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提前瘾”犯了,我卷到停不下来

“提前瘾”犯了,我卷到停不下来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3年06月16日 07:58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惊蛰青年(ID:wakinglism),作者:瑞亚,编辑:王中中,题图来源:《我,到点下班》

“这都6点了,一会9点钟就要出门。你怎么还不起床!”

“作业肯定是提前完成啊,我还从来没有试过拖到最后一分钟交作业。”

“如果我的工作要在下周一完成,那么我一定会在这周五或者最晚周六就把工作了结。”

生活当中,你一定遇到过以上这类喜欢提前交卷的同学、过度担忧迟到的长辈,和偏爱抢先一步完成工作的内卷同事。

拖延症听到这些就头疼。(图/《情深深雨濛濛》)

说好的到点完成,谁知道自己遇上的都是一堆不提前办完事心里就发慌的内卷叛徒。怎么回事?人均拖延症的时代里,这帮人到底在自顾自地急些什么!

曾经被这些人急出“病”来的拖延达人,有没有想过, 喜欢当“急急国王”其实也是一种“病”?

急急急急急!没提前完成我心里好慌

对很多拖延症患者或掐点干活的人而言,那些总喜欢超前完成任务的人多少有些“不可理喻”。但在提前症患者的眼中,拖延症人群优哉游哉的生活方式反倒让人急得跳脚。

2014年,“提前症”(Precrastination)首次被美国心理学家罗森鲍姆(David A. Rosenbaum)提出。在一场充满随机变量的搬桶实验中,罗森鲍姆发现,即便在没有时效限制的情况下,部分人依旧会抛弃对桶重的考量,径直选择离自己更近的桶并将其搬向终点。

[图/David A. Rosenbaum& Lanyun Gong&Cory Adam Potts. (2014). Precrastina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Volume 25, Issue 7. 2014. PP1487-1496.]

为了达成搬桶的任务,这类人群宁可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选择更近却更重的桶,也不愿选择走到更远处,评估完其他桶重后再做出决定。于是,罗森鲍姆将这种被焦虑驱使,为了尽早完成待办事项而不顾一切的行为模式命名为“提前症”。

早上7点15分,伴随着吵闹的手机闹铃小黄从床上一跃而起。不到7点50分,她就已经洗漱好甚至把早餐都吃完了,按理来说,这时候她应该直接出门打工。but!公司打卡时间是9点钟,通勤坐地铁到完成打卡只需40分钟就能完成。

问题来了:从7点50分到8点20分,这中间的30分钟去哪了?此时的小黄又在做些什么?

答案是:啥也不做。

不怕一万,只怕万一。父母都是教师的小黄,从小就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一种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提前完成的思维。好比这多出来但又几乎什么都不做的25分钟,就是小黄给自己预留的缓冲时间。

为什么明明多出30分钟,上文却说空余的25分钟呢?当然是因为小黄要再提早5分钟出门,毕竟谁知道路上又会不会有什么突发情况呢?

“提前意味着你还有选择,这是一种舒适、自由的感觉,只不过我要付出睡眠的代价。”小黄露出疲惫的微笑,除去小黄每天必须花费的35分钟,每天早上她本可以睡到7点40分再起床。

对于一般人来说,计算好出门时间不过是一个合理行为。但在身患提前症的小黄眼中,不预留时间、掐点出门却足以让她心慌慌到当场焦虑发作,提前准备是她不得不做的自我保护措施。

6月某天的凌晨5点,隔壁天台的公鸡还没开始打鸣,小瑞的手机却开始振个没完。晨光中她眯着眼举起手机,是外婆的夺命连环call在催她起床。早在一星期前,外婆就火急火燎地催着小瑞买早上7点56分从广州东站出发前往香港西九龙的高铁票。

小瑞和外婆一起坐车去广州东站仅需15分钟,按照提早1小时到的标准,6点30分出门怎么都绰绰有余。但外婆却一再强调必须6点出门,所以5点就得开始提前做好准备。

6点15分她们到达高铁站,此时距离发车还有1小时41分钟。(图/受访者提供)

外婆和小瑞说:“必须提早,没得商量!我宁可坐在那里等1小时,也不要急急忙忙等到还剩15分钟检票再过去。”在多年磨砺下,如今的小瑞已经习惯了外婆这种喜欢过度提前的毛病。

看似与拖延症完全相反的“提前症”其实和拖延症并无两样,“患者”都被内心的焦虑情绪所左右。被焦虑折磨的拖延症患者们往往会担忧自己做得还不够完美,所以总是在截止日期到来的最后一刻,还在对当前事件进行“缝缝补补”。

同样,在焦虑情绪的影响下,那些强迫自己万事提前的人在做事之前总会联想到很多连锁反应。万一当中有一环出错了,万一事非所愿,万一自己临时还想做点别的事情,万一......

而他们克服“万一”的唯一解决办法,是早早就把事情理顺。

别骂我卷,我只是控制不住自己

“提前其实很爽啊,这样你就有空余的时间可以摸鱼。”此时才周五,但小黄已经提交了下周一的工作任务。

责任心极强的她为了确保工作中的任何环节都无后顾之忧,总在面对新任务时提前进行自我PUA。不少刚与她打交道的同事不仅被她积极的工作状态惊掉了下巴,还因此给小黄贴上了“卷王”的标签。

得知自己荣获“卷王”标签后小黄却很委屈,毕竟自己从未想过要在工作中比过谁。她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这种提前行为,会对在公司拖到最后一秒完成工作的打工人产生极大的心理冲击。

“我不是想卷,这只是一种惯性。”

内心深处,小黄知道这种提前是非必要的,但患有提前症的她唯有到身体迫不得已需要休息的情况下,才会主动选择先摸一会儿鱼再完成“正经事”。

回想起大学时期,网友牧羊也曾吃过提前努力的亏:“大二期末考试季,本来我和同学约好考完一科之后休息一晚,第二天一早一起复习的。结果考完前一天下午那科,全专业的人都被难飞了,当时朋友建议大家一起去吃牛肉火锅换个心情,第二天早上再复习。”

“我因为想着只有第一天晚上有效率地复习,第二天早上才能教别人,所以就拒绝了邀约。当时就我一个人没去,想着以后总有机会再去。结果大学四年再也没有和同学聚在一起吃火锅的机会和心情,因此就这么错过了。”

大学时没吃成的那顿牛肉火锅,让牧羊对自己的选择开始反思:为什么自己非得提前完成第二天的任务,从而牺牲掉宝贵的社交时间和生活质量?

在她看来,自己只会在没那么熟悉的领域产生想要提前做准备的想法。可事实上,她的提前行为还是贯穿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被提前症席卷的可怜人总是被那颗“不提前完成就会影响到别人”的责任心推着走。因此他们的生活不是在提前忙着办完这件事,就是在赶往忙下件事的路上。

当你下次再遇到爸妈的提前叫早服务、同学奋笔疾书提前交卷的身影、加班到深夜只为提前完成下个月企划书的同事时,先别忙着指责对方。这些“卷王”紧张兮兮的提前行为,只不过是为了缓解他们自身的焦虑而已。

抛弃对绝对完美的执着,缓解提前完成的自我强迫式焦虑,允许自己稍作停歇和留有进步的空间,我们才能带着平常心面对每一件事。

人生的大把时光里,比起盯着一堆待办事项心生焦虑,不如好好生活,快乐每一天。毕竟这世上没什么事情,是非得在某个时刻完成的。

而唯一值得我心甘情愿患上提前症的事情大概只有两样:提前下班,提前放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惊蛰青年(ID:wakinglism),作者:瑞亚,编辑:王中中

相关推荐

互联网“收割”网瘾父母
救救网瘾父母
当“网瘾老年”变成一门生意
审理弹劾案助美参议员戒“手机瘾”
“电竞劝退”兴起背后,是“网瘾少年”家长的无奈与押注
从卷算力到卷智能,重新定义云
“网瘾防治”拟写入未成年人保护法
移动互联网进入去“瘾”化时代
电子烟和人造肉,风口里的“瘾”创新为何不同命
入驻小红书不停带货,雷军在网红之路上“停不下来”

网址: “提前瘾”犯了,我卷到停不下来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78923.html

所属分类:互联网创业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