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最热门的投资方向,反而会亏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星海笔记(ID:starnotes),作者:星哥的马甲,原文标题:《嘴炮无价值,实践出真知》,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周末去公园,看见一对父子在捞鱼,夏天的池塘里小鱼小虾游来游去,远远地看去还是挺多的,孩子开始自信满满,但几网下去却是毫无收获。孩子很沮丧,爸爸却说了句很朴实但却精辟的话:“这很正常,看到了和抓到了是两回事。”
我忽然觉得这就如在说投资。
一、嘴炮无价值,实践出真知
我平时与大量的投资者和投资顾问打交道,逐渐深知最好的投资者教育绝不是发两本书、搞几场直播,最好的方式其实就是给每个人都开个户,直接下场做。短的几个月,长的两三年,该掉的坑基本都掉过一遍,也就都服气了。这个时候要么是交给有经验的专家管理,要么干脆洗手不干。但也保不齐再过一阵子被某个市场的赚钱效应吸引回来,再投进去、亏上一笔。所谓割韭菜,一茬一茬,就是这么来的。
现在的难点是“专家”好像也没管好。我上周写了主观多头策略面临的窘境。不过,这个局面很大程度也来自投资者的预期。两年市场不佳,固然有一些产品实在太弱,但专业客观地看,大多数还是在正常范围内,周期使然。只是基金经理没有创造多少“超额回报”,我们需要反思一下这个管理费花得值不值。
在客户和投资顾问这一端,现在各种抱怨和指责明显增加了。业绩好的时候,大家对基金经理都是像神仙一样供着,主管副行长亲自接待、渠道负责人上门拜求额度,现场路演活动全体客户经理挤破会议室顶礼膜拜。现在跌落神坛了,又是一堆人出来指手画脚,好像是个人都可以提出点“改进意见”:
“经济这么弱,老百姓手里没有钱,你还买什么消费?”——被diss的这位基金经理其实2020年的时候也是拿着消费,翻了一倍。
“知不知道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了,你还拿着新能源,思维能不能转变转变?”——殊不知2022年重仓电子、传媒的,不少都亏了40%。
“谁让你给我配这么多CTA的?指增和债券那么好你怎么不多买?”——同一位客户经理2021年初质问没有配置足够的主观多头和高杠杆CTA,而去年底利率波动的时候也刚刚埋怨过为什么没有及时减仓债券。
市场不好,大家心情差,有些抱怨都能理解。但站在长期的视角,以前有人做过统计调查,炒股票的人里面,大概九成亏、一成赚,自己买基金的人里面,大概五成亏、五成赚,已是有一定改善了。如果通过各种FOF、投顾的模式改进,让客户赚钱的比例提高到七八成,基本上就是财富管理行业将来十年的奋斗目标(当然市场也得配合)。
很多时候,投资者本身对投资收益有线性预期、对市场波动的幅度和时间周期长度缺乏理解,也是预期管理难度大的一个根源。从心理学角度,锚定指数回报、同类产品排名,实际都不如亲身实践感受。
一种可能的途径是在投资者自己的股票账户、个人操作的基金账户、投顾账户或FOF组合之间多做跟踪和长期比较。并不是为了证明谁比谁好,而是通过这个方式让投资者理解高波动资产投资的市场特征,也是帮助投资顾问加深对客户需求、风险偏好理解的一种方式。
投资是个实践科学。市场是开放的,是骡子是马,随时都可以遛遛。少当键盘侠,实践出真知。
二、坚持理念和方法,比选择时机和方向更重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关键是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坚持的“真理”和“信仰”究竟是什么?
作为一线的客户经理、投资顾问,现在很多都处在“信仰崩塌”的状态。这本身也反映了投资理论付诸实践的现实困难:
第一,不知道该给客户配什么。市场预期不佳,都知道股票不贵,债券利率已经不大划算,但往往也伴有很多担忧和情绪。是不是最低、最好的加仓时点?谁都拿不准。
第二,在全球经济整体放缓的过程中,股票市场大概率长期都会处在结构化的状态下,市场很难有长期确定的主线,同时各种投资方法都有对的时候和错的时候,但什么时候轮到谁,很难说确切。
我总的体会是,坚持实践正确的理念和逻辑,往往比时机的把握、短期方向的选择更为重要。
1. 市场的“长期”,不是我们想的“长期”
这几年宣传“长期投资”理念的很多,以至于很多人误认为自己理解和接受了所谓的长期理念。但事实上,成为真正的“长期投资者”是很难的。
首先,“长期”真的很长。对大部分人而言,似乎能够接受的持有期基本只有1年左右,但真正的长期投资需要至少以3~5年为一个周期。事实上,对于存在几十上百年的资本市场来讲,即使3~5年也是很短了。
大部分投资都是基于基本面逻辑买入被低估的资产,期待投资品种的价格在某个阶段实现价值回归,但宏观和市场情绪的不确定性导致没有人能精准预判回归的具体时间。这会导致即使基本面逻辑完美,也很可能会承担1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股价低迷。
不仅对于股票如此,很多策略的收益都呈现周期的波动。比如市场中性会在相当长时间里受到基差的负面影响,CTA在大部分交易日可能都在走平或回撤,而在少数时候创造大量收益。
其次,在“长期”过程中,价格波动可以大到令人怀疑人生。比如最近很火的英伟达,显卡做了几十年了,很早就被公认为算力龙头,但股价从2021年11月到2022年10月,下跌幅度可以达到66%,但这并不影响从去年底开始借着AI的风上涨了210%。都说黎明前是最黑暗的时刻,但有的时候“等风来”的过程是相当痛苦的。
再次,资金端的约束会很大程度上导致“长期”投资的变形。很多长期投资的初衷是好的,但基金经理会受到大量的外部干扰,比如大比例的赎回、渠道对短期业绩排名的压力、投资者对个别重仓品种的质疑等等。这会导致投资经理的行为被动的“短视化”,其代价就是风格漂移和长期胜率的降低。因此,在逆境中做一个好的“甲方”,也是会实实在在地影响自己的投资收益的。
2. 我们不大可能“从头到脚”吃到每一段行情
市场总在波动,顶和底是交易出来的,而不是有一个“上帝之手”刻画出来的,千万不要觉得自己能驾驭市场的脉动。很多人过度关注短期拿到一个更低/更高的价格,而错过了大的市场趋势。
第一,计较短期的成交价格,甚至希望精确地拿到个股的日内低点,或者过度追求价格或收益率的“整数关口”,是典型的只看树木、不见森林的表现。比如想买一只票,但市场在下跌趋势中,往往害怕还会跌,希望在“企稳”之后再买入,而忽然在底部拉了一根阳线,又忽然觉得贵了,希望等着“回调”再上车。
这么一来二去的,回头一看,股票已经画了圆弧底涨了快10%了,这时候慌忙上车,结果一根阴线短期套牢。有投资者和我讲他2020年3月的时候执念960元买到茅台(实际上最低点是960.1元)导致没有成交,错过了后面直冲2600的波澜壮阔。这么做不仅长期胜率很低,即使做对也没有太大正面贡献,很多时候反而会被量化交易割了韭菜。
第二,从成本收益比考虑,也意味着不要做太多的“波段”,适当的降低换手率。一个10%的趋势在很多人眼里不小了,但掐头去尾,真正能拿到的部分最多5%,再考虑交易和时间成本,可能只剩下3%,如果是大一点的资金还有冲击成本,即使看对了也不一定挣得到钱。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基金经理只会在超过20%以上的波动中做交易。
更好的方式是采用平均化的交易顶部区域和底部区域。比如采用定投买入,分步止盈的方式。很多互联网投顾采用的“市场温度计”,本质是长周期股债性价比的评估,虽然粗糙,但历史经验验证在极值情况下还是比较有效的(比如现在)。特别是作为投资顾问和基金投资者,本身不是交易具体的个股,价格波动已经是被组合化的投资模式分散了的,更没必要追求精确的顶和底。
3. 避免“短逻辑长投资,长逻辑短投资”
我们所有的交易都应当“事出有因”。但大部分人会更多地受到短期价格波动的影响而忘掉了投资的出发点和基本逻辑。这是一个非常常见但并不容易被认识的误区。
一方面,有很多从短期逻辑出发的交易,被做成了长期持有。其实不是说短期投机一定赚不到钱,很多人都愿意跟着市场的热点炒炒短线,从情绪和技术面出发的投资在某些市场环境下反而可能有效。但前提是必须明确这笔交易的逻辑和落脚点。
比如一些人今年AI是主线,但有的公司很可能只是个概念,虽然涨得快随时都可能会回调,这种情况下,本质就是一个情绪热点投资,即使参与也必须坚守快进快出、做好止损的心态。另一个极端案例是2008年48元的中石油,不少是打新中的签,本来打新就是个短期套利,逻辑就是上市卖出,但很多人不舍得卖,最后一路拿到浮亏。
很多情况下,投资者一旦出现浮亏就倾向于持有,亏得越多越不愿意卖,这就是常说的“炒股炒成了股东”。
另一方面,有些长逻辑的投资,也被很多人炒成了短线。这与我在第一个建议中探讨的情况很像。市场中会有很多投资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比如一些高股息的公司能提供不错现金分红,长期看提供了良好的现金流和安全垫,在资产荒的当下尤其显得有价值。
但红利股本身也是股票,一方面价格本身也有些波动(尽管小一些),另一方面弹性不如成长股特别是科技股,因此就需要很长的持有期。而许多投资者听到人讲红利方向好,却不看自己的心性和资金属性能否坚持较长的投资周期,结果也是耐不住寂寞,反而亏了不少钱。
4. 坚持符合自己的投资逻辑,不要听风就是雨
现在信息爆炸,接触的基金经理多了,会发现在投资的大千世界里,并没有什么是一定“正确”的。这背后是各种各样的流派和风格,迥异到不同人对一件事的认知常常是截然相反的,哪怕是再让人觉得朴素和“正常”的价值观,也会在某些投资框架下被提出挑战。
比如有人觉得买股票就是买成长性,唯有业绩高增才是王道,估值高低并非首要考量,而另一些人则会把估值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但这丝毫不影响各大门派都有高手,业绩拉长来看都可以是非常好的,无非走了不同的路径,有些漫长而平坦,有些迅捷但险峻。
做长期成长的,2019~2020是大年,追景气度的2021年收获颇丰,价值派的2022年不错,炒预期炒概念的,今年也有赚得很多。很多人会希望什么钱都能赚一点,这样每年的收益都还不错。可事实上,在不同的投资方法之间做事先的预判和切换是非常困难的,而理念之间的“漂移”则是投资收益最大的敌人。
很多人投资组合是随着市场走的,市场热点在哪就买什么,手里往往都有一堆标的是当下的当红炸子鸡。这看起来是很顺理成章的——一个市场热点,往往就是产业有拐点、政策有预期,同时会有一堆卖方拱火,每天新闻报纸都能看到正面的消息。但如果没有在早期参与,全市场群情激昂到每个投资者都认识到“这是个机会”的时候,即使没有到山顶,也在短期的高点不远了。
纵观过去每一轮大的产业周期,无论是世纪之交的互联网泡沫、零几年时候的重资产基建周期,2014年时候的移动互联网,后面的大消费核心资产和新能源,直至今日的数字经济、中特估,每一轮都经历概念炒作、理性回摆、业绩验证、产能过剩、行业出清等不同周期阶段,如果没有长周期的产业视角、提前布局,即使是看准了“大潮”,也可能因为参与时间点的错误亏了大钱。
事实上,大部分人亏钱倒不是因为买了市场上无人问津的冷门股,反而是由于追逐了最热门的方向从而高位站岗。
漂移的背后,是恐惧和贪婪,是耐不住寂寞,都是人性。虽然大部分课程和书籍上不愿这样讲,以免显得有些宿命,但我更倾向于一个人适不适合做投资是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的事情,也是性格决定命运的典型例证。
投资和钓鱼其实差不多,是一个勘察研究+周全准备+耐心等待的过程。各种投资方法都能在不同的时刻能赚到一些钱,但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最重要。所谓“适合”,最重要的其实是在心性上的匹配。毕竟投资最需要的就是一以贯之的坚持,“做自己”比“模仿成功者”显然更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星海笔记(ID:starnotes),作者:星哥的马甲
相关推荐
“基金赚钱、基民亏钱”,全是基民的错?
买基金亏钱,真的是这一届基民不行吗?
投资比特币的上市公司开始亏钱了
投资不仅能亏完本金,还能“倒贴”钱
2022继续魔幻:仅用2个月,亏完了过去两年赚的钱
虎年投资,如何“靠谱”地赚到钱?
股票大作手启示录:一“作”就亏钱
逆向投资,便宜并非硬道理
专访管清友:普通散户几乎无法避免牛市亏钱
短短3个月,VC/PE亏光了去年赚的钱
网址: 追逐最热门的投资方向,反而会亏钱?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77652.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772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7784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7302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7061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6890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9959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7913
- 812306客服回应崩了 12 6327
- 9山东省大数据局副局长禹金涛率 6096
- 10从TikTok在美困境看全球 6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