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变富:金钱、欲望和控制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塔拉庄园2041(ID:plantation2041),作者:Ms. X,内文配图均来自“How to Get Rich”节目截图,头图来自:《了不起的盖茨比》剧照
“How to Get Rich”是Netflix新推出的一档真人秀,主要讲述了财经类畅销书作家Ramit Singh帮助素人改善财务状况的故事。维基关于Ramit Singh的介绍也很谨慎:Ramit Singh Sethi is an American entrepreneur and self proclaimed personal finance adviser.
也就是说,这个理财顾问是自封的,没有背书,是否听从他的理财建议,全凭个人经验。
不过这档节目我还是看完了,八期,也不长。Ramit 在节目中没有开金手指,提供令人眼前一亮的“财技”。他的习惯是从金钱心理学出发,分析人们的财务状况及其成因,告诫大家要学会驾驭金钱,而非被金钱奴役,提供的建议也是一些原则性的:
比如首先要确立什么是自己想要的“rich life”,这因人而异;小到外出就餐频次大到贷款买公寓,都不要超过个人能力范围;减少信用卡数量,每月按足额而非按最低额还款,因为后者利滚利迟早有一天会将你吞没;摆脱不稳定的收入状态,果断放弃入不敷出的工作;先管理好自身财务,再操心家人和宠物;无论收入多少,保持储蓄习惯等等。
参与节目的几位嘉宾都是美国普通中产阶级,但和中文语境里略带揶揄和小资意味的“中产”是两回事。
一开始出场的是一对年轻白人夫妇,女主外,男主内,性别对调版的全职奶爸价值不被认可。
女方是一家软件公司的客户经理,年收入达到6位数,男方原来是旅行电气工程师,年收入不及女方,现在全职带俩娃。他们住着郊区大房子,开着特斯拉,表面看上去很中产,却因为金钱问题闹得夫妻感情也岌岌可危。
妻子每个月看到一叠账单都觉得喘不过气,有时免不了大喊大叫;而丈夫也很无奈,感觉“她赚得越多,我越不值钱”。
“既然工作对你而言很重要,为什么不去呢?”这是妻子的回应。
一位黑人小哥,年幼丧母,母亲留下了一笔保险费,他每月可领800美元,他经常用这些钱请同学吃喝,习惯一直延续到成年以后。赚得多,花得更多,一种从童年开始习得的心理暗示:如果他不为朋友花钱,他就是不值得被爱的。
但他从来没打算偿还自己的学生贷款。
元气健身博主每每在vlog里鼓励大家勇于尝试,年纪轻轻就贷款买了公寓,这让她很自豪。随之而来的房屋养护成本却超出能力范围,以至于到现在连热水都没有供应上,一直在洗冷水澡。
还有一对同性恋人,吃了上顿没下顿,每月按最低还款额还款,当伴侣问起时,他也只是含混地回答说“还了”。他的狗有账户,自己却没有401养老计划。他不知道如何和对方坦白自己糟糕的财务状况。
一对移民夫妇,男方年收入13万,父母一代从哥伦比亚移民到美国,他一心希望母亲能够早日摆脱辛苦劳作,过上退休生活;女方年收入3~4万,主业是网络销售,通过发展会员的金字塔模式卖货。
有次公司奖励她业绩领先,发了一辆凯迪拉克,却是带着贷款的,只有业绩一直保持领先公司才会承担每月还款。Ramit直言这就是“trap”(陷阱)。
这对夫妇目前财务状况还可以,自住房出租了一部分,每月也有两千多房租收入,但让Ramit觉得有风险的,是男方将大部分收入用于股票交易了,这一习惯从新冠以后开始养成,目前是亏本状态。
Ramit建议他赶紧把钱取出来,不要妄想着回本,实在要投资,可以选择指数基金,“trading is not investing, trading is gambling.”Ramit说。
嘉宾里还有个富婆,在巴黎长大,住着200多万的豪宅,平日爱好是买买买,每年至少要花50万购物。房子没有贷款,用它作为抵押开过一个法式餐厅,疫情期间倒闭了。
由于开支过度,富婆担心奢华生活难以为继,打算卖掉豪宅改租房。对此Ramit当然鼓励。
不料富婆思路清奇,卖掉200多万的豪宅以后又看上100多万的豪宅,如果不是被另一个愿意全款支付的买家截了胡,她就动手了。
另外,Ramit苦口婆心,让她找理财顾问时千万不要按比例付费,尽量选择按小时支付现金。但富婆不为所动,为了图省事,还是宁愿每年支付给财务顾问1%的管理费。
看完这部真人秀不禁让人感叹,人类的悲喜或许并不相通,人们对金钱的态度倒是很相似:想要赚钱,不知从何做起;想要省钱,控制不住欲念。Paycheck to paycheck的苦(即全部收入来自薪水,一旦失业即失去收入的生活状态),大洋彼岸的打工人都懂。
正应了最近中文互联网的流行语:世人慌慌张张,不过图碎银几两。
不过至少在这部真人秀里,很多人的财务危机,的确是因为管理不善造成的:
有人明明入不敷出了,还要每月花费350美元租一个储藏空间,用于存放毫不值钱的微波炉。富婆开餐馆原本投入预算是25万,实际花费150万等等。
之前我在美国国内乘坐廉价航空时,也亲眼目睹了好几个人因为没有提前规划好随机携带行李的尺寸,而支付了大几百的额外费用。
你说他们不在乎钱吗?未见得,否则也不会在登机口的铁架子上使劲塞包,或者和柜台的人bargue了。
只有陷入财务危机时,他们方才如梦初醒,面对镜头说着说着掩面哭泣,成年人的崩溃,果然在一瞬间。
过去,我和我的同辈们常用来宽慰自己的一句话是,重要的不是“节流”,而是“开源”,投资自己,就是投资未来。
那还真是一个相信“爱拼才会赢”的时代啊,不管实际有没有拼吧。但工作十多年以后,如果说我有什么社会心得,其中之一就是:大部分人的赚钱能力都是可预期的,是随着生产力进步而自然提升的,想要赚钱的动力也是有限的。
所以,与其关注不可预期的运气,或者假装自己很爱赚钱,不如(也只能)聚焦于“节流”。
2023年伊始,美国不少主流媒体将“存钱”作为年度关键词,什么六大措施保护钱袋子,八大步骤实现财富自由之类,正应了那句话“缺啥叫啥”。
与美国人相比,我们不太容易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
甚至,当下前景难测,老百姓的节流意识都有点过了头,不仅买房意愿降低,提前偿还房贷的行为肆起,连其他大宗消费也变得迟缓了。
伴随一季度各项经济数据公布,一种对“通缩”的担忧也摆上台面。通缩比通胀更可怕,是经济萧条的前兆,其治理难度也远大于通胀。目前这还只是一种担忧,需要一段时间去观察比如二、三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
“节流”之后是储蓄和投资,但投资并不容易。虽然当财务专家说要把钱分成几份,一部分用于储蓄和应急,一部分用于保险,一部分用于投资时,都默认“投资”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Ramit自己的花钱哲学则是:可以接受在钟爱的事情上挥霍无度,但不喜欢的东西,一个子儿也不要浪费。
他本人是美国第二代印度移民,父母中产,高中毕业以后就不再问家里要钱了,上大学时尝试申请了60个奖学金,后来进入斯坦福大学,第一次拿到奖学金支票时,就“聪明”的将其投入股市,很快折了一半。
我在国内的直观感受则是,人们除了买房,的确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投资方式,也不确定指数基金是否适用于中国资本市场长期投资。前两年跟风买了一些行业主题类基金,且不论亏损部分,回过神来发现广告费、销售费、管理费加起来也高到离谱,这就令人很不爽了。
投资的定义也在演变,在格雷厄姆写《证券分析》的年代,美国正经历大萧条,他将“投资”与“投机”做了严格区分,投资被认为是一项“承诺本金安全和回报率令人满意”的操作。如今很多被认为是投资的行为,以当时的标准看,都属于投机了。
何谓有钱生活?大洋彼岸的受访者回答和我们也差不多,比如“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不必考虑金钱”,“花钱时不会再有负罪感”,“告别自卑”等等。
可见“有钱的生活”从来不是一个绝对概念,更多是一种主观感受。现在一个典型中产阶级的生活品质,应该是高于古代王公贵族的,但芸芸众生的中产阶级,应该不会认为自己优越于后者。
“有钱人”的认定,一定是在一个群体范围内,个人的经济地位超越于大多数人时才能成立。就像在赌场,一定有人输钱,才有人赢钱。优越感本质上就是一个零和游戏。
最近中国企业家杂志做了一篇报道颇有讨论度,《“下南洋退潮”:租不起房,吃不起饭,精英逃离新加坡》,主要讲最近几年中国web3行业、互联网行业的年轻人们争相去新加坡,想要逃离国内的内卷生活,成为“新中产”。没料到新加坡的生活更卷,成本随着移民涌入快速上升,房租一涨就是一万。
报道里的受访者跟记者说,“新加坡的舒服是留给超级有钱人的,做普通工作的国人依然很卷。像我,一天工作10小时是常态。上班压力大,赚的钱还要帮本地人供房子,家人也不在身边,能否拿到永居是未知,这种不确定性其实非常压抑。”
发给早几年移居新加坡的朋友看,她的观点是,100万的年收入虽然在新加坡不够格过“高阶层”的生活,如果愿意,选择local一点的生活方式,也是OK的。
对此我表示同意。就像我现在巴西的生活,其实是一种反向流动。国内招行的金葵花卡门槛是50万,还只是白金卡。而巴西人没什么存款,导致银行黑卡的门槛只要25万巴币,折合人民币约34万。
巴西历史上当然也“阔过”,但现状是,2022年巴西的人均GDP 8857美元,中国已经达到了12814美元。
在前不久巴西总统卢拉访华时,他说“我知道贫穷的中国是什么样子,也见证过巴西工资收入比中国高、巴西经济看起来比中国强的时候,但是后来中国实现了飞跃式发展,这是中国政治能力的体现,这是政治成熟的表现。”
只是,论“卷”的程度,巴西是远远不及中国了。
回到How to be rich, 真人秀的最后,每个人都有了不错的提升:
第一对白人年轻夫妇学会沟通财务问题,男方也尝试找工作了;黑人小哥虽然冲动辞了学校的工作,后又在某品牌找到内容方向的全职工作;健身博主卖掉了让她倍感吃力的公寓,降低了信用卡欠债,计划去牙买加旅行,现在她住的地方终于有热水了;哥伦比亚移民夫妇,男方又加薪了,女方重新找了一份远程工作,两年内,他的母亲就可以退休了。
倒是富婆变化不大,她想节省开支,但坦诚这很困难,还不忘拿Ramit开涮:他现在肯定对我付了1%的钱给顾问耿耿于怀。
果然还是有钱人比较任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塔拉庄园2041(ID:plantation2041),作者:Ms. X
相关推荐
如何变富:金钱、欲望和控制力
大脑如何产生情绪和欲望?
这届创业者练习低欲望营业
BuzzFeed:重新为金钱和荣光而战
知识型劳动者的五层欲望
垫底辣孩、变装与男色消费
从恋爱让人变丑到连环杀手的癖好,品牌如何制造持久消费欲?
“慢慢变富”的巴菲特还没到成就顶峰,下一步全面收购西方石油?
当Carry成为都市传说,投资人无处安放的理想与欲望
腾讯为什么要选择共富?
网址: 如何变富:金钱、欲望和控制力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72317.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5037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948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9737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9179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9048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98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311
- 8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7519
- 9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143
- 10滴滴出行被投诉价格操纵,网约 7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