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十倍快充优势,帮不了安卓战胜苹果

十倍快充优势,帮不了安卓战胜苹果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2年11月04日 08:11

有一款手机,支持最高25W快充,起售价5999元,但搭载了一块A15芯片。

还有一款手机,支持最高210W快充,起售价2399元,搭载了天玑1080芯片。

前者是9月16日开售的iPhone 14,后者是10月31日开售的小米 Redmi Note 12 探索版。

卧龙和凤雏,怎么选?

快充速度很长时间以来都是iPhone与其他安卓手机之间,最具差异性的地方。安卓这边一直在将快充功率推高,从传统的5V1A到OPPO的20W VOOC闪充,从公版的18W QC快充到30W、60W、80W、100W、120W,到了Redmi Note 12 探索版,手机的快充方案已经冲到210W。

从OPPO的「充电5分钟,通话两小时」到小米的「9分钟充满」,安卓手机的快充速度翻了几番。

图/OPPO

与此同时,iPhone花了数年从5V1A「艰难地」升级到最高27W PD快充(iPhone 14 Pro,30W充电头下)。

吊诡的是,快充体验上的巨大差异并没有明显影响到iPhone在销量上继续领先安卓手机。用户不在乎吗?显然不是,媒体、数码博主和部分手机用户对iPhone在快充上的不思进取早已深恶痛绝,某些时刻甚至到了「苹果罪大恶极」的境地,但该买iPhone还是买,该用还是用。

一种普遍的解释是,iPhone的快充确实差,但高性能的芯片、iOS系统以及优秀的屏幕显示等,完全可以抵消快充上的落后。

另一种也较普遍的解释聚焦在续航上。

快充本质上是智能手机续航问题的其中一种解决方案,真正关注的应该是续航,虽然iPhone的电池容量相较安卓阵营同尺寸机型通常较小,但依靠A系列芯片的高效能、iOS系统和苹果软硬件一体的手段,苹果将iPhone的续航保持在了大众消费者日常使用都能接受的程度,大屏iPhone在实际的续航表现上完全称得上「出色」。

图/苹果

两种解释并不冲突,但都指向了一个结论——智能手机的使用讲究一个综合体验。快充只是手机使用体验其中一环,重要程度甚至远低于屏幕显示、芯片性能、拍照与系统等,关键是它的重要性也变得越来越弱,至少可能没有比安卓手机厂商想得重要。

快充不是先天就有的

手机厂商对快充的重视不是无中生有,快充方案的不断改进实际上是伴随着手机变大开始的。

2011年8月16日,雷军发布了初代小米手机,深谙「堆料之道」,把当时高端手机才有的顶级处理器骁龙MSM8260、顶级图像传感器Adreno 220和1GB大内存,都塞到一台售价1999元的4英寸(屏幕)手机上。

没有快充,也不需要。1930mAh的电池已经让初代小米手机被评价为「续航持久」,5V1A的充电速度也没有人关心。

同一年,三星发布初代Galaxy Note,智能手机的屏幕尺寸有史以来第一次提升到5.3英寸,开启一个新的潘多拉魔盒——大屏。屏幕的变大带来的是智能手机的一系列传导反应:

屏幕变大,机身尺寸就要增大,随之而来的是内部空间的增大;同时屏幕对芯片性能、电池续航有更高的需求,再加上镜头数量和体积的增大,反过来也要求更大的机身尺寸,然后是更大的屏幕,以及电池容量。

图/三星

但锂电池跟不上,快充才被厂商视为一种解决方案。

2015年,OPPO R7发布,时任OPPO中国大陆市场营销策划部长的沈义人主导了「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的营销推广。不好说OPPO的快充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它成为次年中国市场的第一,但自R7之后,快充确实印在了中国手机市场上。

开始,更多是国产手机厂商倒逼芯片厂拿出更快的充电方案,但高通实际上并没有过多的重视。一方面是,高通对中国手机市场的理解远没有手机厂商深切,更重要的是,海外市场实际上并没有集中表现出对快充的强烈需求,苹果自不必说,最大客户三星至今也只支持最高45W快充,这也丝毫没有影响两家的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统治地位。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国产手机几乎都甩开高通的QC方案,自己突破。OPPO、vivo、小米、华为、魅族,两种快充路线(高压和大电流),N种私有协议。

到2019年,OPPO推出Reno Ace,首发支持65W快充,可以实现30分钟充满一台4000mAh的手机。

主观上,当时我也陆续体验了几款65W快充手机,确实感受到体验上的截然不同。在此之前,对大部分人来说,睡前充电是一件很寻常但多少有些烦恼的事情,但到了65W这个级别的快充,一般从睡醒到出门这段时间充入的电量就足够日常使用。

再往后,快充不断推进到100W、120W乃至Redmi Note 12探索版上的210W。量化到时间上,探索版在充电头网的测试中用了10分钟充满,四款iPhone 14中最快的也要1小时45分,最慢的要2小时34分。

但快充体验上的巨大优势,消费者真的看重吗?

消费者真的想要快充吗?

今年的双11来的格外早,从10月底开始就有电商战报,其中3C家电都被天猫、京东视为核心战场之一,自然也是战报的重点。而从结果来看,苹果赢麻了。

图/京东、天猫

不管是销售额还是销量,iPhone的势头都在力压其他手机厂商。各家市场分析机构的报告都显示,第三季度的中国手机市场前五名中,除了苹果之外的vivo、荣耀、OPPO和小米全线下跌,Canalys的数据指出,苹果反而逆势增长了36%。

一边是将手机快充推到120W的国产手机,一边是最高27W的iPhone,有钱投票的都投了,至少国产旗舰手机卷到屏幕显示、拍照表现都不输iPhone的今天,近5倍的快充速度也没让人动心。

就算聚焦到Redmi Note 12系列上,210W当然是亮点,但为了推高快充采用双电芯方案,在留给电池的空间不变的情况下,就必须牺牲一定的电池容量。

- Redmi Note 12 Pro+:4300mAh+210W,2199元

- Redmi Note 12探索版:5000mAh+120W,2399元

图/截自微博

当然,小米将其冠以「探索版」之名,本身就代表对技术的试验和对市场的试探,销量可能并非衡量这个版本成功与否的核心。但如果是OPPO和小米相似价位上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怎么选?

从个人角度,怎么选都是消费者的自由,更在意90W缩短的时间,还是700mAh带来的续航,不存在好坏的标准。

但对手机厂商来说,从18W到60W,从65W到120W,效果和投入自然不同。更快的充电速度当然好,但充电时间的压缩幅度越来越小,对消费者刺激越来越小,体验上的差距也同样变小,而对快充的投入却必然要分散手机厂商的时间、精力和成本,值得吗?

续航,不是快充

没有人想倒退到18W快充的时候。iPhone 27W的充电体验,和安卓手机120W的充电体验,孰优孰劣,一目了然。但这会影响消费者购买安卓旗舰而非iPhone吗?至少截止目前没有明显的影响。

问题在于,站在普通消费者的角度,续航不是智能手机日常使用的核心,除非智能手机的续航已经到了半小时从100%到10%的状态,否则没人会抛弃智能手机而选择功能手机。

同时,更多的续航和带来的体验提升之间并非线性关系,多出2小时的续航带来的体验提升,一定比再多出2小时续航带来的体验提升大。

更实际的,当我们说到续航焦虑,关键是出门在外有没有电。以典型的工作族为例,接近满电状态下出门上班,下班回家还有一定电池余量,这就够了,无非就是睡前尽量充电。而且,如果是上班地点有充电设备,对快充的依赖必然更低;如果常备移动电源,同样对快充的依赖也会更低。

说到底,更高功率的快充当然可以改善体验,但很有限,快充始终只是智能手机续航问题的一种补充手段,更多的充电设备和移动电源也是,遑论直接增加续航的方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雷科技”(ID:leitech),作者:雷科技数码3C组,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十倍快充优势,帮不了安卓战胜苹果
谷歌又有新动作,安卓阵营快充有望实现统一
营销观察丨OV小米密集推出100W快充,这次安卓阵营终于赢了
苹果,跟不上安卓
iPhone SE3背后,安卓阵营浪费掉最后的优势
安卓挑战苹果,高端逆袭失败
快充离爆发还有多远?
快充与电池迭代,消灭续航焦虑也要干掉共享充电宝?
手机快充的那点事
最前线|安卓版Magsafe来了,这次充电更快,也更轻薄

网址: 十倍快充优势,帮不了安卓战胜苹果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65766.html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