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支付改革,打开了信息化公司的百亿市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 (ID:HealthInsight),作者:宋昕泽、林水瑶,责编:李琳,原文标题:《DRG/DIP打开百亿市场,资本热追,医疗信息化公司赚钱了吗?》,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今年,各级医院加速建设DRG/DIP系统的热潮尤为明显。
在另一侧的二级市场中,DRG/DIP的改革热潮,并未对医疗服务类公司造成想象中的冲击或带动。但超出预期的是,作为精细化管理工具的DRG/DIP,因为高度依赖信息化系统,反而给一众信息化公司带来了一片百亿级别的“新蓝海”。
据同花顺数据显示,自去年10月以来,“DRG/DIP”概念板块累计涨幅高达40.42%,受益于此概念的朗玛信息(SZ:300288)与久远银海(SZ:002777)更是在此期间完成了股价翻番。
而在一级市场,今年3月中旬,福鑫科创宣布完成5000万元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长岭资本投资,资金将用于研发投入和市场推广,而DRG/DIP系统正是这家公司的新开发产品之一。
DRG/DIP浪潮之下,医院和医生们各有喜忧,医疗信息化公司却成了完美的受益者。
后续无数医院的系统维护与数据分析,其所蕴含的市场空间,更是接连引来一片美妙的遐想。
但事实上,“新蓝海”真如资本市场所想象与炒作的那么乐观?
普遍不足百万的系统售价、高昂的定制化开发与市场营销成本、医保数据敏感性等问题,DRG/DIP信息化会不会也只是一块既不容易吃到、吃到也难以下咽的“蛋糕”?
资本市场的躁动把预期打得很满,也许,是过满了。
在一片新蓝海中,开始新竞争
参与到这场竞争中的玩家有两类。
老玩家无疑是过去20年,与中国医疗信息化进程同频发展的公司。卫宁健康、东软、东华、易联众等,这批涉足医疗信息化的公司,早已从初出茅庐,而今成长为医疗信息化领域中的参天大树。
全面,是巨无霸最大的特点——从HIS到院感监测系统,从科室绩效考核系统到静注配置系统,从医学影像系统到医共体解决方案,医院的各个角落都充斥着它们的身影。
由于DRG/DIP系统相当于在原有的HIS或电子病历系统上安装插件,医院会习惯于继续使用HIS或电子病历系统供应商。
也就是说,老玩家在面对DRG/DIP竞争时,具有先发优势。即使个别老玩家没有自己的DRG/DIP系统,它们也可以外采再提供给医院。
一名业内人士解释,医院不想开太多接口,会首选其HIS系统的供应商,但专业做HIS系统的,在DRG/DIP系统上可能做得不够专业,“可能大部分HIS厂商还是外采的”。一位以HIS为主要产品的医疗信息化公司销售经理印证了上述观点,其所在公司没有DRG/DIP系统,“都是外采”。
新玩家们则大多在近10年内成立,其中不少都是看到DRG/DIP改革政策后才决定下场,2016年DRG/DIP在中国试点前夕,以及2020年DRG/DIP在全国铺开前夕是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与求大求全的“巨无霸”信息化公司不同,专注是这波新秀入局的风格。
新玩家大多目光聚焦在医保支付等几个新兴领域,布局时间早,技术领先。甚至,已经和一些早期试点城市和医院深度绑定,把这些项目做成自己的“展示区”。如火树科技2017年推出的医院端单病种控费系统,就被浙江省100余家三级医院采用。其官网的典型案例,头两个便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和第二医院。
除了绝大多数的小体量新玩家之外,也有一些新玩家是其他领域的巨头,或其身后站着巨头。
比如中国平安,早在2016年曾就亲自下场,成立了平安医保科技,建设DRG/DIP系统,服务常州、益阳等十余座城市。其中,常州DRG在2021年1月已正式启动付费,成为江苏医保支付改革的标杆城市。
电信运营商也通过间接的方式参与到DRG/DIP的生意中。被誉为健康医疗大数据领域“国家队”的联仁健康,其背后,便站着中国移动、太平洋保险、地方国企等巨头。当年成立时,规格高到原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现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会长金小桃,中国移动董事长、上海市委常委等人出席。2020年底,联仁健康的官网上线了DRG/DIP解决方案。
如果把医疗信息化比作高速公路,过去的10年,这条路上建设了HIS或电子病历系统,完成了“修路”的历史任务。
“修好路就需要治理路上的车流了。”在上海分值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红燕看来,医疗信息化目前到了2.0阶段,将产生全新的产品形态及新的服务模式,DRG/DIP是其中主要功能之一。
陈红燕判断,2.0阶段将会创造一批全新上市企业。“医院产生的数据就好像高速公路上的车流,现在要考虑的是怎么把这些数据用起来。”这些数据可用于医院成本管理、效能管理、监督管理和床位配置等领域。
“治理车流”的DRG/DIP新赛道给了新玩家们畅想未来的空间,它们渴望在这条赛道上弯道超车,复制老玩家们的成功之路,成长为行业内的巨无霸。
需求旺盛,但不赚钱?
2022年夏天,东北证券预计未来3年数万家医院将上线DRG/DIP信息系统。市场容量在140亿元以上,其中二级医院约80亿元,三级医院约60亿元。
医院的强需求,是庞大市场空间的缘由。
对医院来说,执行DRG/DIP更像一场考试,不仅闭卷,连重点都没划。甚至,有的统筹区一年才会反馈一次“分数”。在这一年时间里,医院需要提心吊胆地运营,医生也需要去猜测病组最终的支付标准。医院对于一切可以消除不确定性的“工具”,具有急切的需求。
医疗信息化公司所能提供的DRG/DIP信息系统,恰好可以成为眼睛,去满足这种需求。
一般而言,DRG/DIP系统包括预分组、病案首页质控、医保结算清单质控、医保基金运营分析等多个子系统构成。事前阶段医生在下诊断时,系统会自动检测医生填写的数据是否准确,提高入组率,并预测分组和分值,避免治疗超标。
DRG/DIP执行后,常说的医生用“计算器”看病,“计算器”便是指这套分组器。
目前,医疗信息化的几家头部公司所开发的分组器,其入组准确率甚至能达到95%以上。积累足够数据后,这套系统还能帮助医院分析科室、医生的盈亏情况及原因,帮助医生规范诊疗,助力医院精细化运营。数据也可以用来对医生进行评价,从而管理绩效。
医院对引入这套系统有迫切的需求,甚至有的早早布局。
但引入一套系统也意味着一笔开销,对绝大多数医院而言,选择并不盲目。医院们倾向于选择入组准确率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公司,这其中,做过医保局“局端系统”的公司便是符合条件的一个“好”选择。
信息化公司以微利、甚至亏本的价格拿下某统筹区医保局端项目,抢占地盘,随后坐等当地的医院找上门来。
在南方某省级医院,一家上市的医疗信息化公司向其推销系统,医院却迟迟没有下单。可不久之后,这家公司拿下了当地医保局的局端订单,原本不急不忙的医院马上迅速拍板,当即选定了这家公司。
拿下医保局的局端订单,对一家医疗信息化公司来说是一种来自官方的“靠谱”认可。
有业内人听说,一些承担局端系统的公司也借此开启“忽悠”模式,号称能给医院提前泄露医保局政策及测算数据。但其实,医疗数据安全是所有人都不能踩踏的红线。即使这样,部分厂商在一个统筹区内既做局端又做院端,难免让一些医保局觉得有踩红线之嫌。
一些公司在承接相关业务时,为了避嫌,把局端和院端业务拆分到两个事业部,甚至只做一端业务,避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但如火如荼地抢占地盘下,对医疗信息化公司来说,最早的几个项目或大医院往往是“赔本赚吆喝”,“并不赚钱”。
相关公司纷纷向八点健闻表示,把这些医院建设成“展示区”,拿样本去引流,赔本赚吆喝也值了。
后续一些项目想要赚钱也不容易。DRG/DIP系统不仅有研发成本,还有营销成本。软件研发成本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前文中所提及的上市公司,在南方某医院建设系统时换了三批工程师,耗时六七个月,反复修改也没能令医院满意,最终直接使用了新版系统才通过验收。
对这些信息化公司而言,营销成本不仅有销售人员的差旅费、培训费等直接成本,还有协办行业会议、开展DRG/DIP讲座、邀请专家、提供数据处理服务等这些间接成本,这些“免费增值服务”,都让营销成本越来越厚。
相比于动辄上千万的HIS系统,DRG/DIP信息系统售价仅在大几十万,至多不过100万。如此低的售价,投入自然难以收回。
这让不少正在DRG/DIP信息化系统生意中翻滚的公司,叫苦不迭。
最典型的案例是平安医保科技。
2018年,其首轮融资规模便达到11.5亿美元,投资方包括软银、IDG,融资后估值88亿美元,更是登上中国企业家杂志的“中国十大独角兽榜”,被称为“蓝血独角兽”。
拿到融资的平安医保科技在市场上迅速攻城略地,短短时间内便拿下国内12座城市的DRG/DIP信息化业务,开展业务的城市有上百座。但一切在2022年戛然而止,平安医保科技解散,不少中标项目烂尾,有的DIP试点城市医保局找平安合作,平安做了一半,拿到合同首付的钱后就迅速撤出了。
“成本过高,入不敷出”“局端采用国家统一平台”“市场缩减”是业界认为平安撤退的理由。
即使现在,头部信息化公司中开展DRG/DIP相关业务,仍不乏亏损的案例。
即使亏损,这些公司仍在不停开拓市场,希望借此摊薄成本。更深远的考虑是,公司希望拿下足够多的市场后,将目前免费提供的数据处理等服务转为收费。
而他们最更看重的,是未来的生意。
建一个“客户成功部”
面对未来,这些信息化公司有个最大的担心:作为强政策领域,DRG/DIP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后,到了2025年那时,以DRG/DIP为需求的生意还有吗?
对此,受访的从业者都有一致的判断:我们不只是卖软件的。三年行动计划只是建设期,三年之后,医院仍然有使用系统、处理数据的需求。
“未来,数据软件系统的建设一定不是重点,对数据的分析和咨询服务才是重点。”一位行业内部人士斩钉截铁地告诉八点健闻。
DRG/DIP系统服务占比更多,后续要持续投入。“它不像临床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好之后,两三年之后就不用再去更新了。”福鑫科创产品总监兼数据研究院院长张喻龙说。
据八点健闻了解,一套售价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DRG系统,除了第一年系统建设费用外,后续系统维护和数据处理的收费标准一般为第一年合同金额的8%~10%。
火树科技在2021年专门成立了“客户成功部”。
“就是字面含义,让客户成功,帮助医院更好的发展。”相关负责人解释称,从支付数据出发,提供数据分析服务、免费学习平台和管理理念等,助力医院运营和学科持续良性发展。
“支付数据与‘国考’等数据相比,是最准确也最及时的数据。”火树科技资深数据咨询师周益萍介绍,支付数据对于医院决策,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如通过数据分析出哪个科室资源效率更高,有效床均产出更高,学科能力更强,则可考虑将更多床位配置到这个科室。
“我们还可以提供标杆服务,让客户看做得好的医院是什么样的。”
张喻龙以儿科举例,“很多妇幼医院都有温馨病房,这些自费的床位费很高,甚至能占到总费用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床位费高,但病组支付标准不变,“自费部分也会占用支付比例”,医保局结回给医院的钱自然减少。
这种情况下,作为提供信息化服务的公司,他们往往会通过数据的分析,进一步建议医院科室控制患者入住温馨病房的比例。
但这条被想象得无比美好的“不仅提供系统,还提供数据分析”的未来发展之路,也不是一条温和的坦途。
作为买家,医院内部对此事有另一种认知。“这些系统一般讲得比用得好。”西南地区某医院员工介绍,信息化公司宣传时说系统有100项功能,但最后可能只有40项功能好用,“这是医疗软件行业的通病。”
“需要和信息化公司长时间的磨合,要不断地沟通。”南方某省级三甲医院病案信息科主任认为,医院不能完全依赖信息化公司。“有的公司可能是闻风而动,看到‘国考’很重要,就会过来说,我们可以提供国考咨询。”但如果医院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医院也没人懂信息化,很容易出现离谱的错误。
“未来,数据分析一定非常有市场,但是需要时间。”上海分值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红燕说,对数据的认知需要积累,算法也在进步,各家大厂不断推出大数据分析模型,“现在刚开始两三年。”
“分组神器”,难逃的敏感局面
与八点健闻分享的几位医院信息科主任中,没有人不看好DRG/DIP时代医疗信息化公司的广阔市场。
尽管有信息科主任认为,有的医疗信息化公司喜欢“闻风而动”,能忽悠到一家医院算一家。但他仍承认“国家的政策是长期性的”,DRG/DIP信息化公司的商业热度并非昙花一现。
也有医院坦言,无论处于主动还是被迫,医院总是会去响应政策,这就意味着“厂商总是能扩展产品,也总是有市场,有市场就能过得好,企业就能发展。”
在一张张行业研报上,平实的数据和投资建议背后,难掩资本市场对于DRG/DIP信息化公司的兴奋和蠢蠢欲动。
这场新支付方式改革掀起的浪潮吸引着每一双想吃一口“蛋糕”的眼睛,而潮水褪去,情况却并非想象中的乐观——医院应对DRG/DIP支付方式改革的“分组神器”,也许已经成为医保局眼中的“作弊工具”。
某地医保局工作人员李明,其所在的城市是全国71个DIP试点城市之一。DIP试点的风吹来,信息化公司纷纷上门推销产品,当地有些医院也在考虑是否要引进院端分组器。
了解情况后,该市医保局积极召开了DIP启动培训会议,把医院引进分组器的想法“扼杀在萌芽状态”。在实际操作中,在病案审核过程中,一旦发现医院存在主观恶意“高套”行为,就会“扣他们的分值和系数”。
在李明的认知中,一份病案理论上只存在一个正确诊断分组,不可能存在可以对应多个诊断分组,院端DIP分组器很容易让医生的诊疗行为变成“因钱施治”。
“本来医生按照临床诊疗常规看病好好的,非给他们整一个费用‘进度条’,今天用了10%费用,明天用了20%费用,到了第五六天发现费用已经用了90%了,病还没治好,怕亏钱,提前就让病人出院了,这合适吗?”
多位业内人士有类似的观点。有了分组器以后,医生自然就喜欢“高套”,这就像给准备考试的学生送上“计算器”甚至智能手机,能够“拍照搜题”直接获取答案,学生不去主动思考了,也就达不到控费考核的最终目的。
他们担心,如果院端分组器的大面积铺开,导致医保局收到的都是“假数据”,那么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也会成为一场角色扮演的“过家家游戏”,医院配合医保局“演戏”,戏演得再逼真,配合得再默契,也与改革的初衷南辕北辙。
这样的争论,在产业端却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在医疗信息化公司看来,在大数据之下,任何高套或医疗服务质量“缩水”都无所遁形,“数据反而是最不会骗人的”。
他们寄希望于借用数据分析功能,规范医生的诊疗流程,制作标准的、细化的临床路径,并将药物经济学纳入临床考量。系统还会自动检测医生“高套”,并实时向医务处预警。比如医生给患者下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但在治疗中一直没有进行抗凝血和溶栓治疗,那么系统便会预警。在当下飞行检查的大环境下,医院发现问题,一定会及时处理。
这些在医疗信息化公司看来,都是数据和信息的最终意义。
再回到使用者视角,在分组器“不被建议使用”的另一面,“生产不好产品”也是医疗信息化公司必须面对的难题。
DRG/DIP“分组器”不是“分析器”,大多只是“治标不治本”。例如,为什么看同一种病,有的大夫就是用的费用更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哪些环节可以改进,这些问题分组器都很难给出答案。“纯粹做个流程系统,没有深入分析如何提高医疗质量和临床水平,能产生多大的价值?”有医保方的人质疑道。
政策风卷云起,环境瞬息万变。
对于信息公司而言,也许今天的DIP/DRG业务市场是“蓝海”,明天可能就是干旱缺水的“河床”,谁也不知道这门生意能红火到什么时候。
在北方某城市,DRG建设提前布局5年之后,突然被一纸“DIP试点”的通知打得措手不及。之前建DRG系统的公司“赔了本,也没赚到什么吆喝”——因为当地医院大多另行选择别的公司建DIP系统了。
总之,这场浩浩荡荡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确实带来了改变。有人寻找出路,有人谋划生意,也有人在及格与不及格的边缘努力复习,只为完成考核任务。
谁也不知道,未来这是否是门好生意。
但也许,对于DRG/DIP信息化公司来说,当下能吃上这口填饱肚子的“蛋糕”,显得更重要一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 (ID:HealthInsight),作者:宋昕泽、林水瑶,责编:李琳
相关推荐
医保支付改革,打开了信息化公司的百亿市场?
医保支付改革下,“缩水”的内科
瞄准百亿基层信息化市场,腾讯参与云HIS还有机会么?
创新药入院难?成都破题,8.5亿医保基金支付国家谈判药
一家三甲医院的医保结算亏损虚实
是什么风把互联网大佬纷纷吹到国家医保局?
线上首诊、医保大门半开:被疫情催热的互联网医疗
平安医保科技吴东辉:智能技术在医疗健康保障中的应用 | WISE2020 新经济之王医疗创新峰会
知料 | 2万亿医保基金“宫斗大戏”,各地医院和医保局上演“报销”掐架潮
新医改和技术推动医疗信息化持续“向上”,「创业慧康」推出全新一代医健卫产品体系
网址: 医保支付改革,打开了信息化公司的百亿市场?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75054.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930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070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8777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8316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8170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08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155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088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7037
- 10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