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持续创新发展的障碍在哪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ID:eeo-com-cn),作者:刘奇洪(河海大学区域和城市高质量发展智库首席专家),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明确了深圳为粤港澳大湾区四个中心城市之一,但与广州不同,深圳是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努力方向是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在中国,深圳稳居所有城市经济总量第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民用无人飞机等领域,深圳说第二,无人说第一。
深圳是在不足2000平方公里的县市一样的陆地面积上,承载了直辖市一样的人口规模(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深圳常住人口1756万人),创造了直辖市一样的经济总量(2022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32387.68亿元)。
一、深圳加速度
1979年1月,广东省宝安县撤县改名深圳市,经历四十年时间,深圳经济总量于2016年超过广州、2017年超过新加坡、2018年超过香港,成为中国赶超发展、率先现代化的典范城市。
亚洲“四小龙”中,韩国和中国台湾经历了战后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到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产业结构升级过程。
其中,韩国资本密集型产业集中于钢铁(浦项)、石油化工(LG化学)、船舶(现代重工、大宇造船、三星重工)、汽车(现代),技术密集型产业集中于家电(三星电子、LG电子)、半导体(三星电子、SK海力士);
中国台湾资本密集型产业集中于石油化工(台塑),技术密集型产业集中于终端互联网产品代工生产(鸿海精密/富士康、仁宝)、芯片代工生产(台积电、台联电);
新加坡1965年8月9日获得独立,至今依然重视制造业与服务业平衡发展,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始终稳定在20%以上,2019年新加坡电子、石化、精密制造、生物医药、海事工程等产业占制造业比重80%以上;
香港在20世纪80年代,选择了贸易、金融、地产三大主业。
而深圳集亚洲“四小龙”发展模式于一体,既发展高科技为主的实体经济,又发展物流贸易、金融服务、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
在发展实体经济方面,深圳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要素驱动为主阶段(1980~1993年),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至1993年底深圳停止登记注册新的“三来一补”企业,标志着要素驱动阶段结束;
二是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并举阶段(1994~2008年),通过改善外部环境和“腾笼换鸟”,涌现出大批本土高科技企业,一些“贸工技”企业转变为“技工贸”企业,如华为;
三是创新驱动为主阶段(2009年后),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生产总值相继超过广州、新加坡、中国香港。
2022年,深圳工业增加值1.13万亿元,第一次超过上海,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工业大市。因2018年美国对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关键零部件“断供”,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亦受影响,但新能源汽车产业接过“接力棒”,2022年,总部位于深圳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1799947辆,远超上海三大整车(特斯拉、上汽大众、上汽通用)旗下新能源汽车销量。
2022年深圳南山区以187.53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创造了8035.9亿元地区生产总值、1939亿元税收,经济密度超过中国大陆所有同级行政区。
表1:深圳各个年代成立的行业头部企业
近年来,深圳全域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以产城融合型功能区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载体,呈现出了全域集约发展、创新发展、同步发展态势,单位陆地面积产出率高,形成了可持续的区域创新发展模式。
表2:深圳主要功能分区情况
二、深圳经验
深圳市的发展历史短暂,但重视发展本土总部企业和自有品牌企业,开创了一条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做强终极产业、优化过程产业、淘汰水土不服和昙花一现产业
深圳凭借交通区位优势和企业优势,通过建立平台,把控物资流(港口、机场、陆上口岸)、信息流(腾讯)、资金流(银行、保险、证券)、人才流(各类创新发展企业)、技术流(华为、腾讯、比亚迪、中兴、华大基因、大疆、研祥高科等),成为真正拥有大数据的城市。
对城市发展中的过程产业、阶段产业,依靠技术创新,通过网络化、智能化不断优化;依靠市场机制,转移水土不服产业,淘汰昙花一现产业。
(二)重视企业自主发展、自主创新
深圳许多企业从成立之日起,就立志做全国乃至全球领先企业,着重产业升级、产品升级。
目前,在全球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深圳形成了政府与企业良性互动的创新社会氛围,即政府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企业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
(三)依靠消费升级和全球技术革命,培育发展本土企业
深圳不乏单纯由市场需求和消费升级拉动的企业,如万科、华强北电子市场、平湖华南城、华强方特、康佳、平安保险、招商银行等,也有与全球技术革命和消费升级同步发展的华为、中兴、腾讯、大疆等。
(四)依靠人口红利做大,依靠人才红利做强
深圳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产业发展重点,1980~1993年依靠人口红利,通过“三来一补”发展服装、电子配件、玩具等产业;1994~2008年,深圳通过国家开放政策,重点发展本土金融企业(银行、保险、证券)和家电企业、旅游地产企业,成为金融人才、房地产人才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2009年以后,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智能制造、生物技术等产业开花结果,华为、中兴、华大基因、比亚迪、大疆等一批本土企业成为全球行业领先企业。
(五)依靠先进文化吸引人、留住人
大格局的城市造就大格局企业,大格局企业吸引大格局人才,深圳的企业吸引了世界一流人才。
三、持续创新发展的障碍
深圳发展越快,越要破解创新发展障碍,深圳创新发展最大障碍,概括起来两个方面:一是空间不足,二是基础研究和产业共性研究力量不足。
(一)狭小空间不足以支撑深圳形成优质生活圈
随着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深圳人口增长越来越快,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2020年十年间,深圳常住人口由1042.40万人增加到1756.01万人,其中,深圳市龙岗、宝安、龙华三区常住人口增加数突破了100万人,而深圳还停留在一个县市的空间发展规模(<2000平方公里)。
(二)狭小空间不足以支撑深圳重点产业发展
目前,深圳已经全域城区化、功能化,2022年深圳出台的《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规划建设了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总面积300平方公里,分布于宝安、光明、龙华、龙岗、坪山等行政区及深汕合作区,初步形成了“启动区、拓展区、储备区”空间梯度体系,但对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8个未来产业集群而言,300平方公里面积亦显局促。
(三)基础研究和产业共性研究不足以支撑深圳重点产业发展
深圳重点发展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8个未来产业集群,涵盖了信息科学、电子科学、量子学、光学、生物医学、材料科学、航天科学、海洋科学、生命科学、能源科学、计算科学、工业设计、环境科学、机械科学等众多学科,但深圳90%以上的科研人才、科研经费、科研成果在企业。对基础研究和产业共性研究,深圳缺乏足够的研究型大学,以及从事基础研究和产业共性研究的科研机构,需要引进国内外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以弥补不足。
表3:深圳重点培育壮大“20+8”产业集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ID:eeo-com-cn),作者:刘奇洪(河海大学区域和城市高质量发展智库首席专家)
相关推荐
深圳持续创新发展的障碍在哪里?
神奇技术在哪里?开放式创新兴起的原因
技术创业者必须克服的8大产品障碍
印度的机会在哪里?
离开华为之后,荣耀的飞轮在哪里?
LET'S CHUHAI CLUB出海东南亚系列沙龙-深圳站持续招募中
《中国物联网报告》,IoT的未来在哪里?
中国 LP 在哪里(下)
产业互联网的边界在哪里?
中国 LP 在哪里(上)
网址: 深圳持续创新发展的障碍在哪里?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71390.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5007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724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9495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8957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8827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79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262
- 8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7314
- 9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131
- 10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7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