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饭圈女孩,我做饭圈研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IE别的 (ID:biede_),作者:小黄,编辑:sojulee,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盛装舞步赛场上的彩色野马
你对学术圈有怎样的印象?
严肃,高智,冰冷,令人费解,从高处俯视市井生活,洁白象牙塔,圣洁的上升的螺旋台阶?
好像做一个学术人,就代表着不苟言笑,伟光正,品行高洁,脱离了低级趣味,对纷纷扰扰的网络信息浪潮漠不关心。
那你对“饭圈”的印象又是怎样?
一方面,已经在网络上变得大众化的唯粉、团粉、CP 、妈粉、女友粉、泥塑粉(逆苏粉:简单来说,是一种用文字描写或 P 图强行扭转明星生理性别的“粉丝文学”类型,绝大多数是由男变女,极少数是由女变男)等概念,外加评论区刷屏,剑拔弩张的掐架,体现出它的超规格狂热和人数众多。另一方面,用词大胆的“粉丝文学”,带有激发肉欲目的的同人作品却昭示着它的一部分一直是地下的,慌忙逃窜地躲避“圈外人”的目光。
然而,学术圈和饭圈,这两个听起来具有极端差异的概念,却以一种令人忍俊不禁的方式交融在一起。在普罗大众不太关注的角落,那些令一些人嗤之以鼻的“饭圈”词汇,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了学术研究里。
主标题为“下流故事救了我的命”的论文,听起来像闹着玩
就是上面说的那个“泥塑”,不仅有论文,而且下载量惊人
乍一眼看过去很难不发问,这样是可以的吗?
其实,试想来,如果粉丝生活是你个人娱乐的重要部分,甚至自己也产出过同人作品,在这个“饭圈”的词义已经被过度外延以至于收到来自各界侧目的时间点,你会怎么做?
你可能会在社交网络上为自己发声,可能会执行“圈地计划”安于一隅。也不难理解有些人选择,把同人文化和粉丝社群写进学术论文里,在严肃的学术圣殿里,将“肮脏”“色情”“暴力”“悖德”摆上台面,把自己装饰成毛色鲜艳的野马,拳打脚踢。
我们找到了两位博士生,分别就读于国内外人文社科专业,她们将告诉我们,当你在学术圈大谈特谈饭圈概念时,会发生什么。以下是她们的自我介绍:
我是平方,目前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的博士生(国内高校)。曾经在《光明日报》(网络客户端)《文化艺术研究》期刊发表过文章,今年要出版一本饭圈研究的论文集,收录了我和同学在本科期间合作的饭圈文化课题的主要成果。目前在嗑云次方和老坑盗墓笔记。(云次方:《声入人心》中阿云嘎和郑云龙的 CP)
我是甜酒,做受众研究的博士生(海外院校),粉丝社区是我博士课题的研究对象,目前还没有粉丝相关的论文发表。现在真情实感在磕的 CP 是 KinKi Kids(日本杰尼斯双人组合)。
二、是饭圈人,是同人女
“饭圈”和“同人”的关系是什么?
两位被访者都认同的是:它们诞生的起点是对应着不同的粉丝活动。属于饭圈的粉丝活动的核心是打投(投票,刷播放量)和消费(冲销量),用这种行为表示以“正主”(被追的明星本人)为中心的忠诚。而同人并不一定要忠于原作或忠于正主,而是在作者本人爱好的基础上对现有文本进行二创。
当然二者发展至今绝非泾渭分明,而且在粉丝经济的催动下,二者逐渐有了融合的趋势。
平方和甜酒接触“同人”的概念都是在初中,进入“饭圈”则要晚一些。甜酒最早接触的同人是来自知名青少年男子运动番《网球王子》的冢不二。平方的同人启蒙则是互联网史前纪元的贴吧大神们,对当时还未完结的《盗墓笔记》进行的续写和外传。
在早期受到了同人前辈的熏陶后,她们在热爱驱动下,自己也开始产出。
甜酒写过同人文,剪过视频。平方主要是产出同人文。不知不觉间,这些产出形成了一股助推力,让她们在不觉中进入了一种“圈子”,刚开始,她们不明白这个意味着什么。
圈子的好当然是有的,自己做的东西受到了关注,获得了成就感,拥有了未曾谋面的同好朋友,感受到了粉丝间的密切互助和善意温暖。不过渐渐地就没那么好了。
先不说因为个人观点与圈子主流观点相悖时引起的“日常”大小争端,就说那些由于她们的“产出”内容不能合乎所有人的口味,而引起的针对她们的攻击和诋毁,就已经造成了曾经难以想象的困扰。
有时,事情的开端可能只是文中的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梗让一些人觉得“不合规矩”“对正主有害”,产出者本人就会遭到私信的辱骂,和漫无止境的举报。
经历了这些愤怒,不解与无奈后,她们看见了“饭圈”在外人眼中的饱受污名的原因。只顾维护一种观点而展开非黑即白的论战令她们疲倦。平方说,作为“同人女”,有时实在想将自己从饭圈的概念里剥离出来。明明也是源自热爱而付出时间和精力,却要遭受谩骂,她们觉得不公平。
然而,即使这样戏剧化的恶以实体的姿态反映在她们身上,她们也没有愤然离去。
可能是靠着一种很难定义好坏的惯性,留在饭圈里的她们仍然找到一种自我认同。在网络这个把所有人类涂抹得面目模糊的地方,如果和其他态度相对立群体交流受挫,在自称“CP 粉”“同人女”时,会产生更强烈的情感联系。
听起来有点斯德哥尔摩。
三、学术是?
为什么选择把饭圈做成学术研究?对这个问题,她们都没有给出具有饭圈风格的狂热性抒情回答。原因意外地显得有些平淡简洁,没有过度文学修辞的空间。
甜酒的研究起源是好奇心。因为粉丝生活是她个人业余生活的很大一部分,看得多了就会有很多想法,有些已经被解答了,有的没有。针对后者,她想试一试。当然,这也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的事。
平方的起点相对更偶然一些,是对饭圈研究感兴趣的同学嗅到她对此的了解,所以找她一起合作课题。更偶然的是,她靠着“稀薄的媒体素养(自称)”抓住了“ 227 事件”的节点,在公众号发布了论文节选后引起不小反响,后来又得到《光明日报》文化时评的机会。环环紧扣的齿轮之后,她发现“自己做的粗浅稚嫩的理论研究和田野调查,对现实问题的回应和思考比想象得更有力”。这激励着她不断提高课题成果的完成度。
平方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文章
说到学术圈对饭圈研究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带有猎奇色彩的兴奋窥探,带有一些经典的大众印象;另一类是较为平静的鼓励态度。平方和甜酒的导师都属于第二类。
在海外的甜酒的导师是外国人。对她来说,甜酒选择饭圈,在受众研究的范畴里不算是“离经叛道”。比起饭圈,更能引起导师好奇的反而是研究中明显属于“东亚”的那部分,比如“ 28 岁的男爱豆已经是年纪有点大的了”,她“展现了难以理解的吃惊”。
在国内的平方的导师态度则显得更“谨慎”一些,在对她关注现实问题这件事上表示肯定之余,也多次提醒她把时间精力聚焦“主线任务” —— 去做比较核心艰深的、主流的专业问题。她的导师认为“太关注对同人群体的研究容易一叶障目,只知结论而不知脉络”。
其实,饭圈研究正逐步在学术圈洗刷污名,或者说,粉丝群体那种脱离大众的“奇观化”正被逐渐削弱。
甜酒说她关注到的最早的有关粉丝的理论出现在名为《 Psychiatry (精神病学)》的期刊上,但现如今的趋势则是更平常地去看待粉丝群体。她还发现“搜偶像粉丝有关的英文文献的时候主要就是两大类,世界各国学者写的 K-pop 相关和中国人写的中国粉丝文化,而且后者比例在上升。”
“可能是国内科研 KPI 增加有关。”甜酒猜测。
这样的趋势说是“稳中向好”显得有些武断,好坏参半又感觉不到位。只能说一句,粉丝研究,仍然任重道远,而她们作为青年学者,正在做出努力。
平方即将出版论文集的前言
四、苦旅与自洽之路
走进学术注定要面对苦旅。脑力层面的压力是基础中的基础,而且她们选择了注视饭圈,或者说,注视真实的“人”,就意味着客观上无法逃避的甚至意外发生的重重阻碍。
甜酒曾经想过做泥塑(逆苏)有关的研究,为了统计初始数据,前往微博账号“內娱泥塑 bot ”准备大干一番,但由于其内容与她本人的审美趣味相差甚远,“一度感觉精神涣散 san 值狂跌”。在研究生死存亡的关键节点上,她决定放过自己、更换研究重点。毕竟选择比努力重要。
平方遇到的客观难题则主要集中在舆论攻击。登载在《光明日报》的论文节选的高热度,引来了愤怒的粉丝围攻,甚至上升到人格攻击和人肉搜索。面对互联网的无差别攻击,她和她的朋友们挺过来了,还在这一过程中收集了更多研究素材。
“有一种钓鱼执法的错觉。”她如是说。
一个有意思的衍生产物是,在做了饭圈课题后,每次遇到流行文化、亚文化相关学术议题,就有不少学弟学妹会找到平方,让她出席沙龙讲座,拿她当一款会议茶宠、某个特定学术领域的吉祥物。
只需要带着你最引人注意的那个标签出场就行,至于你其他关注的问题的思考和成果?大家都不了解也不感兴趣。平方一开始感到十分沮丧,后来就自我和解了,能被想起就值得感恩,如果想让别人在其他领域看到自己,那就尽力争取吧。
节选自平方论文集中《爱的幻想与边缘性书写》章节
写过论文的人都知道“意义”的重要性。即使你产出的是彻彻底底的学术垃圾,是前人智力成果的边角料,硬编也要编出一个看得过去的研究意义放在开题报告里。
那么,做饭圈研究有什么意义呢?
理论层面的意义当然已经在她们的论文中被构建得相对完善自洽了。但是对她们自己来说呢?在经历了坎坷过后,支撑她们继续做下去的初衷和信念是否出现磨损?
对这个问题,她们都表示最初的那个意义没有改变。因为她们并不是抱着多么宏大的愿景、伟大的情操开始这项工作的。意义这个东西就像珠宝,做得太大就显得假了。她们相信唯结果论不可取,只要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脑力、眼界和心智,这些可以叫做意义。
并且,即使她们开始以学术眼光看待饭圈,却也并没有要靠学术成果来“改善”饭圈本身的意思,只是想以一种尽可能中立的态度,给饭圈里发生的一切好与坏找到一些根源性的东西作为解答。
学术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帮助她们缓解了那种爱恨纠葛的拧巴心态。她们被饭圈之恶背刺伤害过,也在此尽情释放过兴趣和热情,这些个人情绪,在日复一日打磨论文的过程中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当然,如果一定要从“成果”的角度看,也会担心在导师眼中自己的一切不过是在画饼,毕竟学术圈都是聪明人,真才实学是容不得“糊弄学”的。
但她们目前都还没有放弃。
五、双重祛魅
饭圈的退奇观化进行时,人们会慢慢发觉它并不是一滩永远令人敬而远之的淤泥。当我们将这种祛魅作用于学术圈,也会看见学术圈并不那么“阳春白雪”的角落。甜酒说,褪下知识神圣论的光辉,做学术其实只是一份工作而已。人际问题和对未来的迷茫,不会因为你跟“读书人”混在一起而变少。
往好的方向看,一个突破认知的点是,学术圈其实比一般人想象得更“自由”。平方的同学们就写过以“塔罗牌元素小说”“甄嬛传 B 站弹幕”“转发锦鲤”为主题的论文,听起来实在不着边际,但只要你写得出来,至少从程序正义的层面,你就是无懈可击的,可能今后的自己回头看看会觉得羞耻,那也都是以后的事了。
当然,也需要时刻警醒着,自己身上的知识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傲慢和距离。
平方觉得,现阶段的自己无法完全洗脱惯性的“精英”模式思考,也很难与饭圈人的身份彻底和解,因为饭圈里的很多事,她至今也无法完全理性地接受。她说不出类似“饭圈研究就是比经典文学研究有价值”这种话,然而手底下却还是很诚实地在做这件事情。
她坦然承认自己目前的“成果”在几年后,可能会变成傻孩子的暴冲玩闹(可能写出来的那一瞬间就已经是了),但她用名为“过程比目的更重要”的万金油调理好了。研究饭圈可以只是她漫漫学术路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让她剖析另一种身份里的自己,调整态度,面对未来的其他挑战。还是那句话,她相信真才实学是经得起考验的,投机、凑热点换来的只会是一盘沙,走两步路就散了。
但无论如何,她们的脚步没有停下。她们会继续研究,会继续追星,会冷静自持地拆解分析,会想要创作出爽到自己也爽到大家的同人作品。她们反复克制地自省,但一些青年理想主义的火苗,还是纷纷蓄势待发,于无意间流露出来。
“希望能不以自身的知识经验去粗暴地判断圈子里的人和事,希望写出有质量有温度的论文,成为知识和大众之间的桥梁。”(甜酒)
“希望我学术人的身份可以在同人女的行列中表达一些更加谨慎的观点,和其他朋友相互启发、而不是被一些流行趋势裹挟。无论是哪种身份,都要坚持独立思考和自主研究/创作的定力。”(平方)
毕竟,再怎么说,“我是饭圈人,我做饭圈研究”,仍然是一件很酷的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IE别的 (ID:biede_),作者:小黄,编辑:sojulee
相关推荐
饭圈女孩“救援武汉”实录
NBA男孩和饭圈女孩,今后谁也别说谁
饭圈女孩驰援武汉:以偶像之名,自发组织公益行动
微博借钱瞄准“饭圈女孩”,一个收割粉丝韭菜的陷阱?
饭圈女孩,不想给微博刷数据了
让郑爽亏掉1000万,千亿粉丝经济背后:饭圈女孩养不活 “追星App”
几千个饭圈富婆,在闲鱼打了一架
特斯拉的“饭圈化”
被量化的粉丝劳动:多少饭圈事,尽在数据中
2021,汽车品牌也开始“进军饭圈”了
网址: “我是饭圈女孩,我做饭圈研究”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69632.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831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8279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7828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7547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7382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009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000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6446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6423
- 1012306客服回应崩了 12 6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