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乏力、利润下滑,华为卧薪尝胆可吞吴
// 作者 |余鹏鲲
前言
3月31日,华为发布了《华为2022 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22年华为的销售收入折合642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仅有0.9%,净利润折合35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了68.7%。
对于被寄予厚望的华为而言,这样的成绩难言好看,同时也意味着2021年华为的销售收入滑坡后,高利润率也没能保住。对于一家非上市企业,收入和利润率均表现不振是致命的,因此报告一出就有人惊呼:“华为的日子不好过!”
华为五年财务概要
毫无疑问,席卷全球的经济衰退以及空前恶劣的国际环境,正在冲击着这家中国企业。从朴素的民族感情出发,没人希望华为衰落下去,华为现在都面临着哪些困难呢?
01
制裁的影响不容低估
自从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动贸易战以来,在欧美市场表现突出的中国头部企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压和制裁,中兴被迫屈辱的出售,Tiktok则几度面临被封杀的危机。
2020年8月开始,华为遭到了美国政府无耻的封锁和打压,理论上无法进口任何含有美国技术的工业品。由于华为居安思危而且应对得当,2020年和2021年的华为表现依然亮眼,着实让不少关心华为命运的人松了一口气。但从长期来看,封锁带来的打击将会逐步显现,绝不能低估。
以华为的消费者业务为例,华为过去实行的是“荣耀+华为”的双品牌战略。由荣耀布局中低端业务,保证了总出货量,进而摊低了自研麒麟芯片的成本。同时荣耀也成为华为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的试验田,保证了华为产品迭代既快速又稳定。
为了实现华为和中国利益的最大化,2020年11月华为不得不整体出售了荣耀的业务资产。不再占有荣耀的任何股份,也不参与荣耀的经营管理。华为此举保护了荣耀的品牌价值,减少了对产业上下游的冲击,同时也有利于集中精力维持华为擅长的领域。但代价就是华为不得不面临着更高的成本和更小的市场。
华为与荣耀分家并出售的声明
根据Statista的统计结果,华为在2019年第1季度的智能手机销售额占全球的19.5%,并一直保持稳定。制裁在2020年第3季度产生了消极影响,并使得华为的占有率在2021年的第2季度下降到5%以下。
世界智能手机销售额占比
面对制裁,华为之所以没有直接衰落,在于提前做了一些准备。华为的“备胎计划”曾被新闻联播称赞:“显示出其居安思危的战略远见、未雨绸缪的底线思维,以及坚忍不拔、攻坚克难的奋斗豪情。中国企业与中国企业家的这种精神,正是中国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的力量所在”。
然而无论是华为还是中国,都低估了帝国主义分子的阴险和奸诈,在部分领域高估了自身应对“极限施压”的能力。以麒麟为代表的自研芯片,依然是购买ARM公版设计自行优化的结果,加之受制于ARM指令集强制兼容的生态,自研却不自主。以鸿蒙为主的操作系统,依然要对接其他系统例如安卓的接口,开发成本存在先天劣势,生态培育极为艰难。
华为遇到的问题说明:自主产业链是一个整体,不存在软硬件分开走路能走通的情况。同时,美国不可能只制裁一个企业的销售端而不制裁生产端,因此单独一个企业不可能完全应对美国的制裁。2020年9月时任荣耀董事长余承东曾直言“因为没有中国芯片制造业能支持,面临着没有芯片可用的问题”。
整个事件最大的教训是:不要对美国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总想着美国的制裁会留口气,或者只限制最先进的N代产品或N-1代。华为的“备用方案”之所以作用有限,低估了制裁的力度和决心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白宫的华为之笼(图源:开源中国)根据《人民日报》的报道,近期,华为芯片设计EDA工具团队联合国内EDA企业,共同打造了14nm以上工艺所需EDA工具,基本实现了14nm以上EDA工具国产化,2023年将完成对其全面验证。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介绍称:“EDA本身极其复杂,对于实现芯片自主化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实现了EDA工具自主化,就能够基本达成半导体自主化的先决条件”。然而华为18年才布局EDA工具,直接导致制裁后缺乏EDA工具,独立设计芯片的能力受到限制。
02
华为的问题具有代表性
除了制裁带来的直接影响,华为的问题还带有中国头部企业的共性。
中国头部科技企业乃至于中国经济的增长十分依赖于出口驱动,一旦出口减缓,企业、社会和个人都会受到冲击。从2022年3月起,为了遏制美国愈演愈烈的通胀,通过金融工具收割全世界,美联储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加息。联邦基金利率从2022年3月16日的0.25%~0.5%,上升到今年3月末的4.75%~5.0%,按保守的口径也上升了近10倍。
联邦基金利率是美国银行间同业拆借的规定利率,对存款利率也有很强的拉动作用。当世界各地的美元都涌向美国,欧美的民众也因为高利率倾向储蓄而非消费时,其他国家想要扩大出口自然就困难了。
出口受美国加息打击不是中国一家的问题,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同样严重。4月1日,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发布的数据显示,韩国3月贸易收支逆差达到46.2亿美元,连续13个月出现贸易逆差。2022年日本贸易收支逆差达19.97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128日元),创有可比统计以来新高。
中国制造有成本优势,也有制度优势,因此影响要小得多,2022年的顺差还创造了历史新高。尽管中国境内的各种市场主体为出口而殚精竭虑,疫情结束后更是全力出国抢市场,同期中国出口还是有所下降,并不可避免地对经济产生冲击。
2017年中国工商联公布了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榜单,并发布了相关报告。由于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是自愿参加统计,阿里巴巴、腾讯、中国平安保险等公司未参加排名,联想只以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参与排名。
根据《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营收排名前十的企业分别是华为投资、苏宁控股、山东魏桥、联想控股、正威国际、大连万达、华信能源、恒力集团、江苏沙钢以及万科。五年后再次回顾这份名单,不免让人有恍如隔世之感。如今,大连万达、苏宁、华信能源和万科都遇到了经营困难,甚至经常成为谣传中破产的主角。
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更强,也存在同类的问题,开发房地产的绿地集团已经暴雷,主要做半导体的紫光也已经迎来了重整。
问题在于当时的这些头部企业,还是规模密集型,而非质量效益型。他们的竞争力更多地体现在数量的增长和资本雄厚上,利润率并不高。与庞大的资本相比,科技竞争力普遍偏低。
相比之下,华为的科技竞争力较强,但依然存在相同的问题。2016年没有疫情,没有俄乌冲突,也没有中美贸易战等等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当年华为的税后净利润只有370.52亿,净利润率只有7.1%,利润率增长率就更低了,只比前一年增长了0.38%。这样的表现,与谷歌、特斯拉、苹果等同类企业依然有相当的距离。
盈利能力偏弱和科技竞争力不足,在贸易规则普遍被尊重,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问题不大。到了世界经济萎靡不振,贸易保护主义壁垒重重的时候,就难免首当其冲。过去部分媒体热衷于炮制“厉害体”、“沸腾体”,关键就在于忽视了这些结构性的重要问题,夸大了中国人力成本和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对产业发展产生了误导。
从这个角度讲,华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中国产业依然需要继续转型升级。
03
应对困难,华为收缩是对的
近期,关于华为是否要造车的问题频频成为舆论热点。3月31日,华为董事会发布了由任正非署名的决策公告,强调“有效期5年”内“华为不造车”,并提出要严格管理华为品牌被滥用。
华为反复强调不造车,说明华为内部存在支持造车的人。大家普遍猜测,华为汽车的负责人余承东是造车派。根据第一财经的报道,3月31日晚,余承东在华为内网发文,疑似回应华为不造车决议,“这个时代变了,这只会让我们更加艰难!若干年后,大家都会看明白的!留给时间去检验吧!”。
不管华为内部是否存在造车派,随着一纸决策公告的发布,争论都画上了句号。总结华为近年来的布局,造车也显得格格不入,不像是华为可能的选择。
之所以总有人想要华为造车,根源在于过去荣耀主导消费者市场的成功,以及近年来华为终端市场的下滑。根据《华为2022 年年度报告》,2022年华为终端业务下滑11.9%,是华为唯一一个营收减少的客户门类。华为企业业务增长了30%,利润却没有增加,也说明赚企业的钱比较困难。
客户视角下的华为营收
目前华为汽车的思路是做零部件供应商,这是典型的企业业务。过去华为和荣耀双双发力消费者业务的时候,为华为带来了极高的舆论美誉度,同时也是华为的现金奶牛,对华为的发展贡献很大。因此从历史的经验出发,这些人认为目前面临困难的华为需要重拾消费者业务,而汽车就是第二个智能手机。
问题是赛道变了,情况不能简单的类比。根据《比亚迪2022年年度报告》,比亚迪2022年、2021年、2020年的净利润率分别是16.14%、3.73%、7.43%。在实现2022年的明显增长前,比亚迪长期保持在较低的利润水平,这还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新能源造车势力,大量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净利润也就能刚好维持盈亏平衡。
比亚迪财务数据
在这样的情况下,谁敢说华为参与造车就能扭转国产新能源汽车利润率长期不高的局面?即使能扭转,也需要占用大量的资金,将挤占华为能够投入科技研发的成本。更何况华为的现金不折腾尚能维持,用来造车就显得捉襟见肘,大搞战略扩张得不偿失。
被制裁后,华为已经改变了投资行为的逻辑。过去的华为,要么不做一个领域,要么就重仓,全身心地投入。这种理念反映到投资行为来说,就是要么全资地成立一家子公司,或者至少占据股权结构的绝对多数,要么就把相关工作交给合作的企业。
现在的华为不得不介入芯片生产的全领域,芯片生产是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华为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投全资,通过快速研发、少量购买以及联合持股才有可能快速搭建起这样的产业链。投资消费者领域,或许能见到立竿见影的回报,但对于华为的投资战略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华为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华为已经全方位布局半导体
目前全球经济遇冷,新兴经济体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因为短时间内频繁剧烈降价,特斯拉车主今年一季度多次进行维权。这背后是新能源汽车触发了价格战,甚至影响到传统汽车。进一步说,价格战是国内外消费触底的一个重要体现。对这些情况,久经沙场的任正非和华为不可能不加以考虑。
目前无论部署任何产业的消费者业务,华为都很难走出去,而国内又面临内需不振的情况。华为加入战团的结果几乎是零和的,要么是国内已有布局的企业仓惶落败,要么是华为没有建树,铩羽而归。无论出现何种情况,都不是华为真正想看到的局面。
因此华为卧薪尝胆,再次重仓投入科研,2022年研发投入达到1615亿元,占全年收入的25.1%,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9773亿元。依靠收缩业务、潜心科研、提高不可替代度是成熟的做法,阿里过去靠这招耗死了竞争对手eBay易趣跃居国内电商平台的老大,AMD也是采用类似的策略才重获生机。
尽管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今天的华为无疑选择了一条充满希望却又荆棘密布的道路。今天的收缩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出击,希望其他被打压的中国企业也能卧薪尝胆,不断提高霸权的封锁成本。因为终有一天,三千越甲可吞吴。
来源|科工力量
发布于:上海
相关推荐
增长乏力、利润下滑,华为卧薪尝胆可吞吴
拆解华为财报:两大业务增长乏力,研发投入持续攀升
最前线 | 华为二季度全球销量增长16.5%,增速放缓但仍遥遥领先
与河北总代分手,直播间“事故”不断,格力第二增长曲线在哪里?|一周资本市场观察
盲盒熄火,潮玩行业是否还能吹出“新泡泡”?|一周资本市场观察
跨境通半年报解读:独立站增长乏力,欧洲市场营收掉7亿
沃隆食品:增长乏力、市占率下滑,“每日坚果”鼻祖掉队 |IPO观察
云南白药增长乏力?投资逻辑及第三增长曲线探索
黄光裕喊出再战3年,国美、苏宁们还有机会吗?|一周资本市场观察
解读腾讯一季报:主力业务增长乏力,视频号能否变现将成重中之重
网址: 增长乏力、利润下滑,华为卧薪尝胆可吞吴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70350.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758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7671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7182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6947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6771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9949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7894
- 812306客服回应崩了 12 6314
- 9山东省大数据局副局长禹金涛率 6091
- 10从TikTok在美困境看全球 6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