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温超导」,跨时代发现还是惊天诈骗?
昨天,一则“室温超导”即将实现的消息,炸出物理圈了。
物理学家迪亚斯(Dias)在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介绍了团队的研究新进展:在21摄氏度、1GPa(约等于1万个大气压)的压强下,镥-氮-氢体系材料中实现了室温超导。
〓 迪亚斯正在会议现场介绍通过电阻来确定超导性
据传,这场会议吸引了许多物理学大佬,最后甚至因为场馆有限,而感兴趣的人太多,很多大佬还被保安拒之门外。
尽管迪亚斯团队的这项研究成果还未定论,但似乎不少人都已经掉进前途光明的狂欢之中。
嗅觉最敏锐的,肯定是资本市场。
于是当天晚上许多基金经理、股民个个化身物理学家,开始连夜查资料学习“到底什么是室温超导?”
临时抱佛脚显然并不可靠,大多数人对于这个陌生的名词还是一头雾水。
比如,说好的室温超导,现在已经被传成了温室超导了……
室温超导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如果实现了究竟会对人类的未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尝试用一篇文章,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帮你捋清楚。
什么是「超导体」?
要理解什么是「常温超导」,我们首先需要做减法,先了解什么是「超导」。
简单地说,就是电阻为零的导体。由于没有电阻,它呈现出“超级导电”的特性。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就是电的发现和使用。通过电力,人类得以驱动无穷无尽的机器。
但是,由于电阻的存在,电流在传输过程中总会出现损耗。这种损耗最直观的效果,就是发热。
我们家里的冰箱、电脑,我们手里的手机,路上奔驰的电动汽车,一切用电力驱驰的设备,运转时都在发热。连架设在旷野中的高压电线,也在不停地发热。这些热量被白白浪费了。
因为电线的发热,国家电网每年就损失两个三峡水库的发电量。
除了能源的损耗之外,电阻的存在,还影响了电器的形态。
以你的电脑为例,为了解决发热问题,厂商设计了散热硅脂、散热铜管、散热风扇,这些设计不仅增加了电脑的体积,还会带来额外的噪音。
这些额外的设计是必须的——热量散不出去,电脑就要宕机。
如果超导体能够大规模使用,一切用电设备的能效不仅可以大幅提高,而且可以甩掉散热的沉重包袱,也许会产生我们想象不到的全新进化。
也就是说,你家里的每个电器基本都会和现在不一样。
电阻不仅影响用电设备,也塑造了整个电力系统的形态。
在今天,高压交流输电是电网系统的主要方式。
因为输电过程中,主要的能量损耗来自发热,而降低发热最好的办法,就是升高电压,减小电流。
根据2020年的数据,中国的110(66)kV及以上输电线路总长度已经达到122万公里。
这些来自电网的中高压电,通过变电站降为220V的民用电,进而驱动我们的日常电器——如果你用的是电脑、手机这类设备,还需要通过电源适配器,进一步降低电压。
电力系统中,变电站、变压器的存在,都是为了适应调节电压的需求。
如果我们可以制造出没有电阻的电线,那发电厂可以在不变压的情况下,直接进行直流输电,整个电力系统,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当然,这些应用,虽然很让人兴奋,但还全都停留在畅想阶段。
目前,超导已经有了一定的现实应用,比如超导线圈。
超导线圈一个重要的应用场景,就是可控核聚变。
核聚变时的温度高达几千万摄氏度甚至上亿摄氏度,任何常规材料都无法承受,一个可行方案是用磁力将其约束在“磁笼子”里。
这样的磁笼子,只有超导线圈能够实现。
而核聚变——被认为是能源危机的终极解决方案。
目前可控核聚变中的传统超导材料,成本高、环境苛刻,如果能实现常温常压超导,对可控核聚变也是一项重大推进。
此外,超导体在未来的超导量子计算机中同样不可或缺。别忘了,今天的计算机,正是诞生在另一种导体材料——半导体的基础上的。
此外,超导体的“完全抗磁性”,还让它成为了磁悬浮列车的核心元件。
如果常温常压的超导材料出现,我们或许就可以想象许多交通工具的变革……
室温超导有什么用?
早在一百多年前,人类就已经发现了超导体,但直到现在,以上场景依然没有变成现实。
原因就是目前实现超导,需要非常苛刻的条件。
超导体的发现,本来也是一场意外。
1911年,荷兰科学家海克·卡末林·昂内斯正在进行一项低温物理学研究,题目是金属在低温环境下的导电性。
当时有人认为,随着温度的降低,金属的电阻会越来越高,另一派的意见则相反。
海克·卡末林·昂内斯利用用液氦冷却汞,当温度下降到零下269摄氏度时,他发现:
汞的电阻完全消失了,人类第一次观测到“超导电性”的存在,实现超导电性的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此后,昂内斯又先后发现了铅、锡等金属的超导电性。
尽管昂内斯发现的这些超导材料临界温度太低,离日常使用还很远,但诺奖委员会依然在1913年将物理学奖颁发给昂内斯。
此后的百年时间里,超导一直是物理学界的热门话题。
迄今为止,已经有5次诺奖颁发给了超导领域,分别是1913年(超导现象首次发现)、1972年(BCS理论)、1973年(约瑟夫森效应)、1987年(陶瓷材料的超导现象)和2003年(超导和超流的新理论)。
〓 先后 有10位科学家因超导获诺奖
可以说,所有人都在期待超导领域出现重要进展。
根据目前的超导学说,常温、常压下的超导材料,理论上是存在的。
因此,近几十年超导领域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元素周期表进行排列组合,寻找新材料。具体点说,就是寻找能够摆脱温度和压力的苛刻条件,无限接近“日常可用”的材料。
从1913年到1986年的70多年时间里,人们穷尽手段,也不过把超导临界温度从4K(约-269℃)提高到了40K(约-233℃)。
到了1986年,科学家实现了突破,直接把这个温度上升到了125K(约-148℃)。
〓 近些年来超导的临界温度越来越高
此后科学家们不断刷新纪录。
2018年,德国化学家发现一种名为十氢化镧的材料,能够在190万个大气压下以250K(约-23℃) 的温度实现超导。
再然后,就是迪亚斯团队2022年被《Nature》撤稿的成果:在200多万个大气压下实现室温(约15℃)超导。
再再然后,就是前几天的大新闻:1万个大气压下,20℃室温超导。
室温超导的黎明,真的就要到来了吗?
但是,别高兴得太早,这次迪亚斯成果的可信度有多高,还值得商榷。
早在2017年,迪亚斯还在攻读博士后的时候,就和他的导师共同宣布,他们在495GPa高压下制造出了金属氢,并将这一成果发表在了顶尖期刊《科学》杂志上。
正当业界一片欢呼时,大家却发现,其他人没法重复他的实验。
学术界要验证科学成果的真伪,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在于实验的可重复性上;也就是按照你给的条件和参数,其他人可以再现实验结果。
虽然近500 GPa的高压技术虽然很难,可国际上仍有几个研究组可以做到;但是根据迪亚斯的金属氢的制备,不仅同行们没有重复做出来,他自己也没复制出来。
有人问迪亚斯要制备的金属氢成品,他说由于保存不当消失了。
随着关注论文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进一步发现, 更离谱的是,这篇论文的关键证据之一——金刚石对顶砧里的金属氢照片,是用iPhone摄像头拍的,显得极其不专业。
在圈内科学家反复追问下,迪亚斯承认“金属氢”的实验成功率并不高,可能也就那么一两次获得了“有效”的实验数据。
科学家们有理由怀疑最终得到的“金属反射”信号可能来自高压腔体内的金属垫片,而不是金属氢本身。
三年之后,迪亚斯和他的团队在争议声中卷土重来。
2020年10月14日,《自然》发表了迪亚斯团队撰写的题为《碳氢硫化物中室温超导电性》的论文。
这篇论文的关键结果是C-S-H三元体系在267 GPa左右可以实现288 K左右的超导电性,对应温度为15℃。
超导材料的Tc,被首次突破到0℃以上:距离室温300 K仅有一步之遥。
然而,和迪亚斯之前发表的金属氢那篇论文一样,这篇文章从发表当天开始,就遭到了科学界广泛的质疑。
实验物理学家普遍认为“论文数据过于漂亮了,超导零电阻的转变非常陡峭,相关结果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理论物理学家则觉得 “数据结果有悖基本物理”。
更有学者对迪亚斯等人所谓的原始数据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分析,坚定地认为这些数据存在明显的“人造痕迹”,他们用了“pathological”(不可理喻的)一词来形容迪亚斯论文中的磁化数据结果。
最终Nature的编辑们只好撤下这篇令人兴奋的稿件,撤稿当天,Science新闻栏目也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称该研究确实存在“严重问题”。
在质疑迪亚斯的学术对头中,不得不提到一位劲敌乔治·赫希(Jorge Hirsch),在炮轰迪亚斯“学术造假”的道路上,他可谓是一往无前,绝不熄火。
赫希是一位学术造诣很高的物理学家,曾经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教授。
他曾经对迪亚斯的碳-硫-氢的室温超导论文提出了严厉的质疑, 并认为该论文是一种科学欺诈,并竭力证明近室温超导的关键磁化率数据存在人为捏造的嫌疑。
他还指责《Nature》杂志没有对该论文进行足够的审查和验证,而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发表了该论文;
并向《Nature》杂志提交了一篇评论文章,详细列出了该论文的问题和错误,并要求作者提供更多数据和证据来支持其结论。
由于批判迪亚斯的文章言语过于犀利,他还被相关平台 arXiv 关了六个月的小黑屋。
而这次 APS March Meeting 将赫希与迪亚斯安排在同一个会场,两人还在前后脚做报告,现场戏剧效果拉满。
手缠绷带的赫希和迪亚斯的历史性会面,有人调侃这是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在疯狂擦火。
不过现场并没有出现你死我活针锋相对的battle场面,因为迪亚斯的团队为了报告的连贯性,不允许与会学者当场提问和质疑,但据现场消息,两人在会议间隙曾进行过短暂的交流。
室温超导能否实现,这个问题依然无法妄下定论, 迪亚斯团队的论文还有待科学界的检验。
改变人类历史的这一天,还需要我们耐心等待。
参考资料:
1.Observation of Room 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 in Hydride at Near Ambient Pressure .YouTube.2022-12-24.
2.First Room 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 And What It Means For Us, YouTube
3. 王博.科学网.因学术争议发起网络论战,结果被禁言了.2022-3-17.
4. 孙莹, 刘寒雨, 马琰铭.物理学报.高压下富氢高温超导体的研究进展.2021-7-10.
5. 又一次发现室温超导体的Dias团队,之前的造假事件是怎么回事?b站,量子位
6. 21℃的室温超导真的要来了?中科院物理所
7. 超导“小时代”:超导的前世、今生和未来,清华大学出版社
8. 严陆光 肖立业 林良真 戴少涛. 大力发展高电压、长距离、大容量高温超导输电的建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WEEKLY”(ID:phoenixweekly),作者:王动 高乐高,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从1.1°到1.56°:室温超导?
科学家们的百年超导之路
2020年,十大物理学突破
百度推出第一台超导量子计算机“乾始”
量子计算虽好,成熟商用仍需10年?
本源量子加速推出工程化超导量子计算机
你知道“天才少年”曹原研究的是啥吗?
验便便测百病?硅谷再现医疗科技诈骗
反诈骗App,怎么帮你识别电信诈骗?
纳斯达克CEO揭秘:Facebook上市那天的惊天乌龙
网址: 「室温超导」,跨时代发现还是惊天诈骗?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66246.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779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7842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7362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7119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6949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9964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7923
- 812306客服回应崩了 12 6332
- 9山东省大数据局副局长禹金涛率 6100
- 10从TikTok在美困境看全球 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