科技圈变相放逐。国外有苹果、亚马逊、谷歌,国内有阿里巴巴、百度、华为、小米……纷纷在新能源这一汪浑水里扑腾得激烈。腾讯虽然没有直接的造车计划,但投资布局了蔚来汽车、拜腾汽车、威马汽车、恒大汽车、和谐富腾。字节跳动和美团共同站在了理想汽车背后;奇虎 360 投资奇点汽车和哪吒汽车;今年 8 月,B 站投资吉利旗下极氪智能的 5 亿美元融资。
渐的,一些原本跟造车风马牛不相及的企业也在蠢蠢欲动,格力、恒大、创维、富士康……如此一对比,手握小牛的李一男都不算太违和。汽车行业的本质正在从机械发展转变成电子消费产品,这一点被广大创始人强调得耳熟能详。
再不造车就老了。这似乎是整个创业圈跟新能源圈集体给出的一个定调,眼看大佬纷纷入局,局外还有多少人?而他们还能等多久?一切要等围城里的人给出最终答案。
1 花钱要慢,造车要快?
从前,造车很简单,拿出钱跟PPT,大把投入总能听见回响,就算听不见回响,也能听见资本市场上的一片掌声雷动。
例如贾跃亭跟许家印,前者在这八年的造车路上,共计12次的融资,累计的金额多达400亿,后者15款新车型同步研发,还计划在3-5年内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10年内实现年产销500万辆。新势力造车前期,烧钱或许是唯一的出路,但眼看到了下半场,前方越来越多的未知,钱也是时候要花得谨慎一点了。
特斯拉是最先开始压缩成本的。此前,马斯克在电话会议中透露,新一代Model 3和Model Y 的尺寸会更小,成本将是现有平台的50%。主要是因为原材料成本通胀率,除了众所周知的电池,汽车的轮胎跟钢材的成本也在上升。
从去年,米其林、正新、佳通、风神、玲珑、倍耐力、玛吉斯、中策橡胶、赛轮轮胎等在内的80多家中外轮胎企业皆已发出产品涨价通知,去年2月,首钢的汽车用冷轧板卷基价每吨上调了400元。
简而言之,尽管车企财大气粗,也架不住花钱的地方只多不少。除了原材料,无论是智能车技术路线所增加的研发成本,还是新能源时代,颠覆商业模式需要配合直营的销售成本,这些都跟车企急切想要占领市场的野心,格格不入。
2022年上半年,蔚小鹏的研发投入分别为39.11亿元、24.86亿元、29.06亿元,销售费用分别为42.97亿元、33.06亿元、25.28亿元。但他们的日子依旧四面楚歌,新能源汽车的迭代速度堪比任何一款电子产品,特别是圈子的壁垒越来越低,新车企成立伴随着新产品的发布,快得令整个市场措手不及。
华为一度将新车的开发周期缩短到极致,2021年4月6日,赛力斯和华为正式官宣对新能源车项目的合作,仅仅13天后,赛力斯华为智选SF5就横空出世。而雷军为了造车,75天内进行了85场业内拜访沟通、与200多位汽车行业人士交流、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以及2次正式的董事会。
大佬一个个入局,拼得不只有技术、人脉、资本,更重要的还有速度。
一夜之间,汽车圈都是新能源。这不是错觉,有媒体统计过在9月24日-10月08日期间,市场上价格在5.68-75.10万元之内的新车一共有18款,而新能源车几乎占了一半,分别为丰田Mirai、枫叶60sPRO、飞凡R7、Ariya艾睿雅、哈弗H6新能源、零跑C01、海马7X新能源、理想L8,以及李一男的自游家NV。
在过去一年,新能源乘用车上市新车超过80款。钱要花在刀刃上,但遍地奔跑的新车显然不给任何人思考的余地,新旧势力咬成一团,迫不及待地争抢用户跟资本,分秒必争,多拖延一秒钟,都有可能会有新的局势变化。
2 造车模式,选择困难?
李一男的登场,再次撕开新能源圈一个彻骨的现实问题,造车到底是代工,还是自建。1一直以来,车企的生产模式泾渭分明,这边,蔚来与江淮;理想和力帆;小鹏跟海马;问界牵手塞力斯……但另一边,也有坚定不移自建工厂的一派。
例如威马跟爱驰。据悉,早在2018年11月,爱驰就与西门子签署战略合作建立工业4.0标准的超级智慧工厂,项目的总投资133亿元,计划年产30万台纯电动车,甚至在华为选择塞力斯之前,都曾将目光投向爱驰。而威马的沈晖更是新势力中的建厂狂魔。
造车选择代工模式,从2018年到现在就没有终止过,尤其是跨界巨头。不可否认,代工对于如今的整个造车圈尤为关键,首先是产能过剩的问题,截至2021年底,全国乘用车产能合计4089万辆,产能利用率仅52.47%,其中36家车企的产能利用率不到20%。
在这个基础之前,或许新势力在短时间内没有自建工厂的必要。其实传统车企之间,也会互相做代工,比如福特集团在2019年销量表现不佳后,就开始利用多余的产量,为大众集团生产皮卡。
更重要的是,对于新势力而言,造车远远不如研究车。根本汽车行业数据统计,汽车生产上游技术研发、车辆和零配件设计开发、品牌和销售渠道还有售后维修保养服务……都是利润重头,而相反的,整车制造在利润占比里只有10%到15%左右。
而新工厂的投入也高得惊人,以小米汽车的超级工厂为例,工厂投入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建设包含30万辆产能汽车生产线。一期已在今年4月开工,二期计划于2024年3月开工,总投资估算高达630亿元。
不得不承认,新势力在一开始选择代工模式的确情有可原,但渐渐发展到如今,附着在这种生产模式上的弊病也在一点点发作。必不可少的就是产品质量,蔚小理都曾因为代工产生后期的麻烦,最典型的就是小鹏在2019年的“断轴事件”。
最近因为造车重新名噪的李一男,还没拿出成绩,就被人唱衰代工厂。据悉,在自游家NV的尾部有十分显眼的大乘汽车的标识,但企查查显示,大乘汽车自身难保,光债务债权信息就超过300条。
这些似乎都为以往的种种埋下了不小的伏笔。当然,从电池厂到整装车,走过最初迷茫的新势力不是没想过自建工厂,以蔚来为例,早在2019年,蔚来就传出上海嘉定的自建工厂项目,只是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无疾而终,但自建工厂似乎已成定局,毕竟各大车企代工厂的反应是最明显的暗示。
今年7月份,蔚来代工厂江淮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子品牌“思皓”,代工厂的自醒显然印证了未来整个造车圈的趋势,成熟车企将渐渐从代工走向自建。小鹏一早跟海马“分手”,从8月开始,小鹏位于广东肇庆的自建工厂已经开始P7、G3i和P5三款车型的并线生产,并且自2022年5月恢复双班生产。另外,小鹏的广州工厂和武汉工厂预计在今年内投产。
或好或坏,有的有的选,但很多车企,目前尚没有选择的余地。
3 造车成为科技圈唯一的救赎?
从去年到今年,能让科技圈沸腾的除了造车就是元宇宙,后者目前还只是一个模糊的虚影,连扎克伯格至今都找到出口,尘埃遍地,只剩下了造车。为何一夜之间,全球大厂都在造车?汽车市场的行情走向或许不足以支撑他们前赴后继,更重要的是,汽车智能化成了科技未来的集大成者。
2022年年初,达摩院发布了年度“2022十大科技趋势报告”涵盖了人工智能、芯片制造、隐私计算、机器人、云计算、星地计算等多个领域。而新能源汽车产业则被认为是以上几大技术趋势的深度融合。
换句话说,当科技圈的创新热点青黄不接,造车是一个不可错失的制高点。仅仅以我国为例,根据川财证券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车联网行业规模2010亿元,2025年将近万亿元,未来五年CAGR36.57%。而放眼全球,2020年全球车联网行业规模6630亿元,2025年将达到16920亿元,未来五年CAGR20.61%。
造车即将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的一大救赎吗?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个问题没有答案。资本的集体自嗨更是一场长期主义实践,更何况还是硬科技的耕耘。从技术上来看,造车圈目前已经陷入了泥沼。屏幕越多,科技越足的造车逻辑早就不是什么秘密,而那些看似跟造车毫不相干的企业,也不断在寻找新的入局切口。
以家电选手为例,美的造车的战略方向,主要布局以电机、电控和压缩机为核心的汽车零部件产品。海信则以车路协同及车身感知的核心零部件,切入了新能源汽车领域;海尔造车通过赋能汽车制造的相关企业,把车和家两个生活场景连接起来;创维在驾驶场景上的发力点同样是车家互联,但更加关注驾驶人员的血压、心率等健康问题。
似乎人人都能造车,这个领域释放出了太多的可能性,吸引资本与创业者如过江之鲫。麦肯锡报告显示,中国的自主新能源车品牌已经多达100多个,位居全球第一。诚然,十年来,新能源领域的确有很大进步。
例如动力电池的成本下降了九成,续航里程翻了六七倍,新能源车产销量接近140万辆。但还有看不见或者刻意忽略的角落,遍地鸡毛无人拾。例如拜腾汽曾经车3年狂砸84亿却没造出量产车;赛麟挂着金字招牌花光60亿造出个“老年代步”;前途汽车早期被认定为国产跑车之光,却只造出台销量未知的K20。
时至今日,就连特斯拉都开始收敛锋芒。10月末,特斯拉正式官宣,即日起中国大陆地区特斯拉在售Model 3及Model Y售价调整,其中Model Y长续航版降价最多为3.7万元,后驱版和高性能版分别降价2.8万元和2万元;Model 3的后驱和高性能版的降价幅度分别为1.4万元和1.8万元。
价格“屠夫”再次拿起镰刀,在新能源风头正盛的当下似乎分外刺眼。特斯拉的订单在减少,这更像是悬在整个新能源市场的警铃,Troy Teslike的数据显示,中国地区特斯拉积压订单正持续减少,7、8、9月的订单分别为18万辆、8.6万辆、1.6万辆。到了10月初,这一数字变成了1.08万辆。
全球市场,截至9月21日,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积压的订单约为31.7万辆,截至10月6日,特斯拉全球积压订单量为29.3万辆。特斯拉出手,给了全球新能源车企一个难以承受的压力,原材料上涨,车企涨价都来不及。
头部尚且如此,新入局的只会更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道总有理(歪道道)”(ID:daotmt),作者:道总,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再不造车,科技圈就“凉”了?
小米造车,再不开始就真的晚了
复盘小米造车的深层逻辑:再不开始,真的就晚了
科技公司入场造车,是一种必然
为什么科技巨头开始造车了?
百度造车:再相信我一次?
再不投资非洲就晚了| VC 出海
联手本田造车,索尼并非可以高枕无忧
2021,VC/PE冲刺赛:再不投,项目就IPO了
雷军造车,小米背锅
网址: 再不造车,科技圈就“凉”了?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65720.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837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8304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7856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7572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7409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014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007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6471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6446
- 1012306客服回应崩了 12 6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