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中国益生菌比国外差在哪里?

中国益生菌比国外差在哪里?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3年03月22日 14:2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解局(ID:zhengjieclub),作者:正解局,原文标题:《比原创药还难,中国益生菌比国外差在哪里?》,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前段时间的两会上,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讨论益生菌的话题。

中国人常喝酸奶,却很少注意到里面的益生菌。

益生菌比原创药还难?中国又是如何打破国外垄断的?

益生菌是什么?

简单地说,益生菌是对人体有益的细菌,主要存在于人体肠道以及生殖系统内。

比如人们熟知的酵母菌、双歧杆菌等。

人体70%的免疫细胞都分布在肠道中,80%以上的毒素排出也发生在肠道内。

所以,肠道健康直接决定了人体健康。

肠道健康的关键,又在于附着其中10倍于人体自身细胞的微生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有好好坏,维持在一个微妙的平衡中。益生菌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维护肠道菌群稳态。

人体内有益菌和有害菌的示意图,图/healthy-holistic-living.com

一旦有益菌减少,菌群失去平衡,人体就很容易出现腹泻、便秘过敏、食欲不佳等多种症状。

只有益生菌充足时,肠道才可能发挥其正常作用。

益生菌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实际上,咱们人类祖先早在1万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使用益生菌了。

先民们发现,储存食物时,如果经过发酵,不仅能够延长食物的储存时间,还能让食物在被食用后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尽管益生菌被人类使用的时间很长,但真正搞清楚它是怎么回事,还是近现代的事。

1908年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获得者俄国生物学家Elie Metchnikoff,发现造成发酵的细菌和酵母菌等微生物是有益于健康的。 

俄国生物学家Elie Metchnikoff,图/wiki

2001年,世卫组织官宣了益生菌的最新定义:通过摄取适当的量,对食用者的身体健康能发挥有效作用的活菌。

现代科学和临床试验也证明,益生菌对人体有益。

中国益生菌产业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越来越强,国内益生菌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食品报》报道,2022年我国益生菌行业市场规模突破千亿规模。

考虑到大健康产业的快速普及和全民消费升级的加持,我国益生菌市场必然繁荣,但这还只是狂飙的开始。

据市场调研公司预测,2025年益生菌全球产值将超过880亿美元,而中国将占据全球至少25%的份额。

益生菌全球产值的增长趋势,图/Precedence Research

以益生菌年人均消费来做横向相比,中国的市场潜力更是巨大。

发达国家的益生菌消费价格普遍高,意大利人均10.6美元,美国人均6.8美元,而我国的人均消费仅有0.4美元。

这中间至少有十倍以上的增长空间。

部分国家益生菌人均消费量对比统计图,图/华经情报网

可与消费端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我国能完全自主化的益生菌生产却显得力道不足。

与很多科技型行业的发展轨迹类似,我国的益生菌产业如今也大部分布局在下游的生产端,主要应用在乳制品及其他发酵食品上,仅这一块就占到国内益生菌整体市场的近80%。

作为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上游,益生菌菌株研发和菌粉生产等长期把持在外资公司手中,并对我国的益生菌产业形成垄断。

业内有个笑话,说如果哪天我国酵菌种被停止进口了,国内可能连一杯酸奶都喝不到。

可怕的是,此话并非危言耸听。

凭借巨大的研发优势,国内益生菌原料市场也被外企瓜分,其中美国杜邦约占五成,丹麦科汉森约占35%。

这让国内发酵乳制品企业,不得不长期依赖国外益生菌企业的原料供给。

难在哪里?

益生菌产业链可分为上下游两部分:

上游的起点是新菌种的发现和分离,主要围绕益生菌原料的销售,与益生菌研发、专利申请、益生菌产品技术解决方案等环节紧密相关。

下游主要生产食品、饮品、膳食补充剂、动物饲料等类别的益生菌产品。

由于益生菌研发对技术的要求高且前期投入大,许多下游企业基本不具备自主生产能力,因此上游的壁垒更高。

这跟医药产业有点类似。

如果知道新药的分子结构,全球至少一半的国家能工业合成出来且做成药品。

找新药分子是最花时间和金钱的,也是大药企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益生菌产业的落后,主要是上游底子太薄弱,原因是起步太晚。

虽然老祖宗利用益生菌很早,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我国对益生菌的研究才真正起步。

三十年过去,行业从无到有,变化翻天覆地,可从整体实力来说,我们与外企相比还是偏弱,能够真正掌握的原创菌种少之又少。

说到原创菌种的研发,很多人并不了解其中的困难。

感性地看,新菌种的上市数量,比新药还少。

实际上,原创菌种的研发难度,一点也不亚于新药研发。

从菌株筛选,到功效测评,再通过临床试验,到最后的获批,哪个环节出问题,都意味着新菌种研发功亏一篑。

比如,杜邦公司研发“嗜酸乳杆菌NCFM”前后耗费了40多年,直到1970年才真正分离出来,光论文就写了350篇。

上市前有3800多人参与临床试验,然后才被允许添加在婴幼儿食品中。

这还没结束,“嗜酸乳杆菌NCFM”是第一株进行了基因测序和注释的嗜酸乳杆菌,后续的研究一直持续到今天。

2016年,杜邦公司参与的有关嗜酸乳杆菌NCFM的一个突破性合作研究项目还登上《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的封面。 

相关研发论文,图/Proteomics

技术难度之大,可见一斑。

突破与差距

幸运的是,我国的益生菌菌种研发,一直在追赶。

“干酪乳杆菌Zhang”(简称“干酪张”)是中国自有原创的益生菌菌株之一。

它是张和平团队2002年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上自然发酵酸马奶的样品中分离筛选出来的,也是我国第1株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乳酸菌。

2021年4月,国家卫健委发布正式公告,批准“鼠李糖乳杆菌MP108”为可用于婴幼儿食品中的菌种。

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目前全球唯一一株分离自中国宝宝健康肠道的婴幼儿菌株,菌粉性状为白色至微棕色粉末。

“鼠李糖乳杆菌MP108”一举打破了婴幼儿益生菌菌株被“洋菌株”垄断的历史。

当然,新菌株的分离只是产业的第一步。

有了新菌株,想要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益生菌的产业化上,中国与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个佐证是,去年8月,国家卫健委更新了《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 

图/国家卫健委的公告

除了前面提到的“鼠李糖乳杆菌MP108”之外,其他13个菌种,全都是国外分离并市场化后才引入国内的。

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图/国家卫健委

中国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菌株,还是太少了。

跟制药行业一样,打破益生菌的国外垄断,不仅是商业行为,还是关系到我国国民整体健康的大事。

中国人几千年来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与外国人迥然不同,中国国民的肠道微生物结构,未必适合西方进口的益生菌菌株。

如果不能匹配,花高价从国外引进菌株,不但无法发挥效用,甚至还可能导致食用者本身的菌群失去活性,出现消化不良、胃肠道功能紊乱等负面作用。

中国国民的肠道,需要中国益生菌来守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解局(ID:zhengjieclub),作者:正解局

相关推荐

中国益生菌比国外差在哪里?
益生菌市场将达574亿美元,如何用微生物的“洪荒之力”在食品界创新?
又有主打益生菌概念的新消费品牌拿到融资,资本无惧“智商税”?
瞄准非药疗法赛道、为缓解年轻群体焦虑抑郁,泛乐莱推出情绪益生菌
中国 LP 在哪里(上)
中国 LP 在哪里(下)
《中国物联网报告》,IoT的未来在哪里?
康益美益和系统市场战略研讨会:大咖面对面,共探益生菌行业新趋势
有能解酒的转基因益生菌饮品?美国生物科技公司「ZBiotics」获23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Sun Genomics」获 865 万美元 A 轮融资,利用益生菌打造个性化肠胃健康产品

网址: 中国益生菌比国外差在哪里?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68820.html

所属分类:互联网创业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