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精神上提前退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经典(ID:Thinkingdom),内容与插图摘自《无用之美》,作者:林曦,头图来自:《诗》
你会玩吗?
有一次,一位作家朋友说,人工智能发展得这么快,将来很多事都可以由机器代劳,人没那么有用了,我们还得活着,还有这么多的时间,该怎么办。
我想了想,也是。在这样的生活中,人需要会玩,但“会玩”其实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容易。
相信很多职业人士都有这样的体会,平时总说很忙很累,想要闲一闲,自在玩耍,过自己的生活,但往往休息一个星期,就会浑身不自在。
当时间完全属于我们自己,当我们不再靠他人的认同来获取意义、肯定这段时间存在的价值时,如何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就成了一件有点难的事情。
于是,我们可能会习惯性地跳回去,回到那些让我们劳累、不满的事情和节奏中,让自己忙起来。因为忙起来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再去想这件事情了。
现在有一种很普遍的情况,当一个小朋友来到这个世界上,面前似乎就摆了一张很清晰的时间和任务清单:
几岁上小学、几岁上中学、几岁上大学,上什么样的小学、上什么样的中学、上什么样的大学,以及之后要找什么样的工作,匹配什么样的女朋友或者男朋友,组成什么样的家庭,生什么样的小孩。然后,孩子的人生又照此再来一遍。
这几乎是现代人的标准模板。上个学,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喜欢一个人,这些单纯自发的事情变成了标签。大家默默接受了一个认知,如果没有在执行某一个任务清单、没有贴上某个标签,便会焦虑和恐慌。
于是我们花了很多时间、精力和热情追求这些事情,但当这些东西真的来到手上时,却远不如我们期待的那般令人满足和快乐。那一刻,那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失望和沮丧,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米兰·昆德拉所讲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我们能吃比想象中更多的苦,特别能忍,特别能扛,但积累到最后,却发现得到的东西与真的能安慰到自己的那些不一样,那一刻是蛮难承受的。
中国古代的文人也面临着和我们一样的状况——读书,考取功名,然后去当官、做事,也是被规划好的一生。但他们发明了一整套充电系统和玩耍方式来滋养自己:进则有一块园地能够释放能量,退回来的时候,又有安然的闲心,有各种好玩的事情愉悦自己。
那么,我们是否能借用传统文人的智慧来引导自己,从中获得滋养和力量,帮助我们生活得更自在、更好玩呢?
在自己与外界之间划出一个界限
“闲”的状态,大家都非常向往。但我发现,大家对“闲”其实是有误解的,就是把“没有事”当作“闲”。比如,有人认为辞职不工作就可以闲了,但凡教室有同学来问我相关的问题,我大都会建议先等一等。
住到山里,穿着布袍子,簪一根簪子,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画面。山里有很多蚊虫,你需要处理很多在城市里无法想象的困难,很快就会陷入狼狈,相比眼前那些熟悉的可以被解决的问题,这些未知的狼狈让人更难以招架。
真正的闲,是能量凝聚而充沛的,而非只是待在那里,没有活力与生机,也不是要舍弃现在的生活,改头换面,重新做人。
大家有时在网络上看到暄桐教室的照片,会看到很多美丽的花朵、精致的点心,一群人在一起写字、读书、分享学习和生活。很多人喜欢,也有人说,自己现在还没有这样的时间或条件。
但实际情况是,我和教室的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承担,并且非常忙碌,正因为这样的状态伴随着高强度的输出和消耗,所以需要找一件事情来滋养和平衡自己。于是,大家就要去思考自己充电的源头在哪里,怎么才能够有源源不断的能量支持,并获得一种内心真实的愉悦感,推动自己继续往前走。
这与“因为没事了,所以我要去写字,去风雅”,不是同一回事。所谓的忙与闲,没有先后顺序或是因果关系,而是同时存在于生活之中。
我们来看一看“闲”这个字,外面是一个“门”字,里面有一个“木”字,木代表栅栏,像一道围墙或者界限,有保护的意思。引申出来,就是你为自己划出的某种界限,外面是世界,里面是自己的空间。
在我看来,这个字代表着某种原则性的东西。世界上第一本教授静坐的书《童蒙止观》提到,闲是“不做众事”,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我可以不做那些事”。
“我可以不做那些事”便代表着“我可以做这些事”。人生有选择,我可以做,也可以不做,这个状态叫作“闲”。往深里说,便是因为有余量,所以从容,能够主动去决定、安排自己的人生,有所选择,而非不得不如此。
“有选择”这一点听上去难一些,每次谈到这个主题,总是有人说,我没得选,我是被动的,我的日程已经排满了……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都对这样的故事不陌生:
某人特别特别忙,突然有一天因为一些情况——有可能是生病了,有可能遇到了一些事——他从现有的生活中跳脱出来,开始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觉得原来生活这么珍贵美好,原来我也可以不只生活在忙碌中。
当我们不去主动选择的时候,终有一天会把自己置于绝对的被动境地,直到发生些什么,促使我们去思考。
但遗憾的是,这一刻往往发生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时间,或是在已经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之后。再想到去选择,成本已经有点太高,改变的机会也很小了。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这种“不选择”归咎于时代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可能是糟糕的天气,可能是食品安全,还有可能是父母、伴侣乃至任何人。我们在生活中找了无数替罪羊,然后归结为四个字——这不怪我。
事实上,我们真的谁都怪罪不了。我们独立来到这个世界上,也会一个人离开,我们需要主动选择和承担这一趟旅程,探索如何玩得开心,如何值回票价。虽然可以顺利地找到一万个“这不怪我”的借口,但这件事情也确实没有任何人可以帮你负责。
我们需要为自己规划起来,建立原则,建立那个栅栏,让它帮你在自己与外界之间划出一个界限,让自己有回身的余地,并且得到滋养。
那些我们喜欢的事,那些能为我们带来滋养的事情,会让人无论多么忙都能量充沛,不必避开喧嚣忙碌,也能有“闲”。
换一种“1/3模式”
我周围很多三四十岁的朋友经常会说:等我退休了或等我怎样了,我就去怎样。
比如,每当谈到传统的智慧,尤其是“琴棋书画诗酒花”这样的文人传统时,大家通常会觉得特别美好,然后说,等自己退休了或者把手上的事情做完了,也想去过那样的生活。
但与其说“等”,把愿望交给并不具体也不可知的未来,不如就在这一刻,在你可以把握的时候先把人生中那些重要的事情慢慢地准备起来、做起来。
传统的时间分配方法是:人生的前 1/3 时间努力学习,中间的1/3 努力工作,最后 1/3 的时间,人年纪大了,财务相对自由,小朋友也长大、离开了身边,此时才开始想,我该怎样好好生活。
这个方式是有风险的。尤其在中段,我们全力工作和承担人生责任的时候,会忘记给自己找一个充电的源头,而是虚造了一个“等我怎样,我就怎样”的假象。通常这件事情成功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也仅仅是一个过程,那个结果没有想象的那么耀眼,也无法持久地作为精神上的支撑,让我们保持动力,继续努力下去。
我们向外追求功名、追求成就,应当努力,但也要清楚:到了这个段位,会看到还有人在更高的段位上;财富的追求达到极限的时候,会发现还有权力在向你招手。
这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你最终要回到内心,让自己的内在世界获得平衡,才会有基本的安定,否则拥有再多的外在之物,最终也是匮乏的。
大多数时候,我们很忙,但实际上做了很多无用功。生活中那些真正对人生、灵魂、愉悦感起着重大作用的事情,我们并没有分配很多时间给它们。
我们把太多的时间花在了别人告诉我们重要的事情上面,但别人并不会为我们负责。
我们不如换个角度,把分配一生时间的“1/3-1/3-1/3 模式”改一改,每年用 1/3 的时间工作、1/3 学习、1/3 认真生活。再细分一下,一个月、一天,也可以按照这样的逻辑度过。这是一种比较保险的方式,因为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
不要给自己画一个大饼,编一个故事,把快乐放在一个遥远的地方,然后把此刻作为代价去换取未来的快乐——在这样的语境中,我们并不知道那一天会在什么时候到来或者它是否会到来,而我们自己也不见得真的忙成了我们以为的那样。
此刻就活得满足,是最重要的事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经典(ID:Thinkingdom),内容摘自《无用之美》,作者:林曦
相关推荐
如何从精神上提前退休?
年轻人想要提前退休,方法要用对!
提前退休,你信吗?我不信
“30岁前攒够100万,我也不敢说提前退休”
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明年1月1日提前退休
盖茨:若无反垄断诉讼,Windows会统治手机,我不会提前退休
潮汕又一个隐形富豪,跟着大学同学创业,42岁赚170亿后提前退休
这届年轻人的“Fire生活”:没有财务自由,也提前退休
年轻人存款10万,到底是个什么水平?
存够300万,够不够你体面养老
网址: 如何从精神上提前退休?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80493.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794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7994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7510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7270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7099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9980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7947
- 812306客服回应崩了 12 6342
- 9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6173
- 10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6157