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AI“复活”亲人,重新定义生死边界?

AI“复活”亲人,重新定义生死边界?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3年04月14日 09:5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阿列克谢,原文标题:《AI“复活”亲人:用土法炼钢式的数字生命抓住你的涟漪》,题图来源:《模仿游戏》

“你只是你的涟漪,你没有过去。”

用AI复活逝去的人一直是科幻作品中长盛不衰的话题,虽然总是伴随着关于伦理、人性与法律等问题的争论,人类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永恒的征服。

B站UP主吴伍六前段时间发布了一段视频,他利用ChatGPT与Midjourney等软件生成了自己已经去世的奶奶的虚拟人。

在学习了奶奶的照片和电话录音后,虚拟人奶奶可以用方言与UP主自然交流,语言习惯与样貌都与已经过世的奶奶十分相似。

图/B站UP主吴伍六的视频

视频发布后引起了广泛报道和大量争议,赞同的人觉得虚拟人可以起到情绪按摩的作用,反对的人则认为AI“复活”亲人既无益于伤痛的缓解,也是对人类定义的挑战。

图/视频下方的评论区

在通用人工智能诞生的寂然前夜,人性交锋擦出的喑哑火花在一片黑暗中时隐时现,映出了一幅幅或渴望或恐惧的面庞。

人类在惴惴中怀有一个不言自明的共识,即使那道足以触碰永恒的天雷明天就将落下,黑夜中曾经存在的小火花也足以彰显我们来过。

一、土法炼钢求得的涟漪,没有过去

UP主吴伍六此次用AI“复活”去世奶奶的尝试,总让人想起《流浪地球2》中希望复活女儿丫丫的图恒宇。

不同的是,吴伍六没有“550W”,他只有时下消费级的AIGC技术。无论是用于生成对话内容的ChatGpt还是生成人物图像的Midjourney都是几乎不存在专业门槛的商用软件。

这种“土法炼钢”的模式意味着吴伍六“复活”亲人的方法具有很高的可得性,任何掌握基本上网技巧的用户都可以轻易创建自己亲人的虚拟人形象。

应用的低门槛让今年刚上映的科幻片《流浪地球2》中的数字生命计划迅速照进了现实,这也是该视频能引发巨大讨论的一个重要原因。

图/电影《流浪地球2》图恒宇与丫丫

土法炼钢的方法固然让虚拟人具有很高的可得性,但也不可避免地在技术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目前消费级的AIGC技术还不能生成足以模仿真人的语音语态和图像,吴伍六在利用ChatGPT生成与奶奶的对话内容时,事先向AI提供了一段200字左右的介绍,简要描述了奶奶的性格、经历和心愿。

图/B站UP主吴伍六所给的描述

这番对于奶奶的描述或许的确是生动形象的,但对于一个活了一辈子的老人家来说,还是太少了。

生活是复杂的,人性是流动的,挣扎是具体的,我们很难从短短200字里复原出一段哪怕最单调无聊的人生。

技术的局限性限制了虚拟人的真实程度,现阶段的数字生命不过是只言片语拼凑起来的泥塑,尚不具备最基本的灵性

但我们仍旧会怀疑,在未来的某一天,AI若能获取逝者从出生到死亡的详细数据,是否真的能创造另一种形式的生命?

图/《黑镜》玛莎收到AI艾什

《黑镜》第二季中有这么一个故事,玛莎的男友艾什因意外去世,她利用艾什在社交媒体上的数据塑造了一个AI艾什。

AI艾什拥有真人的体态和记忆,却始终无法模拟人类的情感体验。在悬崖边,情绪崩溃的玛莎对他说:“你只是你的涟漪,你没有过去。”

图/《黑镜》玛莎与AI艾什

更先进的技术,更精准的模拟又何尝不是一种“土法炼钢”?人类用尽了理性和数据,尝试去逼近一种不确定性,一种直到现在我们也不能完全理解的不确定性。

二、技术制造的景观幻象

事实上,人类近几个世纪的技术爆发正是建基于对确定性的追求。当钟表和透视法被发明后,时间和空间变成了可以被测量之物,曾经独属于上帝的天堂如今也可以被征服。

物理学将万事万物的性质简化为质量、运动、数量等量化元素,牛顿与爱因斯坦成为了新的秩序管理者。

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中里这样写道:“他们用一些铁丝和滑轮建起了有效的、抽象的骨架去代替有血有肉的现实。留下来的是贫瘠的、无人居住的物质和运动的世界:一个废墟。”

在这片由科学与理性浇灌的废墟地上,人的思维与情感是那唯一还未坍塌的圣殿。而AI的出现,正在动摇人文主义的根基。

如果AI可以完全模拟人类神经突触的信息交换,是否说明人类也可以被描述为质量、数量与形状的总和?

光是想想猴子能通过掷飞镖写出一部《红楼梦》这样的可能,就会让人觉得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后的人类的历史是黯淡无光的。

ChatGPT等AI技术的进步没有让人类习得利用能量的新方式,而是将人类未来朝着数字生命的方向狠狠推了一把。即使通用型人工智能永远不会出现,现有的AI技术已经足以提供让人们沉醉的景观幻象了。

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提出了一个如今看来颇为有前瞻性的预言:只有当人们被分离时,技术制造的景观幻象才被用来将人们重新联结。

当人们被生死分离,土法炼钢造出的景观幻象究竟能不能将人们重新联结在一起?

当熟悉的脸庞、熟悉的声音、熟悉的语调出现在你的面前,我们是否能意识到这只是一种记忆的涟漪?

大多数人无法拒绝这样的联结,因为我们是有血有肉的智人,即使明知幻象不过是铁丝和滑轮的粗糙建构,仍然会控制不住眼角的泪水。

三、黑色的高墙与科学的尽头

在理性还未统治世界的年代,人们对于永生和来世的欲望甚至会压过现世的需求。但科学和机器驱散了宗教的神圣光辉,此生此世成了人类唯一的居所。

人们对于生命的眷念由此也变得更加深刻,因为除却此身已经再没有什么能承载人生意义的事物了。

死亡,这堵黑色的高墙为人类文明的边界定下了明确的范围。高墙之外,可以是天堂,可以是极乐世界,也可以是无意识的混沌,但偏偏不能是现世的人们所能触碰的。

图/电影《入殓师》

人类文明在一轮轮的死亡与遗忘中不断前进,人们竖起祭坛、建起金字塔,只为了离这个终极命题更近一些。

当我们用AI“复活”亲人时,心中所思所想恐怕与千年前的古人悼亡亲友时别无二致,甚至更加悲伤。因为我们清楚地明白死亡不过是一个碳基生物停止了运作,而不是一具灵魂去往了别的世界。

这种死亡意义的平庸化让人难以接受,所以我们迫切地需要一些理性之外的东西来证明人本身的价值。

虽说数字生命是对人文主义的挑战,但对逝者的感情本就是人性的一部分,甚至是人文主义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人们不能以舍弃个体的、具体的人性为代价来追求整体的、抽象的人性。

人们因为害怕数字生命的出现会让机器剥夺人独有的价值所以反对它,但若是出于这个原因就禁止人们生成亲人的虚拟人,岂不是主动抛弃掉了人类独有的价值?失去了非理智的感情,人又和机器有什么不同?

在《宇宙探索编辑部》中,一个一生都执着于科学与理性的父亲,在终于来到宇宙的尽头后,为死去的女儿写下了一首诗。

有人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但神学从来都不是科学的对立面,就像死亡也从来不是生的对立面。

图/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旅程尽头

站在黑色的高墙与科学的尽头面前,对数字生命作正确与否的价值判断是最没有意义的事情。人性之所以复杂,就在于其感受不只有正确与错误。

对人的本质感到怀疑是真的,对亲人刻骨的想念也是真的。无论是相信理性,还是相信感情,人总得找到说服自己的方法。

Youtube上有一个视频叫做《游戏是否能让你有心灵上的体验》,一位用户在视频评论区留下了这样一个故事。

他的父亲在他四岁时给他买了一台最老款的Xbox游戏机,他们一起玩了好多好多不同的游戏,直到他6岁时父亲过世了,整整十年他都没有再碰那台游戏机。

直到他再次打开游戏机开始玩一个名叫《越野赛车手》的游戏时,他在游戏中发现了一个熟悉的幽灵。在《越野赛车手》中,最快纪录会以幽灵车的形式显示在赛道上。

他一直玩,一直玩,试图超越幽灵车的成绩。当他终于有一次超过了之后,却在终点线前停住了。

因为这样他父亲的轨迹才不会被删除。

我们都清醒地明白,数字生命不是复活,更不是永生。我们此生永远,永远没有可能再与记忆中的那个人相见了。

唯一能做的,只是和一个与你十分相似的程序再聊一会儿天,和一辆幽灵赛车再跑一圈竞速,用动画片里的台词欺骗自己“只要没被遗忘就不算离开”。

“我知道你只是你的涟漪,但我很想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阿列克谢

相关推荐

AI“复活”亲人,重新定义生死边界?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与已故亲人聊天的数字技术,何时能普及?
当去世的亲人在 VR 世界里“复活”
如果能用AI技术“复活”失去的爱人,你愿意吗?
重新定义“隐形冠军”
人工智能助“逝者”归来
爱因斯坦70年前就预言了新冠爆发?这段AI复活视频火爆Reddit
中国平安旗下vipJr创始人杨正大:疫情之后在线教育将被重新定义
AI 复活已故漫画家手冢治虫,出版新作续写传奇
谁在重新定义万亿建筑产业?

网址: AI“复活”亲人,重新定义生死边界?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71333.html

所属分类:互联网创业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