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智驾Tier 1,各有得意与艰难
不是所有车企都有精力迅速搞定智能驾驶的自研工作,这时候就要抬出汽车行业的老规矩:
合作。
对于车企来说,可以提供智能驾驶方案的Tier 1并不少,但靠谱的,估计不超过一双手的数量。
车企到底想要什么样的智驾Tier 1?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越来越清晰,因为已经有玩家踩了雷,也有玩家在与车企的合作中如鱼得水。
下面我们来盘一盘智能驾驶Tier 1的大小玩家,以及它们的亮点和潜在的坑。
智驾上车潮已至
智能驾驶这几年越来越热。
最早是特斯拉点燃了第一把火,而后整个中国市场展现出一片燎原之势,欧洲和日韩市场倒是只见雷声很少落地,大动作相对少了一些。
中国市场上,一些新车型上市时,会将主打卖点以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模块进行分类,车企内部更是专门设立智能驾驶研发部门,团队规模动辄投入数百近千人。
我们在车型上看到的功能,先是自动泊车辅助APA、交通拥堵辅助TJA等出现,可以视为智能驾驶上车的开端。之后,自主代客泊车AVP、高速NOA/NOP/NGP等出现,智能驾驶的落地。
行业内外对于发展智能驾驶逐渐有了共识。
特斯拉、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是智能驾驶的坚定推动者。
传统车企中,极狐(华为)、上汽、长城(毫末智行)、长安、极氪等最为重视智能驾驶。其中,长城的推进最为迅速。
更晚进场的玩家,集度和小米等,基本上出场就会标配高阶自动驾驶。
用户端,谈论智能驾驶的消费者在增加,虽然这里面有时会讨论自动驾驶安全事故,不过大家越来越发现,长途驾驶时开启领航辅助可以减少疲劳,日常使用中也能发现车辆常用常新的乐趣。
政策在为智能驾驶开启更多绿灯,深圳为L3自动驾驶立法,其他各地呈现陆续放开势头。
诸多现象说明,智能驾驶的时代真的来了。
回到汽车行业,通往智能驾驶时代的玩家其实有两派:
一派是自研,车企选择全栈自研,其中最为激进的玩家如特斯拉会选择自研芯片,相对主流的玩家是做好自动驾驶算法的自研,打通感知、规控等数据闭环体系;
另一派是合作,车企主导,但会依赖智能驾驶供应商的能力,先搭上时代列车。
自研派相对小众,但同时也吸引了一些车企加入进来。
合作派更为主流,合作模式催生了Mobileye、福瑞泰克、MAXIEYE、MINIEYE和毫末智行等一批提供智能驾驶方案的Tier 1。
自研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重心,我们想观察合作这一更为主流的玩法,以及合作中主机厂与智驾Tier 1是如何合作的。
在这之前,先来看市面上有哪些智驾Tier 1玩家,以及它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大小玩家,各有得意与无奈
智能驾驶领域兴起的短短几年里,大小玩家都已经上场。
大公司中,华为较早布局了智能驾驶方案的,后来大疆、商汤科技等也悄然入局。
当然,这些大公司并非All in汽车,而是单独成立了智能汽车业务线,背靠母公司的资金和人才,在市场上横冲直撞。
大公司有得意的一面,也有自己的无奈。
拿华为来说,其与车企合作的声量最高,投入也是数一数二。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下称车BU)的规模放在整个行业中都是数一数二的。主导这一部门的余承东曾经披露,车BU的团队规模包括了直接和间接研发人员1万人,其中70%用于智能驾驶研发。
华为的全栈方案HUAWEI INSIDE拿下了北汽极狐、长安阿维塔、广汽埃安等品牌的深度合作,同时与金康赛力斯、奇瑞汽车等推进了智选车品牌。其中,华为与金康赛力斯合作的问界品牌在销量上取得成功。
无奈的是,华为进入汽车行业的过程中并非一路坦途。
定位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供应商的华为,却很难像博世一样与车企形成广泛的合作。一些车企比如上汽前高管层以“灵魂论”将华为拒之门外。这种观点,其实代表了车企对于引入全家桶式智驾方案上车的担忧。
华为的无奈,其他大公司应该也遇到过。
客观来说,大公司的智驾业务背靠集团,资金充足,技术研发实力扎实,因此智驾方案功能令人惊艳。比如,大疆在宝骏Kiwi EV上搭载的智驾方案等,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不过,大公司的通病是,在与主机厂的合作中很难隐身幕后,而是想要强势地以一种迅疾节奏获得名和利,这是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想要占据主导地位的车企所不愿看到的。
创业公司,有“小而美”的一面,同时也有自己的局限。
说是小,其实这些公司的人员规模大多在几百乃至上千人规模,只是相对华为等玩家显得小而已。
这一类玩家中,包括毫末智行、福瑞泰克、MAXIEYE、MINIEYE等,同时一些新玩家比如纵目科技等也在筹备进场掘金。
相比华为等大公司,创业公司的“小而美”体现在合作灵活,并且可以只做幕后功臣。
从我们了解到的一些主机厂与智驾Tier 1的合作情况来看,后者提供的合作方式更为灵活,即便想要像华为一样做全栈解决方案供应商,也会严格遵守主机厂的规矩,有时甚至低调地做了“无名”英雄。
不过,只要技术方案足够好,低调反而可以让这些创业公司迅速拿下更多定点,闷声数钱。
创业公司的局限在于,没有大公司的资金后盾,主要靠融资造血。此外,创业公司的技术产品更多地集中在常规方案,比如高速NOA等,且大多搭载于15-25万区间的新车。在高阶智能驾驶上车这一块,还需加快脚步。
有一个特例,是毫末智行。
严格来说,毫末智行不是仅做Tier 1,它把自己定位为自动驾驶AI公司,技术是毫末的杀手锏,尤其是数据智能。这家公司兼具主机厂和科技公司的基因,目前已有一支千人团队。
创业公司的小而美,它有。这家公司的合作方式灵活,合作伙伴包括乘用车长城汽车旗下魏牌摩卡、魏牌拿铁、魏牌玛奇朵、坦克300、坦克500、哈弗神兽和拿铁DHT-PHEV等车型,以及阿里巴巴、美团、京东等科技公司。
搞定与科技公司的合作,是毫末服务客户的一次试炼。
创业公司的局限,毫末倒是没有。
在成立后短短三年的时间里,毫末的技术迅速迭代,打造了中国首个数据智能体系MANA,形成了乘用车、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智能硬件三大产品线。
在智驾赛道,毫末以最快的速度落地了城市NOH领航辅助功能,成为国内最早的可以提供高阶智能驾驶方案的玩家。
当这类玩家开始向外界提供智驾方案,对整个市场的影响是很大的。
未来,毫末能否更好地适配其他车企的更多车型,在产品上车后形成各家车企所需的差异化,是业界最为关注的。
最后,还有一些公司其实也已经在布局智能驾驶,比如小马智行、轻舟智航等。这些原本主攻L4的公司进场,可能会让整个智驾战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大小玩家已经盘点完毕,现在看怎么选。
应该怎么选?
主机厂选择智驾方案,首先要讲究的是“门当户对”。
大公司的方案一定会带来关注度,技术水平处于更靠前的位置。但同时,与大公司合作,对于车企的成本承受能力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不要说你可以不计成本,只要智驾功能一流就一定能卖成爆款。
每家车企有自己的品牌定位、目标消费人群,这些因素决定了应该选用什么样的智驾方案,因为它与整车是无法割裂的。车企本身的品牌定位不高,目标消费人群的购买能力在那里摆着,是无法支撑车辆搭载大公司的智驾方案的。
以北汽与华为合作的极狐阿尔法 S HI版为例,这款车在智能驾驶功能上投入颇大,最终展现的智驾功能也非常扎实。不过,这款车即便集合了麦格纳、华为等重磅合作伙伴,后来又在社交媒体上大力推广,始终未能转化为最终的销量战绩。在40万级的汽车市场,极狐的品牌显然还没有立住。
其次,要看到到合作中的“真”坑。
一些坑,表面看有风险,其实问题不大。
接着上面的毫末那个例子。
长城在智驾落地的规划中,既有毫末,也有Momenta等备选项。毫末的规划中,除了有长城这个大客户,也一直在拓展更多主机厂客户,和更多可落地场景。无人配送领域已经合作的美团、物美和阿里巴巴等便是证明。
还记得安波福吗?
安波福的前身德尔福,最早脱胎于通用,但后来安波福已经成长为第三方Tier 1,与各家车企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与想要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博世”的华为相似,毫末如果成长为智能汽车时代的安波福,便可以与其他车企有更多的合作可行性。
真正的坑,是要与Tier 1做好智驾功能上车的节奏同步,以防拖累自己的新车迭代节奏。
个人认为,极氪001智驾功能的交付就有点晚了,背后其实是极氪与Mobileye的合作出现了不畅。这种不可控的智驾Tier 1,才是车企们真正的坑。
当然,智驾功能上车本身的挑战也不小,就连造车新势力的头部玩家,比如蔚来,在智驾功能上车方面其实也存在了延迟。
最后,主机厂需要明白,你的车到底要搭载什么样的智驾功能。
同样都叫NOA,但在自动变道策略、出入匝道等细节处其实是有细微区别的。一辆售价40万的高端纯电动车,与售价30万的中高端纯电动车,智驾功能亮点、后续迭代空间肯定不一样。
在智驾上车的大趋势,车企们要尽快找到靠谱的Tier 1,它们既要满足技术实力扎实,又要低调且可控。如果无论怎样都觉得不合适,那就抓紧时间启动自研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HiEV大蒜粒车研所”(ID:XEVLab),作者:Bruce,编辑:王博,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大小智驾Tier 1,各有得意与艰难
「智驾科技MAXIEYE」获瑞立集团A轮融资,推动商用车ADAS前装项目规模化量产交付
汽车产业链大变局下,Tier 1供应商会消失吗?
Tier 1入局自动驾驶,“自研派”还有戏吗?
「于万智驾」加速布局无人环卫,资深感知技术专家刘煜加盟任CTO
33台无人矿卡将驶入矿区,「希迪智驾」实现矿区场景商业化落地
字节投资的港口自动驾驶公司“斯年智驾”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融资快报
36氪首发|智驾科技MAXIEYE 完成3亿元B轮融资,年内ADAS产品将于两款乘用车量产落地
「希迪智驾」获4亿人民币融资,融合“单车智能”和“车路协同”两大方案
36氪首发 |「斯年智驾」获数千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年底计划试运营60辆港口无人集卡
网址: 大小智驾Tier 1,各有得意与艰难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66184.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5037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948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9737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9179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9048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98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311
- 8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7519
- 9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143
- 10滴滴出行被投诉价格操纵,网约 7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