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请不要在春天自杀

请不要在春天自杀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3年03月21日 09:4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三三,编辑:江湖边,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大约 100 多年前,诗人托马斯·艾略特在长诗《荒原》里用文字将春天与荒凉、萧索和死亡连在了一起。

彼时的艾略特不会知道,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揭露了一个听起来有些反常的真相:

春天是自杀率最高的季节。

都说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它为何危机四伏?

自杀高峰月:3、4、8 月

早在 1974 年,心理学家 William W. K. Zung 和同事们就研究过自杀的季节性差异。

他们统计了 1965~1971 年间共 3672 起自杀事件,发现其中有 955 起发生在春季,夏季为 896 起,秋季 899 起,冬季 922 起。如果按月划分,3 月(317 起)、4 月(327 起)和 8 月(315 起)是自杀的高发时段。

图中蓝色为自杀风险随月份的总体变化趋势,紫色为确诊心境障碍患者的变化趋势,黄色为无心境障碍者。无论哪一类别,自杀风险都在 4、5 月达到顶峰

如果这项研究的细微差距不能说明问题,在 2010 年的一项调查中,来自丹麦和美国的多名学者搜集了 1970~2001 年间丹麦所有 37987 起自杀事件,发现 4~6 月的自杀风险显著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各项研究数据不一,但整体趋势表明:心境障碍(如抑郁、躁狂、双相情感障碍等)患者的自杀风险受季节影响的程度远高于未患病群体。

《黑暗荣耀》

有数据显示,自杀完成时,超 90% 的人患有心理疾病。在一项针对美国亚裔的研究中,百分比下降到 66%。虽然一些自杀的人并未确诊,但毫无疑问,他们同样经受巨大的心理痛苦。普遍表现为:社交孤立、绝望、失眠、易怒症状,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

若从性别来看,男性只有一个春季峰值,而女性有春秋季两个峰值。

在英国,有学龄儿童的中年女性更容易在秋季自杀。研究者推测,这与新学期开始后,她们与依赖者(孩子)的直接接触时间骤降有关。

春天的气温和光照可能诱发“情绪冲动”

无论是温度还是光照变化,都能够破坏人体内部稳态,影响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让人变得冲动、失控。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自杀研究专家 Gustavo Turecki 教授说,“冲动性”是推动自杀发展的重要部分,任何特殊原因带来的自杀风险都没有失去理智来得大。

这里与季节有关的部分包括:

1. 温度

一项加拿大自杀研究发现,同天气温每升高 9.6 摄氏度,自杀率升高约 10%。其中原因可能在于温度对神经递质分泌的影响,例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既有调节和唤醒情绪的作用,也在体温调节过程中有重要意义——这意味着它们很可能受到气温变化的影响。除神经递质的分泌外,高温还会影响脑血流量、神经功能和耗氧量,影响调节焦虑、冲动和情绪水平的能力。

2. 光照

光照强度、时长、以及光照周期变化都被认为是自杀和抑郁高峰的驱动诱因。希腊的一项研究表明,自杀发生前一天的太阳辐射与自杀风险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光照较少的 12 月相比,6 月的自杀风险增加了 36%。

3. 昼夜节律

一般健康人的昼夜节律,会随着日照时长的变化有适应性调整。但对于抑郁、躁狂和双相患者而言,他们的昼夜节律会比大多数人延迟 4 到 6 小时。这可能意味着,大多数人即将醒来的时候患者们才刚刚准备入睡,而光照时间的提前会进一步延迟其昼夜节律,昼夜节律的延迟有可能诱发情绪不稳定甚至躁狂。

比如说,冬季早上五点天还是黑的,心境障碍患者的大脑仍在分泌褪黑素(一种助眠的激素),因此可以入睡。到了春季,日出时间提前,五点左右太阳升起,褪黑素分泌受到抑制,患者的睡眠时间进一步推迟,使得昼夜节律更加紊乱,情绪不稳定,自杀风险升高。

罪魁祸首可能是“过敏”

最新的主流解释是:春季自杀率升高的另一个诱因是“花粉”

丹麦的一项涵盖了 13700 起自杀事件的研究发现,自杀风险与空气花粉密度间存在着显著相关,当空气中花粉密度达到 30 粒每立方米以上时,人口中每周自杀人数增加了 13.2%;

一项东京的研究同样发现:当花粉密度超过 30 粒每平方厘米时,女性的自杀率增加了 50%,但对男性的影响并不显著;

有研究显示,自杀者大脑前额皮层中过敏相关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有所增加,该区域还存在组织病理学异常。

基于这些研究,研究者们认为花粉、灰尘等过敏源随着春天的到来逐渐增加,使人产生炎症反应。而已有研究证明,炎症与焦虑、抑郁、社交互动障碍、应激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等存在显著相关。

在一项探究鼻炎和焦虑、抑郁之间关系的研究中,过敏性鼻炎患者中患焦虑和抑郁的比例分别为 45.9% 和 38.7%,非过敏性鼻炎患者中的比例为 52.9% 和 47.1%,健康群体则为 10.6% 和 16.6%

这些与炎症相关的心理疾病在春季加重,随之提升的还有它们所带来的自杀风险。

更危险的是,对于心理疾病患者来说,自杀未遂后再次自杀的可能性远高于其他人。其中抑郁患者重复自杀的可能性为 51% ,双相患者为 49%。这意味着,每年春天,他们都有结束自己生命的可能。

社会学解释自杀:源于“被迫的社交”增加

春季自杀上升,还因为被迫进行的“社交压力”增大。

比如法国社会学家 Émile Durkheim 认为:大多数自杀发生在春天,是因为“一切都开始清醒,活动恢复、关系涌现、交流增加。换句话说,是人类互动的密度,而不是环境导致了春季或夏季更高的自杀发生率”

奥地利的一项监狱研究可以略作佐证。对于囚犯来说,季节对自杀行为并无显著影响,这似乎表明如果日常生活不发生变化(囚犯的每一天几乎都严格地重复),那么季节就无法影响自杀行为。

某些经验或观察还指出:

重度抑郁患者在好转期也可能出现自杀行为。这是因为冬季季节性抑郁患者会随治疗导致某些功能较先恢复,他们拥有了“起身去自杀的力气”,但抑郁心境尚未好转。

环境与内心的反差加重了消极情绪。对于心理疾病患者来说,春季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场景与自身的抑郁、低落、沮丧形成巨大反差,可能也会加重消极情绪导致自杀。

《FRANK》

随着学科发展进步,我们也许会对季节性自杀提出更完备的解释。但有关自杀的另一个事实是——

虽然许多人“在春天”自杀,但没有人“因为”春天自杀。

美国自杀学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uicidology)出过一本《自杀幸存者急救手册》,在有关自杀动因的部分,它写道:

自杀发生之前,大多存在一个“催化剂事件”。比如工作丢了、关系破裂或得知某个坏消息。但这些孤立的事件不完全是自杀的原因,更像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许多自杀者有多年的情绪困扰,这些“状况”可能包括:

情绪问题。如上文所述,死于自杀的人有高比例的精神疾病确诊史;

曾有过自杀尝试;

经常谈论死亡,确信自己未来的命运一定是黑暗的;

对痛苦高敏。自杀者对问题和困难的情绪反应,常常超出自己的承受度;

对控制的长期需要。许多自杀者拥有一种强烈的控制欲,这迫使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做精心安排。

自杀者所经历的,通常是一种不同经验下的“累积的痛苦(The Accumulation of Pain)”。他们会持续地从不同挫折中带走创伤、损失、不幸、挫折,并对世界有一种扭曲的看法。

当痛苦到极致,他们可能会觉得,自杀是一种临时问题的永久解决方案。但他们的首要目标不是结束生命,而是结束痛苦。

“如果我当时发现他在告别,如果父母做得更好,如果我能更关心他”……这类单一归因并不能完全解释极端的痛苦。

一个人必须能够克制自己的判断,明白自杀不是个人的弱点或某人的“错”,并认识到自杀往往是心理健康和环境变量的产物,而我们并没有完全理解自杀。

当我们试图理解一个人的自杀决定时,在各类神经递质和生化原理之上,他们面对的是复杂且难以承受的日常生活。

春天很好,但对一些人来说也许不是。

参考文献

William W. K. Zung, Seasonal Variation of Suicide and Depression,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1974).  DOI:10.1001/archpsyc.1974.01760070067010

Teodor T. Postolache, et al., Seasonal spring peaks of suicide in victims with and without prior history of mood disorder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10). DOI: 10.1016/j.jad.2009.05.015

Michael Maes, et al., Seasonal Variation in Plasma L-Tryptophan Availability in Healthy Volunteers Relationships to Violent Suicide Occurrence, Arch Gen Psychiatry (1995). DOi: 10.1001/archpsyc.1995.03950230051008

Paul J. Villeneuve, et al., Daily changes in ambient air pollution concentrations and temperature and suicide mortality in Canada: Findings from a national time-stratified case-crossover study,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3). DOI: 10.1016/j.envres.2023.115477

Fotios C. Papadopoulos, et al., Exploring lag and duration effect of sunshine in triggering suicide,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05). DOI: 10.1016/j.jad.2005.08.010

M. Willeit, et al., Sunshine Influences Suicide Rates Independent of Season, European Psychiatry (2015). DOI: 10.1016/S0924-9338(15)30167-X

Reija Ruuhela, et al.,Climate impact on suicide rates in Finland from 1971 to 2003,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 (2009). DOI: 10.1007/s00484-008-0200-5

J. Yu, et al., Seasonality of suicide: a multi-country multi-community observational study, Epidemiology and Psychiatric Sciences (2020). DOI: 10.1017/S2045796020000748

Lisa A. Page,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aily suicide counts and temperature in England and Wale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8). DOI: 10.1192/bjp.bp.106.031948

Ping Qin, et al., Suicide risk in relation to air pollen counts: a study based on data from Danish registers, BJM Open (2013). DOI: 10.1136/bmjopen-2012-002462

Andrew Stickley, et al., Airborne pollen and suicide mortality in Tokyo, 2001–2011,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17). DOI: 10.1016/j.envres.2017.02.008

Martín Bedolla-Barajas, et al., Rhinitis as an associated factor for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mongst adultsRinite como fator associado para ansiedade e depressão entre adultos, Brazilian Journal of Otorhinolaryngology (2017). DOI: 10.1016/j.bjorl.2016.05.008

Stefan Fruehwald, et al., Do monthly or seasonal variations exist in suicides in a high-risk setting? Psychiatry Research (2004). DOI: 10.1016/S0165-1781(03)00253-1

Kenneth S.Y. Chew, et al., The spring peak in suicides: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995). DOI: 10.1016/0277-9536(94)E0070-9

Augustine J. Kposowa, et al.,  Association of temporal factors and suicide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0–2004, Social Psychiatry Epidemiology (2010). DOI: 10.1007/s00127-009-0082-9

Friedrich V. Wenz, Seasonal Suicide Attempts and Forms of Loneliness, Psychological Reports (1977). DOI:  10.2466/pr0.1977.40.3.807

G. L. Faedda, et al., Seasonal Mood Disorders – Patterns of Seasonal Recurrence in Mania and Depression,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1993). DOI: 10.1001/archpsyc.1993.0182013001900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三三,编辑:江湖边

相关推荐

请不要在春天自杀
京东员工疑似自杀 官方回应:因抑郁症离开
心理咨询迟来的“春天”:1.9亿潜在消费者,却存在百万咨询师缺口
神经科学可以预测自杀吗?
退伍军人的自杀困境,AI会是一剂特效药吗?
拯救生命的AI:算法识别高自杀风险人群
李国庆回应俞渝开撕:不想揭露你伪善嘴脸 爱过请珍惜
硅谷早知道第三季丨S3E29 自杀、开除、欲盖弥彰,Facebook是下一个“美国工厂”?
曾让投资者望而却步的沙特,已迎来投资的春天?
要求公开华人程序员自杀真相,清华学霸被Facebook开除了

网址: 请不要在春天自杀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68298.html

所属分类:互联网创业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