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恐慌情绪弥漫欧洲银行业:下一个倒下的会是谁?

恐慌情绪弥漫欧洲银行业:下一个倒下的会是谁?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3年03月29日 08:0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魏城看天下 (ID:gh_172f9518d915),作者:魏城,编辑:郝洲,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美国银行业危机传导至欧洲后,先有瑞士信贷的爆雷,后有德意志银行的股价暴跌,其他欧陆银行和英国银行也在上周五(3月24日)受到波及,股价大跌。

投资者担忧流动性危机在欧洲金融系统大面积传染,可能会让更多的银行成为接下来的多米诺骨牌。

人们不禁问:欧洲银行业安全吗?2008年金融危机还会重演吗?

恐慌情绪也蔓延到欧陆和英国的许多普通银行储户之中。他们都在担心:“我存在银行里的钱安全吗?”

一位储户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我们都需要从我们的银行账户中取出所有的钱,以确保财务安全。我已经说服了我的全家人,也说服了我的一些朋友和同事:把钱从银行取出来,这是最明智的选择。”

另一位储户如此感慨:“请真正了解情况的人向我们解释一下:这次危机对我们欧洲人具体意味着什么?我们银行账户里的钱有风险吗?我们需要把钱从银行里取出来,放在床垫下吗?”

根据谷歌的搜索趋势数据,最近一段时间,有关“我的钱安全吗?”的搜索上涨了43%。

一、新的信贷紧缩时代即将来临?

欧洲政界和经济界人士纷纷出来表态,安抚人心。

在德银股价3月24日一度暴跌15%之后,德国总理朔尔茨被问及德银是否会成为新的瑞信时表示:“德意志银行已经从根本上实现了业务现代化和重组,是一家盈利能力非常强的银行。没有理由担心。”

也是在3月24日,欧盟27个成员国的领导人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称欧盟银行业很有弹性,资本充足,流动性强。

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表示,欧洲银行业“强劲”,欧洲央行已做好充分准备,在必要时向欧元区金融体系提供流动性支持。

一些专家也认为,与美国相比,欧洲银行系统相对安全。他们指出,瑞信的问题是投资失败巨亏,和监管问题没有关系,德银则有丰厚的盈利,股价暴跌是市场恐慌的结果,2008年后,欧洲对银行业加强了监管,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比率提高,所以美国硅谷银行风波对欧洲的溢出效应较小。

例如,美国花旗集团分析师安德鲁·库姆斯认为,德银股价重挫,其实是非理性市场的受害者。

再如,全球金融业研究机构Autonomous  Research的合伙人斯图尔特·格雷厄姆在一份报告中表示:“我们不担心德银的生存能力或资产评级。需要明确的是,德银不是下一个瑞信。”

经过一个周末,3月27日,德银股价收回了部分失地,攀升了6%。

在瑞信爆雷后,英国央行也急忙出来为英国银行体系的安全性辩护:“英国银行体系资本充足,安全可靠。”

确实,目前英国最大的一些银行的核心资本比率比2008年之前高出三倍,而年度压力测试表明,英国银行可以经受住比2008年金融危机严重两倍的经济风暴。

但许多专家认为,市场对欧美银行业的信心危机不断发酵,正向行业估值、整体流动性等更广泛的领域蔓延,欧美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短期内恐怕难以迅速消除。

专家们指出,欧美政府也许可以采取临时措施,避免银行体系遭遇挤兑冲击,但无法解决因央行激进加息带来的风险,而这才是当下危机的根本原因。

鉴于以上种种不确定性和恐慌,欧陆和英国银行的股票和债券上周遭到了大幅抛售,这转而推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如今,经济学家们担忧,如果动荡导致银行的风险管理人员在作出新的贷款决定时过于谨慎,那么,银行就会把更高的融资成本转嫁给家庭和企业,这将对实体经济造成沉重打击。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新的信贷紧缩时代即将来临?

二、推特时代的第一次银行危机

虽然花旗分析师认为德银股价重挫是非理性市场的受害者,但问题在于,社交媒体时代放大了金融市场的这种非理性因素,某家银行、某个国家的银行体系、甚至全球金融体系,都有可能成为被社交媒体放大的非理性因素的受害者。

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主席马克·布兰森也承认,尽管欧洲银行业安全无虞,但也存在“通过心理传染”的问题。

瑞银全球财富管理的首席经济学家保罗·多诺万谈及瑞信崩溃时说:“这是推特时代的第一次银行危机。”

多诺万解释说:“社交媒体可能以指数级速率放大信誉的重要性,我认为,这恰恰是这次危机的部分症结。”

举例来说,有130万粉丝的“网红”、互联网企业家金·多特康姆曾在推特上呼吁人们赶快从银行提款,多特康姆的这条推文有240万阅读量,造成了很大影响;有68.5万粉丝的亿万富翁、投资者阿克曼也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有可靠来源称,储户可能需要三到六个月的时间才能从硅谷银行拿到全部资金:“如果该消息属实,我预计从下周一开始,银行将出现挤兑。”阿克曼的这条推文也助长了恐慌气氛。

所以,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帕特里克直言不讳地说:“这是一次由推特引发的挤兑。”

瑞信的爆雷和德银股价的暴跌,背后也有社交媒体推波助澜的因素。

伦敦经济学院系统性风险研究中心主任乔恩·丹尼尔森指出,与2008年金融危机相比,如今社交媒体为“破坏性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空间”。

丹尼尔森说,与15年前相比,如今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网银(即手机银行)的使用大大增加,所有这些因素加起来,使金融体系更为脆弱。

确实,2007年,当英国的北岩银行(Northern  Rock)成为美国次贷危机的第一个英国受害者时,曾经出现挤兑现象,当时,该银行的各分行门前,都排满了等待提款的储户。如今,当美国硅谷银行出现危机时,也出现了挤兑现象,但根本没有分行门前排长队等待提款的场面,因为储户都通过手机上的网银App转账,仅仅在10个小时之内,就有420亿美元从硅谷银行中转走,平均每秒钟转走了逾百万美元,堪称史上最快的银行挤兑速度。

社交媒体+移动网银时代的银行挤兑现象,给今天的银行带来了一个全新风险:数字应用程序使瞬间挤兑成为可能,也让政府根本没有时间紧急纾困银行。

瑞士圣加仑大学的研究人员斯特凡·理雅格说,网谣和网银的这种毒性结合,让今天的银行比15年前更为脆弱,“过去,人们在银行分行前排队提款的景象引起了恐慌,而今天我们有了社交媒体……在某种程度上,今天的银行挤兑发生得更快。”

三、“问题的症结是信任的缺失”

不过,对普通的银行储户来说,倒是没有必要过于恐慌。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洲各国都出台了保护普通储户的法规。

在英国,如果出现银行破产的情况,储户的存款可在一定限额内获得赔偿,赔偿上限是:每个储户在每家银行的存款可以获赔8.5万英镑。

欧盟也有存款保护法,根据该法,所有27个成员国都必须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存款保护机制,赔偿金额上限是10万欧元。

鉴于无论是在英国,还是在欧盟,赔偿都有上限,理财专家们建议,如果你有大笔金钱,最好在这个限额之内分散存入不同的银行中。

就银行的长远发展而言,仅仅靠这种赔偿担保,是远远不够的。

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盟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以提高银行体系的承压能力,包括建立了新的金融监管机构,实施了一系列的银行压力测试。

前面提到的伦敦经济学院的乔恩·丹尼尔森指出,这些努力使得欧盟境内的银行“不太可能”经历像2008年那样严重的危机,“如今,银行资本更为充足,而监管机构对风险更为敏感。”

国际资本市场协会的高级顾问鲍勃·帕克说:“如今,欧盟诸国银行被要求拥有更多的资本作为缓冲,今天欧洲银行系统的风险大大低于过去20年或30年的任何时候。”

当然,尽管欧盟整体银行体系的承压能力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某个经营不善的银行仍然会遇到困难,甚至破产。

帕克承认,这确实是非常严重的“局部问题”,但他否认这是整个欧盟银行业的“系统性问题”。

瑞士央行行长乔丹却有不同的看法。

乔丹表示,当前的金融形势与2008年金融危机有一个相似之处,这就是信心的重要性。乔丹指出,在最近的欧洲银行业动荡中,“信任缺失”便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乔丹说:“我并不认为移动网银是这次欧洲银行业动荡的根源,我认为,问题的症结是信任的缺失。”

瑞士圣加仑大学的另一位研究人员斯特凡诺·拉梅利赞同乔丹的这一看法。

拉梅利说,银行最为重要的资本,就是储户和投资者的信任,“信任一旦丢失,那么,什么事情都会发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魏城看天下 (ID:gh_172f9518d915),作者:魏城(作者曾在英国多家知名媒体担任资深记者、编辑),编辑:郝洲(《财经》杂志编辑)

相关推荐

下一个被收购的半导体巨头会是谁?
德银股价暴跌,或成下一个瑞信?
永辉超市,下一个倒下的巨人?
引爆新一轮欧美银行业风暴,瑞信发生了什么?
日本最大运营商停止NB-IoT服务,产业新一轮“洗牌”来临,下一个会是谁?
瑞信爆雷,全球金融体系出现“滚动危机”?
LG手机谢幕,下一个会是谁?
苹果的难题:谁会是下一个库克?
谁会是创新药的炮灰?
千亿5G投资,谁会是新的赢家?

网址: 恐慌情绪弥漫欧洲银行业:下一个倒下的会是谁?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69538.html

所属分类:互联网创业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