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布局三年空窗,WTA重返中国荆棘遍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懒熊体育(ID:lanxiongsports),作者:宫珂,原文标题:《十五年布局三年空窗,WTA重返中国荆棘遍地》,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距离ATP中国赛季开赛还有5个月,赛事之间的“抢人大战”已经打响。ATP珠海冠军赛在4月26日率先公布美网男单冠军梅德维德夫将参加今年的比赛,上海大师赛则在5月8日举行了盛大的启动仪式,宣布瑞士天王费德勒将以“赛事超级挚友”的身份重返申城。
▲ATP官方网站上,梅德维德夫与横琴网球中心的照片被拼接在一起做成海报,并冠以“珠海冠军赛迎接世界级网球赛事重返中国”的标题。
与此同时,WTA今年美网之后的赛程安排却依旧是一片空白。WTA仅在4月13日的官方公告中确认“2023年秋季中国赛事将恢复”以及“赛历将在未来几周发布”。近一个月后,赛事安排依旧未有更多消息,原本WTA赛历上的几站中国赛事也大多并未紧随WTA的表态做出回应。
2019赛季,共有9站WTA巡回赛在中国举行,而拥有春季“阳光双赛”和夏季美网系列赛的美国却只举办了7站比赛,也是这一年,郑州站从125K系列赛(级别低于WTA巡回赛)升级为顶级赛,WTA年终总决赛落地深圳并且以创纪录的奖金吸引不少关注。看起来,那时的中国的网球赛事发展向好,而在三年的“空窗期”后,当WTA在2023年试图回到中国时,曾被多方关注和争抢的赛事,则被置于尴尬境地。
WTA中国赛事的版图,如同一面被摔碎的镜子,不可能再恢复成毫无裂痕的样子。十五年前WTA布局中国市场的规划,也像是一场被搅醒的美梦,无法循着原来的轨迹继续行进。
冒险的开局
WTA在中国赛事版图的扩张,始于十年前。
2013年,深圳公开赛加入赛历并定档澳网前的时段,在中国举行的WTA巡回赛增至3个。2014年,武汉开始举办超五赛,天津迎来国际赛,香港公开赛则时隔21年重返WTA赛历,WTA中国赛季初成规模。
接下来的两年,珠海和南昌分别获得年终精英赛和一站国际赛的举办权,郑州和深圳在2019年加入,则像是为WTA中国赛季金字塔完成最后的添砖加瓦。上一次WTA中国赛季举办时,赛事涵盖了全部级别,赛季末的“大小年终”比赛同样落户中国。
WTA对中国市场的开发,则早在赛事持续落地中国之前数年就开始布局。2008年7月,WTA亚太办事处在北京成立,中国网球公开赛则从2009年起由二级赛升为一级赛(如今的 WTA1000赛)。彼时,WTA就已瞄准了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的网球市场前景。
2009年上任的WTA首席执行官斯黛西·阿拉斯特(Stacey Allaster)则深受NBA千禧年前后进军中国且迎来商业成功的启发,一直看好中国市场的发展。以李娜为代表的“中国金花”,在2010年代的巡回赛场上不断突破,也让阿拉斯特对WTA在中国的发展更有信心。
在2013年与路透社的一次采访中,阿拉斯特盛赞李娜在WTA亚太商业战略中的作用。“我们可以采用多管齐下的策略,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明星球员,李娜就是亚洲的明星。”阿拉斯特这样告诉路透社,“李娜一人便是商业策略的全部支柱。女子网球正在受到更多关注,李娜激励着在她身后的球员们。”
阿拉斯特作为WTA首席执行官的任期在2015年结束。在她的任期中,武汉、天津、香港和珠海相继被纳入WTA巡回赛赛历。那时谈及WTA赛事大规模地来到中国的现象,“李娜效应”也是被最常提及的原因。如今回看,重视李娜的影响及中国市场的潜力虽然合乎逻辑,但还是对于网球文化仍在养成中的中国市场而言,还是有点冒险的意味在其中。
2014年9月,李娜在首届武汉公开赛揭幕前夕宣布退役,这项以“李娜家乡”为标签的赛事则失去了本土观众最关注的参赛球员。如何在“后李娜时代”持续保持关注度,则成为了武网办赛以来每一年都在面对的考验。每一个中国赛季,李娜身后的中国球员何时才能达到她的高度,则成为了媒体与球迷始终不会放过的话题。
当然,当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WTA借李娜实现突破的机会大举在中国办赛的做法。李娜在IMG的经纪人麦克斯·埃森巴德(Max Eisenbud)就对中国赛季的前景表示过担忧。
在2014年与《纽约时报》的采访中,埃森巴德便提及,赛事的发展需要明星选手,但中国网球仅仅依靠李娜却是不够的。在这次采访中,埃森巴德对于WTA赛事“迁徙”至中国一事还作出了更加犀利的论断:“或许整个巡回赛都会搬到中国,但我想很多人只是在追逐金钱。”
此消彼长的原因
虽然“李娜效应”及其所代表的中国市场的潜力是个颇为漂亮的由头,但是WTA来到中国的原因显然不止于此。WTA赛事大规模来到中国的同时,在1980~1990年代堪称WTA巡回赛中心的美国,赛事却一直在不停地撤出。
作为WTA巡回赛的发源地,美国境内原本有不少历史悠久的赛事。但不像“好命”的印第安维尔斯、迈阿密与查尔斯顿,不是所有的比赛都可以从上世纪70至80年代顺利无虞地举办至今日。不少级别较低的美国中小型比赛都曾因为卖不动票、难觅赞助商而无法维持财务正常运转,因此不得不停办或者售出其所持有的赛事执照(tournament license)。WTA赛事执照是赛事运营权的象征,部分赛事与其本地运营方本身便持有赛事执照。此外,IMG、八方环球(Octagon)等体育营销赛事公司也持有一部分赛事执照,他们则会把执照按照一定年限租借给有办赛需求的城市,并派出团队帮助这些城市完成赛事的落地。
从2011年到2014年,共有3站在美国举行的WTA巡回赛陆续停办。2011年新增的赛事达拉斯站仅举办两届就因经济原因叫停;有27年历史的孟菲斯站,其赛事执照则转售给了巴西里约热内卢;圣迭戈站的停办与赛事执照流转,则与中国密切相关。圣迭戈站作为顶级赛的执照转售给了东京,后者原本拥有的超五赛执照,在2013年由武汉向八方环球租借获得。
2018年,冠名赞助商空缺八年的纽黑文站也把其顶级赛执照出售给体育赛事咨询公司APG。郑州则以向APG租借的方式获得了原本属于纽黑文的办赛执照,完成了从125K系列赛向WTA顶级赛的升级。
在2019年,共有7站WTA巡回赛在美国举行,而在2011年,这个数字则是12站。不难看出,WTA巡回赛在美国和中国的规模,在过去十余年中此消彼长。在美国遭遇生存危机的比赛,则在中国找到了存活的土壤。在2010年代,不少一二线城市有举办国际体育比赛、打造城市品牌的需求,李娜所带起的“网球热”,也让网球比赛成为了一个办赛热门选项。这些城市同样也有财力提供奖金,并且敢于在球馆等硬件设施方面做出承诺。
2019年武汉公开赛迎来办赛五周年时,时任联合赛事总监朱建斌曾经自豪地面向媒体回忆过武汉本土团队如何完成了赛事筹备阶段的挑战。
在2013年武汉成功租借到WTA超五赛承办权时,赛事举办场馆光谷国际网球中心还只存在于计划之中。武汉对WTA的承诺是赛事第一年(2014年)一定会有一个5000座场馆,第二年会有符合WTA超五赛要求的7500座场馆。拥有5000个座位的一号球场和容量接近温网中心球场的15000座“旋风球场”,在2014和2015年的赛事中相继投入使用。当时,赛事硬件建设的“光谷速度”也为外界津津乐道。
2019年升级为顶级赛的郑州公开赛也采取了和武汉相同的步调。赛事第一年,郑州改建出了一个2000座场馆,并且承诺过第二年会有更大的场馆、更多的奖金。2020年7月,拥有一个5000座主场馆的中原网球中心二期正式竣工,但是这座为郑州公开赛打造的场馆却迟迟未能等来它的主角,如今这里已成为河南省网球队的训练基地。
WTA年终总决赛在2018年与深圳签下十年长约,很大程度上也因为深圳给出了足够有吸引力的承诺。深圳当时不仅承诺将WTA总决赛的奖金从700万美元提升至1400万美元,同样也承诺将在市中心修建一座12000座新场馆,对赛事预计总投入则达到10亿美元。
在WTA选择2014至2018年的总决赛举办城市时,时任WTA首席执行官阿拉斯特就表示,希望WTA能与总决赛举办城市签订至少5年的合约,因为总决赛是当时WTA最主要的收入来源,WTA也需要寻求财务稳定。
在2014至2018年承办WTA年终总决赛的新加坡每年需要向WTA支付1400万美元的办赛费用,并为WTA提供35%~40%的净收入。而在新一轮总决赛申办中,现任WTA首席执行官史蒂夫·西蒙(Steve Simon)虽然否认WTA只是选择了开价最高的城市,但与其同时,也透露了深圳会比新加坡支付更高的赛事承办费。
在新加坡总决赛期间初尝甜头后,WTA将深圳视作新加坡的“升级”版选项。那时的中国,用大手笔的投资,接住了一些前途未卜的WTA赛事,也接住了寻求稳定的WTA。
难以重温的旧梦
深圳承诺为2019年WTA年终总决赛所提供的1400万美元总奖金,在当时创下了网球赛事的奖金纪录。那一年,WTA年终总决赛单打冠军巴蒂所得到的奖金,是ATP年终总决赛单打冠军西西帕斯奖金的近1.7倍。
深圳所承办的第一届WTA年终总决赛在对奖金纪录的赞叹与对未来的期待中落幕,但仅仅4个月后,WTA就因新冠大流行而暂停巡回赛。2020年7月,WTA则因防疫限制取消了当年中国赛季的比赛。之后的两年,WTA赛事都未曾踏上过中国的土地。
在WTA巡回赛没有中国的三年中,秋季赛事的奖金相比2019年大幅下滑。在2019年,秋季中国赛事的总奖金就已接近3000万美元。而在2021年和2022年,WTA美网之后,全部巡回赛的总奖金分别为1710万美元和1156万美元。在无法与深圳履行年终总决赛长约的时间里,WTA也只能自掏腰包为2021和2022年两届年终总决赛提供奖金。
在中国没有WTA巡回赛的三年中,原本负责赛事运营的公司同样在不确定的前景中浮沉。2019年WTA赛历中9站在中国举行巡回赛级别赛事,除了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网球公开赛以及广州公开赛本身便持有赛事执照,珠海精英赛和深圳年终总决赛是直接与WTA签约之外,其余的比赛都由赛事执照持有者和本地运营团队合作办赛。
据懒熊体育了解,负责运营中国网球公开赛的中国网球公开赛体育推广公司和负责运营广州公开赛的钧泰体育,在过去三年中还是或多或少地维持住了网球的主要业务,并承办了一些青少年和业余网球赛事。在WTA公布恢复2023年中国赛季的消息后,中网和广网也是可以最快响应的赛事。
武网、郑网等由八方环球、APG等赛事执照持有者与本土团队合作举办的比赛,则因为团队结构的不稳定以及牵涉更多的利益相关方而迎来了更多不确定性。
一位赛事从业者告诉懒熊体育,部分WTA中国赛事在过去三年中解散了原有的本地运营团队,不过,还有部分工作人员仍在赛事运营公司的上属集团中,如果赛事确定恢复、资金到位,团队重组应当不是难事。但另一位业内人士却告诉懒熊体育,这些比赛中所牵涉的利益相关方也有过人员的更迭,很多赛事运营团队中的主事者或最初积极推进赛事落地的人,已经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这也使得继续协调推进赛事重启变得有些麻烦。
在距离以往中国赛季的时段还有不到5个月时,WTA突然宣布中国赛季重启,不仅赛事面临未事先预留预算的困境,本地团队的组建、与包括赛事版权方在内的利益相关方进行协调,都不是可以轻松完成的“待办事项”。
与2019年及之前所不同的是,举办网球赛事也成为了一笔需要比以往更加精打细算的账。赛事包括承办费在内的运营投入不会减少,但本地政府、品牌赞助商却对投资网球赛事的态度更加谨慎。如今,举办一项WTA国际比赛,也已不再是城市借以体育赛事打造品牌的最优解。
在中国赛季的各项赛事还在理清内部关系、寻找更多支持时,国外的城市也瞄准了原本属于中国赛季的赛事版权和档期。
在中国无法举办比赛期间,原本将超五赛执照租借给武汉的八方环球公司,在2021年和2022年帮助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先后举办了WTA年终总决赛和一站WTA1000级别比赛。郑州的顶级赛执照,则在过去三年中由捷克城市俄斯特拉发暂时接手,持有执照的APG公司则帮助俄斯特拉发运营了比赛。
▲2021年瓜达拉哈拉WTA年终总决赛,一位网友贴出双打比赛上座状况并质疑中国赛季赛事的影响力。
2021年瓜达拉哈拉年终总决赛热烈的氛围,打消了此前WTA官宣这座墨西哥城市代替深圳办赛时遭受的质疑。而在网球历史悠久的捷克,俄斯特拉发站也是一站颇受观众欢迎以及WTA球员青睐的比赛,其赛事总监也在4月的一次采访中表达了继续办赛的意愿。
在中国赛季的比赛中,深圳年终总决赛或许是唯一不会遭受太多国外城市冲击的比赛,毕竟WTA也很难再找出一个能够匹配其对长期合约以及财务承诺要求的候选对象。但深圳年终总决赛的困境,却不会比上述两站比赛更少。2019年独家运营WTA年终总决赛的弘金地体育公司及其所属的金地集团,虽然此前一直就办赛与WTA保持沟通,但是想要满足WTA对后续赛事的奖金的高要求,已变得愈发困难。
当WTA宣布2023年将恢复中国赛季时,不少国内网球从业者,都期待着赛事的归来。WTA的“回头”虽然表明他们依旧需要中国,但是中国或许不再会是他们唯一的选择。2019年,史蒂夫·西蒙在评论WTA减少在美国巡回赛数量时,曾经提到WTA不再想要倚重一个国家,而是要让其足迹遍及全球。如今的WTA,或许也正在犹豫中重新审视中国市场的地位,当然,他们也必须考虑机构运转所需要的庞大资金。
在今年秋季,我们或许等到的不会是中国赛季的“回归”,而是中国赛季的“重建”,一如新冠大流行之后的每个人的生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懒熊体育(ID:lanxiongsports),作者:宫珂
相关推荐
WTA重启中国赛季,背后是本经济账?
小米新故事前的空窗期
运营3年再次重返畅销第一,《阴阳师》这个二次元IP做得怎么样了?
长视频沸腾的十五年
这个快时尚品牌在重返中国市场路上疯狂试探
最神奇的一群VC:十五年,投了一个时代
“重返中国”第一年,酷派怎样了?
最前线 | 微信Windows版更新,浮窗功能可在PC端实时同步
36氪首发 | 从自媒体转型到音乐节主办方,「南窗文化」获同程资本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
酷派豪言三年重返一线,但如何先活下来才更关键
网址: 十五年布局三年空窗,WTA重返中国荆棘遍地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74425.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794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7960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7474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7237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7067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9976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7944
- 812306客服回应崩了 12 6340
- 9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6145
- 10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6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